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特色学科协同建设路径研究

2023-08-05

科教导刊 2023年16期
关键词:协同特色学科

司 汶

(天津财经大学人事处 天津 300222)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素质人才逐渐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世界各国均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以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战略竞争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双一流”计划自提出以来逐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导向,为高校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特色学科”发展为主的建设方向成为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手段,不仅体现了高校的学术水平与综合办学实力,还成为高校吸引优质教师、实现特色教学、提高学术声誉以及社会价值的主要载体,对整个高等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双一流”建设的新阶段,高校逐渐面临发展特色学科的压力和挑战,由于高等教育的公共物品特性与学科建设的复杂性,单靠某一部门很难较好地解决问题[2],因此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使学科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成为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将特色学科协同建设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在分析高校特色学科协同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特色学科协同建设的路径进行探讨,旨在为推动高校特色学科的发展提供有效参考,并为其他高校特色学科的协同建设提供借鉴。

1 高校特色学科协同建设的发展现状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优化创新,高校学科建设也朝着“优质”与“特色”的方向不断发展,在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形成了与双一流建设模式相匹配的建设体系,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效保障。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特色学科在协同发展中仍面临一系列困难。

1.1 协同机制不健全

由于高校间、院系间以及不同学科间均享有建设自主权,其相互之间缺乏有效交流和协作机制,使得学科协同建设的效果和可能性大打折扣,一些合作难以在学科间有效融合,造成学科协同建设体系重构不足。究其原因,一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受限,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管理制度;二是我国特色学科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和整体布局,资源配置制度不完善,未能形成建设合力;三是在制度上缺乏竞争激励机制,无法形成协同建设的文化氛围,难以实现跨院系、跨学科领域的稳定长期的协同关系[3]。

另一方面,竞争的市场环境往往使某些高层次人才更倾向于选择著名大学与学科,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造成高校学科竞争更加激烈,高校特色学科建设面临着人才引进难、人才流失、人才资源短缺等问题,对特色学科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1.2 协同方向不明确

高校特色学科协同建设的前提是协同治理双方有确定的共同利益和优势领域,以明确协同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但在现实中,其协同建设往往缺乏具体规划或过于宏观,无法准确定位协同建设的方向[4]。尤其是在学科邻域交叉以及学科边缘交叉的领域,学科边缘的模糊对高校学科之间更进一步的协同与合作带来很大阻碍。

另外,在高校进行特色学科协同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各高校定位的差异以及领域划分的不同,致使其在特色学科的定义、定位以及优势领域的选择上难以达成一致,学科之间的差异性使得高校间在研究重点、人才培养等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定位差异阻碍了它们在学术研究上的效率,进而影响到高校的整体协同合作效果。

1.3 协同资源不充足

特色学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经费,在高校特色学科协同建设的执行过程中,不同学科教学与科研的评价标准、考核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且高校特色学科建设面临内部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挑战。由于高校在资源分配、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限制,不同学科之间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某些学科发展速度相对落后,在资源协调和统一方面有很大难度,因此不同学科之间的资金分配可能会存在矛盾,并影响到学科协同以及高校整体的竞争力。

在现实中,由于高校资源有限,这种投入大多会面临经费不足、重复建设等挑战,因此学科协同建设需要合理分配和利用项目、人才和课程等协同资源,缺乏合理的资源配置会使高校学科之间的协同建设难以进行。

总之,高校特色学科协同建设需要建立健全协同机制、明确具体方向、充分利用协同资源实现学科交叉和整合,从而推动高校特色学科的发展。为此,高校需要加强协同建设机制、加强与社会的交流合作、整合各类资源以及制订科学合理的协同工作计划,从而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协同建设的发展和实现潜力。

2 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协同模式

协同治理是指不同组织或部门之间为实现共同目标而采取合作、协调、联合行动的过程[5]。因此只有了解各方主体参与高校特色学科协同建设的内在动机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科协同建设的推进。目前,我国高校之间的合作主要以市场化模式为主,但随着国家政策和政府引导的不断推动,其他如政府主导和社会化合作两种模式也在逐渐发展壮大。

2.1 市场化模式

市场引导在高校之间进行学科资源、人才、科研成果的流通与交换,通过建立专业学术团队共同研究课题,举办学术会议、论坛等形式来开展合作,以达到资源共享、对外合作等目的。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自由灵活,在合作中能够自主选择合作对象和内容,更加注重效益和效率。但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一些低质量学科也有概率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份额。

2.2 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是指政府在高校间学科建设中充当主导者,通过政策、经费等手段引导高校之间进行学科建设合作,例如国家大型科技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其优势是政府能够协调和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更好地优化学科结构,推动高校之间的合作与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政策环境和行政管理层面的限制。

2.3 社会化合作模式

通过以企业为主导的联合实验室、百人计划等形式来实现高校之间的合作,强调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和共同创新。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企业资源和市场力量,大力整合优质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和学术水平,同时能够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人才、科技、资源等方面优势的互补,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转化,但是这种模式也面临着利益分配和管理难度等问题。

3 高校特色学科协同建设的发展路径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应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创建协同发展的特色学科。针对高校特色学科在协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托协同治理理论框架,本文认为高校特色学科协同建设路径应包括合作主体确定、合作意愿推动、合作机制建立三个环节。

3.1 合作主体确定

高校的合作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高校、企业等。政府在高校特色学科协同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为高校特色学科建设提供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因此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特色学科协同建设机制,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高校之间进行人才、课程、资金等方面的合作,为政府、企业等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服务。在产学研合作背景下,企业同样是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可以为学科建设提供课题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支持,是协同建设机制中的重要一环。

秉持合作务实、互惠共赢的原则,高校特色学科协同建设要根据高校自身的需求和优势来选择合适的合作主体,注重双方利益平衡和长期合作的策略性选择,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和互补优势,平衡风险,选择长期稳定的合作主体,保证合作的实际推进。

3.2 合作意愿推动

在合作治理中,利益相关者对合作问题达成共同认知对促进合作有着积极影响[6]。因此学科建设合作需要建立相互信任和沟通的机制,明确合作目标和方式,增进合作的共识和信心。

①开放沟通和交流。高校之间要建立开放、透明、双向的沟通和交流机制,注重开展高层领导、学术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分享各自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增进了解和信任。遵循信任和协商的原则,建立起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氛围,从而促进策略协商和建设性合作。

②多元化的合作方式。探索多样灵活的合作方式,以满足不同领域的合作需求。搭建交流平台,不同学科之间可以通过开展联合科研等形式进行教育资源共享,各省份间可以通过资源互换与人才联合培养,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凝聚分散的学科资源,谋求精准突破,扩大学科影响,营造共建氛围。

3.3 合作机制建立

合作机制包括合作领域、合作模式、合作方式、合作贡献等,通过建立合作机制能够规范合作的过程和效果,提高合作的效率,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多方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7]。

①学科合作需要建立制度和规范,明确权责和利益分配,加强内部管理和外部协调,以实现高校之间合作治理的规范化和有序化,强化学科成果转化。通过制订形式化的合作协议、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和共享资源等方法,建立起合作的基础和信任关系。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估协同合作的效果和质量,以便明确目标、规范行为,增进协同合作的信任和沟通。

②要加强特色学科的组织建设,实现组织结构的优化,完善特色学科资源共享平台,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特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

开展多维度评价,动态监测学科建设成果转化,有针对性地制订合作考核制度,进而提升队伍建设,强化人才培养,激励学科团队和个人的实绩表现,解决有限资源与无限学科发展潜力之间的问题。支持基础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的发展,将前沿学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特色发展。

猜你喜欢

协同特色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特色种植促增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中医的特色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完美的特色党建
“超学科”来啦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