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喉管和唢呐独奏创新性发展研究
——以首场广东喉管·唢呐独奏音乐会为例

2022-03-13孙明浩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李婷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

岭南音乐 2022年1期
关键词:唢呐音乐会广东

文|孙明浩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李婷 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

2020年8—11月,陈芳毅先生的“天籁·知音——陈芳毅广东喉管·唢呐音乐会巡演”分别在广州、东莞、台山成功举办。音乐会上演了13首广东喉管和唢呐作品,充分呈示出广东音乐中极富民间特色的吹管乐器——广东喉管和唢呐的艺术魅力。国内首场广东喉管·唢呐独奏音乐会的成功举办对广东喉管和唢呐艺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著名粤乐大师余其伟先生对这场音乐会高度评价,在余先生看来,“广东音乐喉管和唢呐,演奏人才相对缺乏,相关曲目也不丰富,又或因音域局限、音色表达、技巧操控、乐器制作等原因,现实各地的民族乐团也较少釆用喉管声部,喉管面临被边缘化之危险,今由著名管乐演奏家陈芳毅举办独奏音乐会,对业界而言,如何去挽回劣势,会是个积极推动[1]。”

1.广东喉管和唢呐的发展简述

广东喉管和唢呐,在明末清初已作为广东音乐吹管乐器出现,延续至今从未断绝,传统广东喉管分为高音喉管和中低音喉管,在粤剧中分别称为“短筒”及“长筒”,传统广东唢呐分为大、小唢呐,在广东民间分别称为“大笛”及“笛仔”。广东喉管和唢呐一直以来为粤曲、粤剧伴奏或在广东音乐合奏中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广东喉管独奏初登舞台发展到今天的喉管和唢呐独奏音乐会,历经约70年。笔者尝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东喉管和唢呐的独奏发展脉络,通过喉管和唢呐主要代表人物的演奏、创作、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起止时间作为划分逻辑,归纳为三个发展阶段,并梳理广东喉管和唢呐独奏发展的主要面貌与基本特征,即第一阶段:1949—1975年,广东喉管和唢呐独奏登上舞台;第二阶段:1976—1998年,广东喉管和唢呐独奏的丰富与发展;第三阶段:1999至今,广东喉管和唢呐独奏的传承与创新。

1.1 第一阶段:1949—1975年,广东喉管和唢呐独奏登上舞台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为梁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梁秋先生演奏第一首喉管独奏曲目《下渔舟》后,标志着广东喉管正式从一种民间音乐、戏曲的伴奏乐器拓展为独奏乐器,此后,梁先生陆续改编独奏了《小调联奏》《放舟》《得胜令》等喉管和唢呐作品,并创作了《挑沙》等作品,1959年中国民间艺术团赴苏联、匈牙利等国家作文化艺术交流演出中,梁秋在莫斯科音乐厅表演喉管独奏《下渔舟》,让粤乐喉管首次在国际舞台亮相,小小竹管发出的雄亮乐声震撼全场,台下观众掌声如雷,经久不息。这一时期的喉管和唢呐独奏作品以改编传统广东音乐作品和粤剧曲牌为主,在不改变原有的广东音乐的乐器组合形态下,使原来的广东喉管和唢呐的领奏角色更加突出,演变为独奏形式。

1.2 第二阶段:1976—1998年,广东喉管和唢呐独奏的丰富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陈添寿。陈添寿是梁秋众多学生中的佼佼者,集演奏作曲教学于一身。20世纪80年代,陈添寿先生积极与作曲家合作,首演了短喉管独奏作品《雁南归》(万蔼端曲,1980),这是一首在广东流行的短管独奏曲,乐曲借鉴戏曲行腔的特色创出气颤、舌颤、喉颤等技巧[2],随后又演奏了短喉管独奏作品《欢歌爽心头》(李助炘曲,1990)、唢呐独奏作品《梦归》(赵仕强曲,1997)。陈添寿本人也创作了短喉管独奏作品《春风笑语》(1986)、《心潮》(1988)、唢呐作品《腾飞》(1986)、《故乡万缕情》(1993),改编了《渔村夕照》(吕文成曲,1983),通过创作、改编、首演喉管和唢呐作品,大大增加了广东喉管和唢呐的独奏作品数量,这一时期的广东喉管和唢呐更加重视演奏技法的加花和韵味,不断将广东喉管和唢呐独奏艺术推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在原本计划于2003年出版的《陈添寿粤乐作品集》中选登了30多首广东喉管和唢呐作品,其中包括了陈添寿创作的喉管和唢呐新曲,移植、改编曲及首演的作品,因故未能出版。

1.3 第三阶段:1999至今,广东喉管和唢呐独奏的传承与创新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陈芳毅。陈芳毅师从陈添寿学习喉管和唢呐演奏,现任职广音乐曲艺团,是新一代全能型的吹管乐演奏家,他掌握了精湛的吹奏技法,形成立足粤乐正宗又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陈芳毅除了在演奏、创作上继承了陈添寿老师,接连创作了《情系珠玑梦》《追梦人生》《谢谢你来过》等喉管、唢呐作品,还注重广东喉管演奏的专业化发展和普及化传承。近年来,陈芳毅与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设了广东喉管非遗传承班,分为初学班和提高班,编写了专门的广东喉管教材,并发表了《论述广东喉管的生命力》《〈广州起义组曲〉浅识》《广东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等相关学术论文。

2020年,陈芳毅首次将喉管和唢呐的独奏表演发展成为一场完整的独奏音乐会,在广东喉管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整场音乐会的曲目设计独具匠心,分为“溯源——传统之路”“足迹——传承之路”“匠心——传播之路”“追梦——传艺之路”四个部分,有源有流,有承有继。笔者认为陈先生的音乐会,集中展现了广东喉管和唢呐在“传统作品传承与发展”“传统乐器改良与革新”“传统演奏美学与当代人文融合”三个方面的创新与成就,曲目乐章的设计在时间脉络上有古有今,在空间结构上有中有西,在艺术趣味上有雅有俗,在奉献出广东音乐盛宴的同时,也彰显了以广东喉管唢呐为代表的广东音乐百年发展史的进程特点及其内孕于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美学品格。

2.首场广东喉管和唢呐独奏音乐会的艺术创新实践分析

2.1 古曲新奏:传统作品传承与创新

本场共演奏了13首喉管唢呐作品,其中的8首作品《锦帆开》《春风笑语》《流水行云》《花香衬马蹄》《禅院钟声》《醉翁捞月》《旱天雷》《百花亭闹酒》为传统作品,笔者对作品进行梳理分析,发现陈芳毅对这8首作品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三方面演奏形式上的发展。

一是原汁原味。以民族吹管乐器(唢呐、喉管、笛)和打击乐为主的吹打乐组合在广东音乐“硬弓组合”时期,形成了独特音色组合和风格。其中传统吹打乐《锦帆开》即是节庆欢喜场面的写照,金属打击乐的音色,又渲染了庄重的色彩,然而金属乐始终是以背景为节奏,主角仍是广东唢呐,连续细密的单线条吹奏,制造出欢歌热闹的民间节庆画面,力求将广东唢呐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原汁原味地展现给听众,这也体现了广东喉管和唢呐等吹管乐器在民间音乐的主流存在样式和参与礼乐的服务性质。传统短喉管作品《春风笑语》是由陈添寿创作的喉管独奏曲,陈芳毅先生自幼即师从陈添寿习喉管、唢呐,深得陈添寿的真传,掌握了精湛的吹奏技法,喉管音色绵长、醇厚、圆润。陈芳毅喉管领奏的《春风笑语》2017年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第二届民族民间器乐组合》获得一等奖,此次演奏《春风笑语》也是对授业恩师的缅怀与致敬。

二是反客为主。《流水行云》《花香衬马蹄》《禅院钟声》《醉翁捞月》原为五架头或硬弓组合作品,并非喉管主导的传统广东音乐,本次将这四首作品创新改为喉管领奏的形式,这种尝试打破了广东音乐传统的演奏组合形式。喉管音色具有较强的兼容性,使其在广东音乐中的艺术表现力极其阔大,自然风光、乡井野趣、南国晴雨等各种社会生活与自然景物,都能用喉管的音色去生动描绘,同时用喉管领奏更加能够凸显出传统作品反对刻意雕琢,追求自然和谐平淡的艺术风格,在音乐意境上更能凸显出神似胜过形似,讲究以形传神,有感而发,情真意切,给人以遐思联想,如梦如幻。

三是管笛重奏。《广东小调联奏》最早由梁秋先生将《上云梯》等几首独立的广东小曲整理改编而成喉管独奏曲。本次的《广东小曲联奏》是以卜灿荣改编的“硬弓”组合广东小曲联奏《百花亭闹酒》为版本进行创新。广东喉管和笛子重奏形式最早在2017年11月26日于广州南方剧场的广东曲艺传承“一带一”公益行动专场惠民演出中首次尝试,得到了观众的高度好评。喉管和笛子的重奏,除了在《百花亭》《卖杂货》《陈世美不认妻》《一锭金》中保留原有的喉管和笛子旋律之外,将二弦中的《霸腔慢板序》用笛子演奏,大量的快板演奏,运用各种技巧,如连吐、断吐、双吐、顿音、颤音等,极大地增强了该作品原有的表现力,是一次成功的喉管与笛子重奏作品的创新运用。

《旱天雷》采用唢呐和笛子二重奏的形式,也属于首次尝试。《旱天雷》最早见于1921年丘鹤俦所编《弦歌必读》,原是由广东音乐作曲家及扬琴演奏家严公尚(严老烈)根据《三宝佛》的第二段《三汲浪》改编而成的扬琴曲,《三汲浪》曲调平稳、低沉,改编后的《旱天雷》乐曲的情绪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该曲后来还被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小提琴曲、古筝曲、弦乐四重奏等版本。唢呐和笛子二重奏版本由张耀枢编配,乐曲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同时注入了新的风貌,加深了喉管和笛子的演奏技巧运用,唢呐和笛子擅长通过吐音和加花的手法营造喜庆欢快情境,由此突出了该作品活泼流畅,生机盎然,节奏欢快的音乐特点。

2.2 古器新声:传统乐器改良与革新

本场音乐会除了在《春风笑语》《醉翁捞月》《天路》作品中用传统的短喉管、长喉管演奏,值得注意的是《流水行云》《花香衬马蹄》《禅院钟声》《斯卡布罗集市》《追梦人生》几首作品,陈芳毅都使用了改良的喉管演奏。陈芳毅长期致力喉管的乐器改良和革新,共研究出4种适合各种乐队需要的喉管,将8孔短喉管改良为9孔短喉管,将长喉管改良为17孔18音,27孔28音的加键长喉管,获3项国家专利,同时改良3类传统广东唢呐,成功研制了G调广东唢呐。

我们曾与陈先生有过交流,他认为完全用金属做管身,音色过于明亮,失去喉管自身本色,完全用竹管,又达不到想要的效果,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以铜包竹为管身,借鉴西方管乐如萨克斯等按键工艺,制作出改良版喉管。音乐会上,陈先生为我们重点介绍道,改良加键喉管在保持传统音色的基础上,音域得到扩展,能胜任更多的广东乐曲。如果放眼整个广东音乐发展史就可发现,陈先生对广东喉管和唢呐的改良工作,并不是突发奇想的个人行为,而是广东喉管70年发展中的一种传统,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70年代后期起,在广东音乐乐器的研制与生产上,曾出现过一股民族乐器改革热潮,如当时广州音专(现星海音乐学院前身)张天平和陈添寿研制的加键中音、次中音、低音唢呐与加键喉管[3]。后香港粤乐名家余茂先生也对广东喉管进行改革[4]。陈芳毅的乐器改革,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上,借鉴兄弟吹管乐器的优势,在保留广东喉管和唢呐的原有演奏技法、音色和风格的特色上,增加了高音、低音和半音,这种研究更有现实作用,改革的喉管非常适应十二平均律,同时拓展了喉管的演奏技巧,更加便于作曲家创作不同体裁的喉管独奏作品,赋予了广东喉管和唢呐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2.3 古韵新译:传统演奏美学与当代人文的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广东喉管和唢呐在音乐形态和乐器改革的发展创新之外,如何将广东喉管演奏的“传统美学表达”与“时代人文阐释”有效融合是喉管能否持续创新的重要研究方向。该场音乐会中,陈芳毅等粤乐名家依托喉管和唢呐创作、演奏表达当代社会生活的作品,如《追梦人生》《烟花响起》《乐叔逛花城》等,笔者看到了粤乐人将广东喉管将其所擅长的“情理”“叙事”和“声腔”的传统演奏美学与时代表达融合,展现了广东喉管的当代美学品格。

2.3.1 以情达志的“情理”抒发

此次陈芳毅作曲、梁军编配的《追梦人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陈芳毅先生用加键喉管略带有沙哑、幽怨的中音喉管音色,奏出普通打工仔生活的艰辛,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曲是A—B—A1的布局,A段,根据情绪的变化,分a、b、c、d四小段;序曲通过琵琶带出摧心剖肝的前奏;a小段通过大二度、大三度的旋律,缓缓描绘打工仔的一天生活的开端;从b段开始,随着力度的加强,小军鼓的衬托,乐曲塑造“发奋拼搏负重奔波,梦想永在心里纷飞,描绘今生故事”的景象。B段是乐曲的高潮部分,通过高音及力度的配合,营造出“手披荆棘脚踏泥泞,迎风走向那枝蔷薇”氛围。A1段是乐曲的结束段,最主要是回应A、B段,特别是最后一句通过音符由低音向前音走向,为美好生活奏出时代强音。

2.3.2 寓情于事的“叙事”表达

《乐叔逛花城》是2017年卜灿荣老师创作的一首现实题材的喉管独奏叙事作品,该作品通过普通市民乐叔的眼光来看花城广州的变化,为观众呈现广州改革开放的变迁画面。该作品因其创作体裁的独特,充分发挥了喉管的“言意”演奏美学特点,结合标题性阐释来进行叙事,通过欢畅优美的旋律、鲜明的人物音乐主题和喉管模仿人物“笑声”的特殊技法母语等手段,为观众呈现出广州改革开放的变迁画面和连贯故事。该作品在陈芳毅精彩首演下荣获“第六届广东音乐创作大赛”一等奖,引起了轰动。本次演出,陈芳毅在原用短筒演奏的基础上创新增加了2件吹管乐器——长喉管和小唢呐进行演奏,来区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物形象,通过三种乐器不同音色、音域和技法的运用,为主人翁提供更加明显的音乐叙事语境。

2.3.3 以声传情的“声腔”诠释

《烟花响起》调寄高胡独奏曲《村间小童》,是由李助炘、余其伟作曲,改曲采用广东开平民歌《小卖鸡》调为素材,结合儿童歌曲的音调,表现了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本次音乐会采用了F调中音喉管和民族声乐“对答”的表演形式来创新该作品。广东喉管和唢呐一直以来作为粤剧和粤曲的主要伴奏乐器,长期的“跟腔”伴奏孕育了广东喉管和唢呐的“声腔化”特点。之前在粤剧的演奏中也有用大、小唢呐和短筒或长筒分别代替粤曲的平喉和子喉对唱的艺术实践。即用广东大、小唢呐,或一支广东大唢呐和一支短筒模仿粤曲唱腔,也叫“唱笛”。而《烟花响起》的创新演奏也正式借鉴了这种喉管独特的“声腔化”演奏美学传统,将民族声乐与广东喉管分别对答、合唱(奏)的融合来演绎曲目,既保留了原有作品的天真烂漫,又有喉管的谐趣,更兼演唱的唯美和母爱,可谓相得益彰。

陈芳毅的喉管·唢呐音乐会,集中奉献了广东喉管和唢呐独奏在作品创作、乐器改革、演奏美学上的传承、融合和创新,体现了广东喉管和唢呐为代表的广东音乐立足本土,发挥自身优势,兼容并蓄的美学性格。可以说,陈先生的音乐会,不仅是广东喉管和唢呐在立足传统并追求变通与创新在旧与新、雅与俗、中与西的全方位的一次彰示,更是广东喉管和唢呐演奏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下求变求新的一次积极的探索。

①陈芳毅,国家一级演奏员,广东喉管、唢呐演奏家,广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东音乐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音乐广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猜你喜欢

唢呐音乐会广东
唢呐手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行摄广东
唢呐
失败的音乐会
唢呐放光芒
“粤来粤美”
唢呐(短篇小说)
森林里的音乐会
新年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