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漆描金山水花鸟纹琵琶的工艺研究及鉴赏
2023-08-07华春榕张雪雁段佩权
华春榕 张雪雁 段佩权
摘要:故宫博物院藏“黑漆描金山水花鸟纹琵琶”是运用莳绘工艺制作的乐器。本文从琵琶形制、内部结构、髹饰纹饰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分析了背板纹饰制作工艺“莳绘工艺”,同时通过科技检测分析技术对器物内部结构及髹饰工艺进行辅助分析研究,以此对同时期同类型器物做研究案例积累。
关键词:乐器 莳绘工艺 科技检测
一、文物背景
琵琶,是我国重要的民族弹拨弦鸣乐器,被誉为中国民族乐器之王。文献中有关“琵琶”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东汉刘熙所著《释名·释乐器》(卷七)中记载:“批把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像其鼓时,因以为名也。”东汉应劭撰《风俗通义》中记载:“批把,谨按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为名。”可见“批”和“把”原为两种弹拨手法,后改为“琵琶”二字。从秦、汉直至隋唐的1100多年间,琵琶二字曾作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到了宋代,琵琶一词才由广义而狭义,专门用来称呼梨形琴箱的曲项琵琶[1]。琵琶也细分种类,从唐代文献《通典》《旧唐书》等的相关记载可知,至迟到隋唐时期,“琵琶”(琵琶类乐器)已有三种。既“曲项、五弦琵琶、阮咸”[2]。
到了清代,琵琶主要用于庆隆舞、番部合奏、坤宁宫祭神乐[3]。从《清史稿·志·志八十三·乐八》有关琵琶的记载可以看出清代的琵琶形制:“琵琶,刳桐为质,四弦,曲首长颈,平面圆背,腹广而椭,槽面施覆手,曲首中间为山口,设檀轴四以绾弦,左右各二,山口上以黄杨木为四象,下以竹为十三品,按分取声,中腰两旁为新月形,腹内以细钢条为胆,弦自山口至覆手,长二尺一寸六分,第一弦以朱饰之。”上述记载的琵琶与下文将研究的清宫旧藏黑漆描金山水花鸟纹琵琶形制大体相近。
这件黑漆描金山水花鸟纹琵琶名称上虽称为“描金”,实际上属于日本莳绘工艺器物,这类工艺器物在清代称为洋漆器物,关于“洋漆”的名称,在明代及以前称之“倭漆”“倭制”器物,到清代称为“洋漆”器物,是专指日本制造的莳绘漆器。莳绘器物作为故宫博物院院藏漆器种类中的一种,因为主要是通过贡贸方式进入宫廷,且是中日文化长期交流影响下的产物。无论从制作工艺、器物来源都与其他种类漆器有较大区别。此类器物虽与中国传统的描金类漆器从艺术效果上有相似之处,但制作材料及工艺都有一定区别。
从莳绘工艺器物的馆藏情况看,清宫档案中定为洋漆器物2400余件,清宫陈设档中共计2064条关于洋漆器物记载,器物分别陈设于坤宁宫、乾清宮、漱芳斋等22处宫殿。而且器物种类齐全,共计十几个种类,乐器也属于其中一种。明代,日本曾向中国进贡漆器,清代自康熙朝就有记载皇帝对日本漆器的评价。这件琵琶的制作及如何进入宫廷虽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从工艺细节可以基本确定是日本莳绘器物。从工艺制作角度说,洋漆器物中所用莳绘工艺主要包括平莳绘、研出莳绘、高莳绘、肉合莳绘四大类,并有几十种派生出的小品种。这些器物较充分地显示了日本漆器的风格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研究价值[4]。这件黑漆描金花鸟纹琵琶琴身所用的髹饰工艺综合运用了莳绘工艺中的平莳绘、研出莳绘、高莳绘等,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件日本莳绘工艺乐器。
二、文物概况
这件琵琶属于日本莳绘工艺乐器,通长约96cm,腹宽约22.5cm,厚度约12cm,4弦。面板开二月形音孔,腹内安有钢丝胆,槽面应为桐木。现存状况为弦残缺、弦轴缺失、髹饰层有磕缺、胎体有裂及整体尘污。
(一)内部结构
对这件琵琶还运用X射线CT检测分析技术对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检测,从检测结果可见琵琶内部为中空结构,琵琶由多块木材拼接而成,其中琴身由背板和面板粘合而成,背板最底端有小部分为另外一块木材,可见背板由两块木材拼合而成。面板厚度约为5.8mm,背板厚度变化较大,呈现上厚下薄的趋势,较厚处约为12.8mm,较薄处约为8.6mm。面板木材应为桐木,古代弦乐器制造者,在选用各种木材作为弦乐器的共鸣板时,特别重视桐木(泡桐)。根据现代木材声学特性分析,桐木的衰减率比其他木材为高,且易于震动,最适合于制造乐器面板之用[5]。
琵琶内部共鸣箱中部的位置设有横档以及连接背板与面板的音柱,音柱也被称作“银杏柱”,音柱可以抑制面板的振动并将振动传递至背板。其中横档两端嵌入背板固定,高度约为13.4mm,由于木材的收缩特性,横档的其中一端与背板衔接处已开裂变形。图中还显示了接近于正方体的音柱固定在背板与横梁之间,音柱高度约为15.7mm。此外,装在颈部的音位装置为相,在面板上的为品,面板最下方是复手,为花梨木材质,此外用骨类材质镶嵌于复手的首尾部分。日本琵琶的复手还有用铁刀木、桑木、黑柿木等材料制作。关于琵琶的复手,无论在波斯壁画、中亚壁画上都没有明显的绘出,但是在敦煌莫高窟隋代第313窟北壁《说法图》中绘有拨弹琵琶“双飞天”图像。出现在华盖西侧的伎乐飞天执拨所弹之龟兹秦汉琵琶,可见五弦、五轸,及面板上的“复手”装置[6]。
这件琵琶面板上开有三个出音孔,左右两边成对的两个称为“半月”,还有一个藏于复手下,称为“隐月”。日本琵琶的音孔呈半月形,他们认为这种形状是源自古代波斯。最初,半月形的音孔使用在盲僧琵琶上,是经过印度、中国和朝鲜传入日本九州(福冈·鹿儿岛)。最早的音孔是日本平家琵琶的音孔,为日月形,音孔的开凿使得音量增大[7]。
(二)髹漆纹饰
梨形的琵琶背板上运用了莳绘工艺绘制了流水、山石、树木、房屋庭院及飞鸟云彩等景象。背板上成V型的纹路叫做“袈裟角”,这一构造在中国琵琶上被称为“凤眉”。背板纹饰画面按照高低层次主要分为三个层次:①位于画面最底端水纹为最低层,流水纹饰纤细流畅,若影若现的水波纹生动地体现了曲水悠扬,水纹中还伴有水草;②地面及天空为中间层次,地面中点缀星点状花草,天空中绘制了金银双色卷云;③树木植被、山石、庭院及飞鸟为最高层,这些为画面主体,树木植被主要包括了柳树、松树、竹子等,山石穿插于庭院之间。三只飞鸟于空中飞翔高于前两个层次。画面中运用高低起伏变化丰富了画面,增加了画面立体感,使画面更加细腻生动。
三、工艺分析
日本的莳绘工艺是从中国唐代的“末金镂”工艺发展而来。始于奈良时代(710~794),成熟于平安时代,一直是日本漆艺中的主要品种。“莳”者,播也,栽也,名称上体现出日本莳绘播撒金粉上漆后罩明、研磨、推光的基本工艺特点。其中莳播金丸粉并加以精细研磨的莳绘统称为“本莳绘”,包括“研出莳绘”“平莳绘”“高莳绘”“肉合莳绘”“木地莳绘”五种[8]。
(一)平莳绘
平莳绘工艺是指在漆面上描绘纹样,纹样上撒金丸粉,再罩漆研磨的工艺。完成后纹样微高于漆面,工艺具体剖面如图。这件琵琶背面的纹饰部分中水纹部分、树木植被及飞鸟为平莳绘工艺。
(二)研出莳绘
研出莳绘工艺是指在器物上先用漆描绘纹样,纹样上撒金丸粉再全面罩漆研磨,最终使文质齐平,工艺剖面示意如图。这件琵琶中云彩部分应为研出莳绘工艺。
(三)高莳绘
高莳绘工艺是指先在漆面做出堆高的“地盛”,如下图中纹样破损处可见用于堆高的材料为土黄色粉末。在堆高的纹样上做平莳绘工艺。这件琵琶中山石及房屋部分为高莳绘工艺。此外,纹饰细节处理上,与中国描金工艺有“细钩”“疏理”“黑漆里”三种勾理方法对应,日本漆工称撒金丸粉研磨成阳纹脉理的工艺叫“付描”,称莳粉半干时用竹针划露漆地成脉理的工艺叫“针描”[9]。其中“付描要将每一根金线都制为平莳绘,如这件琵琶背板中植被的叶脉细节以及房屋屋顶细节等都运用了付描工艺。而高莳绘工艺表现的山石纹饰中黑色的线条运用了针描工艺,突出表现了石头的纹路及质感。
四、材料检测
为了进一步分析检测莳绘工艺所用金属材料及工艺,采用了开放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在电压50kV,电流200μA,光斑大小70μm条件下,利用光谱对比来定性分析所测点位的元素成分。由实验结果可以分析出所用的金丸粉、银丸粉、金梨地粉等材料均为合金材料。用于贴金的漆为含汞的朱红漆。
从①检测点位结果看,银白色云朵中可见明显的金银铜存在,推测为金银铜合金材料。从②检测点位结果看,金色云朵中可见金铜存在,但银极微量,推测为金、铜含量较高的合金材料。从③检测点位结果看,此处只有汞,可以推测贴金片的漆材料应为朱漆。
五、总结
这件黑漆描金山水花鸟纹琵琶是清宫旧藏中使用莳绘工艺制作的乐器中的一件精品,本文从琵琶形制、结构、髹饰纹饰等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作为一件以山水花鸟纹为纹饰主题的乐器,琵琶结构上虽然部件有缺,但形制特征依然较明显,造型优美,胎体轻巧。背板纹饰通过莳绘技法表现,细腻生动,层次丰富,纹饰综合运用了平莳绘、研出莳绘等多种莳绘技法。
通过对这件器物的分析研究能够对清代宫廷器物中的洋漆器物制作工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分析研究过程运用了X射线CT检测分析技术及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对器物进行无损检测,结合检测结果对器物内部结构及工艺制作材料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研究为器物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一定科学依据,对同时期同类型器物的分析研究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积累。
注释:
[1]乐声《中华乐器大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0,59.
[2]秦序 李宏鋒 曹贞华等《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产·乐器》[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5.01,224.
[3]万依《故宫辞典》[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6.3,323.
[4]夏更起.故宫藏日本漆器浅谈[J].紫禁城,1992(4)
[5]刘东升 胡传藩 胡彦久《中国乐器图志》[M]轻工业出版社,1987.12,15.
[6]周菁葆《日本琵琶的制作与考释 (中)》[J].乐器.2011.02,27.
[7]周菁葆《日本琵琶的制作与考释 (上)》[J].乐器.2011.01,26.
[8]长北《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传统髹饰工艺体系研究》[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6,421.
[9]同[1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