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边民互市中水产品贸易现状及高质量转型分析

2023-08-05

现代食品 2023年5期
关键词:互市边民走私

◎ 周 旅

(广西大学 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1 广西边民互市贸易的意义

广西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政策的战略支点,对内它是构建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格局的核心动力,对外它是实现与东盟地区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1]。在地理上,广西北靠云贵,东邻粤港澳,南濒北部湾,西接越南,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决定了外贸贸易是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抓手。据统计,近年来广西的外贸交易总额逐年增加,2021年再创新高,达到5 930.6亿元。其中,边民互市贸易作为广西外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脱贫攻坚、稳边固边、兴边富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边民互市贸易的设想最早来源于“国办发〔1991〕25 号”文件,该文件是国务院办公厅在1991 年下发的。其后,海关总署在1996 年根据相关政策条文,制定并颁布了《边民互市贸易管理办法》,这是监督管理民互市贸易的首个国家级依据。该办法规定每日人均免税额度为1 000 元,后经多次修订完善,日免税额度增至8 000 元。在该政策的鼓励支持下,广西的边民互市贸易蓬勃发展。从2012 年到2018 年,边民互市贸易的商品价值由110 亿元增加到541.5 亿元,短短5 年间增长了3.9 倍之多。2019—2021 年,广西边民互市的贸易额有所降低,但平均交易额仍有366 亿元。所涉及的贸易商品涵盖水产品、中草药、木材、水果等多种农林产品,其中水产品的交易份额占比较高。边民互市贸易是广西对外贸易稳定发展、边疆经济发展的关键,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化程度低、边民政策“红利”获得感低、走私风险严峻等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提升边疆地区的发展与对外开放水平,边民互市贸易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2 广西边民互市中水产品贸易发展状况

近年来,有关边民互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于洁茹[3]就中国边民互市情况进行回顾与述评,中国边民互市区域以东北、西北、西南边境为主,其中又以西南边境广西的边民互市最为繁荣多元。周素茵[4]就广西边民互市贸易现状、面临的瓶颈及对策进行了论述。李鹏[5]分析了广西边民互市面临的新形势,并就如何拓宽双边贸易渠道、创新贸易方式、多渠道筹措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初阳等[6]重点关注了广西东兴市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绝大多数都是从税收、经济发展等方面来梳理和制定相应的对策,鲜有学者关注边民互市的进出口质量、产品检验检疫等方面内容,特别是水产品方面[7-8]。广西背靠南海,毗邻东南亚,海洋环境优越、渔业资源丰富,水产贸易一直以来都是广西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相应地,水产品也一直是广西边民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水产品由于保存周期短、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其质量控制相对困难,这是制约水产品贸易发展的瓶颈。因此,为促进广西的水产边民贸易更好更快发展,有必要开展针对性的研究。

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笔者走访了防城港市、凭祥市等多个广西水产贸易强市的海关等进出口监管部门,考察了上述市区渔业、进出口贸易的整体趋势、水产种类及贸易特点,笔者注意到广西水产品贸易存在规模大、分布广的优点,但同样也存在进出口水产品受检率相对较低、检验检疫比例未动态调整、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9-11]。究其原因,有以下3 点。①边贸口岸查验设备设施相对落后,水产品检出合格率不高,另外贸易的水产品多为原始的鱼虾蟹类,未经二次加工,相对来说质量问题更加突出。②边民互市贸易中走私猖獗,而水产品等高值产品贸易又是走私高发的雷区,不经检验检疫的水产品流入市场易出现质量问题。③目前,对查验率动态调整等检验检疫监管流程尚存在不能满足实际监管需求的情形。因此,急需针对边民互市贸易中进出口水产品的质量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并对其检验检疫流程进行适当研究。

2.1 水产品质量及产品渠道问题

就水产品状态而言,广西边贸中水产品以冷冻和冰鲜类为主。其交易场所大多环边而设,受限于当地的财政、政策或位置,部分基础监管设施相对落后,检验检疫设备不足[12]。此外,全流程标准化的冷链运输体系尚未建立,相当一部分口岸边民通过小型三轮车送货递货,依靠自制的内置冰块的泡沫箱进行保鲜。而由于广西天气炎热、边境山多路窄的客观因素,无法长时间令冷冻冰鲜类水产品处于适宜的保存条件下,解冻或冰块融化易对水产品品质造成较大影响。

就商品来源来说,广西边民互市中有很大一部分进口水产品来自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例如,越南出口到广西的主要水产为南美白对虾、低眼无齿芒(芒鱼)及海捕带鱼等。由于越南大多数养殖基地模式为家庭式,规模小,技术落后,养殖环境较差,生产产品存在较大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污染等风险。因此就需要对进口前水产品的微生物指标、品质指标等进行检测,并对售卖过程中水产品的品质进行监控,确保产品的品质。

就产业链位置而言,广西进口的水产品呈现原始的贸易品属性,很少有二次加工或深加工,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下游位置,商品附加值较低。例如,东兴海关管辖的边民互市通道所输入的绝大多数水产品来自越南,经东兴口岸进口后销往广东、山东和福建等地方进行加工。这样一个“通道式”的经济体系,难以充分享受到边民互市贸易的政策红利,在带动当地经济和增加就业岗位方面的效果不够突出。

2.2 水产品走私问题

从开展边民互市贸易以来,商品走私就一直是影响进出口贸易质量、破坏交易人员之间信任基础、妨碍边市贸易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顽疾。没有经过检疫检验程序的水产品,大多存在微生物和有害物质超标、各类非法添加剂违规添加、产品包装不合格等多种多样的问题。这些不合格水产品一旦流入市场,不仅会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低价的走私水产品还会扰乱正常贸易秩序,使得正常商户的利益受到侵害。以“边民互市”“走私罪”为关键词,从裁判文书网共检索到相关刑事案文182 篇,仅在2017—2021 年就占164 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近年来“边民互市贸易”引发的走私刑事案件处于多发态势。具体的案件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由商品进口国通过边民互市的方式偷运商品;第二种是商品进口国从第三方国家购买商品,然后伪造成自有产品,通过互市渠道向内地市场出售。

不管是从进口国走私货物,还是从第三国购买产品后伪造成自有,均违反了相关法规,并应受到法律制裁。以下是对形成走私的原因的分析。

(1)监管资源不足。由于海关长久以来的严格执法,近年来对边境贸易走私案件的打击卓有成效。然而随着边市贸易规模的扩大,监管人力资源不足、口岸基础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造成了现场管理的混乱和执法的困难。

(2)边民法律意识薄弱。广西边境地区客观上存在经济基础不强、人民生活条件差的问题,而在主观上边疆地区法律普及不到位,居民受到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法律意识较弱,对边贸走私的危害缺乏一定认知。因此一些人为了获得经济利益选择铤而走险,把从事非法贸易当作发财的途径。由于边民熟悉本地情况,相互串通,协助走私货物,监视执法部门,给贸易监管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3)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不够科学化。广西一直以来就把边民互市贸易列为“兴边富民”的重点,并大力推广,积极推动边民互市,发展外贸、物流,这对于当地的就业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过分强调GDP 的发展,忽略了市场的自由度和社会分配的公平性,导致了边民互市贸易的“洼地”。

(4)经营违规。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关税高,外贸出口商品竞争力不足,或者为了偷税漏税,某些不法商家以次充好,选择在监管相对较松的边民互贸市场违规经营。

2.3 管理办法修订不完善

用于指导边民互贸的管理办法或规定最新修订年份是2006 年,陈旧的贸易监管条款已无法适应现在的边民互市发展形势。边民互市管理办法中限制进口商品只能自用,无法通过买卖致富,极大地限制了边民互市贸易发展。另外,边民个体零散贸易也不利于水产品质量控制和商品议价。

边民互市贸易是以相应政策为根基,如国发〔1996〕2号文、署监〔1996〕242 号文。然而,原始的文件中对海关职责没有明确的划分,在历次的修改办法中也没有予以增补。另外,商品品质等的统计资料未单独公布,这一领域的相关资料比较缺乏。2018 年我国就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海关的职能架构做出了改革,将相应职能合并,进行了队伍融合。但是,在政策和实际监督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两个监管机构在功能整合之后,监管流程仍在进一步融合中,这就导致在边民互市进口货物的合法性、监管有效性以及是否涉及走私等方面存在新的问题。因此,必须梳理有关政策,完善贸易监督管理方式,保证商品的合法性、安全性、优质性。

3 加强广西中水产品质量及监管的策略

3.1 完善边民互市贸易中的法规漏洞

边民互市贸易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典型的区域性模式,但这些模式中都存在着司法评价方面的问题。例如,以互惠方式共享边界居民的免税限额,是否违反每日8 000 元的规定;边境贸易+落地加工模式下,边境居民向边境地区的本地加工企业出售互市产品,是否触犯“只有自用”的规定,购买货物的公司是否属于走私。在上述问题尚不明确的情况下,要正确、谨慎地引导边境居民、企业参与贸易,以免形成政策陷阱。笔者认为,立法机构在修订有关法律时,要对有争议的问题作出清晰的规定,并对已经裁决的案件作出相应的答复,使其具有法律上的定分止争功能。在未修订前,可以通过制定临时法规来规范现有的问题。

3.2 创新政府机构的监管机制

边民互市贸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监管模式相对简单。在贸易早期,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边民便利,促进了边民互市的发展。但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及人们将注意力更多放在质量与安全上,急需出台法规给予约束。同时,各地的监管尺度不一,评判标准中人为因素影响过大。为了保证边民互市贸易品的质量,提出以下3 个方面建议。①需要各有关部门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正面监督与打击,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正面监督,增强边境居民守法的认识。加强监督执法,并不代表严苛执法,需要把握其中的火候、尺度。根据“宽严相济”的基本理念,针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给予行业、企业、人员主动自律、主动纠错的空间。各地要始终重视企业的合规问题,而监管机构要兼顾当地的健康发展。②需要建立分类管理制度,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种类的产品应该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变“粗放式”为“精细化”管理,并实施风险预警和过程监管。由此,需要注意的是在监管中要保证公平公正。③需要搭建与企业、个体户沟通的互动平台。针对企业、个体从业者遇到的困境、不解,相关部门应通过互动平台给予快速的、正确的引导,及时宣贯新的形势政策,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3.3 探索边民互市贸易的新渠道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外贸发展,推动外贸结构调整。要推进边境贸易的发展,就必须调整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促进边境贸易的多元化。①各地政府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在物流运输、产品加工、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边民互市贸易区点由散乱低水平向集中高质量转型升级,为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便利条件。②进一步发展落地加工产业链,帮助边民从附加值低下的原材料采销商向利润率更高的第二产业加工商转变。在高利润的支持下,商家及个体户也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注重产品口碑的建立。③鼓励建立边民互市合作社,通过边民的互帮互助,发挥全民的智慧力量,激发市场自由活力,并提高对外贸易的议价权,释放边民的互市贸易热情。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广西边民互市中水产品贸易正向新向好发展,规模逐年增加,惠及人群也越来越广。但追求高速发展的同时,高质量发展也必不可缺。本文阐述了广西边民互市中水产品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影响水产品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并从政策法规完善、监管机制创新、新型渠道探索等多方面给出了建议。相信通过各界的共同努力,边民互市的发展将更加规范、更加高质,使边民互市贸易真正实现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和改善各族居民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互市边民走私
口岸经济与农村社会:重思“边民互市”的定位与发展
吉木乃边民互市贸易区简介
涉逃证走私行为司法解释的方法论反思——以法释〔2014〕10号第21条为切入
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
加快河口县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
智辨走私贩
广东破获“1·26”特大走私毒品案 缴毒约717公斤
明代蒙汉互市贸易的建立及发展演变——以市口变化为中心
走私走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