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2023-08-06刘渊赵临龙

新西部 2023年7期
关键词:绥德师范革命

刘渊 赵临龙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推动红色基因传承,是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潜移默化的育人模式,就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彻在所有课程之中。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可以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红色文化是在革命中产生的优秀文化,课程思政是以协同育人的理念,提升学生的思想性与政治性。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和精神资源。遍布全国各地的革命遗址、纪念馆,以及展藏的珍贵文物凝聚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留给后辈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绥德师范”红色资源开发的价值

肇始于1923年的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以下简称“绥德师范”),[1]为中国革命最终胜利做出了独特而重大的贡献!“绥德师范”是陕北革命和西北革命的策源地,在建校之初就成立陕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因此,充分利用“绥德师范”红色资源,讲好“绥德师范”故事,传播好“绥德师范”声音,就是真正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的重要论述的生动体现,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绥德师范”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绥德师范”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融入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学校经过抢救性修复与技术性保护,大多文物成为校史馆馆藏的珍品。

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校史馆占地520平方米,展陈面积500平方米,展陈内容分为:雕山曙光——四师创办·李子洲革新教育;播火西北——创建党团·西北革命策源地;抗日先锋——学校恢复·抗日救国掀高潮;英才摇篮——边区接办·干部教育为重心;力挽狂澜——整风运动·习仲勋挽救了绥德师范;烽火岁月——解放战争·支援前线建功勋;艺苑奇葩——文艺宣传·鼓动民众育艺萃;杏坛沃圃——师范教育·教师基地誉陕北;重启远航——改革开放·绥德师范再写新篇章。

校史展览馆先后挂牌为“陕西教育干部培训基地”“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陕西省离退休干部教育基地”“北京大学思想政治课教育基地”“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教研基地”等。

学校始终坚守“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校训,厚植“奋斗”“艰苦奋斗”精神,不断总结百年办学历史经验,弘扬光荣革命优良传统,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

(二)“绥德师范”红色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红色文化蕴含着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高校传播红色文化既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

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可以更加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并将真实发生过的革命历史,以及革命先辈身上所体现的革命精神,通过虚拟数字化进课堂后,更容易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等,增加课程思政的说服力。

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长期坚持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一惯性、抢救性、保护性、利用性”原则,加大红色文化精品建设,得到学院的高度赞扬,“绥德师范”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学校最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4]

(三)“绥德师范”红色文化在社会繁荣中的作用

紅色文化是社会精神领域和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对整个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情操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红色文化能号召全国人民不忘初心、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魂、聚力。红色文化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的重要载体,也是激励人民大众不断努力奋斗的思想源泉。

红色文化资源是跨越时空的种子,它的生命力在于挖掘出新的时代内涵,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革命先辈是艰难的一代人,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他们不畏艰险,坚定信仰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在红色文化传播中,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以校史馆为红色教育基地,用革命先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精神感召人们,让当代青年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能够感同身受,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认同意识,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四)“绥德师范”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价值作用

“绥德师范”红色文化遗产丰厚,其利用价值非常大。学校层面,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通过数字化技术保护文物文献,加强红色文化利用,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一是通过建立“百年绥德师范”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库,形成“校史资料”“雕山忠魂”“知名校友”“课程思政”等模块,让教师从中提取思政元素,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积累优秀教学案例。二是推出“百年绥德师范”红色文化课程思政系列精品课,开辟“精品教学课件、精品教学设计、精品课堂实录、教学效果反馈”等版块,让教师宝贵的育人成果在此平台交流。同时,通过以上二者功能协调互补,不断丰富红色内涵与资源共享,进一步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充分实现“绥德师范”红色文化资源,在立德树人中凸显其教育功能。

社会层面,在“陕西教育干部培训基地”“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陕西省离退休干部教育基地”等基础之上,将“绥德师范”打造成“陕西省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并且作为“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延伸的校史馆,融入绥德县“名州古城”4A级旅游景区之中,增添红色教育的看点,丰富立德树人的内涵。

“绥德师范”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成效

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5]

在新时期,“绥德师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用“绥德师范”的红色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感染、激励全校每一个人,使“绥德师范”红色文化品牌在铸魂育人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

(一)以红色文化资源为素材的教育功能提升

“绥德师范”红色文化资源与本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历史遗址遗迹、人物故事也是大学生所熟悉的,天然的环境连接、情感的亲切契合,使大学生更易接受和内化。[6]深入体验、区域环境的熏陶,促使学生将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充分发挥校史馆的历史作用,一直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选地,增强革命传统传承的责任感。

(二)用红色文化资源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一是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注重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对校训、校歌、红色故事、历史人物、题词书画等内容进行系统整理,汇编成册供教师学习领会并灵活应用于教学中。二是多措并举,积极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和集体备课,加强信息资源的相互交流。三是提高教师非文本资料鉴赏能力,准确理解红色旧址、遗迹、物件背后的故事及蕴含的精神力量,同时注重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将红色文化宣传片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学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精准设计教学环节,结合红色文化主题,运用红色文化素材,增强课程思政教学实效。如在教学中穿插红色话剧片段《播火者》《李子洲在1929》等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在课堂中通过视频片段形象理解课堂的内容,感悟红色文化的内涵,体会革命胜利的不易,让大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先烈们的处境,更为他们的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树立爱国爱党的高尚情怀,坚定信心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四)让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充实教育的内涵

当前,在高等教育大发展中,广大教师自觉承担立德树人岗位使命,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优势作用,常态化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拓展了“教”与“学”的维度,结出一批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如教师在榆林学院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和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中获一、二等奖;老师们精心打造的《绥德师范校友刘氏三姐妹的艺术人生》等三部微视频教学录播片首批入选榆林学院课程思政精品教材;执导的百年 “绥德师范”宣传片《奋斗正青春》,微信点击万余次,极大地丰富了红色教育的内涵。

同时,在新获得的2023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绥德师范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应用研究》,将用数字化方式推动“绥德师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五)让红色文化成为活跃学校日常活动的载体

“绥德师范”作为“西北革命策源地”,在探索文化育人新模式方面,非常注重丰富红色教育活动的内涵。如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每年举办一次红色运动会,以教师及学生共组建“雕山曙光队”“星火燎原队”“抗日先锋队”“铸魂育人队”等若干参赛团队,设置“分区担架队”“军民收南瓜”“红军炸碉堡”“妇女运军粮”“分区大练兵”“火线鸡毛信”等比赛项目,充分体现了绥德师范厚重的红色资源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活跃校园文化活动,增强红色文化传播影响力。

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潜移默化的育人模式,就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彻在所有课程之中。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可以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红色文化是在革命中产生的优秀文化,课程思政是以协同育人的理念,提升学生的思想性与政治性。

(一)开展共享服务

数字化校史资源库,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使用者的资源共享。校史资源库种类上涵蓋校史文本、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电子图书等多种数字化的校史资源信息。数字化后的校史资源不仅具备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模拟,远程共享等特点,而且这些信息之间的连接是一种网络,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结合,教师和学生通过网上下载,就可以实现红色资源的共享。

同时,教师对资源再次开发,创设便捷式的信息检索系统,为资源需求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二)创新载体形式

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具体特点和现实需求,用更为创新的载体平台实现课堂教学以外的有机补充。采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创建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数字化校史资源库,内设数字化校史资源多媒体展示系统,通过其设计功能强大的优势,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更好的备课资源,也为学生线上查找资料提供更多的帮助。

同时,师生同是传承红色文化的主体,自发运用新媒体、互联网,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具有“绥德师范”红色文化特色的优秀文化、革命故事、红色档案、人物专访等,以扩大“绥德师范”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影响力。

(三)研发特色课程

基于“绥德师范”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红色文化特色教材的开发,编写红色经典故事系列读本,以“光辉历程”“峥嵘岁月”等校史系列丛书,作为课程思政校本补充教材,推出红色歌曲、红色话剧等音像教材,继而为课程思政有序推进,提供更坚实的素材支撑。

同时,依托“绥德师范”红色文化资源特色,打造“绥德师范”红色文化品牌,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创新,完善教学设计,将生动的红色故事、红色历史、革命事迹多渠道融入课堂,凸显地方红色教育特色。

(四)信息资源拓展

大力发展红色资源数字化新常态,拓宽线上线下传播红色文化新渠道,促使成果效益实现最大化。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制作出不同形式的红色文化作品,丰富教学内容,做到学以致用。

同时,通过多媒体、微课、动画制作等教育技术,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构建互联网红色育人场景,利用微信、微博等宣传教育平台,发布红色资源的相关内容。

(五)专家引领指导

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作为“北京大学思想政治课教育基地”“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教研基地”等红色教育基地,与北京大学的专家进行交流,通过专家的指导,把北京大学革命的火种和“绥德师范”红色文化的革命火种合在一起,把一脉相承的红色血脉传承起来,做好协调发展。

同时,通过红色教育创新的更多机会,带着问题特邀知名专家,进校现场精准指导,让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

(六)资源保护利用

新时期,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要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利用开发,做到欲要开发,必先保护。“绥德师范”是极具当代影响力的红色文化符号,展示了“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的旗帜”。她是几代人留下的无价珍宝,既包括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遗存及仿造建筑等物质形态的实体资源,又包括革命事迹、革命文献、革命文艺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历史年代久远,保护意义极其重要。首先是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处理有序保存,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需要者可通过网络访问档案信息库。其次将红色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和再现。利用现代数字化科技手段,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二次开发。[7]如在边区著名民歌原声保存中,就把老艺人的声像拍录下来,加入红色校史资源数据库,为相关研究提供便捷、高效的支持。

同时,红色教育利用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可以对校史红色资源进行编创,打造出新的文艺节目,让大学生通过“讲述历史+表演节目+学生参演”的方式,将他们的情感融入鲜活的革命历史中,引发他们对革命精神的感受,激发深度思考。

总之,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教师的神圣职责,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强化课程思政,是打造学校特色亮点的重要途径,是构建一流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永续发展的百年大计。

注释

[1]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的校名随时代变迁曾多次更名,1923年创建时名为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34年更名为陕西省立绥德师范学校;1941年再更名為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学校;1950年又更名为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2018年9月再次更名为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本文简称“绥德师范”。

[2]郭东敏:《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8-04(012)。

[3]周帆:《红色文化在社会转型时期育人功能的重庆思考》,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08):11-12+20页。

[4]张哲浩、杨永林、张航智:《“绥师”:陕北革命火种在这里燎原》,载《光明日报》,2021-09-17(007)。

[5]刘治宏、杨国丽、潘磊:《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载《现代企业》,2021,425(02):108-109页。

[6]张丹:《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和策略》,载《中国文化报》,2022-03-25(003)。

[7]黄明嫚:《略谈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以档案管理模式保护——以百色起义红色文化遗产为例》,载《档案与建设》,2010,257(09):43-45页。

参考文献

[1]郭东敏:《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8-04(012)。

[2]周帆:《红色文化在社会转型时期育人功能的重庆思考[J].》,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08):11-12+20页。

[3]张哲浩、杨永林、张航智:《“绥师”:陕北革命火种在这里燎原》,载《光明日报》,2021-09-17(007)。

[4]刘治宏、杨国丽、潘磊:《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载《现代企业》,2021,425(02):108-109页。

[5]张丹:《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和策略》,载《中国文化报》,2022-03-25(003)。

[6]黄明嫚:《略谈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以档案管理模式保护——以百色起义红色文化遗产为例》,载《档案与建设》,2010,257(09):43-45页。

作者简介

刘 渊 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赵临龙 安康学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二级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绥德师范革命
绥德站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七十年成果丰硕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绥德怎不名天下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