APP下载

汉语类后缀“鬼、神、怪”探析

2023-08-07张婧珮

今古文创 2023年26期
关键词:形成机制对比

【摘要】“鬼、神、怪”是汉语中常用的与鬼神相关的词根语素,但在构词中“鬼、神、怪”因能产性、定位性以及语义半虚化等特征逐渐具备类后缀的特点,分析类后缀“鬼、神、怪”的判定,比较三者用法的异同,并分析其形成机制,最后从社会文化、交际、传播等方面讨论流行原因,以期为汉语类后缀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类后缀;对比;形成机制;流行原因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3)26-012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6.040

基金项目:本项目受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2023年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号:31920230048)。

吕叔湘早在1942年就在《中国文化要略》中就提到:“有一些常用组成组合式复词的成分(近似词尾)应该随时留意。”[1]这也被视为类词缀研究的开端,但这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直到1978年吕叔湘先生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问世,类词缀问题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吕先生在书中明确提出了“类前缀”和“类后缀”的概念,指出“汉语里地道的语缀不多,有不少语素差不多可以算是前缀或后缀,只可以称为类前缀和类后缀。存在这种类前缀和类后缀可以说是汉语语缀的第一个特点。”[2]在这之后沈孟璎、陈昌来等学者都对其概念和判定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主要观点集中在语义虚化、构词能力、形式位置等方面。根据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判定“鬼、神、怪”属于类后缀,从汉语类后缀“鬼、神、怪”入手,从性质判定、用法比较、形成机制三方面上讨论这三个鬼神类语素作为类后缀的不同用法,最后对流行原因进行分析。文中的语料均取自北京大学BCC语料库。

一、类后缀“鬼、神、怪”的判定

关于类词缀的判定,不同学者的观点也有所出入。

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8)中认为类词缀的语义没有完全虚化、附着对象可以是词或短语、能产性。[2]

沈孟璎在《试论新词缀化的汉民族性》(1995)中指出类词缀的特点有:虚实兼备的语义特征、定位性与类化性的综合、构词功能性的“汉化”印记(词性、音节)、仿拟性与能产性。[3]

陈昌来、朱艳霞在《说流行语“×党”——兼论指人语素的类词缀化》(2010)中结合流行语“×党”认为类词缀有构词能力强、意义逐渐泛化、位置逐渐固定三种特征。[4]

纵览学界观点,并结合“鬼、神、怪”的使用情况,我们从语义半虚化、能产性和定位性三方面讨论“鬼、神、怪”的判定标准。

(一)能产性

能产性也就是构成新词的能力,通过在BCC语料库进行依次检索并手动剔除不相关语料,最后总结出“鬼、神、怪”作为类后缀可以构成的词语如表1所示。

分析表1中“鬼、神、怪”作为类后缀可以构成的词语,对不同结构的数量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可以看出,类后缀“鬼”的能产性最强,其次是“神”,“怪”的能产性较弱,只有名词可以与之组合构词,可以组成20个词语。虽然“鬼、神、怪”三个语素的能产性有差别,但都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和能产性。

(二)定位性

定位性一般围绕位置的固定性进行研究。从收集到的语料可以看出,“鬼、神、怪”在构词时都是粘附在词语的后面,位置是固定的,词缀有前缀、中缀、后缀的区别,类词缀也同样如此,所以“鬼、神、怪”符合类后缀的位置特点。

总的来看,从语义半虚化、能产性和定位性三方面分析,“鬼、神、怪”都符合类后缀的特点。

(三)语义半虚化

结合从语料库中收集整理的“鬼、神、怪”作为类后缀可以构成的词语以及“鬼、神、怪”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义项,分析由“鬼、神、怪”组成的“×鬼、×神、×怪”等词语,发现“鬼、神、怪”的词汇意义有抽象、类化的特点,可以指一类具有某一特点的人,意义不再像作为词根语素时那么实在,并且虚化的程度有所不同。

1.鬼

“鬼”的语义虚化程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在“邋遢鬼、可爱鬼、调皮鬼”等大多数词中,“鬼”表示“对人的蔑称”或“对人的昵称”,语义虚化程度则较高,指具有某类特征的人,“鬼”的意义在构词中已不明显。二是在“女鬼、男鬼、水鬼、山鬼”四个词中“鬼”的语义虚化程度较低,在构词中还保持着本义。

2.神

在收集到的所有以“神”作为类后缀的词语中,“神”作为词根语素的用法被弱化,指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或才能高超的人,如男神、女神、学神等。

3.怪

“怪”的语义虚化程度同样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在“水怪、长腿怪、洁癖怪”等词语表示某一地区中奇怪的事物或具有某种奇怪特点的人。在这些词语中“怪”的语义虚化程度较高。已经不能明显辨别出《现代汉语词典》中“怪”的义项。二是在“水怪、海怪、山怪”中“怪”的语义虚化程度较低,在构词中还保留着本义。

二、类后缀“鬼、神、怪”对比分析

(一)词法特征

1.音节对比

从构成形式上看,类后缀“鬼、神、怪”都可以和单音节或双音节成分结合,如“恶鬼、酒神、水怪、可爱鬼、爱情神、行为怪”等,没有与三音节或三音节以上的词组合的情况,但是,在音节的选用上,不同类后缀的前置成分的音节数量有所不同,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2.词类对比

“鬼”作为类后缀可以搭配的词类丰富,与形容词搭配的情况最多:小气鬼、可爱鬼、调皮鬼等;还可以与名词搭配:水鬼、海鬼等;与动词搭配:吸血鬼、捣蛋鬼等;与区别词搭配:男鬼、女鬼。

“神”作为类后缀可以与名词搭配:男神、女神,车神等;与形容词搭配:萌神、糊涂神等;也可以与动词搭配:学神、食神、武神等;与区别词搭配:男神、女神。其中与名词搭配的数量最多。

“怪”作为类后缀一般都与名词搭配,如长腿怪、大脚怪、精英怪等,不与动词或形容词搭配。具体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二)语义特征

词的概念意义由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组成,不同词语的理性义和色彩义也各不相同。同样“鬼、神、怪”作为类后缀构成的词语在理性义和色彩义上的特征上也有所不同。

1.理性义特征

汉语类后缀“鬼、神、怪”在构词时,所指称客体的理性义有所不同,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鬼

①具有某种负面特征、带来麻烦的人:小气鬼、捣蛋鬼、麻烦鬼、自私鬼、懒惰鬼等。

②表现出某种特殊行为的人:吸血鬼。

③具有突出形象特点的人:肥鬼、黑鬼、老鬼等。

④带有惹人喜爱、可爱等正面特点的人:可爱鬼、调皮鬼、机灵鬼、幼稚鬼等。

⑤表现出其他特征的人:死鬼、色(涩)鬼等。

⑥某一领域或某一地区中奇怪的事物:水鬼、海鬼、山鬼等。

(2)神

①具有突出特质的男生、女生:男神、女神。

②在某一领域表现卓越的人:学神、车神、食神、武神等。

(3)怪

①身体某一部位特点突出的人:长腿怪、大头怪、无毛怪、大脚怪等。

②具有奇怪习惯的人:洁癖怪、精英怪等。

③某一领域或某一地区中奇怪的事物:水怪、海怪、山怪等。

以上列举的理性义也反映出汉语类后缀“鬼、神、怪”构成的很多词语具有类化的语义,可以表示具有相同特征的某一类人。

2.色彩义特征

“鬼、神、怪”作为可以指人也可指物的类后缀,指称对象广泛,构词能力强,构词时它们的意义没有完全虚化,因此它们构成的词也表现出不一致的色彩意义,主要表现为感情色彩的不同,统计“鬼、神、怪”作为类后缀构成的词语,色彩义如下图所示。

根据表5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鬼”构成词语贬义数量多,褒义数量次之,中性义数量最少。“神”构词词语褒义数量多,中性义数量次之,两者差别不大,没有贬义。“怪”构成的词语贬义数量最多,中性义次之,没有褒义。

三、类后缀“鬼、神、怪”的形成机制

(一)隐喻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可以用隐喻和转喻来概括,词义的形成和演变往往也与这两种认知机制有关,而“鬼、神、怪”三个类后缀的形成都与隐喻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与表达,而是要认知、思考、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与思想。这时,人們并不是无止境地创造新的词语,而是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认知的事物相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从而用对已有事物的认识来处理、对待、思考、表达新概念。于是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这个投射的过程就是隐喻思维。[5]

1.鬼

“鬼”意为“人死后的灵魂”,把表示“魂魄”的概念域投射到表“人”的概念域中,就会发生隐喻。“魂魄”并不指人或物,但是人死后产生的,与“人”有相似点,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根据“魂魄”与“人”的相似性,可以通过概念域的投射实现隐喻。“鬼”本身的“灵魂”义是中性义,在意义延伸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褒义和贬义两种色彩,一些用法贬义色彩逐渐淡化,形成褒义和贬义两种用法,贬义的意义表示带有某种负面特征的一类人,而褒义的用法用来形容带有惹人喜爱、可爱等正面特点的人。此外也还有一些词语保持着中性义,如男鬼、女鬼。

2.神

“神”意为“引出万物存在的天神”,也即人和物的祖先。把表示“天神”的概念域投射到表“人”的概念域中,这种投射会促进隐喻的形成。天神或是神灵、神仙的意义都是不指人的,但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根据“天神”与“人”的相似性,可以通过概念域的投射实现隐喻。神原本的“天神”义具有褒义色彩,而“神”作为类后缀构成的词语也有很大一部分具有褒义色彩,如男神、歌神、车神等。

3.怪

“怪”意为奇异的、不常见的。之后由形容词引申为名词,意为“妖怪”,妖怪带有“非人”的语义,指某种奇怪的生物。但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妖怪”与人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在外形特点等方面与人具有相似性,所以根据隐喻的投射机制,结合“妖怪”与“人”的相似性,把表示“妖怪”的概念域投射到表“人”的概念域中,就会产生隐喻。怪原本的“妖怪”义具有具有贬义色彩,而“鬼”作为类后缀构成的词语也有很大一部分具有贬义色彩,如洁癖怪、行为怪等。

(二)语法化

语法化指的是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一种语言现象。“语法化”理论作为认知功能语言学的一个理论,主要用于考察语言的历时演变,而类词缀在形成过程中的定位性和能产性以及语义虚化等特征都与语法化有关,语法化完成后,词的语义及位置都会固定并保持,推动类后缀的形成。类后缀“鬼、神、怪”的形成过程大致一致,以鬼为例进行分析,“鬼”通过隐喻机制使词义范围扩大,由指物向指人延伸,再经过类推形成“调皮鬼”等以鬼作为类后缀的词语,最后经过语法化过程,“鬼”的语义逐渐半虚化,位置固定,成为类后缀,如“可爱鬼”“调皮鬼”等词中的“鬼”,在经过隐喻后获得新的意义,其自身也逐渐语法化。

(三)类推

类推是语言中的不同形式根据特定规则变得整齐有序的过程。在类词缀形成的过程中,语法化在形成初期起着重要作用,而在语法化推进的过程中,类推则是一种重要方法,类推可以增强构词能力,加速类词缀的形成过程。

“鬼”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人所归为鬼。”[6] “鬼”的意思为死亡之后的人,也与人死后的魂魄有关。由人延伸到物,可以由本义延伸为“万物的精怪”之义。在意义延伸的基础上,“鬼”的用法更加丰富,可以和名词、形容词、动词等组合成词,如“女鬼、水鬼、可爱鬼、捣蛋鬼”等。

“神”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天神,引出萬物者也。”[6]意为引出万物存在的天神,也即人和物的祖先。在“天神”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名词搭配,形成“水神”“山神”“火神”等与自然相关的词汇,经过类推后,与动词、区别词等搭配构成新词,如“学神”“睡神”“男神”等。

“怪”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异也。”[6]意为奇异的、不常见的。在本义的基础上可以由形容词引申为名词,意为妖怪。“怪”的类推过程与前两者相似,最先由原义转化为“妖怪”一词,然后与名词搭配,类推出“水怪”“山怪”“长毛怪”等词。

“鬼”“神”“怪”等语素经过隐喻、语法化、类推等机制,构词能力增强、位置相对固定、语义逐渐虚化,逐渐在发展中成为类词缀。

四、小结

综上所述,“鬼、神、怪”在构词时语义半虚化、能产性和定位性的特点使其具有类后缀的特点,进一步将类后缀“鬼、神、怪”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这三个与“鬼神”相关的类后缀在词法和语义等方面都有差异,词法上前置成分搭配的音节数量不同,词类也不相同,语义上指称客体的语义和感情色彩也各不相同。隐喻、语法化和类推促进汉语类后缀“鬼、神、怪”的形成,其流行原因也与社会文化、交际、传播等方面有关。可见“鬼、神、怪”这三个类后缀已经形成并趋于稳定,而其发展前景如何,还需继续观察讨论。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1-13.

[2]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3:49.

[3]沈孟璎.试论新词缀化的汉民族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1):35-41.

[4]陈昌来,朱艳霞.说流行语“×党”——兼论指人语素的类词缀化[J].当代修辞学,2010,(03):64-70.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3.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34,3,509.

作者简介:

张婧珮,女,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2021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应用研究(指导老师:沙文杰)。

猜你喜欢

形成机制对比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的商贸流通组织体系形成机制分析
从药品价值链角度分析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形成机制研究
浅析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影响脚斗士与跆拳道运动项目发展因素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