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践
——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为例

2023-08-05褚长秦

名师在线 2023年16期
关键词:表现性课程标准目标

文 /褚长秦

引 言

表现性评价是以真实情境的表现任务为驱动,以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依托,了解学生思考、分析、处理、解决问题时展现出的能力的评价方式[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明,教学评价应处于真实情境,在真实情景中,学生会迁移已有认知,解决问题,由此展现出各项能力,如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了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情况,便于及时进行指导,促使学生达成预期目标,增强学习效果。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设计、实践表现性评价,助力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一、基于课程标准,设定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表现性评价的实施目的[2]。表现性评价旨在促进学生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关注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能力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指明了“教什么”“如何教”“教到何种程度”。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要与《课程标准》要求相契合。表现性评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设定表现性评价目标,借此使表现性评价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促进教学顺利开展,达成预期目标。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属于第三学段的阅读板块。《课程标准》在此学段的“阅读与鉴赏”部分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目标。如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的表达顺序;阅读记叙性文章,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知道故事的梗概,可以简单地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目标尽管指明了阅读教学方向,但具有综合性,无法直接当作评价目标。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内容,细化评价目标。

本单元在阅读、语文园地等板块设置了不同的古典名著,介绍了不同的阅读方法,如跳读、寻读、猜读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会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在阅读古典名著时,学生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梳理故事发展顺序,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依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形象。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分析,教师设定了具体的表现性评价目标:(1)阅读古典名著,根据故事的发展顺序梳理故事情节,了解故事内容;(2)分析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特点,自主评价典型人物;(3)掌握梳理情节和品读人物形象的方法,阅读古典文学作品,了解作品内容并进行二次创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此评价目标为落脚点,依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使其达成预期目标。

二、依据教学考查点,设计评价任务

表现性评价任务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据具体情况,布置的活动或集体操作[3]。一般情况下,表现性评价任务形式有两种,即问答和具体活动。表现性评价任务展现了教与学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设计表现性评价时要关注教学的考查点。教学考查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利用适宜的方式阅读古典文学作品,了解故事梗概,把握人物形象特点。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方式有很多,表演课本剧是其中之一。学生在体验此活动时,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多样的方式分析故事内容,多角度揣摩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特点。在进行表演时,学生可以化身为故事人物,迁移自身认知,栩栩如生地展现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基于此,教师设计评价任务:“与团队成员合作,阅读《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自选一个故事,将其改编为剧本,进行表演。反复阅读选定的故事,熟悉故事内容,形成剧情介绍和角色简介。剧本以人物对话为主,可以用旁白或动作展现无法设计成对话的内容。”这样的评价任务可以生成真实情境,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在体验活动时,学生可以表现自我,解决问题,由此使教师获得评价依据,继而进行表现性评价。

三、根据学生差异,制订评价量表

制订评价量表是进行表现性评价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表现性评价是以生为本的活动,学生之间差异明显。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围绕具体的评价要素,设计不同水平的评价表,借此使不同的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

课本剧表演的评价要素有剧情介绍、人物介绍、剧本编写、人物语言、人物动作、人物表情、小组合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差异,将其划分为四个层级。于是,在制订评价量表时,教师围绕不同的评价要素,设定了四个水平的评价等级,并明确不同的评价方式。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四、依托语文课堂,实践表现性评价

(一)依据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表现性评价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评价任务和教学内容组织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并鼓励其利用适宜的方式展现学习成果,由此进行评价。

以人物介绍为例,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教师提出任务:“选定自己喜欢的作品,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其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身份等。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人物进行介绍。”在了解任务内容后,学生主动走进合作小组,先交流,确定本组要表演的著作并进行阅读。在阅读时,小组成员各司其职,迁移阅读认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在各自建构认知后,组员们彰显个性,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人物基本信息,然后共享各自的成果。此时,组员们认真阅读具体内容,发现彼此的不足,互帮互助,完善成果。

在学生经过一番合作后,教师回收作品,细心阅读,并依据评价表对其进行评价。例如,有学生绘画诸葛亮卡通形象,并写道:“诸葛亮,男,蜀国人,性格沉稳,聪明机智。”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写道:“很棒,能写出诸葛亮的基本特点。能用具体的事件来证明诸葛亮有如此特点吗?在你看来,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在拿回作品成果后,该学生阅读教师批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继而进行改进。在改进后,学生主动向教师展示成果:“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国人,足智多谋。他清楚地了解曹操、周瑜等人的性格特点,就此谋划计策,如制作草船,趁着大雾,到曹操的军营‘借箭’。”教师在进行此次阅读时,赞赏学生的良好表现,在批语中写道:“很棒,你能用具体事件展现出诸葛亮的性格点。能否再把事件描述得更完善呢?”此后,学生继续分析人物形象,完善作品成果,借此强化认知,初步达成预期认知目标。

(二)依据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表现性评价

学习过程正是学生进行自我表现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进行表现性评价的切入点[4]。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并进行表现性评价,助力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学生做好准备后,教师搭建舞台,鼓励各组轮流上台表演。在各组进行表演时,教师发放评价量表,鼓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与此同时,教师认真观看,从语言、情节等方面了解学生表演情况,由此进行评价。如一个小组表演了武松打虎:

旁白:武松在路上走了很多天,终于来到了阳谷县地界。此时已是中午,武松又累又渴又饿。

武松:好渴呀,这附近有没有酒家呀?(抬头向远处望去,发现一个酒家)还真有(面露喜色)。

旁白:武松一路疾走,来到酒家门口,走进去。

武松:(将梢棒靠在桌子旁,大喊)小二,快快给我拿酒来。

小二:来了,客官(做出手托盘子的动作)。

旁白:小二在武松面前放了三只碗、一双箸和一碟热菜,又给武松筛了一碗酒。

武松:(端起酒碗,一口饮下,擦擦嘴,大笑)好酒,好酒!小二,可有下酒菜啊?

……

在该组表演结束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例如,有的小组提到“该组用旁白作连接,使各部分过渡自然。在表演的过程中,该组成员语言、动作、神态到位,展现出了人物性格特点……”在小组评价后,教师进行补充:“本组表现良好,但有些内容有待商榷,如……在其他小组和教师的评价下,表演小组了解了本组的具体表现,发现了优点和不足,继而扬长补短,提升自我。

结 语

综上所述,有效的表现性评价可以使教师及时且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具体表现,由此进行多元评价,促使学生查漏补缺,达成预期目标。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表现性评价,利用适宜的策略,设定评价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制订评价量表,做好表现性评价设计工作,并以此为基础,以课堂为平台,紧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表现性评价,发挥其应有价值,助推语文教学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表现性课程标准目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