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课程为学生的早期发展赋能
2023-08-05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梅沙未来学校刘向东邵春雯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梅沙未来学校 刘向东 邵春雯
2021年3月30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幼小衔接大背景下,国家课程已做出了大的调整,那么基层学校该如何使幼小衔接的国家课程落地?如何发挥游戏的价值?本文主要从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价值、学校如何有策略并有计划地设计幼小衔接游戏、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索,希望能为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游戏推进幼小衔接的价值分析
一年级新生告别幼儿园成为小学生,这是他们童年旅程中的一次重要进阶。孩子们是否能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关系到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和认知,甚至影响他们将来的学业和成就。在这关键的学习过程中,怎样实现自然又科学地衔接?我们要将目光转向儿童本身。
(一)游戏是儿童成长内需
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说过,为了达到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化,儿童需要拥有一个可利用的活动领域。这样一个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儿童对游戏有着天然的热爱,教师要关注儿童的身心特点,设计合适的游戏,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
(二)游戏情境下自然适应
在游戏情境中,儿童本能地进行观察、学习、模仿、交流、总结、创造。从观察开始,他们就不知不觉地忘却了新环境、新身份带来的陌生感与焦虑感,主动探索,迈出了适应、融入新角色的第一步。投入游戏后产生的交流与创造,让学生不仅在操作上习得了能力,还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三)游戏促进社交等能力提高
游戏实现了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幼儿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想象力的提高;游戏增进幼儿的社会交往,为幼儿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幼儿实现社会性发展;游戏使幼儿能经常体验积极的情感,控制情感的冲动,使其产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实现幼儿情感的发展。这些价值指向,与幼小衔接“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不谋而合。
教师要充分重视游戏对儿童社交的意义,通过游戏推进幼小衔接,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想象力的提升。
二、游戏推进幼小衔接的实施策略
孩子从幼儿园小朋友转变成小学生,这不仅是身份的转变,还有环境、人际关系、活动方式等的改变。他们既期待新生活的到来,又对未知感到焦虑。幼小衔接,自然过渡,成为学校和家长的共同目标。为此,笔者通过创设游戏环境、保障游戏时间、设计游戏专课、教学融入游戏等策略,推进幼小自然衔接。
(一)创设游戏环境
当人们处于变化状态时,最先感知到的就是周围的环境。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游戏环境,给一年级新生提供多样的、开放的、愉悦的游戏空间,是使儿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的有力抓手。
在学校的户外活动区域,有秋千、滑滑梯等与幼儿园阶段相似的游戏器材供学生随时玩耍。在学校年级楼层活动区有一面7米长的积木墙,搭积木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个游戏项目,这次课间没完成还可以保留到下次继续搭。地面还贴有跳房子、跳飞机等图贴。哪怕只有10分钟的课间时间,学生也有很多种游戏可以选择。一年级每间教室外面都创设了开放式玩具屋,放着学生自带的玩具,他们可以随玩、随放、随时分享。
可见,创设游戏环境不是单纯地堆放游戏器具,而是要从学生自身出发,创设能与学生产生互动与联系的游戏环境。有趣、熟悉的游戏空间能使他们在面对新环境时,不陌生、不抗拒,增强心理安全感,最终缓解环境改变带来的焦虑情绪,轻松融入小学校园生活。
(二)保障游戏时间
合理、充足的游戏时间,能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动作要领,感受规则,提高沟通的能力。
教师既要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又要提供专项游戏时间,将自主游戏时间与有组织的游戏时间相结合。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
一是课间允许学生自由、自主开展游戏。他们可以搭积木、玩跳棋,自主选择游戏。这种无拘无束的环境让他们完全放松,快速融入新环境。
二是每堂课都有10分钟游戏时间。每天6节课,这样就保证学生每天的游戏时间不少于1小时。10分钟的课堂游戏时间,让学生身心得以放松,缓解了压力。
三是每周一节专项游戏课。专项游戏课是系统性推进幼小衔接的主阵地,也是最能让学生体悟集体荣誉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激发创造欲望的时机。
(三)设计游戏专课
专项游戏课是在学校的统筹下,提前对幼儿园与新生家长进行学情研究,汇集具有多年一年级班主任经验的教师的建议,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发展特点设计的课程。学校在学期初设计好整个学期的游戏项目实施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共同讨论总结、及时改进。
选择游戏项目的标准:(1)是否给学生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2)是否有利于幼小衔接某一适应指标的达成;(3)是否安全且可操作。使经过统筹筛选、本土化改进的游戏或游戏项目群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状态。
例如,学生刚入学时,对新环境、新同学都比较陌生。据统计,一个班45人,最多只有9个小朋友来自同一个幼儿园,还有些小朋友是在外地读幼儿园,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的是破冰游戏。笔者设计了“吸管传钥匙扣”“小小传话员”“两人三足”等社会适应游戏项目群,为他们创造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认识新同学,融入集体,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
毫无疑问,一个游戏指向的适应指标并不是单一的,只是侧重点指向不同。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学生会自发地互帮互助,一起想办法解决,逐渐在游戏中强化团队意识,在无形中学会情绪控制,提高个人自信心。
(四)教学融入游戏
笔者在学情调查中发现,一年级新生家长最担心的问题是孩子无法专注课堂。杜威指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好。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远比要求他们安静地坐着听更受他们欢迎,也更有效果。融入游戏的课堂变得有趣而活泼,儿童在游戏中的状态更轻松、自在,也因喜欢游戏而喜欢上课,因期待游戏而期待课堂。
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中融入的游戏不同,这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不一样的成长效果。如一年级语文的拼音教学,语文教师将拼音词条设计成“你画我猜”游戏。在游戏中,这些词条不再是生疏的拼音,学生对拼音的畏难情绪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大胆拼读,跃跃欲试,不亦乐乎。
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为他们的学习注入天然的内驱动力。课堂上要想用好这股内驱力,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最佳方式无疑就是游戏。通过幼小衔接游戏实践,一年级新生发生着显著且喜人的变化。他们喜欢上学,熟悉校园环境,自主组队去各大功能区功能室上社团课;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自己整理书包、打扫教室不在话下;热爱集体,关系融洽不落单,擅表达、会倾听,敢于寻求帮助且乐于助人;学习专注,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有序、高效……
三、游戏推进幼小衔接的注意事项
在此基础上,如何更好地顺应儿童身心发展需要,通过游戏打开幼小衔接通道?笔者建议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重视游戏
低年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和家中度过,学校和家长都应重视游戏对儿童的意义,为儿童创造更多的游戏机会,共同为幼小衔接搭桥铺路。学校可侧重于有规则、有组织、有目标的游戏;家长可开展随机自发的小游戏,如锻炼专注力的“木头人”游戏、锻炼耐力的“金鸡独立”游戏、学会把控力度的“枕头大战”等。
学生能通过游戏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并从中获得探索、发现和表达的能力。家长应改变对游戏的认识,包括游戏的形式和游戏的意义,提升自己的游戏能力。
(二)完善道具,激发兴趣
游戏道具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触发物,好的道具不仅能协助学生开展游戏,还能提升游戏效果。因此,教师应注意认真研究游戏中的玩具与材料,从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出发,选择儿童感兴趣的、蕴含教育价值的、便于操作与观察的、刺激儿童想象力和发展儿童创造力的玩具与材料,适度、适时、有效地进行投放。
选择和完善幼小衔接游戏道具可从环境道具、实物道具和电子道具入手。在低年级活动区域,要创设游戏空间,提供游戏道具,如积木墙、滑滑梯等,给学生创造轻松、熟悉、有趣的校园环境。
实物道具是游戏中使用最多的道具。学生从游戏道具中认识游戏规则,形成规则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从道具中发掘游戏的价值,鼓励他们进行道具重组和改造,并进行应用;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索一种道具呈现出的不同的游戏效果,增进师生互动,使学生体验创造带来的成就感。
电子道具特别适用于室内游戏,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其种类多、形式丰富,可以用来配乐,是课堂教学游戏的好助手。可以让学生上台,在屏幕上操作,通过玩游戏来巩固知识。
(三)提前设计,形成体系
通过游戏促进幼小衔接不是简单地组织一年级学生玩游戏,也不是随机地把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它要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幼小自然衔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因此要有策略、有组织地开展。
教师在设计幼小衔接游戏计划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还要掌握游戏实施对象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衔接。同时,提前统筹设计,在实施过程中,边实施边探究边总结,逐步完善、形成校本幼小衔接游戏课程体系,将幼小衔接工作常规化、科学化、系统化。
在幼小衔接视域下,家校联动,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幼小平稳过渡,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利用游戏助力学生实现这一目标无疑是最佳选择。教师要重视游戏的作用和意义,优化游戏的选择,提升游戏的价值,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玩乐中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在游戏中提升言语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使学生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