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留思维空间 创造精彩课堂

2023-08-07李瑞芳

求知导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小学数学

摘 要: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和“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过程,巧妙地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能够让学生抓住课堂的要点、新点、特点,进行学习、交流与思考,从而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获取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新授、练习和小结等教学环节巧留思维空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课堂的节奏。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維空间;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李瑞芳(1983—),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贯彻与落实“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更新。然而,在日常教学中,一些青年教师并不能较好地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过于死板、僵化,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扶得太紧,探索空间过于狭小

有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看似很顺利,但学生的课后作业或测试结果却不太理想。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恰当,教师扶得太紧,给予学生探索的空间过于狭小,导致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难以进行深层次思考,学生难以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二)主导缺失,提供的时间和空间过多

“以学定教”这一教学理论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与辅助的作用。然而,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担心学生无法彻底掌握数学知识,过多地辅助学生,导致自身的主导职能缺失。比如:对于学生已经了解与掌握的数学知识,部分教师却再次组织其思考与交流;明明学生花费3至4分钟就能学会的内容,部分教师却花费7至8分钟来教学。学生思考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过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进程。

(三)求全求多,教学过程重形失质

部分年轻教师在设计、提问、解析等过程中,呈现“赶场子”现象,不结合学生的真实学情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只会一味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进行教学,过度主导整个教学过程,把所有内容都教完,但学生却无法真正学习与掌握数学核心知识,导致教学出现重形失质的现象,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留思维空间的现实意义

要想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就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与感悟,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创新思维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1]。

(一)关注学困生,激发其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时,个别优秀学生会快速举手回答问题,而大部分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缺少回答问题的机会。对此,教师如果能正确地设计留白情境,更多地关注学困生,留更多的时间给他们思考,多鼓励他们回答问题,可提升他们的学习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留白交流点,促进师生互动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强调教师的职能转变,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赖,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质疑,从而拓展其思考空间。教师应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进行留白,让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营造出有趣、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知识与情感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留思维空间的策略

课堂留白来源于艺术作品创作中的留白,因此,课堂留白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思考时间以及特定的想象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此外,留白的表现手法也具有多样化、艺术化、实际化等特点,让学生在留白中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思考与创新意识的锻炼,能够丰富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2]。

(一)在新授环节巧留思维空间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重视自主化探究、任务化驱动、情景化讨论等,强调课堂教学需具备趣味性、新颖性、多样性等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1.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设计有一定思维空间的引入环节

以“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例,在新授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长方形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这一问题是一种设计性留白,能给予学生时间与空间进行思考、交流,让不同的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回答多样:与周长有关;与长边有关;与宽边有关;与长、宽边都有关……而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面积为20cm2的长方形,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索,把面积为1cm2的方块进行组合,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教师围绕“长方形的面积”设计留白,让学生进行思考,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预设学生出现的多种可能性,并立足新知的生长点,设计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引入环节,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开启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探究验证过程。

以“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说:“今天我和你们互换角色,你们当小考官,来考考老师!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老师马上能说出这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学生非常兴奋,随着学生报的数越来越大,教师依旧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学生惊讶之余,疑问也随之产生:“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方法吗?5的倍数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于是,学生便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投入学习中。教师抓住时机创设提问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对学生探究新知与解决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2.立足教学难点,适时压缩空间,给足时间

以“小数的意义”为例,本课难点是小数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是从十分之一米中有几个百分之一米,百分之一米中有几个千分之一米的角度加以分析的,结果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而另一位教师适时呈现一个正方形,以该正方形作为单位1,分别呈现该正方形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和千分之一,再适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找出三幅图之间的关系,即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像这样采用数形结合和动态演示的方法进行直观的对比,既适时压缩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又给足了学生探索、发现规律的时间,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能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进而对具体问题产生深刻的理解,推动具体问题向一般化、抽象化问题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3.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关键处留足思维时间和空间

以“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分别给予每组一个纸盒子,盒子内有一个红球和一个白球。教师让每组学生摸取并记录其摸到红球和白球的次数。教师让每组学生对摸到红球和白球的可能性进行计算,答案有好几个。教师立刻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哪组算错了?”大家都认为其他小组的计算是错误的,而自己这一组的计算是正确的,并解释本小组计算的过程与方式。教师继续提问:“到底哪一组说得对?”教师再次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学生得出结论:可能性不是一个固定值,必须要依靠统计的过程,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相关的生活经验时,教师不妨放开手,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给课堂带来别样的精彩。

4.展开迁移、想象,抓准时机拓展延伸思维空间

教师在“小数的意义”中揭示了十个千分之一就是百分之一,十个百分之一就是十分之一后,让学生看着正方形继续展开想象。教师提问:“还能继续平均分吗?平均分10000次,计数单位是几?万分之一与千分之一的进率是多少?100000次呢?”教师最后小结:平均分的次数是无限的,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有无限个,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就是十。像这样在夯实重难点知识的情况下,找准时机将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有利于学生展开无限的想象,进而拓宽思维空间。

(二)在练习环节巧留思维空间

学生做练习的效果与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编排密切相关。在设计练习题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究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思维,做到优质高效地学习[3]。

1.充分利用开放练习,把握好思维时间和空间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即一题多解,若学生能独立思考完成,就可以让其在组内分享、交流各自的方法后集体汇报;若学生不能独立完成,教师则需要引导他们提前开展组内讨论交流,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这样处理开放性练习,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能促使学生的思维从线性思维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跳跃,对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升其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十分有益[4]。

2.针对具有争议性的概念题,要舍得停顿进行思辨

在概念题的练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判断题,以帮助学生理清概念,对于此类判断题,需要改变集体抢答或者指名回答的形式,教师要舍得停顿,鼓励学生保持沉默,用手勢来表示对错。停顿能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进而进行多角度的思辨。

3.对于探寻规律题,可进行适当点拨,辅助学生理解提升

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或者给下一课时的教学做铺垫,教师可以设计探寻规律类的题目。对于知识点的规律,个别学生在观察伊始便已察觉,而部分学生则需要老师或同学予以提示和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可激活部分学生的思维,进而带动全班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点;有时还可顺势回顾、梳理旧知识,通过联系前后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在课堂小结环节巧留思维空间

1.在小结时进行深度挖掘,提供思考和巩固的空间

在小结时,教师可以对呈现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基本知识点进行回顾和总结,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深入的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垂直与平行”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多线条的垂直、平行、交叉的绘画,在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回顾和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在绘画生成后提问:“同学们,这个图片上总共有多少条线?互相垂直的有几组?互相平行的有几组?”

教师利用这类题目,给学生提供思考和巩固的空间,能使学生在数学课堂结束后依旧保持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促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2.在拓展延伸时搭建链接空间

在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同一类知识点的承前启后之处,抓住这一类知识的本质,形成一条无形的纽带,链接前后课时,搭建一个链接空间,巧妙地把它们串联并融合在一起,为后一课时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连加连减”一课为例,教师可将新授环节的探究例题从连减算式“84-40-26=18(个)”转换为“84-(40+26)=18(个)”,而这种类型的算式刚好是后一课时的例题,所以教师可以在拓展延伸时追问学生:“今天学习了列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知道列竖式计算的顺序和连加连减横式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那么猜想一下如何列竖式计算‘84-(40+26)?”这样的提问,既立足本节课的知识点,又为紧随其后的教学做了铺垫,使得知识迁移水到渠成,提升了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5],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6]。

[参考文献]

缪谦.小学数学课堂运用“留白”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0(10):71.

洪伟.一切尽在不言中:小学数学名师课堂“留白”艺术赏析[J].江西教育,2011(8):36-37.

张丽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探究[C]//联合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等.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国际论坛论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2007:272-279.

王兆堂.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J].文理导航(上旬),2011(1):71.

黄碧丽.数学魅力1+1+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之浅见[J].考试周刊,2014(17):91-92.

吴亚琼.浅谈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8):193.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小学数学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