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铸魂育人强化协同思维的现实意义

2023-08-06

关键词:铸魂合力协同

郭 莉

(南昌航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63)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协同育人的问题,如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当前强调的“三全育人”和“大思政”理念都蕴含了协同的思维。协同理论认为,协同是实现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由分力到合力的重要方式,它有助于体系结构和功能的优化。为了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必须根据育人规律对育人体系内各关键要素进行统筹考虑,科学分析各育人要素协同互动的机理,才能实现育人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使得铸魂育人体系始终朝着既定育人目标有序运行。

高校铸魂育人体系是一个由主体、场域、过程等关键要素构成的系统,它需要通过协同优化系统功能,形成育人合力。协同不仅是铸魂育人的内在要求,也是铸魂育人的现实需要,更是铸魂育人的提效路径。铸魂育人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在地要求各育人要素相互协同。然而,无论是队伍协同、课程协同、阵地协同,还是场域协同、机制协同等都没有达到合力最优化。高校铸魂育人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成长发展和思想变化规律,树立协同理念,运用协同思维,统筹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协同效应,发挥育人合力,解决铸魂育人合力不足等一些现实问题,提高育人成效,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协同有助于促进铸魂育人系统各要素有序运行和育人结构优化

高校铸魂育人内在要求整合系统中各个要素的作用,通过要素间协同,发挥出系统的整体合力。“协同强调整合、协作的一致性或和谐性,以及在某种模式的支配下,事物或系统产生不同于原来状态的质变过程。”[1]协同有助于促进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序运行和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进而产生1+1>2 的合力运行效果。铸魂育人具有目标指向上的一致性、育人过程的衔接性、育人场域的多主体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内在地要求运用协同思维,在把握铸魂育人规律的基础上,使得育人系统内各要素协同发力,共同发挥育人作用。

(一)协同有助于促进铸魂育人目标的有效聚合

铸魂育人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即都指向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战略任务,为新时代高校育人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培养能够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党对高校提出的时代任务。培养时代新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协同是其逻辑必然,要求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务于这一目标。“协调的本质就是聚合各类资源,通过组织的最优化运行,以合理的投入获得最佳的回报,以实现设定的目标。”[2]铸魂育人是一个多主体、多元素、多环节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实践要求,坚持“大思政”理念,统筹各育人要素和资源,探索把握培养时代新人的特点和规律,深刻 “把握青年群体成为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现实逻辑”,“揭示青年发展的普遍规律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3]。比如,高校课程体系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和育人内容的重要载体,为了满足学生成长所需专业知识、思想道德、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各类各门课程围绕培养时代新人的这一总目标,根据自身特点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及时纳入课程内容,使得各课程之间能够同向同行,在政治方向、价值引领等方面增强协同效应,发挥合力作用。其他各项育人工作,也要在学校党委的统揽下,把培养时代新人同自身工作结合起来,形成各方协同、多元力量联动、合力育人的局面,达到育人效率最优化。

(二)协同有助于促进铸魂育人过程的有效衔接

育人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基于某一育人目标组织起来的,由育人活动构成的具有先后衔接和横向呼应的多样化过程,它包括若干相互关联的呈纵向阶段性的线性关系和相互影响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非线性关系。因此,铸魂育人必然要求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协同是遵循育人过程基本规律的体现,它要求高校将育人“作为一个可持续的、整体性的周密过程,既不能停留在某一层面、某一阶段和某项具体教育内容上,又不能人为割裂各个步骤、环节、时间和程式之间的联系”[4]。铸魂育人过程的衔接性,并不意味着铸魂育人的过程是以线性的方式发生,而是以非线性的方式发生和发展的。这就要求将铸魂育人的过程一方面看作有机不可分割的整体,加强横向和纵向的过程协同,在铸魂育人过程中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另一方面,要注重铸魂育人过程的多端性,将铸魂育人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多端口接入的非线性过程。“一般来讲,智育主要是从认知出发,美育主要从情感出发,体育主要从行为出发开始教育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从知、情、意、信、行任何一端开始教育。就是说,根据特定的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因素的变化等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从传授思想、政治、道德知识开始,也可以从磨练意志或训练行为习惯开始。”[5]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它强调知、情、意、信、行的统一,这决定了育人过程的非线性特点。新时代,铸魂育人的过程协同,在教育理念上要树立大思政、系统育人理念,并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在时间维度上,要贯穿学生整个在校学习阶段,强调育人的持续性、连贯性。在空间维度上,强调立体育人,网上与网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习空间与生活空间等协同发力。在育人路径上,注重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网络育人、文化育人等各育路径的协同,从而形成同向同行的共同育人场域。

(三)协同有助于促进铸魂育人主体的有效协作

铸魂育人作为人的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其主体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过程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铸魂育人由学校、职能部门、教师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虽然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和职能各不相同,但无论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都是围绕“培养时代新人”这一时代育人目标展开的,形成多元主体互动,如师生互动、师师互动、各职能之间互动等。互动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各育人主体之间沟通与合作,减少育人主体之间相互掣肘以及由于缺乏协同意识而产生内耗。然而,在实践中,很多育人主体缺乏协同意识,还有一些职能部门认为育人是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导致“各自为阵”“单打独斗”“孤岛”现象出现,各育人主体、场域、路径、方法之间优势互补的作用难以发挥。马克思主义合力论认为,在生产过程中,个体劳动总和简单相加,跟结合劳动所发挥出来的力量有本质区别。“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 。”[6]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协作劳动创造的生产力是一种集体力,这种集体力大于个人生产力简单相加之和。协作不仅可以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而且在同向同行中能够摆脱个人的局限性,实现优势互补。协作理论告诉我们,要注重发挥系统中各个要素的作用,并且通过要素间协同,发挥出系统的整体合力,这一整体合力是一种新质的力量,是单个要素力量所无法达到的。为了提高育人效果,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7]这实质是对全员育人的强调。铸魂育人主体多元的特性内在地要求各育人主体之间相互协同配合,促进育人个体力量向集体力量转化,使之形成高于个体之和的育人效果。

二、协同有助于解决铸魂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

协同是解决高校铸魂育人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协同有助于改进当前铸魂育人的方法和破解铸魂育人所面临的一些实践困境。“协同创新是集中体现要素系统优化和主体合作创新的过程。”[8]它能促进各要素的优化和各主体间的有效协作,进而产生 1+1>2 的效果。运用协同思维可以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问题,进而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

(一)协同有助于化解认知不足的问题

构建铸魂育人协同机制、实现协同创新,前提是各育人主体有协同育人的理念共识。铸魂育人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育人主体、各职能部门协同完成。马克思曾引用德斯杜特•德•特拉西的话说明在一个系统中协同的重要性:“一人划船,另一人掌舵,第三人撒网或叉鱼,没有这种协力,捕鱼就不可能取得成果。”[9]马克思引用这句话的目的在于强调通过协作,形成多主体相互联系统一的共同劳动和整个劳动,可以达到单一主体努力所根本不能达到的效果。协同学理论也认为,部分制约着整体,整个系统内的各个部分只有有效衔接,才能解决系统运转的秩序和组织问题。也就是说协同的目的在于让系统在内部要素的调整、重塑、协作、创新等作用下,实现时空有序、功能有序、发展有序,进而推动系统平衡发展[10]。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协同育人意识淡薄,无论是队伍协同、课程协同、阵地协同,还是场域协同、机制协同等都没有达到合力最优化。比如育人主体方面,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专门力量,两者之间缺乏常态化的沟通协作机制,“辅导员队伍因总体比较年轻,通常是有心、有数但常显力不足;专任教师、党政管理干部、教辅后勤人员等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管理和服务育人等,通常是心、数、力均有限,尤其是对学生远不如辅导员那般熟悉和了解”,各育人主体由于经常处于各自为阵的作战状态,因而无法形成基于优势互补的 “1+1>2”的效果。实践中,专业课程常常存在知识性与价值性脱节的情况,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价值塑造和价值引导、只教书不育人,这种状况必然难以形成全课程育人和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协同,最终影响到育人的效果。“无教育的教学”的结果是培养出了一些掌握丰富科学知识和拥有较高智商的心灵扭曲者和过于看重个人利益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精致利己主义者”[11]。因此,有必要通过强化协同育人意识,将铸魂育人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从而破解高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存在的孤岛、断点和壁垒等问题。

(二)协同有助于化解各自为政的问题

协同育人包含方向协同、主体协同、内容协同、路径协同等多重内容。在实践中,由于对育人内容认知模糊,导致育人合力无法形成。高校铸魂育人作为一个开放复杂的动态体系,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积极或消极的信息交流与交换,这种远离平衡态的价值观念系统比其他任何物理系统具有更多、更复杂的‘偶然’涨落变化之可能,而这种涨落变化的后果既可能是向积极的有序结构演化,也可能向消极的有序结构演化”[12]。这意味着各育人主体对育人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有清醒的认知,要共同服务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和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一目标和任务,做到方向协同;专业课教师必须正确认识知识、能力、价值三者之间关系,做到将三者统一起来。有关理想信念、政治立场、道德情操和价值塑造的内容总是或显或隐于各类课程中,需要育人主体秉持课程思政理念,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整理和挖掘,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实现育人内容和育人路径的协同,共同消解外界负面信息,从而保持高校内部育人成效的相对稳定性。然而由于课程性质不同以及育人主体素质不一,导致对课程育人资源的认知上客观存在差异,思政课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衔接点和交融点常常成为实践难题。在具体实践中,有的高校教师不能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真正内涵,生硬融入,甚至为思政而思政,不能做到将思政元素如盐融于水般融入专业课程,影响了同向同行的效果。此外,高校除课程育人之外,科研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等在实践中也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全员育人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全员育人格局尚未形成。高校的不同育人载体内容各有侧重,但都服务于铸魂育人这一总目标,不同内容之间具有相互响应关系,但由于在协同育人内容认知上存在模糊认识,导致育人系统内部产生耗损,影响了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发挥。因此,如何挖掘具有各自特点又符合协同育人要求的资源,如何做到与主渠道、主阵地同向同行,形成运行有序、具有合力效应的协同育人体系是需要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

(三)协同有助于化解统筹不足的问题

当前,高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之所以会出现 “孤岛”现象、“条块”现象、“片面”现象、“脱节”现象、“隔膜”现象[13],除与育人主体认知有关外,也与协同育人统筹不足有关。铸魂育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具有体系化特征,强调系统观念和系统思维,它要求将铸魂育人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统筹。协同学理论认为,协同是实现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由分力到合力的重要方式,它有助于体系结构和功能的优化,有助于解决育人目标、内容、方向等离散问题。在一个系统内,如果各要素之间不能够相互协同协作,必然会导致系统的无序运行,严重时甚至导致系统的崩溃,最终影响系统运行目标的实现。因此,实现更好的育人功能,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学校各院系、职能部门不仅要各尽其责、“守好一段渠”,同时还要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统一目标指引下协同合作,发挥育人合力。高校党委根据育人规律对教师、职工、学生、课程、课堂等育人体系内各相关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厘清协同协人的关键因素,科学分析各育人要素的作用,以及各要素协同互动的机理,才能实现育人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并能够根据效果反馈以及协同育人内外影响因素的变化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使得铸魂育人体系始终朝着既定育人目标有序运行。

当前,高校发挥党委统筹协调各方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有的高校没有系统梳理各育人主体、各育人岗位的具体育人目标、育人职责、育人内容以及各要素在育人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应发挥的作用,各育人主体对于用什么铸魂育人、怎样铸魂育人还存在模糊认识,没有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育人系统内还存的育人力量合力不足、育人内容离散、育人方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学校各级党委的统筹来解决。育人领导体制是铸魂育人的保障性要素,在铸魂育人的各种体制机制中,领导体制尤为重要。完善铸魂育人领导体制,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原则和整体优化原则,以“三全育人”和“大思政”理念为共识,理顺各种育人关系,明确育人分工,推动组织结构优化,形成跨部门的日常指导和协调领导组织机构,形成互促互进的合作工作机制,促进协同育人合力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此外,还要以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进行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从目标的制定、内容的确定、方式的选择、效果的评价等方面抓好从整体谋划到分散落实的每个环节,协调好系统内部各育人力量、育人元素、育人资源的关系,着力解决铸魂育人中的“孤岛”现象、“条块”现象、“片面”现象、“脱节”现象、“隔膜”现象,形成铸魂育人工作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进而促进铸魂育人目标的实现,为党和国家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协同有助于增强铸魂育人的成效

协同能够从育人理念、育人载体、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推动“三全育人”观念的贯彻落实、 “十大育人体系”整体效果的形成和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实现教育力量、教育过程和教育场域等育人要素的协同并进,从而增强高校铸魂育人效果。

(一)推动“三全育人”观念的贯彻落实

“三全育人”是对育人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早在2005 年,胡锦涛同志就指出“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14]。2015 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8 年5 月教育部颁发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均强调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增强协同育人效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表达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有协同思维,注重协同育人。

“三全育人”是按照育人主体、育人时间、育人空间的三个维度构建起来的新育人模式,其中主体是核心,场域和过程是主体开展活动的保障和表现。有学者认为,思想观念的非线性存在形态告诉我们,作用于思想观念的信息不是特定于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因此,“要在耗散样态的思想观念中实现育人目的,就必须充分发挥非线性的全员参与、全方位协同的作用,以全过程贯穿的方式应对开放系统中的随机涨落变化,才能形成育人系统的正向有序演化”[12]。“三全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主要措施和行动指南,内在要求统筹多元育人主体,协调多方育人力量,有效衔接育人过程,建立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协同可以有效地将三全育人所涉及的要素协调起来,构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促进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的一体化有序运行,整体推进育人合力的形成和育人目标的实现,从而产生比“部分力量的总和要大”的“总力量”,即1+1>2 的效果。

(二)推动“十大育人体系”整体效果的形成

铸魂育人是一项系统性、协同性很强的活动,铸魂育人目标的实现,并非单一育人体系就可以完成的,“在‘大思政’格局中,在全员育人要求下,高校所有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产生影响的因素,都应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环节,成为育人的要素,所有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作用的工作人员,都应包括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成为育人的一员”[15]。 2017 年12 月教育部下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基本任务是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等与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十个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切实构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质量提升体系。这十大质量提升体系和十大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的发挥,最终还要依靠育人主体,育人主体是铸魂育人系统中的主体性要素,在铸魂育人中始终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从纵向看,参与育人实践的主体既包括校领导等高层的决策者、学院院级领导等中层的推动者,还包括每一位基层教职工。从横向看,高校凡是与学生学习管理生活发生联系的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都是育人主体,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育人作用。高校铸魂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十大育人体系”整体效果的形成,需要各育人主体相互协作,构建协同工作机制,形成育人合力,才能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打破条块分割和孤岛效应,深入推进构建高校纵向与横向的统筹协调和联动机制,综合运用计划、组织、协调等手段对育人对象施加影响,形成育人合力,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

(三)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

铸魂育人是塑造灵魂的工程,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支撑。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我党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求“解决好推动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16]。如何建立铸魂育人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尤其是骨干队伍之间的协同合作,是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取得成效的关键问题。通过协同以体系化思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意义重大。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西方国家妄图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来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最终达到颠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如何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真心拥护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20 年4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将立德树人贯穿到七大体系之中,将七大体系整合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和闭合循环的系统,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整体效能和作用,为高校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在“十大育人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系统性、协同性的育人格局提供了政策依据并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和环境日益复杂,迫切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呢?恩格斯的历史合力理论告诉我们,要注重发挥系统中各个要素的作用,并且通过要素间协同,发挥出系统的整体合力。因此,无论是主体协同、过程协同,还是场域协同,要达到合力大于分力的效果,都需要在实践中善于发现和寻找协同的合理对接点,如理论点对接、实践对接、热点话题对接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协同的内容、方法、机制等,使得协同体系处于一种远离平衡态的稳定态。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其中任何一个独立的体系都无法有效完成铸魂育人的任务。因此,这七个体系无论是作为子系统运行,还是作为整体性体系运行,都要从协同育人的角度出发,探寻这一工作体系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协同育人机理,进而深入推进“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以及协同效率最优化的形成。

猜你喜欢

铸魂合力协同
“芪”心合力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合力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立根铸魂 为央企扬帆护航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新疆“铸魂工程”亮点纷呈
“三严”铸魂 “三实”塑形 凝聚扭亏增效正能量
合力同行 创新共赢
在“合力”中呵护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