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资源供给能够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吗?
——以供需耦合为分析视角
2023-08-05刘雅婷马颂歌
□ 刘雅婷 黄 健 马颂歌
一、引言
截至2020年末,我国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达13.5%(国家统计局,2021),即将步入老龄社会(胡晓宇&张从青,2018),预计到2050年将达26.1%(United Nations,2019),进入超老龄社会。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与持续涌现的学习需求不断向老年教育的资源供给发起挑战。众多国际组织持续呼吁各国应将老年教育作为一项基本人权,通过多种方式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增加老年群体的受教育机会(Atchley,1985,p.35;European Commission,2006)。我国自20 世纪80年代起高度重视老年教育,进入21世纪更是发布了多项重要文件,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老年教育的资源供给问题,提出了多元主体参与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政策导向与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促进资源均衡配置的解决路径(国务院办公厅,2019;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经过长达40 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老年教育三级网络,形成了学校老年教育、社区老年教育、远程老年教育三条发展主线,建有8 万余所老年大学,拥有1,400 万人次在校老年学习者,占到了全国老年人口的5.3%,但这一数据与《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中“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老年教育资源供给面临社会发展和老年学习的双重需求。如何调适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以满足老龄社会持续变动的教育资源需求,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共同关切的重大议题。本研究引入“耦合”概念,以系统论为分析基础,将老年教育看作一个包含供给系统与需求系统的复杂体系,建构了老年教育资源供需耦合指数,用以反馈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一致性水平。选择东部沿海地区老年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S 市作为样本,测量该市老年教育资源供需耦合水平与影响因素,致力于寻找更加科学的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结构与路径,为新时期推进老年教育治理水平现代化、保障老年群体学习权益提供数据参照。
二、老年教育资源供需耦合概念的提出
(一)“耦合”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耦合”(Coupling)概念缘于物理学领域,指两个及以上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机制,具有自组织性、协同性和可测量性特点,可用于衡量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张力。20 世纪70年代,耦合概念被引入教育学领域,以探讨学校系统内部各个单元结构之间的联结密度(Weick,1976),并引发了教育内部各单元间耦合关系是松散还是紧密的热议(Pang,2010)。其中,松散耦合概念强调教育机构内部各单元依靠共同的信念、规范和制度结合在一起(Meyer,2002);紧密耦合则在新管理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关注教育机构内部各单元的标准化管理与效率化生产(Burke,2014)。近年来,耦合水平逐渐应用于分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适配程度,以更科学的测量方式取代了传统研究中对资源满意度的调查研究,成为衡量资源供给水平的重要维度(张琰飞& 朱海英,2014; 刘军胜等,2015)。例如,张磊(2017,p.57)在分析高等教育领域中专业供给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建构了高等教育资源供需耦合指数;廖宇亮等(2021)建构了基础教育供需耦合指数。但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结构之间的耦合水平,其相关研究刚刚起步。
(二)系统论视域下老年教育的供需系统特征
系统论起源于康德对知识系统性的思辨(转引自:李泽厚,2003,pp.353-397),恩格斯(1950,p.9)进一步将系统界定为物质运动与自然界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形式。其后,贝塔朗菲(Bertalanffy,1969)发展出了现代意义上系统论,即不同要素之间相互整合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结构。20 世纪60年代后,系统论逐渐分化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等以揭示系统的运动和演化(魏宏森,1983,pp.9-20),系统也进一步被明确为一种包含不同子系统与要素结构的复杂状态(钱学森,1983),具有整体性、相关性和层次性等基本特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始终存在于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之中(David&Julia,1991,p.78)。
老年教育作为一项服务于老年人自我实现、完善社会关系、增加福祉和学习需求的复杂教育活动(Hartford,1978),其本质在于通过教育资源的供给来解决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治理问题。这一复杂的社会生产可以被分解为老年教育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两大系统,由不同行动者组成,展现出不同的特征,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系统包括普通高校、老年大学、社区学院等公办教育机构和企业办老年大学、非营利性第三年龄大学、养教结合点等所提供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固定场所的教育活动,以及文化部门、民政部门等管辖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场馆所提供的讲座、展览、游学等形式的非正规教育活动。老年教育需求系统则包括了老年学习者对于教育资源的需求和城市社会对于老年教育治理的要求。
(三)老年教育资源供需耦合概念的阐释
本研究将老年教育资源的供需耦合定义为,在不同经济社会背景下,老年教育资源的供给状态与区域社会发展对老年教育的需求状态以及区域中的老年人对教育资源的需求状态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包括供给和需求两大系统。其中,供给系统包括不同教育机构中人力、物力、财力和课程等资源的投入结构(Glendenning,1997);需求系统包括个体和社会层面的需求,个体层面包括不同学习者表现出的通过教育和学习提升主观幸福感、身心健康、独立性、社会参与、自我实现等目的性需求(Tam,2012,pp.163-174),以及在学习内容、学习形式、课程资源等方面表现出的内容性需求(Henkin & Zapf,2007);社会层面则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通过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缓解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负担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治理诉求(Schuller,2010)。在理想状态下,老年教育资源供需系统是一种供需紧密耦合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老年教育资源供需耦合概念框架
三、老年教育资源供需耦合指数的建构
(一)老年教育资源供需系统测量指标的遴选
1.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系统测量指标
关于教育资源供给的定量研究主要包括供给总量与供给充足度的测算。其中,在供给总量方面,程仙平(2019)从财政投入、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四个方面评价资源供给总量;陈振华等(2015,p.14)通过人力、环境和以教材为主体的信息计算教育资源供给总量;金德琅(2014,p.5)采用人力投入、物力投入、财力投入、教育质量、人力资源增量、财力/物力资源增量来计算老年教育资源的投入总量。在供给充足度方面,谢桂平(2015,p.45)采用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例作为教育资源充足性的测量指标;孟兆敏(2013,p.43)则采用生均校舍面积和师生比来反映教育资源供给的充足性。本研究结合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系统特征、已有文献的研究与《S 市老年教育统计汇编》数据,从人力、财力、物力和课程资源供给的角度衡量公办教育机构(老年大学、社区学院等)与民办教育机构(养老院、社会培训点等)的资源供给水平,以生均资源占有量为观测点(如表1 所示)。其中,在人力资源层面,采用生师比与班师比衡量公办和民办教育在师资层面的投入水平;在物力资源层面,取生均校舍面积与生均座位数衡量公办教育的物力资源投入,民办教育资源因办学形式相对灵活,且通常以艺术类培训的形式参与供给老年教育资源,在物力资源层面仅选择生均校舍面积进行测查;在财力资源层面,公办教育主要来源于公共教育经费,相对而言民办教育在生均教育经费的基础上,增加了教育经费占GDP 比重的指标进行测查;在课程资源层面,公办教育资源取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机构本身的资源服务压力进行测算,民办教育资源则选择教育机构开设的培训课程利用率进行计算。
表1 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测量指标
2.老年教育资源需求系统测量指标
关于教育资源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的测量。其中个体需求层面通常采用个人或家庭的教育成本支付能力、个体的学习潜力、家庭收入水平等要素衡量个体对教育资源的消费性需求,通过学习目标达成度评价教育资源的持续性需求,还包括对不同类型教育资源的内容性需求。例如,鲁宾费尔德等(Rubinfeld et al.,1987)通过收入、种族、教育支出等指标衡量个体对公共教育资源的需求;巴赫(Bach,1980)应用消费性需求(智力、收入、教育费用)与投资性需求(家庭收入、教育融资能力、教育费用、利息率)测算公私教育资源的需求;柯佑祥(2009,p.79)通过天赋能力、教育成本、预期收益率、家庭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测量教育资源的需求;费舍尔等(Fisher & Wolf,2000) 通过再就业、识字、计算机和媒体素养、健康与保健、个人利益与发展、休闲旅游、认知发展等方面评价老年学习需求;麦克奈尔(McNair,2009,p.53)测量了老年社会参与、生活质量提升与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社会需求层面多关注政府的财政支出水平、社会的发展水平、人口结构水平等要素。例如,巴赫(1980)关注国民收入、净出口函数(国民收入增长);柯佑祥(2009,p.79)关注教育的社会成本与收益率、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与结构和国家经济政策;本扬等(Bunyan & Jordan,2005)提出社会对老年教育的需求在于通过教育资源的供给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抵御老龄社会风险。本研究将老年教育资源的需求划分为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两个层面进行测量,由于老年人的自由支配时间与收入水平对老年教育参与率存在重要的影响,因此将教育支付能力作为教育资源需求的第一要素,同时纳入老年人对教育资源中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内容性需求水平,以及老年学习需求的满足程度(即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用以考察老年人对教育资源的目的性需求水平;社会需求层面采用区域的老年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反馈,测量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老年教育资源需求测量指标
(二)主要数据来源及权重计算方式
本研究选择S市作为案例。该市已形成相对健全的老年教育网络,具有“高人口密度—高资源分布水平—高老年教育参与率”的特征,且拥有长期的老年教育资源投入状况的官方统计数据,适合进行老年教育资源的供需耦合水平的分析。
1.官方统计数据
指标中所涉及的GDP 总量、人均GDP 水平、公共教育支出预算等来自S市各行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户籍老年人口数量、户籍人口数量、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各区面积等来自《S市统计年鉴》。各类教育机构的学习者人数、教师数、场地面积、座位数、经费数等来自《S市老年教育统计汇编》,其中公办教育机构主要包括社区学院、老年大学、居民学习点等,民办教育机构主要包括社会培训机构、养教结合点等①关于本研究中官方统计数据来源说明:S 市各行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开发布于各区统计局官方网站,《S市统计年鉴》公开发布于S市统计局官方网站,《S市老年教育统计汇编》作为内部资料暂未公开发布。所有遴选出的官方统计数据用于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指标赋权与现状分析环节,其中指标赋权阶段采用2016—2020年的官方统计数据,现状分析部分采用2020年的官方统计数据(数据发布时间为2021年)进行分析。。由于老年教育资源供给量与需求量的表征指标的统计值之间存在单位差异,为便于分析,应用极差法将统计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Ii为第i 个观测点上的标准值,取值范围为[0,1],xi代表第i个观测点上的真实值,min 和max分别代表该类观测点所有真实值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所有负向指标采用1-Ii的方式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2.社会调查数据
社会调查数据采用自编老年教育资源需求调查问卷,测量结构包括可支配时间、收入水平与教育付费意愿组成的教育支付能力,人力、物力、课程和资源空间分布方面的教育资源需求度水平,以及参加完老年教育后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健康、独立、社会参与和自我实现方面的目标达成度。题项采取自我评价的方式反馈测量结果,以李克特式五点量表进行计分。为检验问卷的信效度,本研究首先面向S市500名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76份,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35,通过了信度检验。所有题项的测量结果标准差在0.661~1.1310之间,总体标准差为1.109,均达到了0.001 层面的极显著差异,通过了项目区分度检验。
对问卷的23 项题目建立一阶三因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卡方值为60.255,自由度为46,p 值为0.077>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接受虚无假设。模型分析的拟合优度指数GFI=0.980,AGFI=0.966,NFI=0.982,均大于0.9;比较拟合指数CFI=0.996,TLI=0.994,均大于0.95;RMSEA=0.026,小于0.080;残差均方根RMR=0.065,接近0;主要适配度指标值、CFI、RMSEA 值均达到模型适配标准。主观指标卡方自由度比为1.31(如表3 所示),模型检验结果说明问卷结构通过了验证性因子分析,符合问卷的理论测量结构,问卷的结构效度较为理想。
表3 模型拟合分析结果
正式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依据S市总体的人口规模N、预调查总体标准差σ、抽样误差用σx、抽样误差的允许范围用δ等值计算抽样的总体样本量,并以各行政区为亚群,依据各区老年人口数量确定不同行政区的理论样本量,抽样公式如下:
预设α为0.05,在S市各区老年人口中进行抽样调查满足95%的置信区间,所需要的总样本量为1,537份,依据各区人口计算理论抽样样本量(如表4所示)。最终面向65 岁以上老年人发放2,280 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02份(有效率87.8%,C区抽样缺失)。受调查的对象中女性占比62.69%,年龄主要集中在65~75岁,文化程度多为高中和大专。
表4 调查研究抽样分布
3.权重计算方式
本研究对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选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降维将多个指标转化成少量彼此不存在相互关系的综合指标,提取出不同指标在测量体系中的贡献值,避免主观赋分法的人为选择性。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依据矩阵进行测算,观测变量x1,x2,…,xm构成矩阵X如下:
矩阵X拥有m个特征向量,即a1,a2,…,am,Zx1,Zx2,…Zxm代表原始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值,进一步计算后得出主成分值Fm,代表数据矩阵X的协方差矩阵中第i个特征根λi的特征向量ai为系数的线性组合,计算公式如下:
计算出主成分后,应用观测点在主成分上的贡献率与主成分值积的和求解观测点权重,a代表提取出主成分的个数,计算公式如下:
得到每一个观测点的权重后,进一步求解权重集,计算公式如下:
观测点权重最终测算公式如下:
整理S 市近5 年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4 个公因子,对结果的累积解释力为78.656%,将因子命名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课程资源,对应表1中各测量指标,利用各成分的方差解释量与成分矩阵贡献值,计算得出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指数不同指标的权重,并整合成为权重集:
WA权重集=[0.08,0.06,0.09,0.09,0.08,0.08,0.05,0.08,0.06,0.04,0.08,0.05,0.06,0.09]
对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水平Ia采用上述权重集加权计算得出,公式如下:
根据预调查结果对问卷中教育资源的需求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5个公因子,对结果的累积解释力为79.796%,将因子命名为教育支付能力、教育资源需求度、学习目标达成度、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对应表2中各测量指标,利用各成分的方差解释量与成分矩阵贡献值,计算得出老年教育资源需求指数不同指标的权重,并整合成为权重集:
WB权重集=[0.08,0.08,0.08,0.07,0.03,0.03,0.03,0.08,0.06,0.07,0.04,0.07,0.08,0.06,0.07,0.06]
本文引入柔性作业车间广义能耗概念,分析了柔性作业车间调度直接电能和间接能耗,以车间广义能耗最低和完工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面向广义能耗的柔性作业车间调度优化模型。采用多目标模拟退火算法求解了上述优化模型,得到了不同优化目标下的调度方案。最后对不同调度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本文所提的柔性作业车间调度方法可显著降低车间的广义能耗和完工时间,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对老年教育资源需求水平Ib采用上述权重集加权计算得出,公式如下:
(三)老年教育资源供需耦合指数的计算
供需耦合水平通常采用耦合关联度C、综合发展度T 与耦合协调度D 进行表征。其中,耦合关联度C取物理学容量耦合的概念和耦合系数模型(薛华菊,2016,p.102),用于判断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系统与需求系统的相互影响作用,反映了当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水平(Ia+Ib)一定的情况下,为使复合效应(Ia×Ib)最大化,供给与需求水平之间耦合关联的程度。C 值越接近于0,表示耦合关联水平越低,C=1时耦合关联度最大,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协调指数T用于判断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系统与需求系统之间的一致程度,体现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通过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水平Ia与需求水平Ib的算术平均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耦合协调度D 用于说明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系统相互作用中良性耦合程度的大小,公式如下:
四、老年教育资源供需耦合水平测量结果及分析
应用老年教育资源供需耦合指数对S 市进行测量,遴选2021 年测量指标对应的官方统计数据与社会调查数据,对总体的供给、需求以及供需耦合水平进行分析测量,对应指数均取值[0,1],采取四分法进行等级划分(0≤D≤0.25较低、0.25<D≤0.5中等,0.5<D≤0.75 较高、0.75<D≤1 高度),各一级指标按照指标权重计算后的总值进行划分(刘耀彬等,2005)。
(一)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水平
如表5 所示,S 市公办老年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为0.21,处于中等水平(较低供给水平0≤Ia1<0.1675,中等供给水平0.1675≤Ia1<0.335,较高供给水平0.335≤Ia1<0.5025,高供给水平0.5025≤Ia1≤0.67),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中心城区的资源供给水平高于郊区。民办教育资源供给水平为0.11,同样处于中等水平(较低供给水平0≤Ia2<0.0825,中等供给水平0.0825≤Ia2<0.165,较高供给水平0.165≤Ia2<0.2475,高供给水平0.2475≤Ia2≤0.33),部分郊区的充足水平反而高于部分中心城区,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公办教育资源在郊区分布的不足问题。整体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平均水平为0.32(较低供给水平0≤Ia<0.25,中等供给水平0.25≤Ia<0.5,较高供给水平0.5≤Ia<0.75,高供给水平0.75≤Ia≤1),处于中等水平,中心城区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相对充足,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大,供给水平向外围逐次降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互相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水平。
表5 S市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指数水平
(二)老年教育资源需求水平
个体层面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水平为0.46,处于较高需求水平(较低需求水平0≤Ib1<0.18075,中等需求水平0.18075≤Ib1<0.3615,较高需求水平0.3615≤Ib1<0.54225,高需求水平0.54225≤Ib1≤0.723)。城市社会发展对老年教育资源的需求水平为0.138,处于中等水平(较低需求水平0≤Ib2<0.06925,中等需求水平0.06925≤Ib2<0.1385,较高需求水平0.1385≤Ib2<0.20775,高需求水平0.20775≤Ib2≤0.277)。总体而言,S市的老年教育资源需求水平为0.57(较低需求水平0≤Ib<0.25,中等需求水平0.25≤Ib<0.5,较高需求水平0.5≤Ib<0.75,高需求水平0.75≤Ib≤1),所有行政区均表现出对老年教育资源的较高需求水平,区域差异相对较小(见表6)。
表6 S市老年教育资源需求水平
(三)老年教育资源供需耦合水平
表7 老年教育资源供给耦合指数
图2 S市老年教育资源供给需求水平散点分布
(四)影响老年教育资源供需耦合的因素
政府与市场力量在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中扮演了提供者角色,主要通过资金投入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生产老年教育资源,而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决定了其主要通过依托政府、市场或学习者投入生产教育资源。因此,在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中,政府、市场以及双方协同的力量在保障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稳定性和充足性上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为了验证政府、市场以及多方力量在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方面扮演的角色,探讨不同力量的加入对老龄社会需求水平满足程度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式,选择《S市老年教育统计汇编》中各行政区关于老年教育的政府和市场资金投入以及政府与市场投入的交互作用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自变量,老年教育资源供需耦合性作为因变量进行测算,验证不同治理主体投入对老年教育资源耦合协调度D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投入的增多会显著降低老年教育资源供需耦合协调水平,而社会力量的投入以及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协同供给则会显著促进老年教育资源供需耦合协调水平的提升(如表8所示)。
表8 内外部因素对老年教育资源供给耦合水平的影响
(五)分析结论
通过对S市的分析测查,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总体而言,S市老年教育资源的平均供需耦合协调水平为0.18,处于较低耦合状态。其中,老年教育资源平均供给水平为0.32,处于中等供给水平;平均需求水平为0.57,处于较高需求状态。从供给水平上看,S市在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之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中心城区已经达到较高供给水平,但是相对于旺盛的教育资源需求而言,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教育资源的多样性与优质性。
2.当前S市的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受到政府投入与资源布局的影响,部分中心城区的老年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已经达到了较高供给水平,而部分郊区的资源供给能力仍然相对较低。
3.民办老年教育资源在部分郊区的资源供给能力高于部分中心城区,与公办老年教育资源形成了互为补充的治理格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老年教育资源在区域空间层面的差异。
4.分析老年教育经费投入的影响发现,单一的政府投入会导致供需耦合水平下降,不足以适应老龄社会对于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市场力量的参与可以显著提升老年教育资源的供需耦合水平,与政府办学形成一定的共建共治格局,满足当前社会对老年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
五、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未来出路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对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提出几点建议,以更加有效地回应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挑战。
(一)加大财政经费投入,提高总体供给水平
应用1996年以来S市老年人口的规模数据与老年教育参与人口的规模数据建立回归模型预测发现,到2030 年S 市老年教育的参与规模将达到97.28 万人次,相比2017 年的79.34 万人次将会增加17.94 万人次,到2030年需要再增加4.8万个班级才能够继续维持当前的资源服务水平(刘雅婷,2020,p.228)。同时,根据区域差异分析发现,当前S市老年教育资源供给量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边缘城区逐次递减的状况,主要根源于区级政府和街道对老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为满足持续高涨的老年学习需求,未来需要按照老龄事业发展要求,建立稳定的老年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提高老年教育专项经费使用效率,持续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总量。同时,还应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以老年教育基金形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捐赠老年教育经费,建立健全有关经费的筹措与使用机制,为老年教育事业稳定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二)鼓励多方力量参与,扩大社会资源供给
作为一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变革机制,老年教育资源供给问题已经超出了教育机构本身的边界,成为城市和社区生活的一部分。回顾老年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法国政府从最初的斥资4.8亿法郎广泛兴办第三年龄大学到财政赤字减少注资导致众多第三年龄大学转为非营利机构,老年教育由兴盛转向消沉;美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老年教育管理的权限下放,地方政府与社区的灵活性增强,图书馆、博物馆、社区中心、老年游学营、家教学院、校友会等社会力量开始广泛加入,为老年教育的资源供给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一历史行动的变迁警示我们应当充分思考如何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老年教育的资源供给行列之中(孙传远,2013)。结合不同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本研究的分析结论,建议新时期老年教育应在政府统筹调控下,鼓励更多部门、高校、行业企业兴办老年教育,可通过减免举办老年教育的税收、向社会培训机构购买资源、提供资金帮扶等形式,不断激发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老年教育的活力;鼓励地方政府和社区利用已有社会资源与制度优势,整合政府、高校、行业企业、非营利组织已建成的老年教育资源和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充分向社会开放,形成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聚合链,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学习需求。
(三)合理布设资源点位,统筹区域均衡发展
研究发现,当前老年教育资源布局很大程度上受到区域发展水平的影响,政府支持力度大、经济实力强、老年人口密集的区域,教育机构的空间分布也会相对密集。而老年人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度并不会因为区域的差异而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当前老年教育的资源布局尚缺乏对空间公平问题的考量。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规划老年教育资源布局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区域政治、经济、人口等方面的空间属性,合理运用空间分析技术进行科学的教育点位布局(刘雅婷&黄健,2020)。因此,建议关注不同区域老年人口居住的密集程度、居民区到老年教育机构的便捷性程度等要素,科学计算尚需要补充的空间点位,鼓励社会力量在资源缺失的点位上开放资源,举办老年教育。同时,研究发现,S市民办与公办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形成了较好的互补格局,一定程度上补充了郊区老年人口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建议未来可在公办教育资源供给相对较弱的区域,加强对社会力量的扶持和对已有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兼顾区域教育均衡。
(四)建立完善监测制度,动态调配资源布局
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状态会在国家政策导向、劳动力市场结构、行动者类型特征、老年学习需求等诸多要素影响下持续发生变化(Brown & Henkin,2012,pp.147-166),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时空性、条件约束性的特征。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在老年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动态发展性的评价观,定期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不同区域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状态开展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各地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中的问题,动态调整资源的投入结构;在调查中发现,S 市作为全国老年教育统计资料相对健全的城市,在公办老年大学、养教结合点、政府认定的社会学习点等有关老年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方面已经拥有了相对健全的官方统计数据,但对于其他类型的民办老年教育、场馆类老年教育的资源数据有待进一步补充,建议国家和地方层面进一步建立健全老年教育数据统计工作,为老年教育资源的适需配置提供数据基础,科学调配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结构,以更好地适应老龄社会发展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