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教育视角对舞蹈美育教育的思考
2023-08-07牛菁
牛 菁
(泉州师范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随着时代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得到了大力推行与实施,培养全面型人才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美育教育进入群众视野,旨在对青少年生理与心理方面的教育与培养,艺术美育最大的价值在于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丰富思想内涵,陶冶情操,增强自信心,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美育范围内的舞蹈教育除了能产生艺术共性方面的价值以外,从舞蹈本体来看还有利于矫正体型,培养个体内在气质以及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等。
一、美育赋能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
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不断普及之下,人们越来越注重对于青少年软性知识的培养,杜绝固有模式教育所产生的“程式化”思维。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美育教育课程,音乐教育课程首当其冲,由最初的接触式教育方法向专业化转变,器乐内容的加入以及音乐类型的不断丰富是这一转变的显著特征。郭沫若先生曾说:“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人的改造是最重要的事,其中对于人的基本改造,需要以儿童美德教育与感情教育作为切入点,这样才能实现全方位的彻底的改造。”美育教育实施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一)活跃创造性思维
在旧有教育模式下成长与发展的青少年往往思维固化,书本知识的运用具有强烈的应试化性质,感知能力弱导致沟通表达存在一定障碍,久而久之养成单线思考方式。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旨在通过科学技术活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美育教育亦是如此。在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多元化格局状态中,仅仅有智商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交流的需求,在基础教育所保证的智商培养原则下,着力于情商的发展与提高。美育教育通过艺术手段以多角度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对于美的认知以及关于美的多种表达方式,在僵硬的书本压力之下,通过对于艺术兴趣的培养,转换思维方式,强化感知能力,将艺术的“柔”与知识的“刚”完美结合,用艺术创造的方式在知识领域“大展拳脚”。
(二)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人类生存于物质世界之中,与大自然共荣共生。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青少年对于世界的认知大多从网络、电视、多媒体等途径而来,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削弱了学生成长阶段应有的关于美的欣赏能力与想象力,这样的方式必然使得青少年难以感知到自然物质的“美感”。艺术教育便是这一环节中的孵化器,世界是怎样的,我们可以用言语描述,当然也可以用身体、声音、画笔等一切世界上存在的物质媒介进行表达。在这一表达过程当中,既能对表达手段的优美与否进行认知与感受,也能对所要表达的事物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与感受,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美,更多是对生活、对世界的美好的察觉。
(三)丰富情感内涵
美育教育对青少年情感内涵的培养有着显著的功效。蔡元培先生认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培养健康的人格要靠美育,以西周时期的“制礼作乐”为例,当时奉行“乐与政通”的治国原则,认为礼乐与国家治理应是相互辅佐、相互配合的关系。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严格的法律法规固然可以规范人民群众的行为准则,但内在的情感导向无法通过硬性的法律法规进行管控。于是,礼乐文化在软性方面对于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方面的教化作用便脱颖而出。在礼乐文化当中,雅乐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乐舞的抽象化表达来规范伦理纲常,产生极强的教化作用。乐舞无论是产生还是表现都是以情感为依托的,首先通过打动人的情感来实现,故为“礼”的内容赋予了“乐”的形式,这是我国最早的美育教育的例子,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曾提出艺术起源于情感表达,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艺术最主要的起源因素,一个人想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另外一个人,就要在自己的身上重新唤起这种情感并进行不同方式的传达,希望对方能够和自己感受到同样的情感。这一理论充分论证了美育教育中艺术对于人类情感的作用,强化情感的传递,揭开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促使心灵互通。
(四)斧正道德修养
美育教育对于道德方面的约束与教化显而易见。就以上文所提出的“制礼作乐”为例,道德是无法用法律来管控的,属于人类行为准则当中的隐形规范,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在道德方面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道德约束体系,“制礼作乐”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定义生而为人的最基本的伦理纲常。从“礼”的角度讲,包含了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廉等伦理范畴,而这些伦理范畴又全部都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产物。由于中国古代政治以“礼”为中心,所以宗法血缘使得中国的政治沦为伦理政治,统治者通过“制礼作乐”使得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人们内在的愉快和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情感力量,对软性的道德规范产生强有力的指引,以至于影响整个社会,导致群体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在现代社会,对于道德标准的教化如果只通过书本进行宣传不免过于僵硬了,美育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通过各种各样书本以外的形式,以青少年的兴趣习惯为切入点,在愉快的过程中实施无形教化。舞蹈的本体性决定了其在软性文化层面教育的直接性,通过肢体运动化无形为有形,为少儿舞蹈融入礼仪文化元素,在协作与游戏中窥见“道德”的真容。
二、舞蹈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群众对舞蹈教育内容的固有化认知
舞蹈艺术时常被人们称为最“艰难”的艺术,从远古时期的原始舞蹈,到三代时期的雅乐、汉代的雅乐俗乐并行,再到盛唐乐舞,我们只能从史籍的记载中了解一二,无法亲身感受其形式和内容的震撼,唯一可考究的是明清时期的戏曲舞蹈,其以舞姿动态的形式存在于戏曲表演当中,这是舞蹈发展的重大转折,也可以说是多种形态的重生,中国古典舞便是从戏曲舞蹈当中分离重塑的产物。在舞蹈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在潜意识里把基本功和技术技巧的呈现作为学习成果的核心,以此来证明舞蹈艺术的学习并不逊色于普通书本文化的学习难度,反而更加辛苦。长此以往,人们对于舞蹈学习的固有化认知便产生了。经调查研究发现,“排斥舞蹈培养”也是由这一固有化认知而产生的现象,从根本上阻碍了舞蹈教育的发展/人们忽视了舞蹈学习对于人本身所产生的益处,例如情感的表达、姿态的矫正、毅力与耐心的培养等。在美育教育范畴中,舞蹈教育主要以非职业性舞蹈教育为主,何为非职业性舞蹈教育呢?即以兴趣培养为主,促进学习者对于身体的充分运用,善于用肢体表达情感、促进交流,在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中磨练耐心与毅力,有效改善不美观的身体姿态。近年来,舞蹈在疗愈方面的功能也越来越受重视,其对自闭症儿童、抑郁症患者的疗效越来越明显。以上皆是人们对于舞蹈固有化认知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二)专业师资队伍的贫乏
由于近年来各种电视舞蹈以及新媒体对于舞蹈文化的宣传,舞蹈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目前还未进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行列中,其方式除了高校舞蹈教育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舞蹈培训机构。这种现象一方面对于舞蹈的普及与宣传进行了强有力推进,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轰动全网的“女孩因舞蹈课不正确下腰导致终身瘫痪”事件引起了极大反响。无论是职业性舞蹈教育还是非职业性舞蹈教育,对于肢体基本功的训练都是必要的,只有通过科学的训练方式,依据不同年龄段的身体特征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才能尽可能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这一切都源于专业师资队伍的匮乏。舞蹈教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再纯粹,往往以经济利益作为首要目的,基本功训练不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制定,而是以汇报内容是否吸引眼球作为招生宣传手段,这种非专业的教学手段存在于大部分舞蹈教育培训机构当中。而这一现象的出现也不无原因,专业舞蹈教师所收取的昂贵的费用使平民百姓望而却步,只能选择价格低廉的机构进行学习。现在这一现象已有所改变,许多中小学已经将舞蹈课程加入日常学习当中,聘请专业的舞蹈教师,以专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并将持续发展下去。
(三)舞蹈教育内容思想内涵的缺失
在我国目前的青少年舞蹈教育内容中,主要以舞蹈身体实践为主,由于舞蹈课程在上课频率方面相较于传统的书本知识较低,再加上舞蹈本身的练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课程内容设置得十分紧凑,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所缺失,课程没有主题思想,枯燥乏味的硬性训练内容不免会导致孩子们对课程的兴趣降低,也会使得舞蹈教育被贴上脱离社会、毫无深度的标签。就舞蹈本身而言,它是一种表现与再现相融的艺术,其实和文学有着共通之处。情感表达是否深刻、是否一针见血,都需要舞蹈演员丰富自身的思想内涵,不仅仅包括优秀的身体形态与实践能力,更需要全面多元的文化功底,而这些正是现如今舞蹈教育中所极度缺失的内容。
三、优化舞蹈教育系统的策略
(一)转变单一教学模式
在舞蹈教育过程中,教学模式主要以室内教学为主,以教师口传身授为首要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缺少兴趣点就难以带动自身情绪。如今科技发展迅速,在“互联网+”背景之下,媒体、网络等发展迅猛,多媒体教学同样适用于舞蹈课堂。以民族民间舞教学为例,单纯对风格性动作进行讲解,学生很难对所教授的民间舞产生深刻理解,自然也会影响动作的风格性表现。因而,一方面可以在课程导入环节加入当地民俗的纪录片或者舞蹈画面,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充分了解,促进对于舞蹈动作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转变教学地点,由室内转向室外,充分接触大自然,感受自然形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观察力。
(二)促进舞蹈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素质教育要求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入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课程进行全面化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维方式进行启发和引导。舞蹈教育也不例外,单纯的实践性舞蹈教育只能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对于其内在思想以及创新思维方面的影响较弱,这样的方式也难以培养出优秀的舞蹈人才。所以笔者认为,在舞蹈教育当中应加入人文教育内容,借鉴西方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创造性,杜绝灌输式教育,以主题性课堂为主,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融合人文、地理、情感主旋律等内容,将所学文化知识与舞蹈融为一体,充分调动知识运用能力与多元化思维方式,提高创造性。
(三)加强舞蹈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
目前大众对于舞蹈的固有化认知导致舞蹈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被误解,舞蹈本身对于学生的身体以及思想性格方面的功能被弱化。因而,在舞蹈宣传中应加强对非职业性舞蹈教育的传播,矫正体态、增强毅力、提升自信心、优化审美等都是其他艺术门类所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现如今媒体、网络等发展迅速,为舞蹈教育的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平台,例如舞蹈综艺《舞蹈风暴》带动了一大批观众学习舞蹈,促进了舞蹈的传播与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作为艺术之母,其内涵与价值不言而喻。表现主义认为,人只有先存在于这个世界,才能够决定自己是谁、拥有何种思维、成就何种能力。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包括人类,人的身体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人只有掌握身体才能够拥有思想、思维以及创造力。舞蹈媒介以及其表达方式的特殊性,正是其他艺术门类所难以具备的优势所在。教育不能缺少全面性,素质教育与美育教育是必要手段,舞蹈教育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