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西传统村寨景观中的生态文化及其应用价值

2023-08-07张晓帆

文化产业 2023年21期
关键词:桂西火塘村寨

张晓帆

广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村寨景观中丰富的生态文化,林木景观、梯田景观、杆栏式建筑以及不同样式的屋顶中都蕴含着生态文化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村寨建筑与景观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生活的需要,但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双重背景下,桂西传统村寨建筑与景观中蕴含的生态文化仍具有应用价值,其中包含的生态理念和造物创意可以为当代设计提供借鉴。同时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和延续乡村传统建筑与景观中的文化积淀和生态之美,就可以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

在关于生态问题的论述中,科学家与历史学家都倾向于使用文字、数字和统计数据来分析问题,较少关注视觉材料中包含的信息。传统村寨中的生态文化不同于口头表达、数据或文本,甚至诗歌,其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和数据分析,也不仅仅停留在审美方面,而是直观地作用于情感和感官。广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与之相应的审美理念,由于西部和南部都有大型山脉,桂西地区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生活圈和文化圈,很多传统村寨在这里得以保存。隨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们对舒适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村寨建筑与景观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生产生活的需要,很多村庄正在经历现代化改造并逐渐消逝。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研究这些村寨中的传统建筑与景观中蕴含的生态文化,探讨其对现代建筑景观的启示,从而延续其精神内涵与生态智慧,正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村寨景观中的生态文化

人类审美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在对自然环境不断调整的过程中,环境也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桂西大地上很多村寨景观正是基于人地关系而形成的。

体现生态智慧的村寨林木景观

在前工业时代,桂西很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山地、丘陵地貌,森林是这些地区主要的生态系统,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植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住的保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物质层面,森林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保障,人类也在不断地认识森林,利用森林。在精神层面,人类敬畏、崇拜、信奉森林。因此桂西很多村寨中都有寨心树、寨神树、风水林等标志性景观。例如,乐业县火卖屯村寨保存有5棵100年树龄的枫树,在桂西的其他村寨中,寨心树也很常见。广西其他地区例如龙胜瑶族小寨村村口有风水树,三江侗族岜团村有风水林,风水林受到当地村民的保护,只种不砍。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有些村寨不得不进行异地安置,在新的寨址也要设置风水树等林木景观。这种村寨中的林木景观不仅仅流行于广西地区,湘西凤凰的千潭村有几片神林被作为祭拜的对象;藏族素有崇奉山林神的习俗,川西等地的藏族聚居地区凡神山均有神林;独龙族把寨子附近的森林视为鬼林,严禁砍伐。村寨中的林木景观并不是某一个族群所特有的,而是体现各民族生态审美共识的一种村寨文化景观。村寨中的这种林木景观虽然具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其背后蕴含的是保护森林、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生态智慧。

人与自然互动形成的景观——梯田

民以食为天,为了维系自身的生存,人们必须开垦土地、种植作物,才能食以果腹。尽管人们为了维持生计而开造梯田,但也充分遵循了自然生态的规律。在梯田农业系统中,森林、村寨、梯田、水系之间形成了长期稳定平衡的状态,在山体表层,人工种植的稻谷取代了自然生长的草木,梯田的构造基本上遵循原有的地形地貌。村寨附近的风水林、水源林都被保护起来,保障田地的灌溉水源,梯田景观体现了栖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态智慧。梯田景观以及相应的农业生产方式并非某个民族所独有的,而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在与土地的长期磨合中形成的默契。广西最著名的就是桂林龙脊梯田,周边既有壮寨也有瑶寨,其中居住的壮族和瑶族人民的服饰各具特色,但梯田景观的筑构体现了这两个民族的一致审美。梯田在桂西地区的村寨中较为常见,以巴泽梯田为代表的桂西梯田虽然知名度没有龙脊梯田高,但其景色同样壮观,是当地人民世代耕耘的不断积累。运用梯田的形式可以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在维系人类生存的同时也使原本贫瘠的土地历经百年仍焕发勃勃生机。

水利与灌溉设施

水是桂西同胞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桂西村寨中少不了与水相关的设施。古老的水车在桂西驮娘江、田阳南部等相对平坦低洼的水系中仍然可见,这是一种巧妙利用水流的动力进行取水灌溉的设施,水车在水流的推动下缓缓转动,水车上的竹筒将河水盛起并抬高,注入水渠用以灌溉,是一种对自然力的可持续利用。居住在山区的桂西人民则没有这么幸运,他们长期以来都在为生活水源而忧虑。近十多年来,桂西山区的居民通过修建“地头水柜”和引山泉水终于结束了靠天吃饭的日子,水柜可以在雨季储存大量的雨水供干旱时使用,现如今在桂西山区村寨中经常可以看到用石头垒起的巨大水柜,以及通往山涧泉眼的水管水渠,可谓新时代村寨的水利新景观。

因地制宜的杆栏建筑

建筑满足了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建筑的选址、形式、材料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知。杆栏是指栈台上的木质构造房屋,是南方少数民族较常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杆栏建筑分布的地区大多天气炎热潮湿,山地森林密布,还有对人类产生威胁的野生动物,这种建筑形式便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产生。为了适应特殊的地理环境,瑶族、壮族民居以篱笆房、木屋、夯土屋、吊脚楼为主要建筑形式,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根据地理条件、气候、族群文化、材料特性等因素,选择与自然相融合的建造方式,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土地空间的充分利用和对自然气候的适应。第一,杆栏建筑形式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掌握和利用。杆栏建筑所用的材料例如竹子、木材、茅草等多为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第二,这种建筑形式体现了人们为了适应气候条件而积累的生活经验,不仅通风透气,还能避开地面湿气,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生活。第三,这种建筑形式体现了人们对土地的充分利用,适应了山地较为复杂的地形,同时充分利用下层空间进行养殖。桂西地区较为典型的杆栏式建筑村寨有隆林金钟山乡平流壮寨、隆林德峨镇马弄苗寨、那坡县德隆乡念头屯等,杆栏建筑都在用料取材、适应气候、地形利用方面体现了顺应自然、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造物美学。

屋顶结构中的生态文化

屋顶是传统建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桂西村寨中主要流行三种屋顶结构,不同的屋顶结构背后体现着当地居民对自然的感知与适应。

防雨通風的悬山顶

桂西传统民居的屋顶主要有3种形式,隆林德峨镇马弄苗寨、张家寨等杆栏式建筑的屋顶以悬山顶为主,因屋顶伸出山墙之外有利于防雨防水,同时屋顶与山墙之间并不封死,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因此,悬山顶在多雨炎热的桂西地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样式。

大气灵动的歇山顶

乐业县的汉族民居在桂西地区独具一格,其屋顶以歇山顶为主,而且没有杆栏式建筑那样的架空层。这种民居在广西集中分布于百色、河池两市西北部的山区,乐业县花坪镇浪筛村野猪坨屯、龙坪屯等村寨的汉族民居就是这种样式。歇山顶具有与悬山顶同样的防雨功能,但其在结构上更加复杂,视觉效果上更为灵动,采光效果更好,但通风效果不及悬山顶。汉族人民居住的山区海拔较高,并不闷热,因此对通风功能的需求不强,歇山顶在此地适用度较高。桂西汉族民居一般都是单向扩展,不会像北方民居那样发展出几进院落,其扩展的方式接近杆栏式建筑,总体上体现了多种建筑样式的融合。

具有北方民居特征的硬山顶

硬山顶的特点是其屋檐不出山墙,具有一定的防火效果,但防水功能并不好,并不适合多雨的桂西地区,一般多见于北方民居。由于桂西气候炎热多雨,这里民居的屋顶样式多为遮雨效果较好的歇山顶,或是通风的悬山顶,硬山顶的民居建筑在桂西地区并不多见,位于西林县那劳乡的“明清岑氏家族建筑群”是桂西地区硬山顶建筑的代表。“明清岑氏家族建筑群”主体建筑是四合院式的三进院落,其修筑者岑氏家族一门出了三个总督,常年在外为官,因此在修筑祖宅时也充分吸收了北方民居的特点。

建房习俗中的生态文化

在桂西村寨村民的传统观念中,建房是一件重要的大事,他们在建房时有一套习俗程序,其中包括动物供奉、植物崇拜、动植物卜问吉凶以及拜房仙、灶仙、床仙等祭祀仪式,这些信仰活动体现出一种人类远古时期就有的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自然界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人们出于对自然强大力量的崇拜和恐惧,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孙膑兵法·月战》有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其中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不在人力可控范围之内,因此,在选屋基、砍柱头、开木、立房子、上梁、进新房等建房过程中,桂西村寨的村民会对这种力量顶礼膜拜,以求新房顺利建成、人畜兴旺。

火塘交往空间的生态智慧

桂西苗族、壮族、瑶族、汉族等民族的传统民居都喜设置火塘。火塘是居民家居生活的中心,常年烟火气不断。火塘具有取暖、炊事、社交等功能,体现了一种较为原始的生活习惯。桂西山区天气潮湿寒冷,火塘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人们喜欢围坐在火塘边喝酒聊天,有效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桂西的传统民居多为木质结构,一旦无人居住,便很容易歪斜倒塌,但有人居住的房子则结实耐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火塘常年烟熏火烤,使得房屋的木材不易生虫;同时火塘上可以熏烤腊肉腊肠,在没有冰箱的时代,火塘使得肉类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同时,为避免发生火灾,火塘的防火措施也做得非常到位。火塘在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同时以一种温和无害的方式驱散有可能破坏房屋的虫蚁,小小的一方火塘体现了当地人“胜物不伤”的生态智慧。

桂西民居生态文化的应用价值

桂西村寨中的传统景观与建筑体现了社会形态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在村寨中的人们和都市人一样希望生活条件能够不断改善,虽然很多村寨的景观与建筑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在当下,传统村寨景观与建筑中所蕴含的生态文化内涵仍具有现实价值。

在当代设计中充分借鉴传统村寨景观与建筑的生态智慧

现代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应孤立地对待所处的环境景观,也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搭建“钢筋水泥”这一层面,而是要理解“天人合一”的精神和内涵,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风水林、生态林、梯田景观、火塘等凝聚了前人的生活智慧,继承了祖辈造物时因地制宜、取法自然、万物不伤的生态智慧。在房屋的结构设计上,桂西民居也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特征,用巧妙的方式达到采光通风、遮阳避雨的目的,这些造物智慧在当下仍然值得借鉴。

在乡村建设改造时延续其文化积淀和生态之美

在乡村改造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村寨景观中的文化积淀,“传统村落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村落空间形态诠释着乡情、宗亲、落叶归根等民族情感”。例如,在桂西地区,很多人都有火塘情结,一个居所也会因为火塘增添很多温暖的气息。虽然在桂西一带很多有识之士呼吁将村庄中的老房子保留下来,但是由于缺少火塘的人间烟火气,木制的老房子会因虫蛀鼠咬而朽坏,可见保护村寨建筑景观不能与保护其中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完全割裂开,只有两者相互依存方能长久延续。在传统民居中积淀的历史文化和祖辈传承下来的原始生活方式的加持下,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更能够满足当代人对乡土生活的向往,乡村旅游、原生态生活体验在当下是很多都市人追求的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进行乡村建设改造的同时,延续其中的文化积淀和生态之美,并不是无用之举,反而能给乡村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广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村寨景观中丰富的生态文化。村寨中被保留下来的林木景观、因地制宜开垦出来的桂西梯田景观、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杆栏式建筑、不同的屋顶样式以及建筑景观文化中的细节都体现了当地居民长期以来与自然形成的和谐共生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地居民很难一直保持原始的生活状态,很多村庄也在经历现代化改造。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双重背景下,桂西传统村寨建筑与景观中蕴含的生态文化仍具有应用价值,其中包含的生态理念和造物创意可以为当代设计提供借鉴,同时在乡村建设改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和延续乡村传统建筑与景观中的文化积淀和生态之美,就可以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基于桂西少数民族图像生态意识解读及应用推广研究”(批准号:20FMZ055)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桂西火塘村寨
山西离石德岗遗址
桂西沉积型铝土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无蚊村寨丁屋岭
云南彝族的火塘文化
火塘情思
村寨——海坪彝寨
特色村寨
火塘边的乡愁
桂西名壮医杨顺发应用蛤蟆酊经验
桂西地区652例急性胰腺炎病因与预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