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境”表现下的视觉印象解读连环画的民族精神

2023-08-07胡玉麒

收藏与投资 2023年7期
关键词:沈老长征意境

摘要:本文首先从意境的欣赏角度去解读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说明了中西方绘画不同的创作角度;其次从小说《地球的红飘带》创作入手,阐述了沈尧伊老先生在创作连环画过程中所带给观者的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最后从“意境”的表现方式上解读了沈尧伊老先生在创作《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最终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关键词:意境;文人画;《地球的红飘带》

一、“意境”表现下的视觉印象

“意境”一词最初是在建筑中出现,尤其集中在苏州园林。苏州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元代始建的园林——狮子林、最精致的古典园林——留园、以黄石和假山著称的藕园和以水为中心思想的退思园。所谓一步一景,完美地体现在每一座园林当中。在宋末元初文人画兴起阶段,因为社会历史的原因,许多文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便把自己的精力、物力、财力都集中在艺术方面,以自己极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在建筑和文人画方面都有建树。文人画的一个总体特征是它十分注重画作意境的营造以及画家本身的艺术品位的体现,东方和西方艺术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的感知方式不同,中国人的感知方式是以味觉与触觉为主,所以开辟了一条写意的道路。之前提到的文人画也是如此,写意画注重画面意境的体现,画面的形象、颜色并不像工笔画那么写实、具象。画面以黑、白、灰、点、线、面的组合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绪,通过画面唤起观者的情感共鸣。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等画面中竹子的形象以及大幅留白的构图都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不得志之后人生的孤寂感。西方则不同,主要是以视听觉为主,所以导致了他们的绘画一直朝着写实方向发展。西方艺术从14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架上绘画开始发展,一直到19世纪出现现实主义,艺术发展为以具象写实的手法为主要表现方式,追求视觉的真实性与现实的表现性。

意境的表现并不是将现实中的实物一模一样地放入画面中,而是通过艺术的手法把需要表现的元素按照画面所需要的顺序重新排列,以达到凸显画面主题的效果,可能有时并不是用现实中见到的场景或呈现的元素,但却可以达到与观者内心共情的效果。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它直接源于达达主义,1920—1930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超现实主义并不是随便乱画,而是用写实的手法把自己心中所想的场景或者元素表现出来。当然,画得不具象就是野兽派。超现实主义是与时代相关联的一个艺术流派,于二次世界大战时盛行于欧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艺术家就是达利,他的画面都是以现实中的元素变形组合之后的产物,画面给人的感觉是荒诞、离奇。但是画面中都透着一丝耐人寻味的意境,《记忆的永恒》中画的是在一座孤岛上,有好多软绵绵的钟表,有的像饼一样挂在树枝上,有的像饼一样摊在桌面上,还有的像马鞍一样呈现在类似马的背上等等,整张画展现了不同规则的时间,有种特别的孤寂。

二、《地球的红飘带》的创作历程

连环画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种绘画形式,也是许多人喜欢的一种了解故事的方式。《地球的红飘带》是著名作家魏巍创作的一部历史长篇小说,主要描述的是红军长征的故事,我国著名画家沈尧伊怀着对长征精神的崇敬之情,用自己高超的绘画创作能力,依据小说内容创作了大量的手稿和图片,最终完成了一部史诗级别的长征主题的连环画[1]。

在特殊历史时期中,连环画在大时代背景下受到巨大的影响。因为连环画大多都带有政治色彩,所以之前艺术家创作的连环画普遍被打上了负面的标签,由此全国的连环画出版变得十分萧条,大多数艺术家都陷入了沉寂,文化产业止步不前。直到后期在周总理的干预下,中国连环画的出版工作才得以恢复,陆续才有画家开始创作连环画。连环画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慢慢达到这个画种的高峰,当然这个高峰也是它唯一的一个高峰,其他宣传媒介逐渐登上时代的舞台,对连环画发展的冲击还是挺大的[2]。

1975年的一天,天津出版社来了一位天津美术学院的年轻老师,社领导郭钧带他到资料室,让他看了好多国外的画册。社领导问这位年轻的教师你想要画什么,他说:“长征!”这位年轻的教师就是沈尧伊,沈尧伊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为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一生忠诚坚定,坚持以长征题材创作为主。为了创作的真实性先后5次踏上长征之路考察、写生,寻找创作素材,一路不怕辛苦,感受长征精神的内涵[4]。在他的心中,长征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伟大史诗,并且他要用艺术的方式通过绘画语言把它呈现出来。1975年5月,他开始了他的长征之路。拿着行李从赣南出发,有时候坐车,有时候骑马,有时候步行……沈老顺着红军长征的路线,从赣南一路到陕北,他在途中为了更确切地找到当年的红军路线,他有时询问当地的村民,看到了红军当年走过的小路,当年的场景便真切地浮现在沈老的眼前,他便将有特点的景物都画下来,为日后创作连环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77年的夏天,沈老花了一个月时間走了一遍赣南到四川的路,这两次历程让沈老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他下一步长征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3]。

1988—1993年,沈老根据魏巍的长篇历史小说《地球的红飘带》,创作了长征题材的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被评为中国美术史黑白艺术的高峰。此后,2012—2018年他陆续创作了《长征·1936》和《征路星火》两部连环画,完成了他艺术人生中的“长征三部曲”他的画作给人自信刚毅的感觉,富有健康向上的阳刚之美。

三、《地球的红飘带》的绘画风格研究

沈老作为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担当意识的艺术家,他将高远的艺术理想和卓越的艺术见解融入画作,并且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他愿意花一辈子的时间去探索长征精神和有关长征题材的艺术创作,以革命现实主义连环画语言去重现一幕幕伟大的历史篇章。

沈尧伊说:“历史图像有助于后人对历史的认知,在当今读图时代里,‘历史图像学成了专门的学问。百闻不如一见,人们期待‘看得见的历史,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3]”为了给观者以“看得见的历史”的场面,沈老采用版画的创作形式,表现画面的形式不再像国画白描一样用极细的线条去表现,而是用版画特有的刻刀和细致的线条去表现长征故事。表现的对象不再是以往高高在上的英雄人物,而是通过艺术手法让领袖与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的画面中更和谐,让历史人物不再那么神秘。

因为《地球红飘带》从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当时沈老根据现有的小说创作完觉得并没有结束,所以希望原作者继续创作小说,但是原作者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没法继续创作,《地球的红飘带》创作20年后沈老觉得没有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很遗憾,便自己开始写脚本,这个时候沈老已经70岁了,通过几年努力他终于完成了长征三部曲。

四、《地球的红飘带》的艺术价值与启发

《地球的红飘带》系列的连环画使人们走进了历史的场景,让人们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历史画面,并且被美术评论家称作“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红飘带”“前无古人的连环画巨作”,是连环画发展史上的高峰和里程碑。

画长征的沈尧伊选择了历史上某个主题当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进去了,选择这段历史本来是为了用连环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也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研究专家,在其他方面的专业程度不比其他研究员低,在创作中下的功夫以及精神高度,无人能及。

沈尧伊从1976年起开始关注长征,以至于后面开始画长征,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沿着长征路线走了好几个来回,据他自己说凡是记录长征的文字里提到的地方,他能去的都去了,在20世纪70年代,在西北和西南的路程中穿行,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都不比现在,其艰难程度可见一斑,在考察过程中即使带了相机,使用率也不高,全靠之前积累的绘画能力,用速写或者水粉的形式记录。创作完油画《而今迈步从头越》《革命理想高于天》之后就开始一直走向长征,用画的形式表现长征,以画为长征立传……就成了他的人生目标!

长征在整个过程中是没留下任何照片的,更没有什么历史纪录片之类的,和之后的革命史的资料是完全不同的文献情况,沈尧伊说在几年的研究中能找到的图片资料就15张,在创作过程中所涉及各种历史人物,地区,以及征战中的环境、物件等,都需要有求真精神去探索,做到还原历史的真实性。要花一辈子时间去研究长征然后用画面创作出来,没有坚定的精神信念是没办法完成这个漫长过程的。

还原历史,客观表现历史事件,力求将画面做到与历史真实事件一致是这部连环画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也是这部连环画大获成功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比较善于把自己代入历史氛围,让自己身临其境,用自己真实的感受去表现画面。

五、用意境表现的视角欣赏《地球的红飘带》

《地球的红飘带》这部以长征为主题的历史连环画,虽然整部连环画以求真、客观为出发点去创作,但是从艺术品的角度来看,作者很巧妙地抓住了每张创作构图的核心重点。通过画面的营造让观者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亲历其中,每位历史人物都在作者的笔下展现了自己最大的特点。整组画面虽然是用具象的手法来表现,但并不是写实的。画面运用了黑白点线面速寫的方式呈现,《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起初是依据小说创作的,所以可参考的实景照片并不多,几乎没有。沈老先生在画面的呈现上并不能像西方那样做到特别写实,所以自己增写脚本,极力把每一刻的画面意境都表现出来,让观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完整部连环画,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周恩来总理的形象,笔直的腰杆、犀利的眼神,还有那永远整齐的服装,完美地诠释了一位历史人物最闪亮的点。整部连环画的画面创作把“长征精神”由内而外地展现了出来。

六、结语

连环画是时代孕育的产物,在没有便捷的宣传媒介的年代里,连环画就是那个时代唯一的图片宣传工具,《地球的红飘带》所蕴含的“长征精神”是无可替代的,是值得现在的人们花一辈子时间去研究学习的。画家沈尧伊愿意花一辈子的时间去亲身经历、历经千辛万苦去感受前人的经历,然后用图片的形式创作出来,这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已经很好地诠释了“长征精神”。所以只有《地球的红飘带》这种艺术作品才能最好地传达民族精神。

作者简介

胡玉麒,男,甘肃敦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画。

参考文献

[1]海涛.连环画与红色经典[J].阅读,2019(74):58-59.

[2]彭韵琛.沈尧伊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创作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9.

[3]扬子江.一位画家的长征[J].中国收藏,2021(7):48-53.

[4]封振国.史以明鉴美以“铸魂”[N].团结报,2021-10-23(006).

猜你喜欢

沈老长征意境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风起辽海
——沈延毅书法精品展研讨会纪要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他用人格魅力感染身边人
一股清流绕画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