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百万亩造林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探析
——以大兴区旧宫城市森林公园为例

2023-08-06

农业与技术 2023年8期
关键词:森林公园绿地公园

林 琳

(北京艺苑风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1 城市森林公园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2019年,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和《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行动计划》,确定绿色空间格局和生态建设的目标,本项目在此背景下提出,北京大兴区2019年旧宫镇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工程项目周边用地类型多样,本项目着力打造一个兼具功能、景观、生态的城市公园,旧宫镇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是大兴区“一道绿隔”地区绿化重要组成部分,将此区域绿地和公园绿地集中连片,对打造北京南部绿色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旧宫城市森林公园建设规模和进展

项目位于大兴区旧宫镇,地块位置紧邻城市交通的核心地带,建设面积35.31hm2,共分5个地块,其中绿地面积303608.22m2,园路及铺装面积27123m2,水面面积22552m2。种植常绿乔木3779株,落叶乔木8000株,亚乔木3191株,灌木12798株,地被254419.9m2,水生植物7596.5m2。本项目2019年5月开工,于2019年11月30日顺利竣工验收。

1.2 旧宫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必要性现状分析

1.2.1 周边交通分析

旧宫城市森林公园位置紧邻城市交通的核心地带,南至南五环,西至德贤路,北至宣颐西路,东至凤渠路。德贤路此段为高架复合道路,交通线路相对复杂,设计中考虑人流通过马路后在公园集散,沿街的项目地块同时作为人流缓冲空间。紧邻地块北侧为回迁安置房用地,便于周边居民带来游憩活动的绿色生态公园的场所,随之周边的规划道路将原有东西侧道路贯通,公园建成后,交通更加便利。

1.2.2 周边用地人群分析

在旧宫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此区域居住区分布比较密集,生活居住人口相对较多,项目用地性质为绿地与防护绿地,地块北侧为回迁安置房用地,周边绿地较少,项目地块是此区域拆除腾退之后仅剩的公共绿地,因此项目对周边用地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平衡,满足未来居民户外休闲活动的需求尤为迫切。项目建成后将为居民提供休憩游玩的场所,与南侧南海子公园遥相呼应,形成贯通南北生态绿地景观带,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2.3 周边水资源分析

旧宫地区水资源丰富,镇内有3条河流经过,分别为东西走向的小龙河,南北走向的凉水河和凉凤灌渠。位于地块东侧的凉凤灌渠距离本项目最近,同时为项目提供水资源。

2 旧宫城市森林公园以生态为主的设计元素

旧宫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以自然生态为原则,森林为基底,打造旧宫中部区域一个大尺度的城市森林公园,调节生态平衡、优化区域的环境质量。同时,依凉凤灌渠,营造独有的森林湿地自然景观,为鸟类和野生小动物提供生存繁衍的地方,满足生物多样性需求。

以生态蓝绿为基底,运用流动的曲线设计元素,将各个地块串连成整体的森林公园绿地,以点连线,传承南苑文化,展示南郊新貌。构建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注重森林生态功能的建设。科学的配置,完善城市森林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森林的总量,发挥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效益。悦活的森林空间体验,依托城市森林公园适度开展活动以人为本,优化森林生态的服务功能,要具备公园生态功能、景观的游憩功能、科研和教育文化功能。展现京郊风韵通过城市风貌整治,打造“智慧森林”。传承南苑文化通过景观设计手法和元素展现区域历史人文。

3 旧宫城市森林总体设计

城市森林公园是以森林环境为依托,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并可寓科教于休闲游憩之中的地域[1]。本项目5个地块分布特点为旧宫中心区域。1号地块为本项目最大中心地块,是本项目的重点地块,现状杂草丛生,地势平坦,建筑渣土堆放地,约50万m3。2号、3号、4号地块是沿德贤路一侧从北至南街头零星小地块,作为防护林,主要以绿化为主。

3.1 旧宫城市森林功能分析

3.1.1 分区依据

周边居住区主要集中在公园北部,因此主入口和休闲活动场地主要分布在公园北侧,方便人流集散。南侧以种植为主,可以结合科普教育,围绕中心水景打造湖景观光活动区。整体上形成北动南静的分区,避免人群过度影响动物的栖息之所。块功能分区由6大分区组成,分别为森林休闲区、生态展示区、森林运动区、湖景活动区、森林科普区、防护种植区。

3.1.2 旧宫城市森林公园生态功能

1号地位于德贤路和南五环的交叉口,是本次项目范围内面积最大的公园,面积约为28.64hm2,定位为城市森林公园。公园东南方为三海子郊野公园,场地东侧毗邻凉风灌渠,设计上结合上位规划考虑作为三海子湿地的延续,从灌渠引水,塑造水系和湿地景观,节点空间深入挖掘南苑历史文化特色,融入场地精神,展现南郊历史人文特色。路网设计考虑将游人迅速引入中心景观区域,到达滨水空间。同时,既有森林湿地和花海景观带,还有小型的静态休憩空间和趣味的活动空间,设计风格希望与三海子郊野公园形成呼应。强调海绵体绿地的设计应用,多种类型的海绵体再次集中体现。生态湖面景观,海绵体绿地的集中展示,反映南苑历史文化的特色雕塑,主题景观林带结合地形设计的林下活动空间。

1号地被市政路划分为2个连续的地块,以东侧面积最大的地块为主;主入口布置在南北两条规划路中间进入,形成区内的2个大分区,中部为入口广场,临近入口广场出设置林荫停车,方便游客停车进入园区。生态展示区:入口处设置城市森林公园logo景墙,入口广场设计银杏树阵组团,具有强烈的仪式感;铺装材质上采用透水砖结合条石铺装,弱化硬质地面,达到自然舒适的视觉美感。区内有一条主路成环贯穿,环内侧紧邻水系设置不同的景观功能场地,进入自然舒适的主入口空间,入口空间结合高大乔木进行引导,道路两侧为多层次的植物空间配置;广场结合特色的文化景观雕塑和导视牌的设计,体现艺术性和功能性。生态运动区:林荫慢跑道,结合两侧种植,提供舒适的,漫步体验;重点体现自然生态性林荫停车场,由植草砖和高大乔木组成;林间漫步区结合多层次的植物景观进行打造,给游人提供绿色自然的,漫步体验;节点处历史特色雕塑,增强入口的识别性。

环外通过地形,林带等景观元素营造生态屏障,南侧紧邻五环路绿地设置林荫慢步路,与2号、3号、4号、5号地块临德贤路市政路形成防护种植区。

3.1.3 旧宫城市森林公园游憩娱乐功能

1号地块西区北侧景观重点是假山叠水池,风格上延续南海子文化,运用中式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假山叠水池最高点建汉唐风格四角重檐亭,命名为集贤亭,气势雄伟,庄重大气,重檐舒展却不夸张,富有古典的韵味,周边居民在亭中休憩时可回忆原址集贤村落的往事。公园东区在林下游憩广场建有六角攒尖亭,名为宜两亭,取“一亭宜做两家春”之意,希望邻里在此共同欣赏风景。

湖景活动区:通过开敞的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湖东岸的连廊水榭,湖东岸以水榭、游廊、敞轩连通滨水栈道,设计形式为清式仿古建风格,采用苏式彩绘,绚丽多彩,创造古韵的湿地廊道景观;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大湖面上的景观拱桥,环外通过地形,林带等景观元素营造生态屏障,水系格局以“一池三山”布局为原则,主要营造大水面景观,为游人提供一个相对开敞的视觉空间,同时与水中生态浮岛作为背景,营造层次丰富的种植效果,增加了自然森林环境自然野趣特色,蜿蜒曲折的湿地栈道通向大水面的湖心半岛,建成后成为游人拍照打卡的热门区域;中心湖区“鹿鸣泊”,布置野生小动物景观雕塑,采用自然生态的材料,来展示南海子的游猎文化,同时也展现“观生意”文化意境。

3.1.4 旧宫城市森林公园科研教育功能

湖心半岛南侧临近地块南侧次入口之间的森林科普区域,次入口的鹿鸣广场,结合麋鹿雕塑进行设计景观雕塑,提示旧宫市民历史印记。森林科普区域设置下沉式湿地的科普活动场地,达到寓教于乐的宣传目的。生态科普区以大自然为大课堂,森林科普课堂为人们提供一处植物科普及户外课堂活动的下沉式林下广场,林下科普课堂,节点结合条石和林下空间进行打造,提供一处户外的森林小剧场。树林与弧形坐凳相结合,营造自然舒适的场所空间,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依托城市森林公园的良好森林湿地景观和花海景观带生态资源,向市民科普森林生态文化知识、认识植物和了解动物知识等,为动植物感兴趣的市民提供了组织科研学习的机会。

靠近地块北侧次主入口不远处空间设置儿童活动场地,场地由两部分组成,北侧休憩场地和南侧儿童娱乐场地,利用自然环境设置儿童拓展运动场地,开展野趣活动障碍跑、走吊桥、爬树洞等有趣的户外活动。林中的滑梯、黑板、传声、沙坑等有趣的儿童活动设施,鼓励孩子们在花园内自由地探索、想象和创造。运用原木,碎石等生态材料进行设计,提供儿童趣味空间的同时,保证场地的生态属性。设计中把场地功能与林下相结合,营造出亲近自然的娱乐方式,让儿童在自然中娱乐,娱乐中科普知识。

3.1.5 其它地块

其它4个地块均为留白增绿地块,周边为居住区,西侧为德贤路,主要运用植物营造,起到阻隔市政路带来的影响,考虑人们的使用需求设置绿色休憩活动空间,重点考虑人流使用的通达性,设置具有生态特色的漫步道及沿路设置少许林下停留空间,尽量减少铺装面积,以强烈视觉印象的生态绿化隔离带为主。

其中,3号地块林荫道路与东侧住宅底商氛围结合塑造街旁游园,设置植草沟、透水铺装和雨水花园绿带,不仅结合生态功能,更塑造了旧宫镇主干道的时代形象,并将周边居民活动纳入游园特色商业空间街头绿地公园。5号地块位于德贤路东侧,该游园位于德贤路东大兴公安局派出所南侧,布置停车场,区内形成游园健身环线,局部设亭廊的休憩设施,北侧结合现状行道树,丰富绿化,提升街道立面种植层次景观。

3.2 生态优先原则

城市森林公园应以自然景观为主旨,打造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植物资源,避免大规模的浪费与过度的开发,以更好地维护生态环境[2]。

3.2.1 水资源的利用

旧宫地区水资源丰富,镇内有3条河流经过,分别为东西走向的小龙河、南北走向的凉水河和凉凤灌渠。本项目地块紧邻凉凤灌渠,此灌渠的水源来自小红门水厂处理净化后的中水,提供丰富了中水资源,可满足公园的景观灌溉用水及公园水体的更新用水。

凉风灌渠的水质已经达到景观用水标准,从凉凤灌渠由北侧通过暗管引水到达场地蓄水池,由潜水泵至假山叠水经过多次跌水爆氧流至中心湖区,多余水量经公园景区重力流回凉凤灌渠由东南流出,还水入渠。引水主要用于水系的景观水和灌溉用水,中心水域设计水坝,达到蓄水目的,西北段和东南段自然径流,形成浅水溪形式,自然生态为主。年用水量约40万m3。湖区采用膨胀土防水毯生态防渗工艺,对于需要更换的湖区再生水用来绿化浇灌,整个公园不会产生水的二次污染,极大减少园林景观、养护对自来水或地下水资源的消耗。

3.2.2 建筑垃圾再利用

将现状场地内的建筑垃圾分类后粉碎再利用,后期通过粉碎、除杂、填埋,获取的再生骨料,营造地形,基本上能达到建筑垃圾场内消化,可用于道路、停车场、活动广场等铺装广场的垫层,也可利用粉碎后的建筑垃圾挖坑填埋后覆土营造微地形,减少种植土的过度使用,节约成本。

3.2.3 自然式设计

通过沿场地道路一侧设置生态草沟和下凹绿地收集雨水,部分通过自然下渗直接补充地下水,部分通过雨水口和管道收集在场地水体中,作为水体补充用水。强调雨水的利用、下渗,体现森林水源涵养的功能。雨水利用应满足节约型原则,宜使用生态自然的雨水收集方式,避免资源的浪费。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绿地和道路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缓解地表径流,促进雨水下渗,过滤初期雨水,去除颗粒与溶解态污染物,生态湿地净化系统,充分利用水生植物形成的天然表流湿地的吸收、吸附、转化、利用等功能净化湿地内外污染源带来的各种污染。

4 乡土化设计

4.1 利用保留场地内现状树木,打造新的景观

保留现状杨树,设计过程中多次现场勘察和访问集贤村村民得知,场内西北角存在2株树龄在50a以上的大杨树,以集贤亭周边,增加道路与植物主团的相互呼应,让游人感受该地区既有历史,让原有“老树”与新的景观互动,换发新的光辉,继续见证旧宫地区的发展。保留现状榆树,在设计湖面的位置,场地南侧现存20余株榆树,经过多次设计现场考察与建设单位开会研究调整方案,决定予以全部保留,考虑到保留现状树的景观价值和历史意义,将方案湖心岛与现状榆树结合,形成榆树岛景观节点,让它们也参与公园的景观建设。

4.2 历史记忆

大兴区旧宫镇集贤区域,历史上有很多的河流和水系,是遍布水稻与荷花的区域,公园内2万m2人工湖,岸边种植荷花、睡莲、黄菖蒲、千屈菜等植物,形成大面积的水生植物群落,呈现出丰富的湿地景观。通过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及滨水植物群落的构建,为野生动物营造了栖息地。水系末端种植0.13hm2水稻,种植水稻引发怀旧之情,传承旧宫地区历史文化,恢复了人们记忆中听得见蛙声,闻得见稻香,看得见荷花的历史景象。

5 结语

公园建成后补充了旧宫区域生态绿地带的完整性,同时贯通南北生态绿地廊道,是亦庄新城组团与凉水河凤河森林景观带的重要门户节点。旧宫城市森林公园周边交比较便利,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集亲近大自然、休闲游憩、教育活动于一体的户外场所。未来旧宫城市森林公园将是一个植被丰茂、自然宜人、充满活力的森林场所,成为市民休闲生活的绿色空间,展示旧宫的绿色走廊,成为大兴区旧宫镇留白增绿环境整治示范区。实现城市发展、生态优美和造福民生和谐统一。

猜你喜欢

森林公园绿地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在公园里玩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龙架山森林公园
矿区旧址森林公园化改造规划设计
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的研究
游温州森林公园 享自然山水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