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以甘肃省古浪县为例
2023-08-05赵晓英
赵晓英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中共古浪县委党校(古浪县行政学校),甘肃古浪 733100)
引言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及发展动力新旧转化的综合体现。新发展理念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指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县情实际,从新发展理念中找出路、想办法、破难题,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居甘肃省中部,属传统的农业县,在全国和全省战略布局中肩负着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特殊功能。近年来,古浪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及古浪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结合县情实际,紧扣立地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优势,围绕县域特色加快推动农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为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古浪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存在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艰巨、产业发展效益低下、生态环境脆弱等短板弱项,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提出推动古浪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期望对相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1 古浪县经济发展的实践成果
1.1 生态产业体系逐步构建
构建品种繁育、科学种养、精深加工、立体销售的全产业链。推进绿色有机发展,完成“三品一标”1“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79个,集中打造“八步沙”2“八步沙”:借助八步沙“六老汉”时代楷模影响力,注册的区域公共品牌。牛、羊、溜达鸡、肉苁蓉、枸杞、蔬菜6个区域公共品牌。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利用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产业。加大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完善城乡线上线下市场体系,促进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电商物流迅速崛起,对外贸易取得积极成效。
1.2 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
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补齐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短板。实施了建制村通畅、自然村及主巷道硬化、林区道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等重点项目,一批重点道路和客运站建成投用。建成黄花滩移民区调蓄水池50座,着力提升区域水资源调蓄供水能力和灌溉保证能力。农网线路改造持续升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稳步推进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实施农村燃气试点项目。
1.3 城乡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科学规划、依规建设、精细管理,健全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县城、美丽乡村。形成“四纵六横”路网结构,同步建成投用一批停车场、公园广场、体育场、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等项目,并逐步完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集中整治村庄乱堆乱放、破旧院落问题,大力推进拆临拆违,推动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1.4 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通过劳动力技能培训、发放创业贷款、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建设扶贫车间、安置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等,着力扩大就业容量。实现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资源配置向乡村倾斜。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夯实医疗卫生基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全民电子健康卡启动运行,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面落实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城乡低保、大病保险等救助保障政策,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残疾人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1.5 重大改革持续纵深推进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措施,不断完善涉企收费目录。农村土地确权成果通过省级验收,在全县乡镇成立金融服务站,实现行政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全面推行政府综合预算管理,稳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完成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非税收入电子化改革,财政管理运行机制趋于完善。严格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清理化解拖欠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账款。大力开展技术贸易活动,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获批,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2 古浪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古浪县域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和突出问题,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
2.1 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艰巨
在群众稳定增收上,全县特色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一些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不够、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不强;一些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带贫作用发挥不充分。个别脱贫户仍存在返贫风险、边缘户存在致贫风险,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2.2 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低下
通过近年来的强力推进,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基础,但农业产业化体系还不够完善,产业链条还不健全,精深加工能力弱,应对市场波动、规避市场风险能力不足,带动稳定增收效益还不明显。生态工业基础薄、层次低,相关产业关联度不高、发展不均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
2.3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生态脆弱仍然是制约古浪发展的突出问题,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任务艰巨,土壤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等治理水平还有待持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亟待完善,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仍然存在突出短板。
2.4 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
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我县集中财力投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对非贫困村投入相对不足,在村组巷道硬化和养护维修、污水垃圾处理、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短板和不足。加之区位条件、历史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县城发展相对缓慢,活力不够,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2.5 民生保障短板弱项较多
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完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亟待提高,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条件还有待改善。职业技能培训覆盖面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落后与利用率低、管理水平不高并存。健康养老服务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民生保障水平不高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3 新发展理念引领古浪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理念。县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坚持问题导向,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牢底部基础。
3.1 强化创新驱动引领,激发创新活力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3.1.1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瞄准县域科技短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引用推广和集成示范。全力做好县内重点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后期跟踪指导服务,支持优势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平台争取省市级创新资金奖补,帮助企业改善科研基础条件。完善和落实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扶持激励政策措施,不断提升全县科技型企业数量和质量。
3.1.2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依托优质培训资源,突出重点产业和领域,培养中青年拔尖人才和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成果、带资金的优秀创新人才。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优秀创新团队的绩效奖励。重视培养技术创新带头人,大力扶持重点产业创新团队,造就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3.1.3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利用
积极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加强各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促进各行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强化各有关部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职能,加快培育形成市场导向、企业主体、金融配套、政府服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和服务体系[2],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并实现产业化。
3.2 优化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协调发展
按照“做强特色、做高效益”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3.2.1 扩规提质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牛、羊、猪、禽、果、菜、菌、草为主的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全力打造全省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基地、河西走廊黄金奶源基地和全省重要优质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健全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退让机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做优做强“原味古浪”“八步沙”区域公共品牌,培育更多的优势品牌。
3.2.2 加快发展生态工业
引进落地一批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和企业,推动龙头企业与产业高位“嫁接”。跟进配套新能源装备制造、农光互补等相关产业,推动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支持重点企业进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有序开展县域内煤炭、花岗岩、石英石、石膏等地下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3.2.3 培育壮大文旅产业
加大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和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红色旅游资源宣传推介,着力打造“丝路要塞·红色古浪”旅游品牌。强化产业配套,带动各乡镇打造星级农家乐和精品民宿,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和田园合体。广泛展播“八步沙”题材影视作品,推动文化旅游业保持高位增长态势,着力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
3.3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坚持绿色发展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绿色发展、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3],统筹推进治污、增绿、节水,不断筑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屏障。
3.3.1 全面提升黄河流域治理
积极参与黄河生态带建设,围绕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节水控水等,谋划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水源工程和水资源配置保障能力建设,实施古浪河灌区、景电二期古浪灌区调蓄水池建设,推进县域水系连通及雨洪资源综合利用。
3.3.2 扎实推进生态系统治理
坚持“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生态建设方针,纵深推进国土绿化倍增行动,加快实施八步沙区域生态治理规划。南部山区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中部川区推进防护林体系建设,扩大造林规模,提升绿化质量;北部沙区在重点区域实施生态治理工程,打造“八步沙”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基地、生态建设成果展示基地。
3.3.3 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实行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市节水降损。深入开展水权水价和水管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深度节水、极限节水,把节水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实现从粗放型用水向节约集约用水的根本转变。
3.3.4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更高标准统筹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扎实推进污染防治重点任务落实落细,全面实行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管理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全面排查生态环境隐患,严厉打击违法排污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3.4 构建内外联动机制,助力开放发展
坚持内外联动,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并举[4],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更为广泛的利用共同体。
3.4.1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政策更优、服务更好、办事更快的营商环境。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一事联办”,实行更宽领域“不来即享”。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严格落实“六个一视同仁”要求和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坚守实业、做精主业。
3.4.2 持续扩大开放开发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借助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优势,支持籽农食品、路斯宠物食品等优势出口企业扩大出口规模,提升经营效益。配合推进陆港铁路集装箱场站建设,支持中欧国际货运班列、中俄木材班列稳定运行,积极引进制造类实体企业,加速贸易物流业集聚发展。
3.4.3 全力抓好招商引资
紧扣乡村振兴,引进一批国家级“农字号”龙头企业,进一步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加工、通道物流等产业,全力招大引强、选商引资,引进一批规模体量大、支撑带动力强、延伸配套性好的大项目好项目[5]。鼓励扩大民间投资,落实好促进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增强投资的活力和动力。
3.5 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享发展
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3.5.1 稳步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完善多层次就业促进机制,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着力构建和谐有序的劳动关系。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实施移民新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和医养结合深度融合。持续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常态化推进“关爱服务中心”“爱心食堂”建设,着力解决农村“一老一小一困”特殊群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3.5.2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深化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推进重点教育项目加快建设。抢抓国家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投资导向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县乡卫生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慎终如始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3.5.3 创新完善社会治理
发展和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广“马有信调解工作法”,抓好各领域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大力弘扬新风正气,积极推进移风易俗,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4 结束语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期和持续推动的大事业。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6],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抓好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全面增强县域经济活力,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才能谋长远之策、行发展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