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荒诞中的不朽

2023-08-07区琬晴

今古文创 2023年23期
关键词:堂吉诃德理想主义人文主义

【摘要】小说创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意图谬论”,塞万提斯创作《堂吉诃德》,本意是埋葬传统的骑士小说,他辛辣的笔调让当时的读者捧腹大笑,但几百年后,读者却能从《堂吉诃德》中读出理想主义者的坚守,看到其中高扬的人文主义精神。在滑稽和戏谑外,塞万提斯不经意间塑造了一个闪耀着人文精神的不朽英雄。本文旨在探究堂吉诃德这一荒诞形象下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

【关键词】《堂吉诃德》;理想主义;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I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3-00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3.002

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意图谬论”和“感受谬论”,即文本的深层意蕴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产生偏离,作者创作的文本取得了预料之外的效果,而正是这种偏离给予了读者更多的理解和阐释空间。《堂吉诃德》出版至今,受到了众多的关注。几百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堂吉诃德》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本文旨在从“意图谬论”和“感受谬论”出发,挖掘堂吉诃德这一人物所具有的人文主义精神,更好地建立人文主义与西方文学的关联。

一、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16到17世纪,骑士小说在西欧各国早已销声匿迹,但在西班牙却风行一时。《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本意是铲除封建文化,让“让人们厌恶荒诞不经的骑士小说” ①。塞万提斯最初并没有把堂吉诃德当成英雄,他把堂吉诃德写成了一个让人嗤笑的滑稽形象。但是,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意图谬论”那样,随着写作的深入,堂吉诃德这一人物越发显现出复杂性与多面性,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小丑了,在一帮庸众和黑暗现实的衬托之下,格格不入的堂吉诃德反而彰显出了一种人文精神。写作本身使得塞万提斯变得深刻,堂吉诃德本人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与同情,从被反对、被批判的对象变为一种新的标杆。最后这本书的结局是:“它非但没有将其扫除干净,反而因为自己的不朽而使后者获得了永恒。” ②骑士道固然是过时的、惹人嗤笑的,但在骑士制度下蕴藏着的诸如正直,善良,侠肝义胆,对爱情忠贞不贰等一系列人文精神却在闪耀生辉。换句话说,衰落的只是骑士道,而不是人文主义本身。回顾学术研究的历史,对于《堂吉诃德》人文主义精神的研究由来已久,著述颇丰。笔者希望在参考历代学者的著述及观点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思考,从多角度论述《堂吉诃德》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具体论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信仰维度:作为理想主义者的堂吉诃德;2.个性的解放:主动扼住命运咽喉的堂吉诃德;3.爱情观:把爱情奉为生命目的的堂吉诃德;4.反证:堂吉诃德悲剧性结局的深层意蕴。

(一)“流浪汉”中的理想主义者

流浪汉小说是一种产生于16世纪中叶西班牙的小说体裁,《堂吉诃德》无疑受到了流浪汉小说的影响,它把个人游历串联成故事系列,进而形成长篇叙事,将流浪主题贯穿了其中。

1.坚定的理想。流浪汉小说大多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罪恶,而堂吉诃德一路上的见闻也正反映了当时道德衰落、理想缺失的社会现实。譬如堂吉诃德在游历时所遇到的被主人鞭打的牧羊小孩、贪污纳贿,卖官鬻爵的官僚等等。但与传统流浪小说不同的是,堂吉诃德并没有像传统主人公那样“由清变浊”,被黑暗的社会同化,恰恰相反,堂吉诃德永远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他始终记得自己游历冒险的初心:“老天爷让我出生在这个铁的时代,目的是让我去恢复金子的时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黄金时代。我这一辈子就是要出生入死,历尽艰险,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③一路上他也的确是“行侠仗义”:他解救被打的牧童,释放被押的罪犯,帮助落难的“公主”,他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恢复骑士道、重建黄金时代的伟大理想,哪怕遇到了巨大的“挑战”,面对风车这样一个“可怕的巨人”,并被它狠狠地击败后,堂吉诃德都没有因受挫而退缩,反而不知疲倦地在此后接连进行了两次冒险。他的这种理想信仰和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无所畏惧、百折不挠的品格都使他具有了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

2.和庸众的对比。堂吉诃德一路上遇到了众多不同的人物,大多数人自以为清醒,其实不过是失落了灵魂与理想的庸俗之徒,正是在这帮庸众的对比衬托下,堂吉诃德的人文主义精神显得愈发鲜明。譬如书中道貌岸然的公爵夫妇,他们自以为聪明,乐此不疲地戏弄堂吉诃德,其实不过是在以庸俗和自私去嘲笑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他们以堂吉诃德为可笑,却看不到自己的可笑之处——公爵府不惜劳师动众,号令上百个佣人扮演妖魔鬼怪捉弄堂吉诃德,足以见出他们生活的无聊和理想的匮乏。

3.疯癫中的信仰。同时,传统流浪小说的主人公不论是流浪前作为社会底层的弱者、被欺凌者,还是在流浪途中被黑暗同化,堕落为欺压者、无耻之徒,他们都是处在社会框架内的,都是被社会规则和世俗权力规训的一员。但堂吉诃德不一样,他在整个旅途中都没有被当作正常人,而是被视作疯子。堂吉诃德并不是这个庸常社会的一部分,而一个疯癫的游离者。在西方文学史中,“疯癫”是一种经典的文明意象。“沒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狂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狂的历史。” ④福柯在其著作《疯癫与文明》中把疯癫当作一种文明的产物,并将它与理性相对立。疯子是被社会放逐的人,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摆脱了世俗的规训,挣脱了理性的束缚,从而更加接近真理与自由。正是堂吉诃德的疯癫使他得以与正常世界暂时脱离开来,疯癫赋予了他内在的否定性,让他能够感受到世人习以为常的压迫,从而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但他的疯癫还远不止于此,他还树立了一种理想的高标。他的疯癫中存在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主义色彩,譬如在第十七章中,堂吉诃德向狮子发起了挑战,面对能够轻易撕碎他的狮子,堂吉诃德凛然说道:“在真正的勇士面前,魔法能起作用吗?魔法师可以剥夺我的好运,但要夺走我的勇气和胆量,他们休想!” ⑤此刻的堂吉诃德已不再滑稽了,命运也许能夺走人的好运,但永远夺不走那炽热的情感和坚定的信仰。在这里,对于理想的追求压倒了任何世俗的、理性的考量,因而闪耀出人文主义的光辉。

(二)自主选择与个性解放

西方文学史上有两个经典形象:一个是哈姆雷特;一个是堂吉诃德。自屠格涅夫以来开启了对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的比较。

1.主动扼住命运的咽喉。哈姆雷特代表着一种被动的反抗,面对命运的捉弄,他前顾后瞻、犹疑不决,他始终笼罩在命运的阴影之下。堂吉诃德恰恰相反,他主动地追求自己的未来,体现出了强烈的自主性。堂吉诃德本可以像他的外甥女劝说的那样“平平和和地待在家里”,吃白面包,安稳地过一个绅士的日子。可他偏偏自寻烦恼,任性地选择了冒险。在旅途上,他给自己臆想出了巨人、魔法师、魔鬼等一系列强敌和困难,并主动地去挑战他们,即使最后落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他也从不后悔。堂吉诃德的这些举动看似荒诞不经,其实正体现着个性的追求——骑士道是他的信仰,扶弱济贫、匡扶正义是他的理想,他心怀这些崇高的理想而主动向命运宣战,他的行为不是命运所迫,而是一种独立的、发自内心的选择。如同屠格涅夫所评价的那样:“他有信仰而且坚信不疑,义无反顾。” ⑥堂吉诃德的灵魂和意志始终走在了命运之前,因此他身上闪耀着一种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色彩。

2.葆有生命的张力。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二者的身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哈姆雷特是高贵的王子,因此他的行为总是要维护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国家法律,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法律规则的制约。而他所拥有的权力和名誉也让他不得不竭尽脑汁地思考如何维护他的地位,获得合法的继承权。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受限于世俗的规则和利益。但堂吉诃德则与之相反,他是一个贫穷的绅士,并且“骨瘦如柴,面色蜡黄”,他在世俗中一无所有,而这其实是一种象征——正是因为贫穷、瘦弱,使得堂吉诃德摆脱了世俗的牵挂,他反而更容易实现个性的解放,从而达到自由的境界。柏格森提倡人应该摆脱智能,拥有信仰的生命的张力,堂吉诃德抛弃了智能,他肉体的瘦弱和他信仰的强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此体现出生命的张力,彰显出浓烈的人文色彩。

3.打破理性的藩篱。哈姆雷特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身上存在着理性的悖谬。他之所以犹疑不决是因为他在不断地权衡利弊,他的每一个行动都受制于理性,他希望在严密的思考下取得最理想的结果。可是他不知道,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在整个世界面前,人是那么的渺小和无知,正是这种理性把他束缚在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让他疲于考虑眼前的安危,失去了向外拓展的勇气。而堂吉诃德则以一种他人无法理解的癫狂打破了这种理性禁锢,于他而言没有所谓“生存还是毁灭”的两难选择,从他的行动中我们能感受到,生命就是激情澎湃的“to be”,就是从心所向、勇往直前。正是因为打破了理性的束缚,他得以从凡俗和肉体中解脱,向外探寻精神的自由。

(三)对爱情的追求与态度

爱情永远是人文主义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对爱情的追求体现了个人情感的解放与喷涌。

1.爱情是生命的目的。堂吉诃德将爱情视作生命的目的,他认为:“游侠骑士没有意中人,好比树没有叶子和果子,躯壳没有了灵魂。” ⑦他笃信游侠骑士必须恋爱:“游侠骑士没有意中人,就不正规了,只能算个杂牌货。这种人进骑士堡时,不能从正门进去,只能像盗贼一样,翻墙而入。” ⑧这些观点都强调了爱情赋予生命意义,给人以身份认同感和价值感。

2.情人高于上帝。堂吉诃德相信爱情的力量,他认为意中人能给他带来运气与力量。每当他遇到危险时,他总是向他的意中人杜尔西内亚祈祷,以祈求她的庇佑。在堂吉诃德的祷告中,杜尔西内亚仿佛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和上帝一样给予他好运和庇佑,有时她甚至高于上帝:“我这一生中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凭武力得到的一切成绩都靠她对我的庇护和帮助,全仗她这样的意中人” ⑨,在这里堂吉诃德忽略上帝,这其实有了一点渎神的意味——意中人已然凌驾于上帝的威力之上。因此,我们说《堂吉诃德》歌颂了爱情,肯定了爱情崇高的地位。

3.炽热而坚贞的爱。堂吉诃德的爱是炽热的,也是坚贞的。他热烈地称赞杜尔西内亚的美貌举世无双,时刻不忘“增加她的荣誉和名望”。实际上,真实的杜尔西尼亚不过是一个丑陋粗鄙的农家女,可堂吉诃德却把她想象得美丽而高贵,这时候的“杜尔西尼亚”其实已经变成了一种象征,她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美好爱情的代名词,是一种甜蜜的追求和信仰。在冒险的途中,面对一系列的艳遇,堂吉诃德并没有心动,他的独白是:“我这个人只有对杜尔西内娅才像一团面糊,一块甜糕那样软,对别的女人就硬得像一块火石;对她来说,我甜如蜜,对你们而言,我苦如黄连。在我的眼中,只有杜尔西内娅是个美人,她聪明、贞洁、高雅、出身高贵;别的女人都很丑陋、愚蠢、轻佻,出身低贱。我生下来就是她的,不属于任何别的女人。” ⑩如此热烈的表白,其忠贞可见一斑。

4.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堂吉诃德的爱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他不求肉体的满足,而是寻找精神的共鸣。他说:“作为情人,我并不贪恋色欲,只追求精神上的心心相印。” ?实际上,他和他的意中人从未谋面,但杜尔西内娅的名字却总被提起,频繁地出现在堂吉诃德的祷告、赞美和情诗中,堂吉诃德不论是在战斗前,失意时,还是寂寞时,获胜时,他都会想起杜尔西内娅。杜尔西内娅作为爱情的象征,仿佛是缺席的,但其实却是无处不在。这正是对爱情的歌颂——不论世界如何颠倒,爱情总如月亮一般,恒常地闪耀于树梢,温柔地亲吻每一个人。

(四)悲剧性结尾的深层意蕴:骑士的变节和英雄的没落

堂吉诃德是这样一个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的英雄,可是在结尾处他却“醒悟”了,当他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时,他说:“那些无聊的游侠骑士小说我全都感到讨厌;我也明白,过去阅读这些书,实在是件蠢事,是件非常有害的事。多亏上帝大发慈悲,我头脑清醒了,對这些书无比厌恶。” ?疯子的故事戛然而止,英雄的叙述也自此结束。堂吉诃德不疯了,这满足了塞万提斯的愿望:扫除一切骑士小说,但这个结尾却创造了另一种巨大的遗憾,如纳博科夫所说:“在书的结尾,他放弃了自己的信仰……是因为他的决定符合他愚昧时代的道德功利标准。他死之前放弃,这个决定是一个仓促的投降行为,一个可悲的变节行为。” ?堂吉诃德的清醒是理想的没落,标志着一个英雄的轰然倒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堂吉诃德》是“含泪的微笑”。《堂吉诃德》本质上是一个悲剧叙事,它表面的结局是“理智战胜情感,疯子恢复正常”,但它的内在叙述则体现了对情感的哀悼,体现了对理想失落的悲哀。堂吉诃德“醒悟”了,那么连带着那些伸张正义、扶弱济贫的精神是否也失落了呢?没有了勇敢的骑士,没有了恢复黄金时代的理想,一切又回到了平平和和地待在家里、安安稳稳地吃白面包的庸俗生活之中。由此,可以从悲剧性中反证堂吉诃德的伟大——他是在荒诞中诞生的英雄,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也正是由于这种人文主义,使得他死前的“觉醒”更具有了悲剧性。

二、结语

《堂吉诃德》是一部站在文学立场上叙述的著作。它是一本关于爱情、尊严与信仰的书,它以荒诞的口吻批判了人的庸常立场,指明了在世俗和信仰之间人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同时它展现了信仰所能迸发的巨大力量,树立起了人文主义的高标。尽管最后塞万提斯出于反对骑士小说的目的,不得不让堂吉诃德“清醒”,但堂吉诃德的人文主义精神将永垂不朽,并永远激励着后世的读者们。

注释:

①③⑤⑦⑧⑨⑩??塞万提斯著,屠孟超译:《堂吉诃德》,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642页,第393页,第1616页,第50页,第241页,第754页,第2113页,第1887页,第2632页。

②陈众议:《经典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以〈堂吉诃德〉为个案》,《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第18页。

④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⑥屠格涅夫著,冯春译:《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页。

?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金绍禹译:《〈堂吉诃德〉讲稿》,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参考文献:

[1]熊翠.崇高又滑稽的堂吉诃德:圣徒与骑士的结合体[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9,36(01).

[2]李德恩.论堂吉诃德之死[J].外国文学,2010,(06).

[3]杨梅.浅析《堂吉诃德》与《西游记》中的英雄主义与自由主义[J].青年文学家,2019,(15).

[4]陈玲芬.疯癫中的生命真意[D].安徽大学,2006.

[5]张婷.人文主义者心中的宗教理想——重读《堂吉诃德》[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6]周晓云.浅析《堂吉诃德》中的人文主义思想[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02).

[7]周愈璋.《堂吉诃德》中的“瘋癫”意象[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1).

[8]王宇.一千个堂吉诃德[J].青少年日记,2016,(03).

[9]杨丽芳.李群谈《堂吉诃德》:反骑士的骑士小说[J].十几岁,2021,(Z3):29-31.

[10]任洪娇.当哈姆雷特遇到堂吉诃德[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01):89-91.

[11]杨玲.《堂吉诃德》中的“二重奏”——论其宗教色彩与世俗因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

[12]冯能锋.疯癫:西方文学的文明形象[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8).

[13]张悦.从多重讽刺视角看《堂吉诃德》的人文意蕴[J].牡丹,2018,(02).

作者简介:

区琬晴,南开大学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堂吉诃德理想主义人文主义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一部理想主义长篇小说——评李保均《花农》
在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气质中*——评长篇小说《花农》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芳华》:事关理想主义的陨落
西班牙语文学与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堂吉诃德之性格内蕴析论
中企走出去不妨学一学“堂吉诃德”(观察家)
理想主义长安马自达MAZD C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