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浙西南戏曲文化的起源探究与传承策略
——以处州松阳戏曲为例

2023-08-07伊晓军陈思伊

戏剧之家 2023年19期
关键词:高腔松阳戏曲

伊晓军,陈思伊

(1.丽水学院松阳校区 浙江 丽水 323400;2.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 浙江 宁波 315830)

一、宋代松阳民间戏曲概况

(一)宗教祭祀音乐是松阳高腔的起源

唐宋时期,处州境内的道教、佛教盛行。道教音乐从唐到明清一直流传在民间,宋元时期更加鼎盛。《括苍金石记》记载:“法善,括州括苍县人。”《旧唐书·叶法善传》记载叶法善“自曾祖三代为道士,皆有摄养占卜之术。发善少传符箓,尤能厌劾鬼神”。唐玄宗信奉道教,曾请叶法善去京城并封其为鸿胪卿。玄宗好演戏,常和法善扮角色作山野之人,拟“鹘”声戏谑。

《月宫调》是流传上千年的丝竹锣鼓乐作品。演奏过程中打击乐主体不变,旋律以级进为主、跳进点缀,旋律活泼,属于徵调式。此曲流传至今,历演不衰,为宋代出现的松阳高腔戏曲奠定了基础。高腔初始称为“弄戏”,每逢八月十二(唐玄宗生日)在“淳和仙府”(叶法善家乡)必演三天,久而久之成为叶氏宗祠祭奠戏,故唐朝的高腔为道士腔。道士腔也是松阳高腔的萌芽。流传至今的经典松阳高腔剧目《夫人戏》就是道教戏,主题音乐由法曲构成。《太平调》中的砍菜调和《月宫调》中的《霓裳羽衣曲》非常相似,很多唱腔中的骨干音都有《月宫调》的痕迹。

《月宫调》和当地风俗民情也有很大的关系。松阳人好演戏,南宋时各地都设神会,傩文化更是当地人在重大节日和求神问药时的重要组成部分。《松阳县志》卷六“习尚”中记载:“松阳俗多信鬼,崇神,医疾病则为后图,祷为先务,甚至鸣锣击鼓,喧嚷竞夕,云招病者之魂,可以勿药而愈,相沿成习,成可怪也。”庙会都有演戏酬神的内容,其中以城隍、太保迎傩最为关键,此乐曲常用于“祭神迎太保”等宗教活动。

松阳戏曲传承了当地傩神和“傀儡戏”文化,所以几乎每一出神仙道化戏中都有面具,其中又分为全面具、半面具和半段面具。全面具即完全盖脸的面具,一般是虎、牛、马、猴等动物。半面具即半盖脸的面具,一般是白脸面、魁星、铁拐李、财神、雷公、四大金刚、布袋佛等神鬼角色。半段面具指盖住嘴巴以上的面具,如土地公婆、狐狸精、蛇妖精、黑白无常、阴阳无常等。

南宋诗人王子敬在《花村戍鼓》对当时松阳流行的“祭祀迎太保”活动的盛况进行了生动描绘:“红衢翠陌连西东,软尘十里吹香风。尝春醉归咛未毕,耳根厌听鼓咚咚。”

(二)地方民间曲艺与松阳高腔的关系

南宋时松阳出现了鼓词,俗称“唱词”,最早发源于温州,后流传到台州和处州,而处州又以“松阳鼓词”最具代表性。“松阳鼓词”是历史悠久的曲艺品种。表演形式为坐唱,表演者左手持竹板击拍,圆形单面鼓竖立于膝盖上,用右手腕压着并持鼓用于打点,用地方方言来说唱故事,和宋代的鼓子词相仿。其音乐简朴,旋律流畅,节奏平稳,唱词通俗易懂,以角调式为主,每句落音大多落在主音上,采用当地方言,具有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松阳高腔中的角调就是从鼓子词和民歌中而来。如松阳高腔曲目《三国故事》和《奶娘传说》的每一曲目都以角调[门头曲]开始,句式有四句或八句的七言诗,也有长短句式。音乐随着词的长短而变化,有单句也有上下句式。曲目内容唱腔用同一曲调,主曲变化用反复形式,在表演过程中有时也略予加花或压缩到固定段落上,唱句还会通过音韵的拉腔和甩腔来烘托气氛。在元末明初大量加入了民间乐曲,但角调文武曲牌一直流传至今。南宋诗人陆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不归》就描写了鼓子词演出的情景。

(三)南宋“松阳高腔”初具雏形

处州是南戏的发祥地之一。明代祝枝山的《猥谈》记载:“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为之温州杂剧。”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怜声漱。”“声漱”是语音唱念的腔调。“鹘怜”是宋人对台州、温州、处州一带优怜(旧时唱戏的人)的称呼。南戏曲调被松阳道士和当地民间艺人用当地语言演唱并融合道士腔和民间小调、迎傩歌舞、木偶戏等当地艺术特色,经过民间艺人的演出和实践形成了松阳独特的地方戏曲唱腔——松阳高腔。

松阳高腔以民间音乐为基础,音乐结构属曲牌连缀体。曲牌音乐组成以散句、句式为单位,在运用帮腔、甩腔和衬腔时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松阳高腔的唱腔语言以松阳方言为基础,由当地语音调高八度声、吴语体系以及汀州韵相结合而形成。曲牌大都是宋元杂剧、南戏之曲牌名称。

《夫人戏》是松阳高腔的鼻祖,也是流传至今极具代表性的剧目,可以和南戏《琵琶行》相媲美。其描写的是唐代大历年间福建古田女子陈贞姑为拯救被蛇妖所害的哥哥,上庐山学法后除妖斩怪的传奇故事。整部戏取材于浙西南山区民间传奇故事,生活气息浓厚,语言通俗淳朴,表演古朴本真,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松阳戏曲唱腔是扎根于民间的艺术,是民间艺人创作的“村俗戏文”。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提到“戏曲是农村里生产的,是农民自己创造的娱乐活动。戏曲活动是与生产紧密联系的。”追溯松阳县古老的戏曲发展历史,文字记载寥寥无几,但流传在民间的戏曲活动说明松阳地区历代都有戏曲活动。《松阳县志》记载,南宋时期的松阳南洲村就有古戏台,可见宋时民间戏曲在松阳乃至整个浙西南就十分活跃。

二、宋韵戏曲在新情势下“新的传播方式”与“传递内涵”的均衡

中国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艺术,杂取百家、融会贯通一直是戏曲艺术的精髓。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戏曲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随着时代的进步,浙西南地区戏曲文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呈现出一派没落景象。与当下快节奏的科技时代不相符。因此,加强对古老戏曲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为百姓提供文化养分。

(一)打造戏曲精品,聆听时代新韵

戏曲文化遗产由于其特殊的存在形态,在传播和传承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导致人们难以真正感受其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应在传播中积极宣传民间民俗文化以加大其社会影响力。当地政府应高度重视对松阳高腔和民间曲艺的挖掘和整理,组织民间艺人培训和各种戏曲汇演,创办戏曲剧团并组织民间艺人参加省文化厅、浙江电视台交流演出,让外界接触到淳朴的无曲谱伴奏以及原汁原味的松阳高腔,让世界认识到根植于土地、成长于乡野、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剧种——“松阳高腔”的魅力。同时,凝聚民间传统高腔剧团力量,高品质复排《夫人戏》《元宵闹婚》等传统剧目。与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共同打造的松阳高腔红色革命题材电视剧《箬寮风云》是依托松阳高腔原生态艺术特点,结合现代戏曲舞台的演绎,从而完成的当代表达,是破解松阳高腔保护难题的一次有效尝试。电视剧《红色浙西南》使浙西南民间戏曲非遗与现代影视创作成功融合。

为弘扬高腔艺术,推进松阳高腔“走出去,演起来”的步伐,先后组织高腔艺术团开展文旅交流和走亲活动,并代表浙江非遗文化远赴新加坡、印度、日本进行文化推荐交流活动。“松阳高腔”这一古老戏曲是浙江八大高腔体系中的独立分支,是“戏曲界的活化石”。

(二)强化理论研讨,深化融合发展

为了抢救古老戏曲,松阳县成立了松阳高腔传承文化有限公司,挖掘、整理了110 个古老戏曲松阳高腔曲牌,录制30 余部高腔剧目和6 部纪录片,编撰完成了《松阳高腔简明教材》《松阳高腔经典唱段荟萃》《松阳高腔音乐浅析》《松阳高腔音乐与研究》。通过“戏曲进校园”等活动把古老戏曲文明带入校园,并先后与浙江省艺术职业学校、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浙江音乐学院、浙江省越剧团、浙江文化艺术研究院开展合作交流,落户松阳高腔传承研究基地,培养本土优秀戏曲人才,抓好传承人、传承群体、戏曲爱好者这三支队伍。

古老戏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遭受现代文化冲击的时候,很难迎合当今受众的审美观。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阳戏曲采取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双演”合璧,融合发展,将古老艺术与时尚潮流相结合。如“松阳高腔”《拜刀记》就是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相结合的典范,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有一种现代与古代对话的感觉,令人眼前一亮,并且该剧成功入选杭州亚运会节目资源库。另一方面,优化传统媒体与现代传媒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网络、电视对松阳戏曲的传播力度。如通过组织戏曲大赛等形式,将松阳戏曲呈现在民众面前,使人们更加了解这一文化瑰宝。

(三)传承戏曲文化,推动创意赋能

古老的高腔戏曲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多重艺术价值。我们要重视戏曲文化的传承延续,并在传承过程中发展创新,才能重焕其生命力,应依托“绿色旅游”“原生态旅游”推进松阳高腔的市场化、品牌化。当地政府也需要意识到传统非遗文化创新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举办“松阳故事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研发打造周边民间戏曲文化产品,鼓励民宿、酒店将松阳戏曲文化融入经营理念中。

松阳戏曲文化在发掘和保护的工作中应充分结合精神文明发展。在新情势下,寻找“新的传播方式”与“传递内涵”的均衡点,促进古老民间戏剧艺术文化得以演变。松阳政府依托非遗催生的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以及高效生态农业等新业态,激活古老乡村新资源。重排《小二过年》等经典折子戏,创新推出“每周剧场”“纳凉剧场”,为民宿、旅游等团队提供“菜单式”定制,打造传统优秀文化体验基地,结合历史文化古城特色,定点打造松阳高腔剧场,成为松阳古街“夜经济”新地标。

猜你喜欢

高腔松阳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瓯剧高腔与南戏渊源关系考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高腔》小说意象叙事与美学意蕴分析
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松阳:以科技为引领 推进产业转型林业增效
松阳香榧迎来发展新篇章
田园松阳 宜尼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