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3-08-05安大文
文 /安大文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创读文本,使其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提高阅读速度,发展阅读理解能力。“1+X”群文阅读具有多文本阅读的优势,便于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接触多样文本,大量进行阅读训练,实现阅读速度、阅读量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飞跃”。此外,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主题为中心,组建相关文本,便于教师进行“1+X”群文阅读教学。因此,教师要着力实施“1+X”群文阅读教学。“1+X”群文阅读教学是师生紧扣议题,以一篇带多篇,或多篇带一篇的方式,驱动学生探究任务,进行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教学模式[1]。由此可见,议题、文本、任务、教学过程是“1+X”群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教师应以议题、文本、任务和教学过程为重点,有策略地实施“1+X”群文阅读教学。
一、“1+X”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的确立策略
(一)把“作家”作为议题
把“作家”作为议题是指读某一作家的文本,借此读出其写作风格、人生经历、思想情感等。如此读“作家”,可以使学生做到知人论世,便于深入地阅读此作家的文章[2]。因此,教师可把“作家”作为议题。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鲁迅先生的诸多文章,如《祖父的园子》《少年闰土》等。这些文章彰显了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因此,教师可围绕这些文章确立议题——“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增强阅读的针对性,推动学生读“作家”,建构良好认知。
(二)把“体裁”作为议题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了解体裁特点,是学生有效阅读此类文章的关键。如通过了解童话特点,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探寻其中的想象内容、想象方法等。所以,教师可把“体裁”作为议题。
例如,读小说,要了解其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围绕三要素,学生可以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以及为什么写。因此,教师可以小说的三要素为立足点,确立议题——“窥探小说的三要素”。
(三)把“观点”作为议题
文章是作者表述自己观点的“工具”。了解文章中的观点,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可把“观点”作为议题。
例如,鲁迅先生在《祖父的园子》中描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展现了童年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有很多种:酸、甜、苦、辣、咸。这种“味道”正是作者的观点。于是,教师便可以童年的“味道”为重点,组建《我为白菜狂的日子》《桂花雨》《拾荒梦》等文本,二次确立议题——“品品童年的‘味道’”,引导学生走进不同作家的童年生活中,探寻其观点。
二、“1+X”群文阅读教学文本的组织策略
(一)借助文本体裁组织文本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小说、散文、童话、诗歌、戏剧等。同一体裁的写作技巧有相似或相同之处。了解写作技巧是学生进行“1+X”群文阅读的目的之一[3]。尤其通过了解写作技巧,学生今后可以自主阅读此类体裁的文章,增强自主阅读能力。
例如,朱自清先生在《匆匆》这篇文章中,用生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时间飞速流逝的场景,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发出了珍惜时间的“喊声”。在《春》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则用明快婉转的语言,描述了生机勃勃的春景,歌颂了春天的无限活力,表达了对人生乃至人格的追求。这两篇文章均是散文,语言特点、写作手法相似,展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便于学生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因此,教师可组织《匆匆》和《春》这两篇文章,引导学生探寻散文的写作技巧。
(二)借助表达方式组织文本
表达方式是作者创作文章的“法宝”,也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入手点。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抒情、说明、记叙、议论、描写。了解表达方式间的差异,学生可以深入地探究文本之间的相同之处或不同之处,建构阅读认知。
例如,《故宫博物院》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按照总分总的表达方式,先整体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地理位置、名称、历史,再沿着空间顺序,介绍其前朝和内廷,最后整体概述其特点和风貌。《走进丽江》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说明文,也是按照总分总的表达方式,先总体介绍丽江的基本情况,再介绍丽江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等特点。虽然这两篇文章描些的事物不同(《故宫博物院》描写了古建筑,《走进丽江》描些了自然景物),但使用的表达方式相同,内容也都有详有略。基于此,教师便可以表达方式为重点,打破教材限制,引导学生对比阅读群文,探寻说明文的表达方式。
三、“1+X”群文阅读教学任务的设计策略
(一)着眼于学生学情,设计任务
《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学情是以学生为本的实践表现。同时,通过了解学情,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任务或学习活动,推动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学习。所以,在实施“1+X”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着眼于学生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阅读任务。
例如,在《月光曲》教学中,教师确立议题为“歌”情话,并组织文本《游子吟》《种太阳》。《种太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首歌曲,在吟诵的过程中学生会联想具体画面,体会其中的生机与活力。在五年级时,学生学习了《游子吟》,尤其在吟诵的过程中,能够自发地描绘具体画面,感受其中的浓浓深情。在《月光曲》这节课上,学生同样要依据曲调,想象画面,感受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可见,学生的学习经历,为其学习《月光曲》提供了便利。所以,教师基于学生学情,可设计如此任务(见表1):
表1
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迁移已有认知,走进《月光曲》中,有针对性地探寻曲调特点,感受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二)着眼于文本特点,设计任务
品鉴、模仿文章中的结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正是文本的特点所在。通过了解文本特点,学生不但可以理解文本内容,还可以汲取写作经验,实现读写结合,顺其自然地发展语言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可着眼于文本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任务。
例如,在“童年”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组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五猖会》这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在表现手法、语言特点和写作思路上极具特色。对此,教师可设计如下任务(见表2):
表2
在这些任务的作用下,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探究,还能自然而然地将读写结合在一起,学习、运用、积累语言,提升语言能力。
四、“1+X”群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开展策略
(一)提出问题,解读文本
文本解读是学生进行初步感知的途径。自读文本是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具体方式。教师是学生自读文本的引导者,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自读文本的重要方式。因此,在“1+X”群文阅读教学之初,教师可联系文本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驱动其自读文本,认真解读,建构初步认知。
例如,在“课文中的推测与想象”课堂上,教师以《琥珀》为先导课,向学生提出问题:“自读《琥珀》这篇课文,思考哪些内容是作者亲眼所见的,哪些是作者想象的?”在如此问题的作用下,学生迁移已有认知,边阅读边思考,找寻相关内容,认真勾画。在规定时间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展现自读所得,并就此引出议题——课文中的推测与想象,和学生一起探究。
如此做法不但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自读了课文,初步地建构认知,还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议题,便于推动“1+X”群文阅读教学的开展。
(二)聚焦议题,对比文本
议题是“1+X”群文阅读教学的中心。教师聚焦议题,可以使学生增强阅读的针对性。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后,教师可聚焦议题,联系其他内容,提出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对比。
例如,在“课文中的推测与想象”课堂上,教师先布置任务:“请大家用三分钟的时间自读《飞向蓝天的恐龙》,思考问题:科学家为什么说恐龙会飞?请在相关内容下画横线。”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主阅读,认真思考,建立表格。在完成任务后,学生毛遂自荐,展现自己的表格。教师和其他学生观察,完善表格(见表3)。借助表格内容,学生增强了对文本内容的认知。教师则把握时机,继续向学生布置任务:“对比《琥珀》和《飞向蓝天的恐龙》,你发现了什么?请和小组成员交流。”受到此任务的驱动,学生阅读不同的文本,细心对比后有所发现,如这两篇文章都有作者亲眼见到的内容,也有作者想象、推测的内容。立足发现,学生在小组中畅所欲言。最后,教师组织小组展示活动,鼓励他们展现成果。
表3
实践证明,学生借助阅读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对比阅读,逐步了解议题内容,能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自然而然地锻炼思维能力、归纳能力等,提升阅读水平。
(三)集体建构,迁移文本
集体建构是学生迁移阅读认知的活动。通过迁移阅读认知,学生既可以继续进行自主阅读,又可以增强阅读认知,深入了解议题,提高“1+X”群文阅读质量。所以,在“1+X”群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任务,引导其自读课文,迁移认知,实现集体建构。
例如,在“课文中的推测与想象”课堂上,教师立足学生的阅读情况,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现《黄河象》这篇课文,并提出任务:“请用五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找到关键信息:(1)找到黄河象化石的特点;(2)作者依据黄河象化石的特点,想象、推测了哪些情况。请根据自读情况,建立表格。”受到任务的驱动,学生自发迁移阅读认知,着力探究《黄河象》中的想象、推测内容,并与小组成员共享。在共享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彼此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围绕不同之处,积极讨论,实现集体建构。最后,教师则随机选择小组,依据其表格内容进行点拨,帮助他们提高集体建构质量。
(四)达成共识,拓展文本
拓展文本是以学生达成共识为基础的活动。通过达成共识,学生会对阅读内容建构深刻认知,同时储备写作经验。在“1+X”群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梳理群文内容,总结共同之处,达成共识,同时设计写作任务,驱动学生拓展文本。
具体而言,在学生自读《黄河象》后,教师可鼓励他们对比前后建立的表格内容,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在已有阅读认知的支撑下,学生认真对比,很容易发现三篇文章都是从细节入手进行推测和想象。基于此,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写作任务:“作者觉得黄河象是失足落水的。你觉得有没有其他可能呢?请将自己联想到的可能写下来,写出推测依据。”在任务的作用下,学生发散思维,迁移阅读认知,从细节入手,推测事物的发展,由此增强认知,同时发展写作能力。
结 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发挥教学智慧,应用多样的策略确立议题,组织文本,设计任务,开展教学,使学生在阅读诸多文本内容的过程中,逐步解决任务,了解议题,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发展多样能力,提高阅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