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原生态苗歌文化意蕴及内涵

2023-08-07

戏剧之家 2023年19期
关键词:苗语唱法原生态

姚 敏

(成都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不仅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各项文化事业巨变的时期,其间民族声乐事业经历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当近年来“原生态”概念被引入声乐界后,各民族原生态民歌蓬勃兴起,引起了声乐界的广泛关注。2006 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唱法首次被作为一种唱法引入大型专业比赛中,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同台竞技,大大促进了原生态民歌的发展,原生态民歌的认知度不断提升,得以在民族声乐领域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湘西原生态苗歌的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接连涌现出颇受全国观众关注和喜爱的原生态歌手。在2006 年中央电视总台第十二届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中,湘西原生态民歌手龙仙鹅终于结束了湖南代表队连续六年无缘个人决赛的尴尬;在2008 年第十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凤凰姑娘吴娟的“土苗兄妹”组合捧得了原生态唱法金奖;同年底,在中央电视总台“星光大道”栏目中,苗家“红叶组合”闯入最终年度总决赛,继原生态歌手阿宝之后再次获得观众的高度认可。但通过实际考察我们发现,比起这些苗族原生态歌手的个人成功,湘西原生态苗歌整体却仍面临十分严峻的困难。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期,社会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文化艺术的协调发展,社会文化发展中严重的不平衡状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原生态文化根须的遗失与断裂。在现代物质文化高速发展的猛烈冲击下,原生态音乐处于电视镜头、短视频镁光灯的聚焦下,很多时候仅仅是迎合时尚而带来表演形式上的出新出奇,并未能真正推动原生态歌曲创作与演唱的改革和发展以及进一步深入地挖掘和研究深层次的文化意蕴与内涵。只有将文化根须牢牢扎入民族土地,才是原生态歌曲唱得更加嘹亮和动听的制胜法宝。

一、湘西原生态苗歌的定义

原生态定义源于自然科学,意思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物质的总称”。这一概念后来被引入音乐艺术中,将一切民间原始的、没被加工的并散发乡土气息的民歌称为原生态民歌。原生态概念在艺术领域的沿用时间并不长,早在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中,原生态艺术表现手法就得以充分表现。《印象·刘三姐》以桂林山水为背景舞台,当地老百姓作为演员,以百姓生活为创作脚本,突显原汁原味的生态艺术美学。2003 年,以云南当地人原生态生活方式为内容的舞蹈剧《云南印象》首次被冠以“原生态歌舞集”的称号,令全国观众耳目一新。随后,中央电视台在2006 年青年歌手大赛中将原生态确定为一种独立唱法,这一艺术形式逐渐被广泛接受。严格来说,简单将“原生态”命名为一种唱法并与美声、民族唱法相提并论并不妥当,把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原生性民族民间歌曲简单地用“原生态唱法”来归纳显得过于宽泛。因此,原生态唱法与其说是一种唱法,还不如说是一种理念,一种回归原始、回归民族、回归自然的状态。从唱法来说,其与美声、民族唱法并不好作比较,而与有着相同文化根须的民族唱法比较起来,也存在许多重叠和交叉的地方,其主要区别在于民族唱法是吸收了西洋科学发声方法并对民间民族音乐进行现代理论改编的艺术形式,一般属于改编创作民歌并用汉语进行演唱;而原生态唱法是基于本民族语言、民族风格和民族发声方法的民间歌曲,一般用本民族语言演唱。

湘西地处湖南省西部,北邻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接重庆秀山、南倚贵州铜仁,居四省边界,其境山峦秀美、风光绮丽,完整、原始、奇特的自然环境孕育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人文生态环境,既具备多民族聚居的多元化,又保持了独特的地缘文化。湘西原生态苗歌通常指湘西地区民间的、原始的以及体现苗家人最朴实生产生活的苗族歌曲。它以湘西丰富的山水和人文资源为背景,以苗族人千百年的传统生活为原型,融合在历史历练中成就的民族性格,进而在展示这一古老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更多是一种“根”文化的体现。实质上,湘西原生态苗歌只是一个适应现代语言习惯的新型艺术名词。过去所说的湘西苗歌仍然指湘西地区民间的、原始的以及体现苗家人最朴实生产生活的苗族歌曲,其本身就具备原生态特征。而湘西原生态苗歌这一提法不仅适应了新时期人们的思维习惯,也是对民族民间、自然原始这一元素的强调。但原生态并非一个绝对的概念,绝大部分湘西原生态苗歌也并不是完全原始且一成不变的,在时代变迁中都或多或少增添、减少了某些元素,因此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局限性。

二、湘西原生态苗歌文化内涵及意蕴

(一)原始封闭的历史地理环境造就了湘西苗歌的神秘意蕴

从历史上看,湘西苗族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剥削和压迫,加上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湘西常被误解为贫穷落后、愚昧蛮荒之地。特别是由于清末民初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当地土匪充分利用湘西山区地形复杂的有利条件,逐渐形成了以村寨为据点的匪患,更让外界产生了湘西是蛮夷之地的误解,也使湘西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但在时代变迁过程中,湘西苗歌总是不断地展现着苗家人隐忍不屈、受尽压迫却不停止反抗的坚毅性格。

从经济上看,湘西由于地理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经济较为落后,湘西自治州拥有8 个县市,除首府吉首市外的其余7 个县均曾是国家重点贫困县。直至2020 年,在全州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全州65.6 万余贫困人口才全部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1110 个贫困村全部摘掉贫困帽子,彻底消除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由于经济落后,开发和破坏程度相度较小,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保存相对较为完整,湘西苗歌反而被认为是少数民族中最原始、最具魅力的音乐形态。

从文化上讲,由于地理环境与经济条件恶劣,苗族百姓多散居深山,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为低下。在各个封建统治时期,湘西苗族文化从未曾登上中国文化的中心舞台,一直游离于主流文化边缘,赶尸文化、盅文化等一度成为湘西的文化标志,各种文化思潮在这里融会贯通、兼收并蓄,与汉文化并行不悖,展现了良好的包容性和多元性特点,而独特的山水养育了湘西人原始质朴、热情豪爽的性格,并构成了湘西苗歌的精神文化背景。如今,湘西热土上到处留有名胜古迹和景点文物,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县城、著名的民俗小镇王村、散发着苗族反抗历史光芒的南长城、孕育着苗家人生命和希望的猛洞河、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黄永玉画中的吊脚楼等等。

总而言之,湘西地理环境特殊,民族支系众多,各民族文化独立而交融,行政区划长期分割建制,封闭隔绝。湘西苗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节庆祭祀、迎亲送友等都以苗歌为乐,湘西苗歌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也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性格特征,深刻影响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是苗族历史发展的活化石。在这复杂的历史、地理与人文的背景下,苗族人民形成了独有的苗歌唱腔和表演形式,逐渐成为湘西文化社会中的重要艺术形态之一。

(二)悠久灿烂的苗族文化滋养了湘西苗歌的精神根系

苗族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之一,有人口多、分布广的特点,苗族的历史可追溯到炎黄时期蚩尤部中的“九黎三苗”,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据有关历史记载,古代三苗便是苗族的先祖,三苗又是“九黎之后也”①。从殷商到隋唐,随着三苗的没落、分化过程中,三苗被逐渐并入“蛮”或“南蛮”这些多民族统称中。如樊绰《蛮书》卷十记载:“黔、泾、巴、夏四邑苗众……祖乃盘瓠也”。南宋朱熹在《记三苗》中记载:“近年……边患多出于苗”。元代,史册中多称苗为“猫”。明清《辨苗纪略》记载:“其以红苗称者,楚、蜀、黔三省之隅,所居一族……经三百里,纬二十里,周千二百里,隔越汉境。”

“苗者,即田间之身秧苗也,禾之未秀之义,如植物初生,尚未发育滋长,表示其弱小之意。有说此族,从事耕凿,经神农氏之稼樯,以艺百谷而得名②。”《说文》中记载:“苗,草生于田。从草生田。”段注:“按:苗之古训,禾也。”许多学者认为“苗”的族称与种植水稻的历史有关。日本荻原秀三郎在其所著的《水稻民族——苗族和江南的民族文化》一文中说:“(日本的)水稻耕作文化从苗族文化中可寻找到底层因素。”但后来某些旧文人或人类学家对于苗族历史与文化缺乏了解,随意描述苗族为“许多野蛮的未开化的部落”③,实在有失公允。

(三)丰富多彩的苗语方言造就了湘西苗歌的独特魅力

苗语是湘西原生态苗歌的歌唱语言,根据其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并参照各部的自称、聚居地区和生活习性等情况,主要划为三大方言,分别是东部方言,即湘西苗语,自称“雄”,主要通用于湘西州境内;中部方言,即黔东方言,自称“仡模”,主要通用于贵州省境内;西部方言,即川黔滇方言,自称“仡蒙”,主要通用于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四省交界边区。湘西苗语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次方言。东部次方言主要分布在泸溪、吉首、龙山、古丈等地,西部次方言主要分布在凤凰、花垣、保靖等地。此外,贵州、重庆、湖北以及广西部分县市也通用西部次方言。东西两个次方言及内部各土语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词汇差别则较小。

历史上苗族不停地迁徙,其中使用湘西苗语的苗族是较早定居下来的。但湘西苗族并没有正式统一的文字。虽然近代许多苗族知识分子做过许多尝试和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大批秀才、举人的出现对苗文的创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清末秀才石板塘创立的板塘苗文记录了不少湘西苗歌和诗词,对湘西文化的传承发挥了很大作用。另外,光绪年间编创的古丈苗文也是在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苗文。1956 年,新中国创立了以花垣县吉卫乡腊已坪村的语音为标准音的拉丁字母拼音苗文,为现今推广使用的文字,但由于人们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因此推广起来十分困难。湘西苗族有语言而无文字这一特点极大制约了苗歌的保护与传承,文字是一种最普遍、最重要的记录方式,苗歌口耳相传的方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文艺作品、语言文字等在范围和数量上的自我舍弃。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苗歌在叙事内容、音乐旋律、节奏上的随意改动说明了仅有口语的局限性。

但另一方面,无文字的现实反过来极大影响了苗语本身的发音、发声及腔调的形成,丰富多彩的口语为苗歌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据统计,苗语一共有一百二十一个声类和三十二个韵类,古苗语包含八个声调,其中分为四个阴调和四个阳调。同时,与黔东南苗语不同的是,湘西苗语还有连续变调现象,既有构词构形变调,还有语流音变,特别韵律方面的变调,在语音、语调、咬字吐字等方面很好地满足了苗歌歌唱发声的需要,极大丰富了苗歌的表现力。

三、结语

湘西原生态苗歌是我国民族声乐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着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们水乳交融,养育了千千万万能歌善舞的苗族儿女。原生态苗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记录民族历史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魅力还需要相关学者更深层次地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注释:

①出自《国语·楚语》。

②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考察报告,1986 年12 版。

③R·H·格雷夫斯,中国纪实,卷二《苗子》。

猜你喜欢

苗语唱法原生态
苗语典型存在动词初探
黔东南地区苗语的使用现状及其保护传承
——以凯里地区为例
苗语汉语互译工具设计与实现
我打算这样过寒假
原生态静宁苹果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