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舞蹈鉴赏的历史文化语境

2023-08-07

戏剧之家 2023年19期
关键词:舞剧敦煌舞蹈

刘 妙

(山东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一、历史文化语境在舞蹈鉴赏中的体现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文化现象,是各国人民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长期发展中取得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世界观、文化观等。在舞蹈艺术发展的过程中,那些经过时代的考验而被称为经典的舞蹈作品,是值得反复鉴赏和学习的。由于作品的题材和诞生的时间不同,所以在对舞蹈作品进行鉴赏时,要注意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着手。

高校开设的舞蹈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为观看和多角度鉴赏分析古今中外的优秀舞蹈作品。对舞蹈作品的鉴赏,涉及历史文化语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时期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舞蹈作品作为当时历史文化的载体流传下来供人们欣赏和品味,在鉴赏舞蹈作品的时候应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二是舞蹈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态势,舞蹈作品“活”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对其发展演变需要有整体认知;三是解读历史题材的舞蹈作品时,需要回归到人物事迹和事件经过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舞蹈专业的学生在鉴赏舞蹈作品时,不能单一孤立地看某一个方面,而应该进行辩证、综合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从舞蹈鉴赏中受益。

二、舞蹈鉴赏过程中历史文化语境缺失所产生的问题

舞蹈鉴赏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广而深。舞蹈鉴赏的基础和前提是对舞蹈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展现的内容有准确了解,所以教师在舞蹈鉴赏课程中,应该科学、合理地展示舞蹈作品,即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不过,从目前舞蹈鉴赏课程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授课流程单一且固定,首先对作品进行简单的介绍,其次让学生观看舞蹈作品视频,最后对舞蹈作品的舞蹈形式与表达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这种授课方式非常直接,但只涉及对舞蹈作品的浅层次欣赏,并未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探析和鉴赏。教师未能指导学生对舞蹈文本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使学生对作品的了解过于浅显,只能按照作品简介表述舞蹈视频中的内容,而不知舞蹈作品的创作历程,无法触及作品中更为广阔的历史文化视角。

(一)就舞论舞——作品解读浮于表面

教师一般会在舞蹈鉴赏课后,给学生布置一定作业,比如对课堂上观看的舞蹈作品的分析或感悟。从舞蹈鉴赏课后作业的具体内容来看,学生在赏析不同的舞蹈剧目时,基本上先对舞蹈作品进行一下整体介绍,然后再对舞蹈内容、舞蹈动作、形式编排、主题体现、剧情结构等方面展开讲解式介绍,轻描淡写地叙述舞蹈作品的内容,呈现出模式化。有的学生则希望另辟蹊径,不从舞蹈的内容或形式着手,而对舞蹈作品中的灯光、音乐、舞台布景等其他辅助因素进行过度解读。这种从其他艺术门类出发分析舞蹈作品的做法,带有大量的个人感情色彩,往往会使学生陷入自我陶醉的误区,反而弄巧成拙。

学生在分析古典舞和历史题材的舞蹈作品时,如果仅对舞蹈形式方面泛泛而谈,而不结合舞蹈作品的古典内涵、历史背景等进行分析,很有可能不理解甚至曲解舞蹈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达。

(二)主观臆断——不识优秀作品之价值

脱离作品诞生时代的历史文化语境,以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对舞蹈作品进行审视和评判,用这种方式对舞蹈作品做出的评价缺乏意义。例如,舞剧《丝路花雨》这部诞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作品,创造了全新的敦煌舞蹈语言,开启了对敦煌舞的研究与创作,具有十分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地位,具有划时代意义。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这部舞剧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敦煌莫高窟蕴含的文化价值,不站在当时人们所处文化环境的角度,不了解舞剧创作的艰辛,仅以现在人的眼光去看这部舞剧呈现的舞蹈语言,那么他做出的评价就会有失偏颇。因为那时舞蹈工作者对敦煌舞的探索才刚刚起步,敦煌舞的动作还需要被进一步打磨。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样一部有着全新舞蹈语言的舞剧,给普通观众、舞者带来了极大冲击和绝佳体验。《丝路花雨》的诞生为敦煌艺术的再生提供了新思路,正如王建疆先生所言:“只有当1979 年底以敦煌文化和莫高窟壁画舞乐艺术为题材的舞剧《丝路花雨》在香港首次演出成功并开始向全世界传播时,敦煌艺术才开始家喻户晓,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敦煌艺术再生是从甘肃省歌舞剧团排演《丝路花雨》开始的。”[1]《丝路花雨》开启的“敦煌热”让敦煌文化正式以舞蹈的形式走入人们的视野之中。

如今,《丝路花雨》经过多次打磨重新复排后呈现出的舞剧面貌早已不似最初模样,但当时那些舞蹈工作者对全新舞种孜孜不倦的探索和不畏艰难的精神,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舞种类的宝库,也为现在的舞蹈创作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思维局限——舞蹈发展脉络不清晰

随着舞蹈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舞蹈专业开设的舞蹈课程也越来越全面,涉及古今中外的舞蹈种类,并面向不同年级做特殊设计。由于授课时间的跨度大,学生在进行舞蹈鉴赏时可能遗忘了之前学过的知识,不能将过去学习的理论知识与课上观看的舞蹈视频联系起来。例如,中国古典舞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其教学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其作品编创的种类不断得到丰富。“身韵”“汉唐”“敦煌”等古典舞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舞蹈语言,蕴含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能一概而论。学生在欣赏古典舞作品的视频时,如果不了解古典舞的整体发展脉络,不懂古典舞的精神内涵与舞蹈语言架构,就只能通过视频了解到关于古典舞的一些皮毛知识,无法获得深入的感受。

三、解决舞蹈鉴赏中历史文化语境缺失的方法与策略

(一)回归本源——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

教师在开展舞蹈鉴赏教学时,应注重对历史、文学等学科的交叉运用,渗透历史人文背景,丰富教育内涵。例如,教师可以运用PPT 展示舞蹈作品的主创人员、主演、剧情、舞台布景风格、舞剧音乐等与舞蹈学科相关的资料,使学生对舞蹈作品有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此外,教师可以以经典舞蹈作品为例来阐述舞蹈艺术基础理论,深度挖掘不同舞蹈剧目蕴含的文化背景、发展脉络、历史源流等内容,并延伸课堂,探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

学生在学习鉴赏舞蹈时,可以在网络上查找资料,阅读舞蹈作品相关的报道或者编导访谈等,要对舞蹈创作思路、主要人物等都有一定的了解。有些舞蹈作品中的角色有人物原型,学生在对这样的舞蹈作品进行鉴赏之前,也应查阅该人物的相关事迹。例如,舞剧《记忆深处》从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探寻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视角切入,把目光投向大屠杀的亲历者们,展现那段历史记忆。舞剧《记忆深处》中还有四位典型人物:对南京百姓伸出援助之手的拉贝医生和魏特琳护士,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参与侵华战争的日本士兵东史郎。这些人物并非完全虚构出来的,而是有人物原型。为更好地了解舞剧内涵,学生应在赏析这部舞剧之前搜集相关人物的资料。如果学生脱离人物事迹,只从表现形式或者舞蹈动作方面对舞剧进行分析,就无法触及舞剧试图表达的更深层含义,就会成为舞蹈鉴赏的局外人,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辩证思考——深入分析作品架构的合理性

在经典舞蹈作品中,敦煌舞《飞天》《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取材于敦煌壁画;汉唐舞《相和歌》“踏盘踏鼓而舞”,《踏歌》“踏地为节,扬袖为歌”;《秦俑魂》《秦王点兵》取材于秦朝兵马俑。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正是因为编创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从考古学、图像学、古典文学、舞蹈史学等角度对舞蹈元素进行了深入挖掘,从而能塑造出引起当代中国人的群体认同感的舞蹈形象。

“在某些以‘现代’之名(或直接以‘古典’之名)进行的现代舞蹈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在其作品陈述中描述自己实地考察了某某寺庙,动用了某某文化仪典,沟通了某某文化主管部门,甚至仿制了某某文物本身。这些描述方式都意图将自己的创作具有某种历史的合法性和严肃性,但观其创作文本本身却不具备任何历史逻辑和文化体认的实质性传统的细节肌理。”[2]这种创作现象要引起舞蹈鉴赏者的重视。学生在鉴赏舞蹈作品时,只有认真查阅资料,仔细观看舞蹈作品,然后进行辩证思考,才会深入作品,对为什么选、怎么选、如何架构作品中的矛盾冲突等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使鉴赏水平得到突破,从而辨别出真正贴合创作主题的舞蹈作品。

(三)整体意识——历时与共时发展的综合参考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舞蹈工作者在创作舞蹈艺术作品时早已不能将眼光局限于某一国家或民族内部,不仅要整体把握国内的舞蹈艺术发展脉络,还要对国外舞蹈的发展状况有大致了解。在文化交流密切、信息传递迅速的情况下,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充分利用国外盛行的舞蹈形式,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例如,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将芭蕾舞与反压迫、反封建的故事基调结合,以芭蕾舞形式呈现中国故事,探索出了芭蕾舞发展本土化之路,成为一代经典。目前,我国芭蕾舞剧的创作越来越多元化,涌现出《红楼梦》《敦煌飞天》等优秀作品。学生在鉴赏结合国外舞种的中国舞蹈作品时,需要将舞蹈作品置于历史坐标轴上进行纵向、横向的分析。在共时方面,学生需要了解中西方当下关于芭蕾舞剧的创作思路、取材、立意,才能在分析结合了国外舞蹈形式与我国特有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人物事迹、文学作品等内容的作品时,解读出更深刻的文化意蕴。在历时方面,学生需要对作品中的舞蹈形式的发展脉络有大致的了解,还要知道中西方芭蕾舞剧编创理念的演变过程,最后结合舞蹈形式与创作理念对舞蹈作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对舞蹈作品做出客观评价。

近几年,舞蹈影像作品走入了舞蹈鉴赏的课堂,成为被探讨与讨论的对象。舞蹈影像作品用镜头“说话”,通过舞者的肢体表现,配合镜头语言、剪辑手法,体现创作者的思想。舞蹈影像作品呈现的内容与舞蹈比赛节目、舞蹈展演活动中录制下来的舞蹈视频有所不同。舞蹈影像作品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的便利性,探索出了舞蹈艺术传播的新路径。例如,《舞千年》舞蹈综艺节目以全新的模式将许多经典舞蹈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充分利用节目、艺人的热度,打造了一个个“爆款”舞蹈作品。在节目中,舞者根据剧情设定把舞蹈作品带回其内容发生的时间节点上,以剧情引出舞蹈,让观众更好地感受与理解舞蹈作品。在节目中,同一舞蹈作品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传统单一角度录制版本与舞蹈影像版本,这也值得引起专业舞蹈人的关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体系中,舞蹈鉴赏课作为将舞蹈实践与舞蹈理论紧密联系、融会贯通的一门课程,应当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重视舞蹈鉴赏中存在的历史文化语境问题。在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舞蹈鉴赏课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探讨舞蹈艺术的发展过程、舞蹈工作者的表演观点等更加深入的内容,在建立舞蹈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潜能,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使学生从舞蹈观察者走向舞蹈体验者。

猜你喜欢

舞剧敦煌舞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百科全书舞剧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舞剧《瑞鹤图》剧照
冰上舞蹈搭档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我和舞蹈
舞剧《红高梁》——一种对于生命的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