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窦娥冤》主人公悲剧成因分析

2023-08-07张朝辉

戏剧之家 2023年19期
关键词:张驴儿功名利禄窦娥冤

张朝辉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元代社会混乱,统治阶层黑暗腐朽,《窦娥冤》通过叙述窦娥的悲惨遭遇,赞美了以窦娥为代表的贫苦百姓与贪赃枉法的官吏勇敢斗争的精神。窦娥悲剧的形成,不仅受她自身被封建社会异化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来自社会的外界因素的影响,如被功名利禄腐蚀的官宦、被赋税和徭役压迫的贫苦百姓等。本文将从酿成这场悲剧的主客观因素入手分析,进一步探讨窦娥悲剧的成因。

一、《窦娥冤》主人公悲剧成因主观因素

(一)异化与扭曲

《窦娥冤》改编自《列女传》的《东海孝妇》。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窦娥冤》得到学术界的一致好评,如王国维评“关汉卿的《窦娥冤》,剧中恶人心肠歹毒,但主人翁仍旧赴汤蹈火地与之斗争,反映了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所以,将这部小说列为悲剧之首实属当之无愧。”任何一部小说的成功,都离不开作品中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窦娥之所以成为一个悲剧人物,这与她的个性特征息息相关。窦娥的性格受其父窦天章影响较大,虽然他是个文化人,但由于欠下大笔债务不能偿还,所以只能进京赶考。为了拿到行路的盘缠,窦天章将自己的亲女儿窦娥卖给蔡家做童养媳。窦娥的婆婆蔡婆婆不断以封建礼教束缚窦娥,窦娥在蔡家过着非人般的生活。接连被卖的经历以及缺乏关爱的生活环境逐渐使窦娥变得扭曲,发出“天知否”这样绝望的呐喊。

(二)坚守与反抗

虽身处苦难之中,但窦娥却没有被现实的苦难打倒,她仍坚持反抗世间的不公。目睹官府的昏聩后,窦娥愤恨难当,问“我有冤屈谁人知晓?我一个小妇人,能够从何处寻来毒药?天哪!覆盆怎地不照太阳晖!”窦娥的几句呐喊凸显出刚正不屈的人物性格;随后文中写到窦娥的诅咒以及呼唤,如烈火、岩浆、洪水猛兽般仿佛要将贪官污吏、歹徒流氓、丧尽天良、黑白不分、颠倒是非的牛鬼蛇神们统统吞没。临刑前,窦娥当众许下三件誓愿:其一,半星热血都不要洒,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其二,一腔怨气若是喷如火,定要六月雪花滚似绵;其三,三年不见甘霖降,只为东海孝妇曾冤枉。窦娥铿锵有力的誓言,使天地为之悲鸣。窦娥死后数月,她的誓言便一一应验,这不仅证实了窦娥的冤屈,也强烈谴责了黑暗的腐朽统治,凸显出窦娥强烈反抗的个性特征。

二、《窦娥冤》主人公悲剧成因客观因素

(一)功名利禄控制

求取功名利禄的欲望,以及被功名利禄控制后的疯狂,都是《窦娥冤》中悲剧的源头。元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极低,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在这一背景下,窦娥的父亲窦天章身为知识分子,立业建功、功成名就的想法更加迫切。窦天章心中有一杆称,一边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另一边是功名利禄,但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便选择了功名利禄。知识分子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是参加科举考试,窦天章选择科举也是窦娥悲剧的开始。窦娥的婆婆蔡婆婆是一个苦命人,中年丧夫后她与年仅八岁的儿子相依为命,靠夫家留下的微薄银两放贷度日,又在年近六旬之时失去儿子。而窦娥的悲剧性,体现在两位悲剧人物对更弱势人物的压迫之中。窦天章和蔡婆婆,都为功名利禄所累。窦天章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放弃自己的亲生女儿;而蔡婆婆为了给儿子娶媳妇,不顾伦理道德,买下了只有七岁的窦娥。社会人性的贪婪和道德的沦丧共同造成了窦娥的悲剧。

(二)高利贷的剥削

窦娥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元代,当时的历史条件高利放贷等恶行层出不穷,元代政府甚至设置官方高利贷机构“斡脱所”,皇帝、嫔妃、达官贵人、豪强地主、寺庙僧道等也以放高利贷的形式剥削底层群众。结合蔡婆婆放高利贷的行为可知,封建社会中的妇人失去丈夫等于失去一切经济来源;封建社会的女人不能出门工作,只得以放高利贷的方式维生。这本无可厚非,但蔡婆婆在买窦娥为童养媳时便显露出她的算计。蔡婆婆买年仅七岁的窦娥做童养媳,与黄世仁半夜抢走杨白劳的女儿没什么分别。窦天章只欠蔡婆婆二十两银子,但利滚利后欠的债款变成了四十两,窦天章无论如何也还不起这笔借款,蔡婆婆便让窦天章拿当时还叫端云的窦娥抵债。宋代娶妻至少要三十万聘礼,约一百五十两银子;到了元代,即使政府出台各种限制措施,彩礼仍不断上涨。这种社会背景下,蔡婆婆花二十两银子收下一个童养媳,不仅可以给儿子做媳妇,还能在成婚前将窦娥当丫鬟使。随后,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赛卢医没钱还要勒死蔡婆婆,遇到张驴儿父子,坏事变成好事;但当蔡婆婆得知张驴儿父子都是单身后,便想把自己嫁给张驴儿父亲,将窦娥嫁给张驴儿。窦娥的拒绝激怒张驴儿,这直接导致张驴儿毒死蔡婆婆,并试图抢占窦娥为媳妇。归根结底,蔡婆婆的放贷行为和贪念是造成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

(三)社会秩序混乱

元代的民族政策十分不公,在八十余年的统治时间内,统治者废除了科举制度,阶级固化愈加严重,统治阶层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这种不稳定因素使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经济文化发展止步不前,民生凋敝。元朝这种“短寿”的统治方式,和穷兵黩武的军事政策,使汉人和南人背负繁重的徭役和税赋,这些都是元朝统治时期民生凋敝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窦娥悲剧的祸根所在。关汉卿的创作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他的作品中既有残暴凶狠的鲁斋郎,也有豪权势要的葛彪,还有仗势欺人的皇亲国戚和动不动就“剥人皮、剔人骨、挑人眼”的非人道酷刑。元代实行人种划分政策,将群众分成四个等级,地位从高至低依次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及南人。色目人是欧洲人及西域人,汉人为契丹女真人及北部汉人,南人为黄河以南的汉人。其统治阶级由三个阶级联盟组成,分别是官吏、豪绅及喇嘛。百姓因受到不同阶级和民族的剥削与压迫,生存空间环境逐渐恶化。统治者骄奢淫逸、为非作歹、强暴专制;下层百姓有些逆来顺受、有些义愤填膺、有些揭竿而起。作为底层人民的关汉卿,以中华文人洞察世事的敏锐视角剖析社会现状,盼望明镜高悬、祈盼清官伸冤、祈求上苍有眼,以惩恶扬善、明察秋毫的笔触情感揭露社会的残忍真相。在这种混乱的社会秩序中,可想而知作为一位丧夫的童养媳,窦娥的生存之路有多艰难。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窦娥仍旧具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强精神,混乱的社会秩序和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更证明着窦娥坚贞的信念和完美道德品质。

(四)政治严重腐败

腐败的政治以及黑暗的官吏系统也是窦娥悲剧形成的根本因素。元三十一年十一月,仅仅京师一地就有三百多名官吏犯赃罪;大德七年,有一万八千四百七十三人犯赃罪,处理五千一百七十六起冤案。未被发现的、得到包庇未处理的人员、冤狱及赃官更多。当时民间流传着很多顺口溜“我做官强过别人,我做官告状要收金和银。”“贱虫是人,打了才招。”若是遇到上司来考察,官吏会称病在家休假。在这种政治严重腐败的环境下,窦娥的案情更不可能被公正处理。在公堂之上,还未过问案情的来龙去脉,便对窦娥一通棍棒伺候;她的据理力争毫无用处,只换来了万般凌逼、千般拷打,一杖下去脱一层皮、渗一道血,直到她血肉横飞。窦娥本想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妇人,并在丈夫死后自我安慰“这是命运”,继续过着循规蹈矩、守节尽孝的生活,想以此生受苦修得来世圆满。但即便如此,残酷的社会仍不给窦娥活路,使窦娥无法生存。张驴儿父子的出现打破了窦娥平稳的生活,使窦娥不得不反抗,拒绝张驴儿的无理要求。即使如此,窦娥仍旧没有摆脱张驴儿的纠缠,张驴儿甚至毒死蔡婆婆,企图霸占窦娥。张驴儿不但没有奸计得逞,反而阴差阳错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并栽赃给窦娥。面对天大冤屈,窦娥并没有屈服,相信官府会公正执法、是非分明。这种底层百姓对官府正义感的信任,也是千百年来人们的思维惯性。窦娥没有宏伟的人生目标,更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她只有一个基本的愿望:活下去。然而,这样简单的愿望,在元朝的封建统治下也不可能实现。窦娥之死不仅是她的人生悲剧,也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窦娥的梦碎了,她信任的官府并未替她主持公道,但她对人生有深入的思考,思想也逐步觉醒。她懂得衙门并非是普通百姓伸张正义的地方,弱势群体只能有苦不能言,充分证实了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

(五)地痞恶棍横行

古代作家刻画悲剧人物多将视角集中在普通人的命运上,悲剧的主人公也多为底层的穷苦百姓。如《长生殿》中失去帝王身份的唐明皇和《汉宫秋》中的落魄皇帝汉元帝,他们都是在成为普通人后才为作家重视。结合本剧的主角窦娥分析可知,虽然她是最普通的小人物,但她并非单纯地逆来顺受,从忍耐命运的不公,到与命运抗争,最后获得觉醒,窦娥怀疑过自己的不幸,如八字注定、前世烧香不到头等。但这些都不是窦娥受尽委屈的主要原因,地痞恶棍横行的元代社会,才是窦娥悲剧命运的根源。《元史》中记载“先铁木儿之徒,强行拽如过省门外的朱太医妻女,实施了奸宿。”这件事中的受害人并非弱势百姓,尚且无处伸冤,足以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所以窦娥多次撕心裂肺的冤情陈述并无意义。张驴儿给楚州知府送银两进行贿赂,知府便对窦娥严刑逼供;窦娥抵死不招后,知府便开始殴打蔡婆婆。窦娥心疼婆婆,只能含冤“招供”。在这段描写中,张驴儿这个地痞恶霸对窦娥和蔡婆婆的欺辱与践踏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也是窦娥冤死的始作俑者。执行死刑时,窦娥悲愤满腔,向天地许下三个愿望,这也是窦娥最后的挣扎与反抗。窦娥虽已身死,但她觉醒后对社会爆发的怒吼,警醒了腐败的社会,成为坚贞不屈、以死反抗的象征。

三、结语

综上所述,窦娥冤屈的产生因素较为复杂,既包括其自身的主观因素,也包括外在的客观因素,二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共同推进《窦娥冤》这部悲剧的情节走向高潮,所以,窦娥的悲剧是多方面互相作用的结果。不仅反映了底层百姓与命运的抗争,也显示出百姓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关汉卿的这部传世名作,体现出艺术家观察生活的真正匠心,也为后世的悲剧人物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猜你喜欢

张驴儿功名利禄窦娥冤
不做“尘世马牛”
《窦娥冤》中蔡婆婆形象分析
玉琢圣手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知足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