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信阳战国瑟复原研究

2023-08-07袁佳音

乐器 2023年8期
关键词:定弦编钟战国

摘要:瑟是自西周以来就广为流传的中国古代弹拨乐器,诗经中曾记载:“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诗句,瑟在青铜礼乐时代是非常重要的弹拨乐器。

从1957年开始,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陆续发掘出土了战国葬群,经专家鉴定为战国时期楚国貴族墓葬,经过9次发掘这里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音乐文物,陆续出土的战国木瑟,成为河南战国瑟的重要研究对象。

多年来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对河南出土的战国古瑟进行研究,复制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瑟,同时对瑟的上弦方式、瑟架、瑟的主体材质、瑟码、瑟曲复原等方面进行文献和考古资料搜集研究,不断进行对瑟的复原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瑟  瑟的复原  瑟的上弦方式

第一章 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战国瑟考古资料

一、河南省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古瑟出土情况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M1出土战国瑟、鼓、编钟等乐器,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前来进行采音调查,其中战国中期瑟三件。

其中出土的漆绘锦瑟格外珍贵,它虽然出土时残碎成53块,但经过修复后,可以看到纹饰精美,且岳山弦痕清晰可见。瑟长124厘米,宽37厘米,高6.3厘米,属于小型瑟,瑟的主体结构由面板、底板及壁板扣合而成。中部为素面,瑟首、瑟尾和两侧均涂黑漆,岳山绘菱纹,两侧黑底上涂以对称的连续金银彩变形卷云纹,首、尾两端及壁板上则绘有精致的狩猎和燕乐巫舞图案。[1](见图1)

二、信阳长台关2号墓出土瑟情况

1958年,河南信阳长台关二号墓出土木编钟、木磬、战国中期瑟3件。

其中信阳长台关二号墓M2:150号瑟:长134厘米、宽45厘米、面板厚2厘米,它属于中型瑟,主体结构由面板、壁板和底板构成,中部光素。瑟尾面上安有4个瑟枘。尾部3条岳山,各别弦眼内和弦柱上有弦的残段。[2]

三、信阳长台关7号墓瑟出土情况

2002年,河南省文物局对长台关七号墓进行的考古发掘,墓葬出土木编钟、木磬、木瑟2件等乐器。

两张战国瑟保存完好,其形制与二号墓出土的黑瑟大体相同,没有发现有遗留瑟弦的痕迹,属于中型古瑟,有弦孔,瑟枘不能活动,固定在瑟的尾部。瑟的内部设置了防止瑟体变形的直梁,这正如文献里所提到的“梁下相连,使其声冲融”。瑟枘不能拔出,是否作为瑟是实用器的评判标准,我们先不做定论,但是同墓室的其他出土文物大多为冥器,保存非常完好,生前未曾使用,所以目前还将这张瑟定义为冥器。[3]

四、信阳长台关九号墓瑟出土情况

河南信阳长台关(城阳城)九号墓出土编钟一套和规格大小不同的瑟四件,但由于出土瑟处于待脱水状态,发掘报告还未公布,详细数据不便于发表。

笔者通过对出土瑟的碎块进行分析,其中一张小瑟,长77厘米,宽33厘米左右,二十一弦,三组岳山,无明显弦痕,三至四个枘,枘可抽出,面板为杉木;一张中型瑟,长100厘米,宽36厘米左右,共24弦左右,有弦痕,三组岳山,枘可抽出,面板杉木。两张大型瑟,约1.5米长,宽约45厘米,有弦痕,杉木面板,底板是一种硬木,目前还不能确定。

第二章 河南博物院复制战国瑟情况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成立20余年来,对从远古至唐宋时期河南出土的音乐文物进行复原复制工作,涉及古代吹管乐器、打击乐器、弹拨乐器,其中先秦时期的弹拨乐器瑟的复原,集中在信阳地区出土的战国瑟,建团初期分别以河南出土的信阳长台关1号墓出土的锦瑟和信阳长台关2号墓出土的黑瑟为蓝本进行了古瑟的复原工作[4]。

一、早期瑟复原

2000年河南博物院复制了两张瑟,其中一张为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墓出土的锦瑟,陈年桐木制作,25弦,张尼龙弦,瑟弦为白色,以朱红色弦区分八度,雁足形瑟码(见图2)。

另外还根据信阳长台关二号墓出土的黑瑟为蓝本进行复原,桐木面板、张尼龙线、25弦。

这两张瑟用陈年桐木做面板、按照出土瑟的面板弧度制作而成,内有支撑柱,锦瑟的音色清亮婉转,黑漆瑟音色温润、低沉。

二、近年来瑟复原

近年来笔者对信阳出土瑟以及几年来出土瑟进行了研究和资料的梳理与搜集,对瑟的主体材质、上弦方式、瑟的摆放方式等进行了研究。

1.瑟材质的多样化

诗经《国风·郁风·定之方中》中曾记载:“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 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

《易·通卦验》:“鼓黄钟之瑟,瑟用槐木,长八尺一寸;夏至日,瑟用桑木,长五尺七寸。”

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瑟的制作材料并非单一使用一种木材,桐木、梓木、槐木、桑木等均可以用来制作瑟,一年不同季节演奏的瑟是用不同的木材制作而成,而且尺寸大小各部都相同。

很多文献记载瑟的主体材质在古代是使用多种材质制作而成,而且信阳长台关九号墓出土瑟材质的也是桐木与杉木并用,这也说明瑟的主题材质的多样化。此次复原瑟主体材质采用桐木为面板,杉木为侧板。

桐木的纹理较为松散,纹路比较宽;杉木的纹理相对较密,间隔也较为均匀。桐木为面板、杉木做侧板,演奏时既可以得到良好的共振,音色又相对厚重,更能展现出瑟柔和低沉的音色效果。

2.瑟尾部上弦方式

先秦时期出土的瑟的弦大部分已经消失,很难找到瑟的上弦方式。汉代马王堆出土瑟完好的保存了瑟的尾部上弦方式,因为汉代瑟的形制除了大小与先前瑟有区别以外,与先秦瑟形制大体相同,所以复原战国瑟的尾部上弦方式我们可以借鉴汉代马王堆出土瑟的珍贵遗存。

我们可以看到瑟的尾部瑟弦从弦孔传入,再由下方的音孔穿出,绕在瑟枘上进行固定,根据这种上弦方式我们进行了瑟尾部上弦方式的复原。

清代《大清会典》中关于瑟上弦方式的记载:“弦首结于瑟体之中,出前梁外孔,入后梁外孔,从越迴至后梁上各于本弦绾之”也和汉代瑟上弦方式又相似之处(见图3)。

复原这种尾部的上弦方式,关键点在于瑟枘上瑟弦的缠绕方式,作为乐器复原我们要考虑到瑟演奏中会进行向下按弦,怎样的缠绕方式可以使瑟弦缠绕牢固,不跑弦而且具有韧性不断弦呢?

笔者对同类乐器的传统上弦方式:古琴、伽倻琴等仍然还保留丝弦上弦的同类传统乐器尾部的上弦方式进行研究,发现古琴的上弦方式与瑟有相同之处,就是古琴的尾部上弦也是需要多根弦在同一雁足上进行缠绕,不同之处是古琴的雁足朝下而瑟的瑟枘是朝上,他们的受力方向不同,还有就是一个瑟枘上要缠绕6或者7根弦,而古琴是一个雁足上需要缠绕三、四根琴弦,经过笔者反复研究实验,此次复原瑟尾部上弦方式结合古琴、伽倻琴古老的上弦缠绕方式,通过这种缠绕方式,会使丝弦在按音之后相对稳定,既复原了传统,也解决了实际演奏的问题。

3.复原瑟柱(瑟码)

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瑟柱22个(Ml:835~856)。材质为木质,未着漆,形状为单拱桥形。大多木质松软,呈棕黄色。瑟柱两足成半圆形或椭圆形空档,高0.7~1.1厘米。瑟柱顶部较薄,底部较厚,顶端有弦槽。值得注意的是柱的两足并不对称,可能为适合瑟板的穹形弧面所致。[5]

瑟柱底部两组并非平面,而是根据瑟的面板的弧度进行磋磨,发现这种拱桥形状的瑟柱的稳定性也是非常的好。复原瑟码两足外边较长,内边较短与面板紧密贴合,达到良好的共振效果,同时可以有效阻止瑟码前后移动(见图4)。

4.瑟的摆放方式

在信阳一号墓墓葬中还出土了瑟垫3件,皆作三棱形。其高度皆为12厘米,但长、宽各异,一长36厘米、上宽4厘米、下宽8厘米;一长51厘米、上宽5厘米、下宽10厘米;一长51厘米、上宽4厘米、下宽9厘米。疑该物为演奏时用以垫平瑟首所用[6],我们根据出土数据复原了相似材质的瑟垫,并放置瑟首部下方,演奏员根据出土陶俑进行跽坐演奏(见图5)。

5.定弦方式与演奏方式

瑟的定弦方法按照丁承运教授对瑟的定弦研究,对汉代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汉代古瑟的瑟码的珍贵遗存,以及曾侯乙编磬的音列进行研究,将瑟柱分为两排,外9根弦和内16弦分别成两排瑟碼排列,外九弦为1=e的五声音阶排列,内16弦为1=f的五声音阶排列,利用双排瑟柱之间的音高差别实现瑟的旋宫转调。

同时根据河南淮阳于庄汉墓弹瑟俑呈现的形象:弹瑟俑右手作弹弦状,左手抬起,从而我们可以研究出演奏瑟的技法是右手演奏内16弦,左手演奏外9弦,两手交替演奏[7]。

由于瑟大多与编钟编磬同时出土,说明瑟在古代是与编钟编磬等乐器同时演奏的,由于管乐器与弹拨乐器在出土时乐器性能基本损坏,而编钟编磬作为金石之乐,其保存的完整性较为完好,所以笔者认为瑟的音高定弦可以通过同墓葬编钟编磬的音高进行辅助性复原工作。

经过笔者多年的研究发现,信阳长台关出土瑟和编钟同时出土,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编钟经中央音乐学院调查组测音,一号墓葬其音阶为1=b的123567音阶排列[7],那么信阳长台关战国瑟的下十六弦的排列是否应该为此音阶,那么瑟的内十六定弦可为1=B的五声音阶排列,按照丁承运教授的内十六弦和外九弦可以旋宫转调的原理,外九弦定弦可以为1=?A的五声音阶排列,先秦瑟定弦是否需要和该地区同墓葬出土编钟的绝对音高进行匹配,也可以说先秦时期瑟的绝对音高是具有多样性的,这只是笔者一点关于瑟定弦的新想法,也希望专家同行多多指正。

第三章  复原曲目

华夏古乐团根据诗经乐谱、琴曲等复原创作的瑟的乐曲有先秦音乐《诗经·周颂·清庙》《诗经·小雅·鹿鸣》诗经唱和《诗经·周南·关雎》以及琴瑟与编钟乐合奏《神人畅》、琴瑟和鸣汉代音乐《凤求凰》等。

“诗经三百零五篇皆可弦歌之”,我们根据诗经有关瑟的记载,如《周颂·清庙》中记载“清庙之瑟,疏弦而清越”;《小雅·鹿鸣》中记载“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周南·关雎》中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等,又同时根据《诗经乐谱》进行打谱编配出以瑟为主奏乐器的乐曲,表演形式既有先秦庙堂雅乐,也有男女对唱形式的古代诗词吟唱作品。

瑟与琴合奏的乐曲《神人畅》,乐曲中大量的7和?4演奏,充分地展现了瑟可以旋宫转调的乐律特性,乐曲描写了尧帝在祭祀天地时人与神的交流,古朴而神秘。

河南博物院瑟的复原工作仍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当中,在复原瑟的演奏环节,还有很多需要探究的问题,如是否使用义甲演奏、瑟弦材质的多样性(有少量牛筋瑟弦出土),以及瑟的定弦在先秦时期是否统一,是否与同时期墓葬出土的编钟、编磬进行绝对音高的定弦等等。我们会继续深入挖掘史料与最新的考古资料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与业界专家共同学习探讨,希望将瑟的复原工作不断深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摘自《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

[2]摘自《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

[3]摘自《中原古瑟复原工作的研究与探索》袁佳音。

[4]摘自袁佳音《中原古瑟复原工作的研究与探索》。

[5]摘自《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

[6]摘自《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

[7]摘自丁承运《古瑟调弦与旋宫法钩沉》。

[8]摘自《信阳战国楚墓出土乐器初步调查记》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调查组。

猜你喜欢

定弦编钟战国
金石齐鸣话编钟
古筝曲《婵歌》的演奏技法及艺术表现分析
曾侯乙编钟
战国讨债传奇——围魏救赵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曾公编钟铭文补说
2000多年前最大的组合乐队——曾侯乙编钟
浅谈初学者二胡音准的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