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食品检验准确性的措施分析
2023-08-05江林霏
◎ 江林霏
(连云港市赣榆区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江苏 连云港 222100)
近年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餐桌上的食品愈发多样,与之而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1 强化采样环节的质量管理
由于食品类型多元,数量庞大,检验一般以抽样形式进行,提高检验准确性的前提是确保抽样食品的代表性,采样期间参照有关操作标准,使用洁净无菌的工具取样,以防残留污染物降低检验的准确性。整个采样过程皆要恪守质量管理准则,致力采样方案的完善,在样本采集完毕后,还要维系样本状态,以防在后续检验操作中受到微生物数量及理化性质变化的影响,致使检验结果缺乏准确性[1]。对于液体食品的检验,必须等到样品处在均匀状态时方可展开,以酒精、牛奶等食品为例,检验时先将样品仔细摇匀,确保其中不存在可溶性颗粒后方可继续操作。对于固体食品的检验,需先将样品粉碎,加以混匀之后再进行后续的检验事宜,此方法一般适用于豆类、米类食品的检验。对于部分特殊食品的检验,则需事先做好必要的特殊处理,比如速冻馄饨,需贯彻层次性理念,将馄饨皮、馄饨馅分开采样、分开检验。总而言之,样品采集是决定检验准确性的直接环节,一旦在采样过程中出现偏差,则很容易扰乱后续检验步伐。对此,检验人员必须强化对采样工作的严格管理,提高整个检验工作的准确性。
2 提高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将检验人员视为检验质量及效率提升的核心环节,以多元渠道、多种方式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精业务、熟悉法律的食品检验队伍,为食品检验准确性的提升打好必要的人才基础。
(1)要继续优化日常考核机制,紧抓检验职责的落实,拟定更具公正性的奖惩策略。对于工作态度严谨、检验精确度高的人员,适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工作态度消极、检验有失严谨的人员,则要给以严厉的批评和惩戒。尤其是在检验中出现较大失误的人员,除了给予必要的处罚外,还要计入其档案,以此引起检验人员的足够重视,令他们切实认识到做好自身检验工作的必要性,以外部监管手段提升他们的职责观念。
(2)要积极组织多元培训活动,强化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当前检验技术持续创新、检验设备更新换代的背景下,人员与技术、设备之间的关系也需不断优化,依托专业高效的培训活动,确保检验人员可以准确应用检验技术和设备。在培训方式方面,可以定期聘请专家来授课,可以选派员工外出学习,也可以组织以“传、帮、带”为核心的内部培训活动等,致力于开展分层、分类、分级式培训,以此强化不同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3)要引进更多优秀检验人才,强化检验队伍整体素养,基于当下食品检验的实际需求,引进更多高层次检验人才,借助优质人才提升检验精度是当务之急,人才是食品检验的主体,有了人才,才能研发新项目、开展新实验、创新新技术。与此同时,要将检验项目比对纳入日常事务中,按部就班组织检验人员参与各种技能验证考核,激发其能动性,强化其专业性,以切身行动提升检验部门出具结果的确切性及可靠性。
3 检验仪器、试剂的日常管理
3.1 检验仪器管理
相关仪器和设备是不可或缺的食品检验工具,检验过程中必须确保仪器的规范运转,一定要选用精确度、专业性皆有保障的仪器,并落实后续的保养维护事宜,该项工作务必受到检验人员的充分重视。好的仪器可以为食品检验添砖加瓦,在挑选仪器时,必须事先做好调研,基于检验项目的实际需求选用适宜的仪器,使用后要及时加以校正,确保仪器始终保持在较好的使用状态。仪器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亦不能落下,一般1 ~2 个月便需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以期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妥善加以处理,此举可有效延长仪器的使用期限。最后便是保证仪器使用的规范性,在使用之前,需先了解仪器的使用技巧及范围,尽量规避不必要的误差,尤其是那些大型仪器,如气相、液相质谱联用仪等,除了要求检验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还需拥有一定的判断能力。
3.2 检验试剂管理
在食品检验工作中,化学试剂是反应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必须做好试剂管理工作,确保其适应检验需要,要点如下:①要抓好时间管理,在使用前明确试剂的出厂日期、保质期限,保证其在有效的使用时间内,临近保质期限的试剂要尽快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已经过期的试剂需做合理处理。大部分试剂本身保质期限较为固定,一旦过期,检验效果将大打折扣。例如,金属元素溶液的保质期一般为半年至一年,碘化钾溶液、淀粉溶液则要求检验人员在使用时现配现用[2]。②要抓好存储管理,很多化学试剂对存储条件要求很高,存储温度、时间不达标,很可能引发氧化问题,致使试剂失效。例如,高锰酸钾溶液便容易氧化,不宜进行长期存储。在实际存储过程中,若是试剂本身的光敏性较强,则要进行避光存储,最好将其存放在棕色存储设备中;若是试剂无法在高温环境下存储,便要将存储室温度调整在恰当限度内,抑或存放于恒温箱中;用完试剂后,还需及时对其加以密封。
4 选用最为恰当的检验方法
检验方法是影响食品检验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类型各有差异的食品样品,必须就检验方法做出针对性选择,唯有立足于不同的检验要求合理选用检验方法,方可确保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同一种食品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检验,此时便要求检验人员立足于实验室的环境特征以及硬件设备配置做出合理选择,以最为高效、可靠的方法检验食品。通常状况下,仲裁法是较为常见的检验方法,若是对所得检验结果存有异议,便可以以此方法来检验,对于难以分析的食品一般以化学分析法来检验,待检食品成分构成较多时,则要结合成分类别,采用与之相应的检验方法。一般而言,如果只使用一种检验方法,很难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在实际检验时,必须就具体情况做出针对性分析,基于食品样本的实际特征选择最为恰当的检验方法。例如,香醋、白酒等液体食品的检验,必须提前将样品充分混合均匀,若是液体中含有可溶性无机盐颗粒,除了混匀还需用滤纸做好过滤处理;面食、米饭等固体食品的检验,必须提前做好粉碎处理,再加以混匀,方可继续检验。饮料、冷冻食品的检验,则要提前充分取样,选取其中部分样品开展针对性检验;胶囊类食品的检验还要合理选好检验部分[3]。
5 注意检验技巧的有效应用
(1)对检验环境加以调整。环境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以容量法分析为例,实验室温度大于或小于20 ℃,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结果,因而,在做滴定操作时,便需适时校正室内温度,保证20 ℃时的校正值是0。此外,温度亦是影响化学检验法的主要因素,温度高低的改变,很多情况下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度及结果,继而影响检验结果,导致所得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除去温度外,还存在诸多干扰食品检验结果的其他因素,如光照强度、湿度大小、室内氧气占比、杂质多少等,这些容易忽视的外在因素恰恰是影响检验结果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在正式推进检验工作前,有必要依循有关要求,对检验环境加以优化,调整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基于受检食品的检验需要,设置实验室区域,营造适宜的检验环境。
(2)对关联项目加以核查,在食品检验工作中,一些检验项目所得的数据信息可以作为佐证材料,开展其他关联性核查可以规避单一方法检验所导致的结果不准确问题。例如,在酱油检验中,氨基酸态氮的数值通常为全氮数值的二分之一,若是两者差距较大,则代表检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需立即加以复检。再如,在白酒检验中,若是乙酸乙酯含量高,其总酯含量往往会更高,此时也需加以复验[4]。
6 以合理手段控制检验误差
就科学定义层面而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即实际测定数值同真实数值的匹配情况,针对准确性的判定通常主要以误差大小为依据,换而言之,所得误差越小,准确性越高;误差越大,准确性越低。可见,要想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便需采取有效手段就各检验环节中有可能存在的误差加以规避,尽量将误差降至最小。通常而言,食品检验中系统误差的判断可以以2 种途径展开:①再进行一次对照试验。②通过加标物测回收率验证[5]。食品检验最基础的原则是提高整个检测过程的精密性,即便各个检测环节皆保持较高的精密性,也难以保证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要想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就要设置更为严谨的质量控制机制和程序监控机制,对导致误差的原因加以剖析,并以此为基础探寻解决对策,尽可能地避免误差。在实际检验中,导致系统误差的原因各不相同,界定条件便是其中之一,如果测量仪器未能及时校正,很可能导致砝码失重、稳定性差等问题,由此得到的测量数据便有失准确性;再如,不严谨的检验操作同样会致使系统误差,针对该状况,便需要检验人员保持高度的警惕,提升自身操作水平和专业素养,以期将系统误差出现的可能性降至最小。
7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我国食品产业愈发繁荣,以往固化的检验措施已经难以适应检验准确性的需求,必须应用更为前沿、高端的技术手段,采取更为全面、细致的检验措施,提高食品检验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