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天启六年刘似鳌诰命碑》考释

2023-08-07平高扬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1期
关键词:考释明代石碑

平高扬

摘 要:诰命是中国封建王朝皇帝对其臣僚赐予官阶或封赠爵号的凭证文书,代表着皇权的宠渥,受封者也视此为莫大恩荣。明《天启六年刘似鳌诰命碑》,碑文内容为皇帝对刘似鳌的表彰及对其内人的封赠。文章结合碑文文字与刘似鳌任职地的地方志书,对刘似鳌的生平经历进行梳理。该碑对于研究明末制诰文书内容也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明代;制诰;刘似鳌;石碑;考释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1.004

制指帝王的命令,也指法令。誥,告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注解:“以言告人,古用此字,今则用告字。以此诰为上告下之字。”①诰敕古已有之,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但诰命文书并非寻常可得,需是考满合格,或是资历、政绩突出,方可以授予。能获得皇帝的制诰,即代表着皇帝的肯定与认可,也代表着受封者整个家族的荣耀。明《天启六年刘似鳌诰命碑》目前在保定市淮军公所博物馆碑廊展出,汉白玉材质,碑额与碑基均不存,碑身保存基本完整,高226厘米,宽86厘米,厚25厘米。碑身底部浅刻有莲瓣纹,碑身两边及顶部浅刻有行龙祥云纹,碑身镌刻碑文16列,共有653字,小楷字体。

1 碑文释文

碑文内容为明熹宗朱由校颁发给刘似鳌及其元配和继室的三道诰命。现用简体字抄录并标点如下:

天承运

皇帝制曰:人之职亲民者多矣,汉宣称所与共治惟良二千石,非以其连城方百,师表庶僚,以褆福此方千里之区者乎。国有庆恩首宜褒序,尔直隶太平府知府刘似鳌,邃养宏才,介操卓识。方轩犀之初,对四民社之洊膺。苃含垂裳,到处起神明之颂;圜扉鞠草,朅来弘钦恤之仁。乃自望郎,典兹上郡而。尔庶年率属,恺悌宜民。甘雨和风,桑柘洒九天之润;严霜□日,萑苻清四境之尘。人歌襦袴以嘻游,国藉衣袽而晏谧。信则豚鱼可格,政将鸾凤同声;光予汤沭之乡,嘉乃循良之绩。朕眷焉西顾,已假尔宪节于酒泉、张掖间矣,仍以覃恩授尔阶中宪大夫,赐之诰命。夫郡守,事专内治,效著宁民。疆臣职在外攘,功推御侮。自东氛不靖,丑夷在在,上心以尔文武壮猷,何难系颈而笞其背者?尚益申讨军实,先为有事之备,以固吾圉,而张挞伐之威。朕于尔实嘉赖焉!□之嗣有崇陟。

制曰:士有元配,即藏佩捐□,尤自不忘追忆。非徒重始,亦以糟糠之爱,有逾久而不置于怀者,此宠褒所为洊赐也。尔直隶大平府知府刘似鳌,妻赠宜人,陈氏性成温惠,仪表□□。主馈无违,光阐衿鞶之训;湘锜有翼,懋昭苹藻之规。瑟琴之韻方谐,笄总之光倏閟。是用覃恩,加赠尔为恭人,龄淮啬乎大年,阶己崇于内秩。

制曰:夫人闺阃之间,再感断袿之憾,虽疏荣服宠,必怉恫于隐衷者。爰霈新纶,用酬往勚,亦所以恤臣子之私也。尔直隶太平府知府刘似鳌继室封宜人,高氏夙娴内则,克绍前嶶。相室服勤,毖慎枲丝之业;从官敦俭,聿章綦缟之风。副珈已被于当年,环珮空归于此日。是用覃恩,赠尔为恭人,肆表芳华之范,永留泉壤之辉。

制    诰

天启六年九月      日

之    宝

第一道诰命是颁授给直隶太平府知府刘似鳌的,诰命分两层文意。第一层文意是天下治理百姓的官职有很多,而与帝王共同治理天下的只有“二千石”而已。“二千石”是封建朝廷行文常用的典故,《汉书·循吏传序》:“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②后世因此称郡守、知府等主政一方的官员为“二千石”。诰命肯定了刘似鳌“邃养宏才,介操卓识”的才干与品质,指出了刘似鳌的几件突出政绩,如“圜扉鞠草”。“圜扉”指狱门,文中借指为牢狱;“鞠草”,指杂草塞道,形容衰败荒芜的景象,典出《诗·小雅·小弁》:“踧踧周道,鞫为茂草。”③此句是比喻的说法,意为刘似鳌为政清平,治狱持中,没有积压的案件,以致牢狱都长满了荒草。“萑苻清四境之尘”,“萑苻”典出《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杜预注:“萑苻,泽名。于泽中劫人。”④句意为:刘似鳌对地方治理有方,管辖境内没有恶性治安事件的发生。因为种种政绩,朝廷对你进行表彰,“光予汤沭之乡,嘉乃循良之绩”,让你的美名在家乡流传。

第二层文意是对刘似鳌新任职务的交代与嘱托。“已假尔宪节于酒泉、张掖间矣”,“宪节”是对职务的一种称呼,酒泉、张掖在明代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管辖,属于边防之区。朝廷提醒刘似鳌说“夫郡守,事专内治,效著宁民。疆臣职在外攘,功推御侮”,大意是知府的工作在于对内治理好百姓,以民生安定为政绩,而作为守护一方疆土的官吏,其功劳在于抵御外来的侵略。“东氛不靖”是指万历末年以来努尔哈赤对辽东的频繁入侵,至天启朝边患危机更加严重。对刘似鳌的新任官职朝廷也提出了三点具体工作要求:一是“尚益申讨军实,先为有事之备”;二是“以固吾圉”;三是“张挞伐之威”。“军实”指军中的器械与粮饷,“圉”指边境,固圉就是巩固任职地的边境安全,并且要在做好这两点的基础上做出反击,彰显天朝的挞伐之威。在诰命文尾朝廷表达了对刘似鳌的期许,直白且肯定地说“朕于尔实嘉赖焉”。“嘉赖”意为欣赏和信赖。

第二道诰命是颁授给刘似鳌元配陈氏的。首先描写了二人的“糟糠之爱”,并夸赞陈氏“性成温惠”,能发扬“衿鞶之训”“苹藻之规”。“衿鞶”为用典,出自《仪礼·士昏礼》:“庶母及门内施鞶,申之以父母之命,命之曰:敬恭听宗尔父母之言,夙夜无愆,视之衿鞶。”⑤郑玄注:“鞶,鞶囊也。男鞶革,女鞶丝,所以盛帨巾之属,为谨敬。”后以“衿鞶”比喻敬奉公婆。苹藻指苹与藻两种水草,古人常采集作祭祀之用,后以“苹藻”借指妇女的美德。因为这种美好的德行,加赠陈氏为恭人。

第三道诰命是颁授给刘似鳌继室高氏的。诰命首先对刘似鳌的“断袿之憾”予以了勉慰,“袿”指古代妇女所穿的长襦,“断袿”借指刘似鳌丧妻之事。后称赞继室高氏能“夙娴内则,克绍前嶶”,因此加赠她为恭人。

2 相关史实考

2.1 明代诰敕制度

制诰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上对下的一种公文。其颁发人为皇帝,颁发对象一般为王公大臣或边疆地区部落首领,生者为封,死者为赠,民间一般俗称圣旨。明洪武五年(1372)三月,明廷参照唐宋告身文书实行诰敕文书制度,推行覃恩封赠,规定五品及以上官员所获的为诰命,六品至九品的官员所获的为勅命。⑥诰命与敕命在行文上不同:诰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起首,在文尾年月日之上钤盖印玺“制诰之宝”;勅命以“奉天承运皇帝勅曰”起首,以“钦哉”结尾,在文尾年月日之上钤盖印玺“勅命之宝”。“制诰之宝”与“勅命之宝”由尚宝司掌管,使用时要先行请旨,随后赴内司领取,用毕归还。

覃恩封赠,是指皇帝封赠的官职和爵号不仅可授给官员本人,还可“上荣其考祖,下及其子孙”,享受到皇恩的雨露均沾。明朝规定官员获得封赠的次数与其官职品级有关,一品封赠三代,二、三品封赠二代,四品至七品封赠一代,八、九品只封赠官员本人。若受封赠者为女性,祖母、母、妻的封赠称谓各不相同。明朝规定一品官的曾祖母、祖母、母、妻称一品夫人;二品官祖母、母、妻称夫人;三品官祖母、母、妻称淑人;四品官母、妻称恭人;五品官母、妻称宜人;六品官母、妻称安人;七品官母、妻称孺人;八品、九品官妻分别称八品孺人、九品孺人。获得朝廷封赠的妇人,民间俗称为“诰命夫人”,因为封建社会中妇女不享有参政权,因此不论封赠品级高低,都属于荣誉性质的称号,没有实权,但可按照品级享受俸禄。

诰命是对官员表彰与恩荣的证明,因此不同于一般文书,会书写在比较贵重的绫锦丝织物上,以示尊贵。明代的诰命、敕命由工部所属的神帛制敕局(后称南京织染局)承制,依照所颁发官员品级的高低进行严格的差别制造,织文、图案、轴头的配用都有规定。诰命织文,文官用玉箸篆,武官用柳叶篆。诰命图案,文官一品云鹤锦,夫人鸾锦,俱用玉轴;二品狮子,夫人鹞鹅,俱用犀牛角轴;三品、四品瑞荷,淑人、恭人芙蓉,俱用抹金轴;五品瑞草,宜人四季花,俱用角轴;六品、七品、安人俱用葵花乌木轴;八品、九品同样用葵花乌木轴。武官一品至七品俱用铠甲葵花引首,抹金轴。同时,诰命作为国家文书,不但会颁发给受封者个人,还会“凡草请诸翰林,宝请诸内府”,在朝廷中保留一份。⑦

诰命的颁发人虽是皇帝,但多由御用文人代笔完成。明世宗朱厚熜曾直言说:“制诰之文,翰林本等职业,应制诏、诰敕着翰林撰。”⑧翰林撰写完后,还会交由长官把关润色。太祖朱元璋认为“唐虞三代,典谟、训诰之词,质实不华”,自晋、宋以来“文体日衰,骈俪绮靡”,制诰、表章之类也多是靡靡之言,“雕琢殊异古体,且使事实为浮文所蔽”,让他十分厌恶,特下令“凡表笺、奏疏毋用四六对偶,悉从典雅”。⑨因此明初時的诰命往往言简意赅,如封御史中丞兼弘文馆学士刘基为诚意伯的诰命只有102字。⑩明朝后期诰敕的靡靡文风再次兴起,已达到“穷工极巧,大失丝纶之体”的地步,只有颁发给勋戚、武弁的为定式文章“篇篇一律”,以至于到像高拱、张居正这样的阁臣对这种文风问题“虽皆有禁,终不能改”。k以至于后人不禁发出这种制式文章“倘有应叙功绩,从何记载乎?”的疑问,并直言“文臣皆随时撰作,毋怪乎谀词满纸也”l。

对于制诰的作用,明正统年间的吏部主事李贤给出过精到的评价,称其“劝善惩恶之良法,激励名节之美事”,不但能劝进激励在位的官员,而且能“推及父母,光耀乡里”,使未进入仕途的士人“莫不争自琢磨”此等恩荣,可谓朝廷笼络士人的饵料,“则投饵之费小,得鱼之利大也”m,说明了诰敕对于官员的特殊吸引力。

2.2 刘似鳌人物考

刘似鳌其人《明史》无传。康熙《保定府志·卷十六·仕迹下》载:“刘似鳌号横海,高阳人,万历癸丑进士。任闻喜、榆林两县令,有古循良风,擢刑部郎中。时逆珰焰方炽,阉竖有罹法者,似鳌朴之,不少贷。其党啣之,调江南太平府知府。蔬食布衣,励精图治。任满,迁庄浪兵宪。边方频警,屡立战功。时三道缺人,似鳌一身佩四符,画战守,调兵食,劳瘁成疾,卒于官。有司以闻,予祭葬。”n

于是按图索骥,依上述履历查索刘似鳌各任职地地方志,所获信息如下:

雍正《高阳县志·卷三·选举志·进士》:刘似鳌,癸丑任太平府知府。o

乾隆《太平府志·卷十七·职官志》:刘士鳌,北直河间进士,天启三年任,升庄浪道。p

民国《闻喜县志·卷十一·职官表》:刘似鳌,高阳进士,万历时任。q

民国《榆次县志·卷十一·官师攷》:刘似鳌,直隶高阳进士,万历四十四年任,升太平府知府,见名宦录。r

民国《榆次县志·卷十五·名宦录》:刘似鳌,直隶高阳人,万历癸丑进士。出任平阳府闻喜县,有惠政,调繁榆次,益清节自励。为邑人立小学数区,延诸生为师,教其子弟。开东阳镇水渠,溉田数十顷,至今利之。崇祯中江南兴化人韩如愈以进士来知县事,善发奸擿伏,其廉洁类似鳌云。s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山西通志·卷八十八》:刘似鳌,字占宇,直隶高阳人。万历四十四年,以进士任榆次县知县,鲠直负气节,先任闻喜,调榆次。捐俸设义学,延名士主师席,开东阳镇水渠,溉田数十顷,分校乡试,秩满擢刑部郎。后以庄浪道佩四符办理军务,卒于官。事闻朝廷,嘉其忠勤,予祭葬。t

由以上各地志书相对照,梳理其履历结果如下:

刘似鳌,字占宇,号横海,北直隶高阳人。万历癸丑进士,即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先任闻喜县知县,万历四十四年(1616),调任榆次县知县,任期届满后升任刑部郎,因得罪阉党于天启三年(1623)调任南直隶太平府知府,后升庄浪兵宪。

可知,雍正《高阳县志》中“刘似鳌,癸丑任太平府知府”和乾隆《太平府志》中“北直河间进士”记载有误。

由此和碑文中所述政绩相对照,有“乃自望郎,典兹上郡而”一句,望郎是郎中的古称。郎中为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文句大意为:你刘似鳌由侍郎调任南直隶太平府知府,负责治理当地。此举与志书中“秩满擢刑部郎”相应证。

《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七十·天启六年·四月十七日》中“升山东副使焦源清,为四川右参政。太平府知府刘士鳌,为陕西副使,备兵庄浪”,与碑文落款年份相同。“刘士鳌”为“刘似鳌”的笔误。

2.3 刘似鳌家族考

刘似鳌的父祖具有功名,是官宦世家。民国《清苑县志·卷一·坊表》中记载,保定北街的“世进士坊”即为正德辛巳进士刘恩、嘉靖丙辰进士刘行素、万历癸丑进士刘似鳌立。祖父刘恩、字以忠,号广城,北直隶高阳县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司佥事、湖广布政使司左参议等职,卒年不详。u父刘行素,字易简,号得菴,北直隶高阳县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曾任山西佥事、河南参议、陕西副使、贵州兵备等职。万历元年(1573)归田,卒年不详。v

3 制诰碑的史料价值

诰命的封赠虽然是封建帝王奖励臣属、笼络臣民的一种方法,但同时也是为官者自身的荣誉证明,是其家族的荣光。因此,将其泐之贞珉,以求百世流芳,是古时的常例。

通过制诰碑与地方志书的参证,理清了刘似鳌的为官履历,澄清了一些地方志书中记载的错讹部分,补充了史书无载的刘似鳌妻室情况,使其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志书与碑文的记载来看,一是可得知刘似鳌是一名官绩卓著的官员,他在地方公正廉明,抑制不法,开挖水渠,兴办教育,造福百姓。调任朝廷后敢于和阉党斗争,被排挤外放。他在榆次所设立的小学直到清代还发挥着作用,“后人署其门曰‘刘公祠”。w二是可以看出明朝统治在天启末年已到了危如累卵、无人可用的地步,由于“三道缺人”,刘似鳌竟“一身佩四符”,以至于最后“劳瘁成疾,卒于官”,体现出明朝末年边地形势的紧张不安。

4 结语

明《天启六年刘似鳌诰命碑》不但是对刘似鳌为官的表彰,也体现了明末危局的时代特征。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诰命原件未见诸于世,但碑文载字,其格式和内容都保持着诰命的原貌,留存至今实属不易,是研究明代诰敕制度与地方人物不可多得的实物和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与历史意义。

注释

①许嘉璐.古代汉语(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07.

②范之麟.全宋词典故辞典(上)[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61.

③宋协周,郭荣光.中华古典诗词辞典[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31.

④孙良明.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22.

⑤陈宏谋.五种遗规[M].北京:线装书局,2015:103.

⑥⑦张廷玉,等.明史(四)[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155.

⑧见《明世宗宝训:卷六:裁冗员:十月庚戌东阁掌诰勑》。

⑨见《明太祖宝训:卷二:尊儒术:洪武六年九月庚戌诏》。

⑩邹爱莲.清宫档案说清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182.

k朱国祯.涌幢小品(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55.

l赵翼.陔余丛考[M].栾保群,吕宗力,校点.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456.

m谭希思.明大政纂要:卷之二十一[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1415.

n纪弘谟,郭棻.保定府志:卷十六[M].刻本.1680(清康熙十九年):11-12.

o严宗嘉.高阳县志:卷三[M].刻本.1730(清雍正八年):3.

p朱肇基.太平府志:卷十七[M].刻本.1758(清乾隆二十三年):3.

q余寶滋.闻喜县志:卷十一[M].石印本.1919(民国八年):7.

r张敬颢.榆次县志:卷十一[M].铅印本.1942(民国三十一年):6.

s张敬颢.榆次县志:卷十五[M].铅印本.1942(民国三十一年):8.

t储大文.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八十八[M].刻本.1734(雍正十二年):24-25.

u严宗嘉.高阳县志:卷四[M].刻本.1730(清雍正八年):15.

v严宗嘉.高阳县志:卷四[M].刻本.1730(清雍正八年):5.

w安捷.太原府志集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729.

猜你喜欢

考释明代石碑
Looking back at the Millennium- Temple of the Reclining Buddha (below)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孔雀东南飞》开篇二句考释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
《儒林外史》中“土仪”一词考释
想起那座石碑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2000年以来《水经注》词汇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