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科技引领吉林省农业提质增效的对策研究

2023-08-06丁冬赵雅君

农业与技术 2023年8期
关键词:吉林省数字化数字

丁冬赵雅君

(1.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2.长春市农业机械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62)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以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领域的降本、增效、防险、促流4大目的。

1 当前吉林省数字科技引领农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看,吉林省农业发展正处于“劳动力老龄化+发展模式生态化+生产手段现代化”叠加时期,这也是对数字农业应用需求的最迫切时期和数字农业模式创新的重大机遇期。为此,吉林省应针对数字农业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建设,以问题导向为核心,谋划打响“数字农业创新战”,让数字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引领力量。

1.1 数字农业发展的机制、体制和体系还不够健全

目前,数字农业发展在吉林省尚处于示范阶段,尚未构建一套科学的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影响了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数字化种植业的建设在现阶段很难由农户单独完成,需要多方协调共同推进,因此吉林省在推广过程中也应该对参与的农业主体(农户、合作社、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农业、商务、质监、科技等各类相关经营主体)的应用模式、推进的数字技术进行协调分析并排列出相应的优先序,实现由示范到普适的推广过程。数字农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将放在哪些领域,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经营主体间资源共享,缺乏体制机制与科学体系。

1.2 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应用能力相对落后

吉林省数字农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处于生产环境建设过程中,云平台上的涉农数据存在来源较分散、信息缺失、农业数据获取能力较弱、数据更新滞后的情况。2020年9月,农业大数据平台上部分显示的信息仍是春耕信息。数字科技涉及的知识图谱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机器视觉类技术成本较高,大田土壤内机械路轨技术稳定性较弱,传感器对土壤墒情的测量指标较为单一。此外,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仍旧落后,大型现代化农机设备较少、牲畜禽舍的基础设施仅限于照明和取暖、农业灌溉设施仅有传统的大水漫灌形式,使分散经营的小微型农业生产者难以应用大数据平台走进农田。

1.3 数字化农业产业链衔接不足

在数字经济的新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正逐步渗入传统行业中的生产、流通、销售、融资等环节,其农业产业链不仅包括“供—产—销”环节,同时也应向前延伸至消费、向后延伸至服务与农村金融环节。当前,吉林省数字化发展与农业产业融合速度相对较慢,农业数字经济占比农业整体的程度较低。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生产系统、农产品数字物流配送等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尽管部分环节科技技术已经比较先进,但尚未连接起农业生产、运营、管理全过程的各个方面数据,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缺乏数字化紧密衔接。

1.4 吉林省数字农业领域人才匮乏

高端人才是驱动吉林省数字农业建设的关键要素。尽管无人化农场在国内已经实现,但短期内大范围的农业生产仍需以人力为主。当前吉林省能够运用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人才不多,知农爱农的高层次人才更是短缺,老龄化、空心化与人才断层现象凸显。从人才培养角度,虽然吉林省拥有“双一流”知名高校,但培养体系不健全、融合过程难,缺乏数字农业学科的引领。

2 吉林省实施数字农业创新战,引领农业提质增效的建议

在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和农业产业升级改造的历史时刻,吉林省要突破单要素思维,谋划“数字农业创新战”,让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而组织实施“数字农业创新战”的关键是“跳出农业看数字农业、跳出吉林看数字农业、站在全局看数字农业”,要强化“全局性创新”以打赢“数字农业创新战”,引领农业提质增效。

2.1 重视吉林省数字农业宏观布局(2025年、2035年),明确前端标准建设、中期实施监管、后端数据分析

由于数字农业涉及的应用领域较广,不同阶段需要通过政府进行宏观布局,相关企业及科研部门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协同创新共促发展。吉林省数字农业发展规划,需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区域识别出数字农业生态系统构建的关键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前端标准建设、中期实施监管、后端数据分析。应该注重数字农业发展前端的标准体系构建,后端数据分析等农业数字产业化发展的宏观布局,以此为吉林省数字农业的短期、中期与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来说,可以在重点区域试点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需求,通过问题导向,明确2025年、2035年数字科技促进吉林省农业提质增效的目标,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涉农人员精准需求做好顶层设计,进行模块功能规划,推进涉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速建设。

2.2 以“数字+科技+金融+农牧业”为导向,完善“天、空、地”全方位农业产业链数字化链接

通过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集成和相关平台的开发应用,不断提升种植业、畜牧业等基础产业的数字应用能力,逐步向生产资料供应、生产技术及信息服务和农产品加工、流通、营销,以及休闲农业、农业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延伸,推动全数字种养循环农业模式,提升产业数字化要素配置能力。以“数字+科技+金融+农牧业”为导向,解决产业体系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问题,完善升级玉米、水稻、生猪、肉牛、梅花鹿全产业链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打造“天、空、地”一体化农业物联网全产业链样板。初步建成人参、食用菌、典型设施果蔬等特色产业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借鉴黑龙江省与阿里巴巴的“数字龙江”战略合作,学习北大荒集团的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连接模式。充分融合吉林省的环境感知、区块链、物联网、可视化、智能控制、大数据等技术能力,形成涵盖原材料出入库作业、购销经营、运营决策的全方位“天、空、地”一体化大数据智能管理平台,实现“精准感知→智能作业→智慧管控”的过程,为吉林省传统粮食收储和农业产业经营业务提供强大的科技推进力;保障地区农业生产全过程决策数据化、可追溯化、智能化,进而摆脱传统生产弊端,健全在线经营网络,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完善生态链,实现产业兴旺。

2.3 创建“绿色农业+可视农业+田间档案+质量追溯”经营模式,打造数字农业商业生态新模式

“十四五”时期,根据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一保三化一融合”的目标,“互联网+生态农业”将在5G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下,促进数字农业与生态农业发展融合的新路径。若想实现吉林省农业转型升级,就必须走出一条符合地区实际情况,向现代化、集约化、数字化、无人化、绿色生态化方向发展的新路径。由于农业的基础性和物联网的无界性,数字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必定需要多个产业有效融合。这种数字农业商业模式的应用,既能够使农业产业更具有创造力与活力,同时又能够激发全社会、多领域的商业生态新模式,即价值共创的产业互联模式——在有效处理多方利益主体关系的同时,充分发挥吉林省各主体的资源与服务能力的差异化优势。如,可以在吉林省内建设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示范区,研发及运营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综合服务平台,适时适地打造“数字化科技产业园”和“智慧农业谷”,开展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示范区的全省应用推广。创建“绿色农业+可视农业+田间档案+质量追溯”经营模式,促进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农场提高食品安全,解决农业市场上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升吉林省黑土地的安全指数。并通过开展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等新型模式示范,提升吉林省数字化装备产业水平。

2.4 强化三产优势数字资源汇聚,培育数字农业专门数字资本

依托云平台和信息进村入户服务平台,汇聚三产优势资源,积极吸纳以“新业态、新功能、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数字资源,全面赋能包含生产、金融、信息、销售等要素的产业服务体系,加速对传统农业各领域、各环节的数字化改造。搭建和完善数字化服务通道,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利用数字化技术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在信息进村入户平台原有功能基础上,不断升级信息进村入户平台;升级12316/12582对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农业信息化服务提质增效;利用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智慧云平台和信息进村入户服务平台手机端,推动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借助吉林省产销对接平台,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深化农村电商服务;利用云平台,拓展农业生产社会化配套服务建设。利用“科技创新+金融赋能”,培育数字农业专门数字资本,支持吉林数字农业发展。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生产+农业电商+科技服务+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新模式,向新型经营主体等提供广泛、全面的普惠金融。积极促进大数据、VR/AR、新媒体等技术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中的应用,丰富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旅游服务内容,增加游客沉浸式体验感。

2.5 培育与引进“数字化新型经营主体”,提高服务数字农业的积极性

借鉴南京农大开设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班的模式,吉林省可以通过农业技术协会、校企合作、对外交流、线上线下互动,开设“创新学院”。在培养过程中落实农业专业实践,以新农科、新工科融合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方向,提升省内特色院校农业相关人才供给;在吉林省农业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鼓励催生全新的“数字化新型经营主体”,如“无人机飞防业务经营主体”“农业技术知识模型库运营商”及“互联网+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国内外或发达地区的相关技术领域人才,吸纳优秀的农村青年加入到数字农业的建设中,并给予高端人才相应的生活补助;提高数字化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经验,并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占补平衡、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政策,促进其适应吉林省现代农业市场需求,提高主动性。

2.6 借鉴创新驿站经验,促进成果转化

根据调研可知,河北省通过不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式,探索出农业创新驿站科技服务新模式。创新驿站起源于保定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2017年7月,由河北农业大学发起,当年与保定市政府签署了《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提出在全市共建一批研发推广新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基地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研发、推广新农业技术为出发点,与地方特色产业高度融合,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发展。2017年末,将基地更名为“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驿站按照“六个一”模式打造,即每个县(市、区)确定一个具有优势特色的主导产业;拿出一笔专项经费;明确一个主体企业或园区作为产业承接平台;对接一个河北农大专家团队;建成一个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培养一批专业人才。2019年,河北省将保定市做法推向全省,在原有“六个一”基础上,又增加了“打造一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人才、明确一套绩效考核目标、探索一套有效运行机制”等4项内容,形成了“十个一”驿站建设模式。经过两年多的培育建设,驿站已成为河北省集聚科技要素的大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职业农民培育的大学校,农产品品牌培育的催化剂。吉林省也可以借鉴该创新驿站模式与经验,促进省内成果转化。

猜你喜欢

吉林省数字化数字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