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与音乐的联姻
2023-08-07娄晓迪
佩特在《文艺复兴论》里说:“一切艺术都以逼近音乐为指归。” ①在俄罗斯艺术史上,音乐与文学联姻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当属柴可夫斯基于1877—1878年根据普希金最著名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改编而成的同名歌剧,它的问世开辟了俄国音乐剧的现实主义传统。本文将探讨苏联吉尔吉斯民族著名作家艾特玛托夫的两部早期作品《查密莉雅》《永别了,古利萨雷》中民歌元素的运用,探究其文学作品中的音乐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审美气质和浪漫主义特征,更深刻地体会作家作品中所呈现的民族特色和浓浓乡情。
钦吉兹·托列库洛维奇·艾特玛托夫是苏联时代享誉世界的吉尔吉斯民族作家,他出生于吉尔吉斯塔拉斯山区舍克尔村的一个农牧民家庭。父亲是吉尔吉斯第一代共产党员,曾经担任过州委书记,于1937年遭到大清洗和残酷镇压。母亲迫不得已带着四个孩子回到故乡,艾特玛托夫是在母亲和外婆的共同呵护下长大的。从小艾特玛托夫就喜欢听外婆讲述一些神话故事和动人的传说,这些故事也使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其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艾特玛托夫的创作根植于吉尔吉斯斯坦民间传说和史诗般的寓言,他从这些民间传说中继承了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及其作品艺术表现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史诗表现原则。
虽然艾特玛托夫本人很少直接谈到自己与音乐的联系,但他的作品中却充满了音乐元素,尤其是展示其作品独特性的吉尔吉斯民歌的运用。艾特玛托夫作品中的音乐意象无处不在:自然音乐、文字音乐、生活节奏、民间乐器、多功能音乐主题与变奏,这都表明音乐与艾特玛托夫小说的深度融合。
一、吉尔吉斯斯坦民族性格与民歌概述
民歌在吉尔吉斯斯坦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歌是吉尔吉斯民族的家族社会关系、民族历史、社会制度、劳动生活、风俗习惯、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这种富有民族传统文化特征的音乐语言逐步发展成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民歌。
苏联吉尔吉斯杰出艺术家В·С·扎塔耶维奇为吉尔吉斯民间音乐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最主要的代表作《吉尔吉斯民间音乐》中编录了不同风格的民族歌谣。在大量材料的基础上他确定了吉尔吉斯斯坦民歌的主要风格类型:劳动歌曲、礼仪歌曲、抒情歌曲、阿肯吟唱歌曲、民间歌谣等。②他还对其音乐旋律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吉尔吉斯民族音乐的节拍结构既不复杂也不多样化,也不具备乌兹别克斯坦音乐那种令人费解的切分节奏,歌曲中总是充满着抒情的旋律和精简的伴奏曲。
在探究吉尔吉斯斯坦民歌特点的同时,我们同样不能忽略这种特点产生的重要原因——民族性格。吉尔吉斯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历史、地理环境以及宗教信仰息息相关。因此该民族形成了兼具游牧民族的崇尚自由和定居民族的安于现状、无法找准自身定位、个性矛盾、崇尚绝对权威、崇拜英雄等性格特点。这种性格特点在其民间歌曲及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查密莉雅》中的爱情歌谣
1958年中篇小说《查密莉雅》的发表,使作者一举成名。法国著名作家阿拉贡赞誉它是“一部描写爱情的空前杰作” ③。故事发生卫国战争期间,作家描写了已婚少妇查密莉雅勇敢冲破封建制度的桎梏,同穷困潦倒的残疾退伍士兵丹尼亚尔真诚相爱、自由地结合的爱情故事。小說中女主人公查密莉雅以其无拘无束的草原精神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使这部爱情小说富有诗意,也体现了作家对人物心理刻画、对自然风光描绘的深厚功力。
查密莉雅和丹尼亚尔的爱情,在世俗的道德框架中显然是异类,但却符合他们爱情本能的天性。查密莉雅并不是水性杨花的女子,在丈夫萨特克负伤于远方的军营时,她一直守着自己的坚贞,面对花花公子奥斯芒的骚扰誓死不从。而当她遇见了丹尼亚尔,一个穷困潦倒,却璞玉浑金,歌声穿云裂石直入灵魂的男人,她的内心情感终于发生了动摇。丈夫每次寄回家的慰问信查密莉雅的名字总是在最末的,在信件上完全遵从长幼有序的规则。他们之间并没有爱情。查密莉雅的丈夫萨特克在一场赛马比赛中输给了善于骑马的查密莉雅,但又不肯认输,而是用传统吉尔吉斯斯坦民间习俗中抢婚的方式把查密莉雅强行抢了回来。但夫妻之间没有爱并不是可以出轨爱上别人的理由。查密莉雅爱上的不是别人,而是丹尼亚尔。一个流浪的歌者,一个倔强的好人,一个心灵相通的伴侣。查密莉雅不由自主地爱上了他,当然丹尼亚尔也如此。然而促使两人结合最关键的因素——丹尼亚尔的歌声。
小说中第一次出现对歌声的描写是查密莉雅为缓和与丹尼亚尔之间的紧张关系,驱散心中对丹尼亚尔的愧疚而唱的,因为查密莉雅和她的“小舅子”谢特依原本想捉弄丹尼亚尔,把平时两个人才能扛得动的粮袋偷偷放到丹尼亚尔的车上,而丹尼亚尔却当了真,他不顾自己的腿伤,一瘸一拐地把超重的粮袋运到指定地点,这让查密莉雅非常过意不去,懊悔不已。“查密莉雅开始唱了,她唱的是普通的山歌,她会唱很多山歌,而且唱起来真挚动人。” ④查密莉雅的歌声成为两人关系由点头之交转向亲密无间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艾特马托夫的中篇小说《查密莉雅》的高潮是对丹尼亚尔歌声的描写。为了使小说不失去其文学性,作家这种对歌声描述是纯粹书面的。但这丝毫没有妨碍我们“听”到丹尼亚尔那动情的歌声。丹尼亚尔用他那束缚已久、颤抖的嗓音唱了起来:“头戴白帽、身披青衣的高山,你养育了我世世代代的祖先!头戴白帽、身披青衣的高山,你呀,你呀,你是我的摇篮……” ⑤就在这种断断续续的歌声中,有一种特别激动人心的东西。丹尼亚尔唱的歌谣融合了两个亲近民族最优美的曲调,他又将其编织成一支和谐的、别具一格的歌曲。这是一首高山与草原之歌,时而高亢激昂,时而驰骋纵横,就像奔驰在哈萨克草原上。查密莉雅听到丹尼亚尔的歌声后甚至惊叫起来,让他好好唱下去,每次听到他的歌声,查密莉雅都显得十分激动,十分动情。在一首歌的帮助下,这对恋人能够彼此袒露心声。无论是查密莉雅的玩笑,还是丹尼亚尔的默不作声,都没能使他们向对方敞开心扉。而这首歌连接了他们两个人的命运,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
谢特依也在达尼亚尔歌曲的影响下,开始真正理解这个人。丹尼亚尔的孤独、忧郁、腼腆、老实,深沉中内蕴着伟大的爱,对自己民族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爱。也就是说,丹尼亚尔的歌声达到了它的目的:把歌手的情感传递给听众,而后者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一个梦想成为画家少年,因为这首歌,也唤醒了内心深处的艺术冲动,想要用画笔把这个令人感动的瞬间,这对幸福的恋人记录下来。作为一名读者,我们并没有听到丹尼亚尔的歌曲,也没有看到谢特依的图画;我们唯一能指望的只是作家用文字语言传递给我们的对视觉与听觉的描绘,而作家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艾特玛托夫将文学与音乐在《查密莉雅》这部作品中完美融合。没有谁能像艾特玛托夫那样,对吉尔吉斯的山川和哈萨克草原倾注如此深沉的感情,更没有人能将富于民族特色的风土人情与真挚热烈的爱情如此紧密地糅合在一起。作者在对高山、对草原、对土地放声讴歌的同时,亦对爱情对友谊进行了优美的礼赞,从而让不朽之爱与河流山川永存于人间。艾特玛托夫在小说中引入了古老的吉尔吉斯爱情歌谣,这不仅使小说的创作语言更加丰富,还突出展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不断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营造出了一种浪漫动人的氛围,同时也为读者创造了一种美好的阅读体验。“歌谣承载着作家和整个吉尔吉斯族强烈的民族情感,使艾特玛托夫的小说创作获得了一种抒情的升华。” ⑥
三、《永别了,古利萨雷》中的动物歌谣
艾特玛托夫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不仅运用了爱情歌谣,还独具匠心地将动物民歌也加入其中。动物歌谣是以动物为原型,它们被寄托了小说主人公的真情实感,烘托出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世界。这些动物歌谣在小说高潮时响起,就像电影里调节气氛的背景音乐,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小说《永别了,古利萨雷》描写了一匹溜蹄马——古利萨雷与一个为了集体农庄受了处分的老党员——塔纳巴伊·巴卡索夫的故事。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记叙了一匹衰老的骏马和历尽沧桑的老人一起走在夜色的草原上,在溜蹄马风烛残年之际,老人回忆起了和溜蹄马一起都很年轻的岁月,回忆了它们共同经历的饱经风霜的一生。人在其有生之年,能够破除尘俗的枷锁抬头仰望,以毕生之力向高远之处进发。那么生命至少在其尚存之时,是鲜活而灵动的。其间所收获的满足与自我认同,也许就是生命存在的一种价值。时代的尘埃,毕竟难掩塔纳巴伊周身所绽放出的人性的光辉。正像小说中写到的“一个人只要活在了解他的人的心里,他是不会死去的。” ⑦
在小说《永别了,古利萨雷》中,《骆驼妈妈的哭诉》这首古老的动物民歌反复出现。第一次是集体农庄主席强行把溜蹄马古利萨雷从塔纳巴伊手中抢走,在失去爱马之后,塔纳巴伊非常痛苦,他在马群旁一直待到傍晚。回到家后,他让妻子用科穆兹弹唱了游牧人古老的曲调《骆驼妈妈的哭诉》。这首歌谣唱的是一位失去孩子的骆驼妈妈悲痛万分,它不停地呼唤着,焦急地寻找自己的宝贝:“你在哪儿,黑眼睛的小宝贝?答应一声呀!奶水哗哗流着……白花花的奶水呵” ⑧歌谣中唱的这只在荒野中无助地奔跑、寻找自己可怜孩子的骆驼妈妈的形象,形象地表达了塔纳巴伊在失去溜蹄马后的悲痛。古利萨雷被带走后也是命途多舛,当塔纳巴伊再次找到它时,发现自己的爱马受尽了折磨,塔纳巴伊对此既难过又无奈。
在小说的结尾,当塔纳巴伊依依惜别和自己生死与共的古利萨雷时,风烛残年他回忆起了自己的一生,他感慨自己青春的流逝,告别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最终丧失了的党的信任,一切都烟消云散,此时这首《骆驼妈妈的歌谣》再次响起,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除此之外,在小说中还出现了另一首歌谣。当莫逆之交农庄党支部书记罗乔逝世,塔纳巴伊把好友安葬之后,独自坐在山头,回想起与好友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内心充满了后悔与无奈,这时妻子为他弹奏起了古老歌谣《猎人之歌》。这首歌谣的背后有一个悲伤的故事:很久以前,一个老人把高超的打猎本领传授给了儿子。儿子把山岭中所有的野兽都打光了,最后在山野里只剩了一只母山羊。猎人无视苦苦哀求母山羊,无情地向她发出猛烈的攻击,最后山羊把年轻的猎人引到一处高不可攀的绝壁,猎人站在那里,进不得也退不得,只能等死。最终他的父亲找到了他,但却无法拯救儿子的性命,儿子祈求让父亲开枪杀死自己。父亲迟迟下不了决心,最终在太阳落山之前,他开枪打死了自己的儿子,结束了他的痛苦。就在这时,山谷中传来了诀别的歌:
“是我杀害了你,我的儿子卡拉古尔,
只落得我孤苦伶仃,我的儿子卡拉古尔,
命运惩罚了我,我的儿子卡拉古尔,
命运报复了我,我的儿子卡拉古尔……” ⑨
这首歌谣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塔纳巴依因意气用事导致了好友病发身亡的后悔自责心情,从而营造出了一种的悲壮氛围。与此同时,艾特玛托夫意在通过这首歌谣向人们传达他的生态观,人应该怎样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大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作家呼吁人们,要与大自然和谐共生,要善待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只有如此,人类才能更好地进行生产活动,不然的话将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也体现了作家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四、结语
民族的音乐和歌曲是民族的心灵的窗口,是民族命运的载体,运用得体,能很好地表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心理和性格命运。⑩通过分析艾特玛托夫在这两部作品的叙述话语中加入的民歌元素,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其作品的音乐性特征。这些民谣不仅起到了环境气氛营造周围环境氛围,传达人物感情和表现悲剧冲突的作用,而且在作品整体结构中成为一个独立情节,成为小说内部的一个与现实相对应的画面。通过古老的歌谣来隐喻折射现实,现实又得到历史回声的强化。这样不仅加深了作品的艺术表现的表现力,而且还增强了作品的历史深度和哲理意义。
注释:
①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②王媛、马毓泽、王晓赜:《中亚吉尔吉斯斯坦民间歌曲研究概述》,《新疆艺术》2018年第6期,第30-36页。
③温祖荫:《名家名作鉴赏——从高尔基到艾特玛托夫》,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④⑤⑦⑧⑨艾特玛托夫著,力冈、冯加译:《艾特玛托夫小说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⑥胡玉乾:《艾特玛托夫小说的抒情美学》,《华夏文化论坛》2021年第2期,第323页。
⑩徐其超、杨兴慧:《小说与音乐联姻——艾特玛托夫与意西泽仁比较观》,《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3期,第120-126页。
参考文献:
[1]艾特玛托夫.艾特玛托夫小说选[M].力冈,冯加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258.
[2]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09.
[3]胡玉乾.艾特玛托夫小说的抒情美学[J].华夏文化论坛,2021,(02):323.
[4]温祖荫主编.名家名作鉴赏——从高尔基到艾特玛托夫[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402.
[5]王媛,馬毓泽,王晓赜.中亚吉尔吉斯斯坦民间歌曲研究概述[J].新疆艺术(汉文),2018,(06):30-36.
[6]徐其超,杨兴慧.小说与音乐联姻——艾特玛托夫与意西泽仁比较观[J].社会科学研究,1997,(03):120-126.
[7]周新.论民俗文艺在艾特玛托夫小说创作中的重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 47-50.
作者简介:
娄晓迪,女,汉族,山东滨州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