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当代呈现

2023-08-06吕彦瑶

关键词:新形态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吕彦瑶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01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1](48),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从‘中国实际’的范畴中相对独立出来”[2](33),赋予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崭新内涵和现代表达。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这一现代表达形式,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当代呈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3]的产物,其中“后一个结合产生了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观念形态”[2](33)。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旗帜鲜明地提出,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来推进,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文化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述体系”[4]。中华文化作为观念形态,“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7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文化看作一种观念形态,这实质上就是把文化看作能区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小文化观”[5]。只有作为观念形态,作为精神,文化才能发挥其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由此,“文化”与“精神”既有区别,也有重合。两者主要是指人的主观意识活动、心理活动和思维方式。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这一“中国特色”和“中国实际”,才能真正抓住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髓,才能深刻领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意蕴。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化的当代发展

文明是“社会的综合文化形象”[6],是随着社会形态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形态有“形状神态”之意,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社会形态反映和体现着文明形态。人类文明形态则是“物体得以与其他物体相区别的内在形式”[7],是一个处于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这一有机体的演进本质上是围绕生产关系而展开,“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8],其中区别不同阶段文明形态的重要标识就是文化。“文化”是“文明中间一切精致的东西”[9],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10],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和命脉,同时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区别于其他文明形态的历史和文化根源。从“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深入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挖掘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文化底蕴,充分认识中华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既是新时代坚持“两个结合”的内在要求,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植于中华文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植于博大精深、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之中,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1]中华文化蕴含的精神特质和精神气质,是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根基和力量源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12],就要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找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文化包含丰富的处世之道、人文精神、治理理念等,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其中“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处世之道的创新性发展彰显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情怀”;“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民说无疆”和“民惟邦本”折射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思想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和衷共济”“讲信修睦”的创新发展表现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持的和平发展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深刻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理念,等等。可以说,中华文化以“源头活水”的定位根本滋养着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滋养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协调发展,使其具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更深厚的历史穿透力。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正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品质,支撑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真正从民族走向世界。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化的现代表达

人类文明新形态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文明向新形态的跃迁,在新时代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它汲取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时代精华,有力论证了和平发展、共同富裕、人民至上、和谐共生、文明进步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现实性,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带来的历史限度,从根本上划清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界限。中华文化包括丰富的哲学思想,蕴藏着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其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13],也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区别于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文明的根本所在。另外,中华文化中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精神、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在“五大文明”中得以创新发展,成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根基。尤其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有力回应了西方文明资本至上逻辑,使约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路径选择。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以时代特色,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当代形态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有力回答了人民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深刻影响并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出中华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色和包容万象的天下情怀,体现出中华文化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道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一个国家道路的选择离不开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其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革新了人类文明形态,加快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体现出近代以来的历史大势和中华民族的人心所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中华民族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治国理政智慧,倡导“居安思危、思则有备”的忧患意识、“明德慎罚”“隆礼重法”的德治理念,主张“吏不廉平,则治道衰”的治吏理念,弘扬“知行合一”“躬行实践”,培养“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等。这些宝贵的思想智慧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出体现时代高度的内容构成,“体现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愈益成为世界历史性文化的趋势”[14],孕育出契合现代世界的真正的普世价值。比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华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中华文明提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往观;在人与自身方面,中华文化强调“自强不息、天道酬勤”的奋斗观等。这些思想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仅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提供坚强思想保证,也为世界各国和世界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精神的时代呈现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和显著优势,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历史传统,体现出中国人民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特征;而中国精神则是中华民族自觉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强大动力,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孕育和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引领着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与强盛。《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中国精神”和“中华文化”并列,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坚定文化自信方面迈上新台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将弘扬中国精神推向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国精神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15](5)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植根于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脉相承的精神脉络、精神特质和精神风度,这一“精神”凝结着中华民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气韵和精神风貌,彰显着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

(一)中国精神是民族特质和时代气象的统一体,是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时代精华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6]“精神”与时代紧密相关,宽宏壮阔的中华文明史孕育和滋养着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则激励和影响着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演进。中国精神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展现出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进行一切创造的精神来源。它既是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也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所有精神的总和。具体而言,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特质和时代气象的统一体,是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时代精华,既体现为14 亿多中国人民、56 个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也体现为新时期和新时代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形成的时代精神。立足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提炼和科学概括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调了中国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本质上的统一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15](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个伟大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结晶,为伟大民族精神增添了新内容,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精神的核心要义和思想内涵。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光芒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精神凝结,也是中国精神在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显现过程。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光芒,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在制度、文化、精神层面的深度融合,是伟大勤劳的中国人民在精神上更加主动、更加自觉的重要标志。事实上,中国精神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和理想信念,而伟大的中国人民之所以能紧随时代步伐,创造合乎时代和实践发展特征的中华文化,究其根本是中国精神的“动力支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生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只是给中国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改变,更是给世界带来文化和精神世界的变革,向世界人民展现着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独特优势和恒久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在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中充分论证了这一事实。正如毛泽东所言:“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17](1516)从现代化发展来看,一方面,中国现代化正处于“两个大局”下的历史交汇点,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以中国精神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方向,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西方现代化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呼唤能解决西方现代性问题的新文明形态,“出土”于社会主义中国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着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

(三)以新时代中国精神推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人民在创造中华文化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特质和禀赋,影响和塑造着中国人的气质品格和精神表达,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显著精神标识。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思想力量,其中,中国精神中的伟大创造精神是新时代完成“三件大事”(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基石。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将蕴藏于中华文化中的中国精神推向新的时代高度,特别是以伟大创造精神推进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把中国精神中的伟大奋斗精神创新发展为伟大斗争精神,以伟大斗争精神加快实现伟大梦想、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进程;把发源于中国精神的伟大团结精神提升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团和气的良好氛围;把根植于中华文化中的大同理想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塑造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同时,新时代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铸就了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当代精神,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的 “活水”赓续伟大中国精神的“源头”,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国精神的滋养下,中国人民把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内化为自立自强自信,极大地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人类文明新形态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精神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高度,实现了价值与科学、理论与精神的内在统一。它向世界人民昭示:世界范围内两种制度、两种主义的较量正朝向有利于社会主义、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深刻转变,人类文明新形态在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三、培育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要义。它立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摆脱原有文化观念的束缚,形成创造现代文明形态的自觉意识与自主创新意识。人类文明形态的更替体现为对以往文明形态的继承与创新。培养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的中华文化自觉,是新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创造的内在动因。一部人类文明新形态孕育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将人类文明新形态置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整体中去把握,既是深刻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逻辑和历史脉络的内在要求,也是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维度深入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18],“只有伦理的定在才是历史的”[19](113),王朝更替、改朝换代都未改变中国社会形态的本质。可以说,中国是始终保持自立的“最高级的文明”[19](115)。直到清末西方文明的强势来袭,曾经辉煌无比的中华文明、影响深远的中华文化、勤劳聪慧的中华民族在这场文明较量中处于劣势,原来的道路无法拯救这头“沉睡的雄狮”。自此,形成文化自觉、复兴中华文明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重大任务。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思想启蒙运动形成了现代中国的第一次文化自觉。中华民族真正意识到,只有实现国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具备可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变革中国社会,是对处于风雨飘摇的东方大国走上 “旧邦新命”道路的最好回答。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先后诞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影响深远的中国精神得以孕育、激活和弘扬,人类文明新形态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创建革命文化中培养起文化自觉意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改朝换代、尊孔读经的道路不是目前中国发展的正确选择,唯有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具体实际,才能改变中国的现实处境。因为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科学”[20](533),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对中国实际情况的了解和掌握,要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事情。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20](534)这就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的科学和中国历史、中国现实及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锻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以满足中国革命的迫切需要。在革命文化中培养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要任务。毛泽东强调,国家崛起的实质是文化的崛起,“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21](1570),要把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21](1562)。同时,汇聚中国社会最广泛力量,在超越民族苦难的抗争中筑起新的长城,实现中华文化的浴火重生。新中国成立后,站起来的中华民族走出了近代以来文化自卑和文化自怯的困境,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逐渐从困顿走向兴盛,生发了中华文化的底蕴和中国精神的底气,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的伟大转变,开启了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新纪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进程中,萌发文化自觉意识、转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重要阶段。自此,人类文明新形态有了根本政治前提。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理论实践中培养更为自觉的文化意识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一系列严峻挑战,迎来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时刻,在社会主义文明发展史上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一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有了更为自觉的文化意识,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确定“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基本方针,提出要进行“第二次结合”,初步形成了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成果,如《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就在于它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其中包括它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结合”[22],“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17](1516)。当然,建设社会主义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和抛弃资本主义文明创造的一切成果,也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没有任何交集。相反,社会主义文明要彰显其显著优势,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现代性,持续推动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这一时期是社会形态转向社会主义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在不断觉醒的文化自觉中创造文化新成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富起来的中华民族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浪潮,在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创造性提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这一时期,邓小平强调要在反思实践中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向协调发展,并提出了具有新时期鲜明特色和深远影响的文化观念。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23]的重要命题,并围绕这一问题,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深化认识的重大突破,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时代自觉意识的重要标识。进入新世纪,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发展为培养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支撑。社会主义文化凝心聚力,汇集成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走向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传承与弘扬、倡导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关键性、引领性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从高度文化自觉向文化自信自强的重大转变。尤其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指出:“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4]这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意识更加自觉、更加成熟的重要标志,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夯实了文化根基。

(四)新时代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彰显高度文化自觉

新时代是中华民族理性发展的时代,是文化融合创新发展的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文化在兴国、强国中的积极作用,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5]。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强起来的深层原因是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创新发展,中国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抓住了新的历史机遇,在把握历史主动中争做文化的主导者、文明的传承者。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和积淀,培养更为自觉的文化意识、增强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这既能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也能凸显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理想。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向世界庄严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这是党的百年历史上首次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时代精华的继承与创新,标志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并形成了新的文化自觉。十九届六中全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等同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成功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继承、弘扬与创新推向新阶段,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铸就了中华民族日渐成熟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与发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础。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中华民族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实现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踏上了伟大复兴和再创辉煌的新征程,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中华民族从落后时代到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文明向标。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长期滋养下,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高度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百年文化和精神发展的深刻认识,它实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当代发展,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注入现代性活力和魅力。

四、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

西方现代性所主导的西方文明在为现代文明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以其自身存在的矛盾和弊端生产着自己的对立面即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实践应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表征着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复兴与崛起,是超越西方文明并对其缔造的不平等结构的现实回应。只有根植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深厚沃土,以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汇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合力,推动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在人类文明舞台上大放异彩。

(一)西方文明缔造的不平等结构的显著表现

西方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现代化进程,“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6](405)。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文明,极大提高了人类文明程度,深刻改变了世界面貌,建构起“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自此,西方文明被视为人类文明的终极文明,现代性归属于西方现代化外显的本质属性、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现代化也被等同于西方化,西方现代化道路被认为是人类文明通往现代化的唯一道路,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被看成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论”是这一立场的呈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是“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综合体”[27],资本的“一”之下的人类文明仍然充满着冲突的“多”。这一文明冲突归根结底是西方文明假借文化对战非西方文明,以“文明冲突”诠释“历史终结”,走向以霸权主义为必然归宿的文明道路。

资本是西方现代性生成的基础,资本的创造过程就是西方现代性的形成过程。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西方文明的轴心。世界历史不但不会完全排斥资本逻辑来建构现代性,反而以此为前提。离开资本逻辑,现代性将无法完整呈现出来。西方现代性的内核是资本,是物,是手段,这就必然导致西方文明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资本的逐利性使人与人的关系异化,资本颠倒了人与物的关系,使“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26](51)。人从理性的主体地位沦为工具理性和机器的奴隶,成为“单向度的人”。原本的理性不再是人的理性,变为纯粹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资本的逐利本性导致了严重的“马太效应”,贫富差距、阶级对立、霸权主义是西方现代性弊端的外化现象。在西方现代性的主导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面临严重挑战,过度开发导致的资源短缺、全球性生态危机等,成为西方现代化无法抹掉的负面影响。事实上,西方先发现代化国家与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矛盾与冲突,是西方文明缔造的不平等结构的显著表现。东升西降的发展态势和中国的崛起,充分证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没落、中华文明复兴时代的到来。

(二)根植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

西方文明暴露的现代性危机,促使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的出现。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华文明具有兼收并蓄、包容贯通的精神特质,形成了“天下一家”的世界观念。这一观念的根本原则是以超越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思维理解人类文明,其目标是构建和谐共生的友好世界。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深厚历史根基中创造出来的社会主义新文明形态,是这一“天下理念”的实践表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新现代性”为根本特征,坚持“两个结合”,实现了“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根本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西方文明长期主导人类文明的格局,在对西方文明扬弃与超越中实现了人类文明形态的新飞跃。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从共时性上看,它不属于西方现代性范畴,是超越西方现代性的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这一文明新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人民主体地位,突出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主张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从历时性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深厚沃土,镌刻着历史、现实、理论与未来文化精神的时代烙印,是在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培育出的文明新形态。最后,人类文明新形态摒弃国强必霸的逻辑,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文明观,守护人类共同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为中国和世界谋和平、谋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使命感所在。东升西降的世界格局变化充分证明社会主义的崛起与复兴,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社会主义文明的胜利成果。历史告诫我们,“西方不是‘世界的全部’,也绝非是‘世界未来’理所当然的范式”[28]。只有不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起中华文明话语体系和传播体系、促进人类文明形态朝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才能充分弘扬中国精神、发挥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减少阻力。

(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合力

人类文明汇集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精华,是一幅在文明交流与互鉴中增进共识、勾勒人类未来发展前景的壮阔画卷。习近平指出:“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29](469)加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这一主旋律的实践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具有“协和万邦”“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传统文化底色的和平发展之路,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天下理念”的当代实践。弘扬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消除文化壁垒,敉平文化交流的鸿沟,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主张。习近平强调,“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29](468),深度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合力。面对数字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引领人类文明新发展”[30]。为此,应立足新的时代走向,顺应实际变化,培养中华民族文化创新意识,从而“创造更高形态的文明和文化”[31]。要结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践行共同价值观,汇聚文化发展合力,革新全球治理方式,在和平发展、和谐文明中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既要注重培养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也要形成关怀人类共同命运的世界意识,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这是培育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需要,也是解决当前面临全球化问题的实践要求。正是因为承认和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文明新形态才成为全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世界不同文明才能在交流互鉴中共同书写人类文明新华章。

正是基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特质与形态,中华民族“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32],人类文明新形态有了自身发展与完善的深厚沃土。因此,要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气韵,就要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深度认同,将文化自信提升到文明自信的高度,以文化复兴促进文明复兴,在文明自信中创造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新辉煌。只有在增强文明自信的前提下,坚持以中华文化精神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才能形成文化合力以解决世界共同文化难题,才能在塑造人类命运的希冀中筑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根基。

猜你喜欢

新形态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移动互联网生活的新形态
新形态西装
激活时装新形态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