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推进乡村德治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3-08-05周斌张菊媛

农业与技术 2023年12期
关键词:德治村民道德

周斌 张菊媛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1]。这为新时代乡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指向。乡村发展关键在治理,旨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现实路径。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强化道德在乡村建设中的教化作用。乡村德治作为乡村治理的必要环节,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诸多重大成就,同时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及时转变治理理念,与时俱进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推进乡村德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从而为乡村振兴强本固基。

1 提升乡村德治化水平的价值逻辑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诸多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思想。其中“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就是社会治理的突出代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2]。”德治,顾名思义就是以道德教化约束民众,通过道德规约治理社会。德治始终都是推动实现“中国之治”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治理模式,一直都贯穿在中国自古以来乡村治理的实践中。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德治也在不断嬗变,从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治理手段,逐渐发展成为以道德规约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治理模式。乡村德治逐渐成为培育文明乡风的信念支撑;实现乡村善治的伦理保障;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道义根基。

1.1 提高村民思想道德水平,培育文明乡风的信念支撑

人无德不立,村无德不兴。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乡村德治,为村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文明乡风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道德约束,有助于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提升乡村的整体素质。随着互联网普及,多元价值观念逐渐渗透进日常生活,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冲击,拜金以及享乐主义大行其道。通过建立新的道德约束体系引领乡风文明建设,以德教民,帮助农民树立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培育农民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同时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有效提高。通过增强道德约束,去除残留在乡村陈规陋习,引领新时代文明风尚。通过建立新的道德约束体系,传承团结互助、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传递科学、文明、民主、法治等现代发展理念,以德规约形成乡风民风美、人居环境美、文化生活美的文明风尚。在新时代语境下,不断强化“德治”在乡村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加强村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构农村道德体系,建设文明乡风,增强群众讲德、守德、修德的意识,敦促村民向善向好,推动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3]。

1.2 提升乡村治理道德涵养,实现乡村善治的伦理保障

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同时也是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自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实现法治和自治的重要联系。

提高道德涵养,有助于增强农村自治有效性。加强乡村德治建设,制定村规乡约,增强村民集体意识,进而不断提高村民自治意识。通过道德约束,让村民慎重行使权力,公平公正地选贤举能,实时监督各项权力的运行,维护共同利益。以德规约,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以及自我服务能力,激发村民自治内生动力,增强乡村治理实效性。提高道德涵养,有助于弥补法治的不足。提高德治水平,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乡村地区传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化风俗深度融合,贯穿于依法治村的整个过程。构建以乡村传统的道德元素为基础内容的乡村法治体系,才能得到村民的普遍认可和支持,推动依法治村达到应有效果。因此,不断推动乡村德治化建设,强化乡村治理中的道德涵养,夯实道德的引领水平,推进三治协同发展,为乡村全面发展提供厚实的道德支撑。

1.3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道义根基

实施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传统文化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进德治进程也是实现文化振兴的过程。

加强乡村德治建设,有利于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德治化进程,需要不断探寻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子,从村民自身发展需求和乡村发展实际出发,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制定出村民愿意共同遵守的村规乡约。因此,加强以道德为引领,以村规为约的乡村德治建设,让乡村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获取更广阔的传承和发展空间,并能够在传承和发展中重新获得强大生命力。加强乡村德治建设,有助于坚定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自信,进而夯实文化底蕴,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背景之下,加强乡村德治,需要挖掘乡村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子并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融合。通过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让村民自觉作为文化传承者,在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中,焕发乡村文化发展的新生机。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现乡村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过程。不断加强乡村德治建设,通过以文化人,以德树人,坚定乡村文化发展自信,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发展。

2 乡村德治面临的困境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不断增强乡村德治建设,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推进乡村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进入新时代以来,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德治面临着乡村德治主体缺位,后备力量不足;德治体制机制有待健全,治理能力仍需提升;多元价值观念冲击,文化异化凸显;基层治理能力有待提高,专业能力仍需提升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乡村德治主体缺位,后备力量不足

在推进乡村德治进程中,主要是以乡村内部群众作为主体,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形成内外合力。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通过提升德治水平,推进乡村文明建设进程,同时为乡村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高度组织化的乡村社会在追逐经济发展进程中被不断消解,随之产生乡村个体存在的原子化与乡村德治的主体缺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农民群体主体意识相对缺乏。农村地区相较于城市,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思想觉悟偏低,认为治理是政府的事,责任担当意识仍需提高,内生动力不足。农村青壮年向外流动趋势明显,乡村建设后备力量有待补充。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告显示,乡村常住人口有5.09亿人,占比36.11%,和第六次普查相比,乡村常住人口同比减少1.64亿人,占比下降了14.21%,乡村青壮年逐渐流向城市谋发展,留在农村的要么是老年人,对于治理有心无力;要么是妇女和儿童,对于乡村建设是无心也无力,乡村德治主体的后备力量缺乏。治理主体有待明确,难以高效整合内外资源,推进乡村治理有效发展[4]。

2.2 德治体制机制有待健全,治理能力仍需提升

乡村振兴背景之下,实施乡村治理的主要目标是要全面实现传统管理方式向现代化治理手段转变。然而,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建立健全德治体制机制成为乡村治理中既是必须面对的难点,也是达到的要点。目前的发展中,乡村德治的体制机制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乡村组织能力还有待提升。农村组织管理者不能与时俱进,将传统道德伦理、村规乡约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会导致其约束力逐渐下降,村民不愿听从管理,进而阻碍德治进程。乡村组织建设仍需不断完善。“一言堂”“宗族式”的传统管理方式与现代发展方式冲突。村干部自上而下进行管理,呈现出宗族化和家族式的管理趋势,以自身利益为基础建立村规乡约,从根本上剥夺了村民的发言权,无法让群众信服。体制不能与时俱进的完善和跟进,让村民失去自治的热情,无视以道德体系为基础的村规乡约,阻碍推进德治的进程,进而影响治理效能提升。

2.3 多元价值观念冲击,文化异化凸显

乡村优秀文化在村民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德治是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形成适应于乡村发展的道德体系来约束村民的行为方式,提升村民的道德意识,为乡村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然而随着互联网迅速普及,多元的价值观念逐渐渗透进农村地区,对乡村本土文化形成冲击,进而引发乡村本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危机。这种冲击一般源于2方面。

城市文化渗透,影响到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汲取了多种文化因子,形成了独特的都市文化。随着人口密集流动和网络普及,都市文化不断被带入农村。西方文化影响,逐渐扭曲乡村文化的价值内涵。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西方价值观念逐渐渗透进乡村。村民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思想意志不够坚定,缺少一定的鉴别能力和抗诱惑能力。拜金、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念不断地冲击乡村传统仁爱、义气、礼让、诚信等美德,文化异化凸显,乡村的德治进程自然就会减慢。

2.4 基层治理能力有待提高,专业能力仍需提升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国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一项基础工作。基层领导对于新型乡村德治水平的提高,对于国家长治久安极具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基层治理要求越来越高,受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的影响,基层的组织工作较难跟上时代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基层党组织领导功能仍需提升。乡村德治以乡村内部人员为主体,基层组织为主导,协同制定乡村共同遵守道德体系。然而目前乡村建设中,“重经济,轻文化”现象依然存在,对于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高,部分地区的基层领导尚为形成“以文化人,以德治村”的意识,部分地区没有充分认识到基层组织的作用。许多基层工作者,专业素养还有提升空间。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始终坚持传统的乡村治理理念,因而不能及时正确的引导乡村德治建设,推进乡村综合治理体系构建。

3 乡村德治的实践路径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不断深化乡村治理改革,整合内外资源,不断提升新型乡村德治的能力,为乡村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3.1 选举乡贤治村,以德服人

乡贤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文化,具有凝聚人心、统一引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乡贤赋予了新的内涵,新时代的乡贤是指能够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知识有文化,有自我发展意识以及在村里有一定威望的人,村民从心底里认同其能力,能够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乡贤治村,克己修身,在村中发挥示范作用;教化众人,提升村民的整体素质;传授技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因此,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选贤治村,不断推进新型乡村德治。需要不断提升乡村教育水平,提升村民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定时普及和宣传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知识。在村民中选拔有自治意识,有能力的人展开相关培训,党组织通过发展积极分子和培育预备党员的方式,通过改变乡贤的身份定位而将其纳入政党组织体系。增强治理合力,建设善治乡村。不断提升乡贤的素质,为乡村治理服务。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寻找乡村发展的模式,协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通过改善乡村条件,不断为青年回乡发展创造机遇,吸引高质量人才返乡建设,补足乡贤后备力量。以乡贤带动,村民见贤思齐,不断推进乡村德治进程[5]。

3.2 制定合理乡约,规约乡里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地域文化复杂多样,乡村发展也呈现出诸多差异性。2020年脱贫攻坚圆满完成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指向。落后的体制势必会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普遍的道德准则中选择与新时代发展相契合,适合各个地方发展的道德规范成为乡村德治的重要任务。

提升乡村自治组织的能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制定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村规乡约,不断完善规约内容,提升规约公信力,规约大众,调节村民矛盾,约束村民的行为举止,构建乡村公共秩序,为乡村振兴提供稳定的乡村环境。创新以德治村的体制机制。继承传统治理方式中的有益因子,自觉摒弃“一言堂”“宗族式”等以自身利益为主的乡村管理机制。展开村干部技能培训,提高村级干部为村民服务的思想觉悟,自觉带领村民制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村规乡约,让村民自觉活在公共遵守的伦理规范当中,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3.3 传承优良乡风,教化有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阵地在农村,农民始终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不断增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村民的文思想道德素养和自身责任意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要充分发掘在乡村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文化因子,将传统有益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来约束村民的行为举止,教化众人。可以通过不断增强乡村文化自信,消融城市文化带来的冲击,进一步缩小城乡各方面的发展差距。不断优化乡村发展环境,推进乡村有序发展。推进传承传统优良乡风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乡村发展要走向现代化势必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在推进乡村德治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传承优良乡风,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村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传统美德,自觉抵御多元价值观带来的不良影响,以此增强乡村发展信心,增强乡村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3.4 建设基层队伍,权威治理

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是推动构建一核多元的工作格局,推进乡村德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坚实基础。

要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增强基层的领导功能。改变“重经济,轻文化”的乡村发展局面,充分调动基层工作团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传统美德,和村民共商共制村规乡约,以基层权威保障这些村规乡约顺利实施,完善乡村道德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趣的乡村文化活动,如“五好家庭”评选活动、优秀乡贤选举活动,寓德治于日常活动当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基层干部队伍专业性。基层组织乡村德治的相关培训,让基层干部掌握专业知识,深入群众,转变传统乡村治理理念,推进德治、法治和自治相融合。不断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优化乡村发展环境,形成治理合力,从而确保乡村以德治理的正常运转,推动乡村治理效能的持续释放,建设善治乡村,从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6]。

4 结语

加强乡村德治建设,是充分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提供了伦理保障。乡村振兴视域下,推进乡村德治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研讨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系列讲话的精神内涵、理论方法及实践应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基层党建领导下,凝聚治理共识,构建以农民为主体,推进法治、德治及自治协同发展的“三位一体”乡村治理格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伦理基础。

猜你喜欢

德治村民道德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以德治企,诚实守信
——湖北亿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