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非遗 百年林氏

2023-08-07魏超越万钟如

乐器 2023年7期
关键词:喉管林氏唢呐

魏超越 万钟如

端午时节,岭南处处龙舟竞渡,广东音乐作品《赛龙夺锦》不时在耳畔回响,热闹非凡!乐曲开头以唢呐吹出一段号召性的引子,象征着比赛开始。紧接着表现了龙舟竞发,你追我赶、生气勃勃的景象,气氛相当热烈。最后再次吹响唢呐象征比赛结束,令人心旷神怡。百般乐器,唢呐为王。就民族乐器来说,论壮声势、聚人气,莫过于唢呐。6月26日下午,在佛山市禅城区民间乐社乐师林清和的带领下,笔者一行六人走进了地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的林氏唢呐生产加工工厂。

传承四代的制造技艺

林氏唢呐根植于毗邻港澳的佛山,清末时期成为最早开放的港口,是各种硬质木材的集散地,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外贸优势,为车木技艺及唢呐制作技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林氏唢呐前身是岭南民族木管乐器车木行,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解放后转为公办车木厂,以加工木管乐器及配件供应全国各地乐器厂商。1991年,林炳豪继承父业将传统工艺重组,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出发点建立了林氏传统技艺的木管乐器加工工厂。林炳豪作为第三代传承人,在其八岁时,他的父亲就利用父辈传承下来的手艺制作唢呐,林炳豪常在放学后主动为父亲帮忙,久而久之便掌握了这项技艺。经历几十年时间的沉淀,他依然坚守着这份古老且珍贵的手工制作技艺,打造出演奏家以及同行都认可的“林氏唢呐”。

第四代传承人林铭超,24岁起从师于其父林炳豪。经过16年的历练,林铭超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傅、逐渐接手父亲打理唢呐制作。林铭超在传承祖辈加工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推广,追求技艺的传承,务求让唢呐制作这个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因质量好、音色佳,制作工艺精湛,“唢呐制作技艺”于2019年4月入选佛山市南海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于2019年9月入选佛山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林炳豪先后荣获“中国民族乐器十大制作师”“南海区大城工匠”“南海区非遗传承人”等荣誉称号。

选材用料的细致与精良

制作唢呐的木料,选材十分关键。不同材质的唢呐,音程、音色也各不相同。广东唢呐的用料,早期大多用的是酸枝木和荔枝木,荔枝木更为普遍。由于荔枝木纹理曲折多结、树干不规则且裂纹较多,因此近年来使用较少。广东地处沿海地区,进口用于唢呐制造的东南亚的名贵木材十分便利,再加上人们崇尚名贵木材的心理,所以又趋向使用紫檀、黄花梨等木料制造唢呐。林氏唢呐工厂地处佛山市南海区传统红木家具制作集散地,具备优质木材货源的优势,所以造就了能够面向全国大量供货的有力条件。

林氏唢呐制作所使用的木料主要有:柏木、东京木、铁梨木、黑檀木、血檀木、大叶紫檀木、酸枝木、小叶紫檀木、黄花梨木等。主要都是从国外采购回来,也有一些是拆旧家具、旧寺庙买回来的。目前林氏唢呐厂储备的木材约几十吨,计有酸枝2吨、花梨5吨、黑檀10吨、皮灰5吨、鸡翅5吨、血檀5吨、柏木10吨等各种木材,投入超过100万。新买回来的木材并不能直接使用,而是要将木材放置透气。除了选材粗大、色泽深、质地结实、纹理细的贵重硬木外,还需放置五年以上,直至木材自然风干后,才可以进行开料制作唢呐,这样制作出来的唢呐才会更加结实,不易变形。木材风干后,还需先后经过开料、开膛、车节位、钻音孔、抛光等多道工序,最终才能变成一支光泽细腻、音色清脆的唢呐。因此在制作唢呐的工序中,选材需要足够耐心的等待。

林炳豪说:“要想唢呐音色好、音准好,开膛就必须开得好。”管壁的制作是决定唢呐音色、音准的关键,选用何种木料来制作杆身就显得尤为重要。林炳豪说,黑檀木质地较硬,用砂纸打磨了几圈也薄不了1毫米;白木则完全相反,用指甲一掐都能留下痕迹。林氏唢呐工厂所选用的木料均经过多年的自然风干,能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再如乌木、黑檀、皮灰等木材纹理紧密,物理性能近乎碳化,更加不易变形开裂。木材风干的年份越久,制作出来的唢呐音色越浑厚,杆身不易变形。作为一名优秀的唢呐制作手艺人,熟悉不同木材的特点,再根据其特点合理使用也是必备的技能之一。

制造和销售的半壁江山

林氏唢呐曾年售2万多只,含成品和半成品。制作的唢呐畅销东北三省、北京、陕西、甘肃等地,销量一度占据东北三省市场90%以上份额。由于南北方气候环境差异较大,为了迎合北方市场,林氏唢呐在制作上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北方气候较为干燥,尤其是进入冬天后室内会开放暖气,木制品都很容易开裂,木料在买回来后需自然风干放置5到10年,开料时也要避开开裂处,这样做出来的唢呐稳定性好,且不易开裂,能够适应北方的气候。现在有一些唢呐厂追求效率,新买回的木料就直接用来做唢呐,但是新料内湿外干,这样做出来的唢呐内膛时间长了容易变形,并且会影响唢呐的音准及稳定性。

林氏唢呐生产加工工厂之前一直以代工为主。为了更好地扩大影响力,林铭超开始带着“林氏唢呐”参加广州国际乐器展览会、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等各类展销会,以及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各类展示平台,务求让全国乐器商及音乐爱好者知道“林氏唢呐”、认识“林氏唢呐”。

广东唢呐又称为大笛,相较于其他地方的唢呐来讲,音色更加洪亮霸气。广东唢呐在粤语中也叫“嘀嗒”是广东八音之一,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吹打乐被称为“吹嘀嗒”。“嘀嗒”音色清亮,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不仅可以用于器乐合奏与戏剧伴奏,也成为了广府民间商贩或卖艺者的谋生手段之一。到了清代,嗩呐还运用于广府地区出现的“大小八音班”“锣鼓柜”“坐堂吹”等民间音乐形式之中,红白喜事也都会用到唢呐,这是一份属于广东人的独特记忆。为了让更多人认识这门手艺,2018年开始申报入选非物质遗产项目。在桂城街道办事处以及文化部门的大力推动下,2019年这门手艺成功入选为区级非遗项目-唢呐制作技艺,随后再次入选为市级非遗项目。入选非遗项目后,从以前的无人问津,转变为现在社会各界的关注。林铭超说,现在他们到广州参加乐器展,很多人都会知道他们是岭南本土的生产厂家,知名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在成功入选非遗项目后,他们也通过政府的“搭台唱戏”,得到了许多展现的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非遗的传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与数字技术为非遗搭建了走进千家万户的桥梁,让更多人可以在线上欣赏非遗技艺、购买非遗产品,为非遗的传播和发展拓宽了路径。林氏唢呐也正通过互联网与新媒体平台,让唢呐的爱好者用手机就可以了解这门手艺,大大地提升了“林氏唢呐”的知名度和传播速度,从而提升了产品的成交量。

创新改良助发展

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林炳豪通过自身多年的制作唢呐经验,不断改良、创新,将制作工具进行改造革新,研发出一套专门打磨内膛的刀具。刀具在刀锋上做了特殊的处理,使制作出来的唢呐管壁光滑平整、密度扎实,再配上机械的辅助,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林氏唢呐在制作方面也不断进行创新。2022年,工作室邀请佛山市禅城区民间乐社乐师林清和一起研发新型加键喉管。广东喉管一直都是以七律形式出现在大众舞台,但现在乐团的乐器早已是十二平均律,广东喉管始终很难融入。经过工作室与老师们一年多时间的研发,攻克了广东喉管没有十二平均律的难关。通过给木制喉管管身加键,使演奏时能吹出更多半音,让广东喉管成功融入乐团的十二平均律。加键喉管已经由崇左市江州区文化馆民族乐团周宗爱老师验证并使用演出,得到了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

2023年,大城工匠工作室邀请专业演奏潮汕喉管家陈国杰对潮汕喉管进行研发。潮汕喉管的制作早已失传,现在能用的潮汕喉管至少都有十几年或更久的历史。潮汕喉管也是一直以七律形式呈现,现有的制作者没有一定的资历很难将潮州喉管进行十二平均律与七律之间的转换。通过工作室的不断努力研发,已将F调潮汕喉管制作出来,F调潮汕喉管得到了佛山市禅城区民间乐社乐师林清和的验证并试用。创新后的潮州喉管使音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给演奏者带来新的体验,也与现代的乐团更加融合。同时,新研发出来的潮汕唢呐也得到了广东民族乐团翟军军老师验证并使用演出,并予以好评。潮汕各调喉管还需要后续的努力研发,将失传的民乐和特殊的制作方式传承下来。

改良C调大笛是大城工匠工作室与原广东省曲艺团团长陈芳毅一起进行研发的产品。改良C调大笛以广东大笛为基础,结合传统定调唢呐的尺寸,又保持广东大笛的音色和演奏方式,比较容易吹奏,特别适合初学者或者入门级别的演奏者,同时小朋友也可以很容易上手,能够激发他们对粤乐的兴趣。

品牌与文化的新活力

从一块方木,到一只唢呐,承载了四代人百年来的记忆,十多道工艺之间环环相扣,细致入微。林氏唢呐何以具备传承四代、延续百年,并且畅销全国的实力?

林氏唢呐制作技艺的厂址毗邻港澳,地处珠三角腹地,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自明清时期起就成为南方经济重镇,在清末时期成为最早开放的港口,对外贸易往来频繁,早期乐器的销售,推动了唢呐制作工艺的兴起,为林氏唢呐制作技艺的诞生孕育了经商环境与制造条件。林氏唢呐制作传承人始终坚持佛山人的匠心精神,专注唢呐制作、改良与研发。这些都为非遗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其在传承与创新融合中焕发新机,“传承、保护、传播、创新”构成了林氏唢呐作为非遗的创新发展全过程。

留住手艺,传承匠心。林氏唢呐传承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对生产的每道工序,对产品的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在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的即时利益中,林氏唢呐传承人的坚守更是难得可贵。《百鸟朝凤》焦三爷从师父手上继承衣钵、培养接班人的故事历历在目,唢呐作为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其优良的北方民间传统技艺能在广东传承上百年,历经四代,实属难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林氏唢呐制作技艺作为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好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发展优秀的岭南文化,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认同,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应政策與规章,切实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语境下,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也改变着人们的生存观念与消费模式。对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林氏传统唢呐制作技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不仅要做好非遗活态传承,保护非遗传承人的“本真性”,也要打造非遗“品牌性”,更要保留住作为非遗的“文化基因”。需牢牢把握非遗发展的未来,运用新的方法让非遗“活”起来,展现出自身作为非遗的强大活力与无穷魅力!

猜你喜欢

喉管林氏唢呐
粤乐喉管传承谱系与乐器改良研究
广东喉管和唢呐独奏创新性发展研究
——以首场广东喉管·唢呐独奏音乐会为例
又听唢呐
王老五破案
香港林氏总商会荣获韩半岛和平奖章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
唢呐(短篇小说)
谈唢呐演奏中不同气息运用
提高锅炉水力除渣系统效率的探索实践
更换中心喉管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