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海防意识培育的路径探索

2023-08-06高俊晗吴仕旻韩子杰张酏

新西部 2023年7期
关键词:海防培育海洋

高俊晗 吴仕旻 韩子杰 张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拥有悠久的海洋文明和广泛的海洋国土。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发展,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应培育大学生海洋意识,加强高校海防教育质效,强化其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担当,为国家海洋国防事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五次全国边海防工作会议代表时强调:“要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周密组织边境管控和海上维权行动,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筑牢边海防铜墙铁壁。”[1]海防意识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中国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定位于“蓝色海洋战略”,是中国坚持和平与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 也是实现国家利益拓展的必然选择。[2]当代大学生是海洋强国建设中的可持续力量,也是未来海洋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3]大学生群体海防意识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国家海洋强国建设的程度。加强大学生海防意识培育是现实需要,更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

国内大学生海防意识培育的发展趋势

“古有边防而无海防,海之有防自明始也。”[4]从历史上看,国内学术界普遍认同我国的海防史记述始于明代。建国后,百废待兴,国内学界对于民众海防意识培育的研究较少,建国初期的高等教育普及率低,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海防教育研究更显不足。我国聚焦于高校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培育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时间较晚,发展速度较慢,进入20世纪90年代,相关研究陆续展开。直到20世纪末,国内关于民众海防意识的相关研究才日渐丰富和深入,面向大学生群体的海防意识培育的相关研究内容也日趋活跃,研究成果日渐丰硕,相对应的针对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培育的相关研究也渐成系统。

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是循序渐进的,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和任务,提升全民海防意识是基础。对于高校而言,提升大学生海防意识可从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和海洋意识着手,相辅相成,循序渐进。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稳步推进,面向高校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也应齐头并进,紧跟国家战略方针,各高校应及时构建形成完善的海洋意识培育体系与教育模式。

审视目前大学生海防意识培育存在问题

随着世界海洋环境的改变和国家间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愈发重视对于大学生海防意识的培育,将其作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学大纲。为切实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海防意识,在整个大学阶段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海防意识都应当受到重视。海防意识培育可从如何培养大学生海防意识、如何构建海防教育体系和如何进行海防教育等方面开展。在高校教师和学生骨干中培养与海防教育研究相关的专业人才,并在此基础上逐渐面向全民普及海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海防意识有助于强化其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担当,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海洋价值观的形成。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目前国内高校在大学生海防意识培育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高校专项研究资源投入不足

首先,在大学生海防意识培育研究方面,部分高校教研和科研投入不足,我国高校关于大学生海防意识教育的教研和科研起步晚,相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较少,海防教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大学生海防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于丰富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进具有借鉴意义。其次,目前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海防教育有关的教学设施、技术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投入不足,相关设施建设落后,很难提供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海防意识培育的教学资源;部分高校对于海防教育的课外实践基地的挖掘不深入,学生学习海防知识的第二课堂拓展不足,教学空间局限于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场地和课时不足。由此可见,高校继续加大专项资源投入是提升大学生国防综合素质,有效培养高素质海防军事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助力国家海洋国防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高校大学生海防意识普遍不足

目前大学生海防意识普遍较为薄弱,高校面向大学生的海防意识培育发展长期存在不均衡、不全面等问题。海防工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作为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高校大学生群体应关心关注国家海防事业发展。然而,据教学实践和调研数据反馈,当下高校大学生对于我国国土面积的概念大多停留在约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范畴中,对于我国拥有的约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或“蓝色国土”的概念相對缺失。在高校国防教育中,普及海防知识,持续强化大学生的海防意识培育已势在必行。我国建设强大的海防是我国海洋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大局意识还应不断强化。

(三)高校大学生海防课外实践参与不足

当前部分高校的海防意识培育以课堂教学为主,甚至完全通过课堂教学完成,学生海防课外实践参与度严重不足,学生第二课堂扩展程度不够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高校与本地爱国主义教学基地、驻地部队和军事院校联动不充分,未能形成军地协力、军民携手良好局面。教学过程中的课外实践环节缺失,学生海防课外实践参与不足,教育教学路径单一,难以提升学生学习海防知识的兴趣,无法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海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经验,学生学习质效不高。高校应不断拓展海防教育的课外实践基地,发挥社会育人功能,让学生通过体验式、沉浸式的实地感知学习,促进海防理论知识的普及,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海防,树立科学、正确的海防观念,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海防意识,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强大学生海防意识培育的路径

(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是解决海防意识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关键,充分认识到提高大学生海防意识的重要性,在各方面予以政策上支持并切实抓好落实,为高校海防意识教育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当地的国防海防意识教育并抓好落实。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海防意识教育当成系统工程来抓,对教育管理、教育目标、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教育保障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定。[5]

此外,海防意识的树立和强化离不开海防知识的宣传普及,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与高校联动,主动借助新媒体平台赋能海防知识宣传。在宣传海防知识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新媒体平台,发挥新媒体平台的海量化、专门性、快捷性、兼容性等特点,与时俱进,应时而变,贴近大学生,用好新媒体这个助推器。在海防知识宣传普及过程中,对新媒体的运用,不但形式上拥有,更要机制上完善,不搞运动式、冲锋式的宣传教育,应循序持续,久久为功。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从设施和经费投入、专职人员配备、内容科学设置等予以配套。

(二)优化海防课程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加强大学生海防教育的基础且关键的环节,应持续优化海防课程课堂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大学生海防教育可作为其必修课《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内容,其教学内容在《军事理论课》教学大纲的第一章中国国防、第二章国家安全和第四章现代战争中均可融入。同时作为大学生必修的军事理论课也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海防意识培育作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一部分,以历史学知识和国防知识为主体,可将思想教育与引领融入学习与实践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引导学生在海防史学习中培养爱国情感、涵养家国情怀,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多维发展的教育目标。

对学生海防意识的培养,可从认识海防的重要性开始。如何体现海防的重要性,最具有说服力的便是呈现海防出现危机后将会产生的严重后果。[6]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可引入案例式、情景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高校要系统性地组织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和研讨,外出交流和进修,持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方法。

(三)拓展海防教育课外实践培育

高校在大学生海防意识培育过程中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实现课外实践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高校可加强与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的合作联动,精选课外实践地点,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让实践教学引领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内化于心。在课外实践环节中教师应细化实践环节,并对实践中各环节作出引导,例如在学习海防人物事迹时,可通过实地参观的形式完成,破解目前学生对英雄人物的认知存在只闻其名,不知其事的困境,教师可带领学生亲临现场感知英雄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透过一件件历史文物和一幅幅历史照片,滋养学生的英雄情结,充分发挥榜样作用。高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通过游学和实地研学的方式,增加学生接触历史遗迹、了解身边英雄事迹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强化海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营造浓厚的海防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海防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各高校应充分利用教学优势和学科特色,可通过校内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展览馆、纪念馆、美术馆等育人载体,深入挖掘校内的故居旧址、历史遗迹、文化遗产、景观景点等载体宣传海防安全、海防政策等,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海防意识。其次,高校可通过开展海防知识宣传的相关校园活动,对学生进行海防意识教育,开展海防文化主题活动,如大学生海防知识竞赛、海防画展、海防短视频比赛、海防阅读日等对学生进行海防知识相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海防意识。再次,成立海防知识宣讲团和海防教育社团对学生进行海防意识教育。学校可以成立海防兴趣社团、海防调查社团、海防知识宣传社团等社团进行海防意识的宣传与传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海防意识。高校可设立海洋与海防的相关文化艺术节、知识竞赛、征文活动和海防主题影视文化周。高校可邀请海防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模范榜样进校宣讲,建立健全海防教育相关的专家讲座和培训制度,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探索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提高海防意识。

结 语

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我国拥有悠久的海洋文明和广泛的蓝色国土。作为边海防大国,我国不但拥有漫长的陆地边界线,更拥有漫长的大陆海岸线。培养大学生的海防意识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海洋价值观的形成,还有助于强化其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担当。在高校中普及海防知识,强化海防意识,培养海防建设相关大学生人才,可有效为我国国防现代化进程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高校大学生海防意识培育在具体实践中可从四方面展开:首先,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至关重要,相关支持文件和行动的出台或实施,可有效保障高校海防教育更高质效有序推进。其次,高校应持续提升海防教育的课堂教学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引导学生在海防知识学习中培养爱国情感、涵养家国情怀。再次,高校在大学生海防意识培育过程中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实践育人质量。最后,高校要重视营造浓厚的海防校园文化,优秀的海防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海防意识。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16-12-09(1)。

[2]薛健、王伟民:《试论中国和平崛起道路上的海洋战略》,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42-44页。

[3]妮楠:《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问题研究》,大连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20。

[4]阮元修、陈昌齐纂:《广东通志》,载《续修四库全书》第67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703。

[5]顾锋:《浅析我国海洋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252-253页。

[6]芮赵凯、董欣欣:《培育海防意识,涵养家国情怀——“明代海防史”课程思政路径探讨》,载《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1):138-141页。

作者简介

高俊晗 珠海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吴仕旻 珠海科技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应用学院科研助理,研究方向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韩子杰 珠海科技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应用学院科研助理,研究方向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张 酏 珠海科技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应用学院科研助理,研究方向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猜你喜欢

海防培育海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沈葆桢近代海防思想探讨
中法海防三·六事件始末
论中国近代的海防与塞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