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四库”生态理念的科学内涵及践行路径
2023-08-05苏贵斌
苏贵斌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引言
“四库”生态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森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的绿色生态理念。早在1989 年,习近平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就提出,闽东振兴在于林,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1],这是“四库”生态理念的最早雏形。2022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又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首次完整提出了“四库”生态理念[2]。2023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再次强调,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3]。三十多年来,从一座城市的绿色发展实践到一个国家的绿色发展理念,从水库、粮库、钱库到碳库,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
“库”,即储存大量资源的容器,意味着充沛、丰盈,蕴含着稳定、持久。森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形象说明了森林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重要的战略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互为印证、一脉相承。“四库”生态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对林业综合改革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对“两山”理论的进一步阐释和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4]。森林在美丽中国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基于此,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四库”生态理念的深刻内涵,对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习近平“四库”生态理念的科学内涵
“四库”生态理念诠释了森林在水利、经济、粮食、碳汇等领域可实现涵水、聚财、积粮和汇碳的综合功能,体现了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阐明了森林在国家生态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这一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对林业综合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人与自然关系、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科学论断,其中蕴涵含着科学的机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创新发展。
1.1 “森林是水库”:森林的涵水功能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被称为“整存零取”的蓄水库。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森林的涵水功能作了重要论述,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等各地居民为了耕地而毁坏了作为水分积聚中心和储存库的森林,最终导致这些地方成为不毛之地[5]。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6]森林涵水功能的实现,不仅是通过林冠层截留降雨,还体现在通过林地土壤层吸收、蓄存降雨,从而改变降水分配形式,使更多降水变成地下水,实现产水、固土、拦洪、补枯等生态效应。根据测定表明,森林能够截留10%至20%的降水,能使50% 至80% 的降水渗入地下,每公顷森林可蓄水500 立方米至2 000 立方米[7]。森林蒸发的水分进入大气形成降雨,能够回落地面滋补农田,很好诠释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森林还是天然的“净水器”,能够过滤和吸附水中的有毒物质和富余营养,降低径流中的泥沙含量,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事实证明,森林总是与水联系在一起,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增加森林面积是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森林是水库”,形象表达了森林的涵水功能,充分体现了森林的生态效益。
1.2 “森林是粮库”:森林的积粮功能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此,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指出,自然界一方面提供劳动加工的对象,另一方面提供维持人类肉体生存的生活资料[8]。森林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食物的大宝库,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食物资源,是人类食物来源的重要补充。众所周知,人体所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它们可以从食物中获取,而我国广阔的森林中就蕴藏着多种多样的食物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要向森林要热量、要蛋白[9]。森林植物的果实、种子、叶子与各类飞禽走兽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对丰富人们的膳食来源、增加人类身体的天然营养、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地区冲突和疫情大流行,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正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安全,向森林要食物是缓解世界粮食危机的重要举措。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森林是粮库”,一方面生动阐明了森林潜藏着巨大的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积粮功能,能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了要向森林要食物,重视森林食物对于“中国饭碗”的意义和地位,使森林食物真正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数量和提升国家粮食安全质量的重要支柱。
1.3 “森林是钱库”:森林的聚财功能
恩格斯指出,自然界是劳动得以实现的材料,劳动把自然界的材料转变为财富,二者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没有自然界什么也创造不了[5]。森林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提供了不竭源泉,是最大的绿色经济体。林业建设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森林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门类和不同行业,覆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具有国民经济基础性、产品绿色生态性、产业和产品多样性等独特优势和显著特点,在促进乡村振兴、繁荣区域经济、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是钱库”,生动诠释了森林可以向人类创造财富提供多种产品,包括木材加工、林下经济、林业生物质能源、动植物林副产品、化工医药资源、生态旅游等。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到2025 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将达9 万亿元,其中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 万亿元以上,各类经济林产品总产量达2 亿吨以上。此外,“森林是钱库”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具有内在一致性,深刻阐明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互为印证、一脉相承。农谚说,“留住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柴”即是“财”。只有保护森林,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才有取之不尽的财,让森林资源真正成为百姓手中的“摇钱树”、成为国家和人民的“钱库”。
1.4 “森林是碳库”:森林的汇碳功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以有机碳的形式固定下来,具有不可比拟的汇碳功能。研究表明,地球上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三分一,却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林木每生长1 立方米蓄积量,平均吸收1.83 吨二氧化碳、释放1.62 吨氧气,相比其他生态系统具有存储时间长、年均累积速率高、成本低等明显优势[10]。“森林是碳库”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一时代背景提出的新论断,强调的不仅是森林的传统汇碳功能,更在于展示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作出的新努力和新贡献,因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然,强调森林是碳库,必须同时看到森林碳库形成过程中所伴随的巨大经济价值,密切关系着我国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森林碳汇作为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的具体载体,是一种无形的资源资产,其经济价值通过碳汇市场交易直接变现。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造林、购买碳排放指标以增加碳汇,抵消其碳排放,同时植树造林者获得碳汇经济收益。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森林是碳库”的科学论断,生动阐明了森林的汇碳功能,充分体现了森林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 习近平“四库”生态理念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四库”生态理念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隐含了人类对发展道路的选择指向,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1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恩格斯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5]。一方面,自然界孕育了人类,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另一方面,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界相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适应。但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始终是相适应的,而是经历了从“二元分立”到“二元对立”,再到“二元统一”的发展历程。在工业革命前的农业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屈从于自然的关系,处于二元分立状态,对此《孟子》有言,“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进入工业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把自然看成是可以肆意掠夺、取之不尽的资源,不惜破坏自然环境换取经济发展,致使自然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出现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气候变暖等生态危机,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处于二元对立状态。在遭受到大自然的严重报复之后,人们开始深刻反思自身的发展方式,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美丽”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四库”生态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形象说明了森林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统一关系。
2.2 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孜孜追求的奋斗目标。在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然,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有物质、文化方面的,也有优美生态环境方面的,并且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是越发重要和不可替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关乎民生福祉和民族未来,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不断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而非相互矛盾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实现双赢,也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森林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命的摇篮,兼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森林、发展林业,不仅能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降碳、扩绿,满足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而且能够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持续的发展,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明发展道路[11]。因此,“四库”生态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基础上提出的新思想,既体现了森林的多方面功能和价值,又强调了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意义,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追求。
2.3 隐含了人类对发展道路的选择指向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效率同自然条件相联系。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程度不同,生产力内部各构成要素的贡献率也不尽相同。马克思把自然条件分为人本身的内在自然和人周围的外界自然,并进一步把外界自然分为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他同时指出,在文明的初始阶段,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虽然对劳动生产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较高发展阶段,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对劳动生产率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2]。由马克思的论述可知,森林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之一,在人类社会较高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时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也将不断增大。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因此,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将日益明显,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已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并成为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既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又能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经济增长增添新动能。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库”生态理念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所作的科学论断,不仅强调了森林的重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隐含了人类在生态文明时代发展生产力的选择指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3]。
2.4 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既要注重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要注重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然而,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难题。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不是孤立、对立的,而是协调、统一的[14]。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既要反对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短视行为,也要反对为了追求生态环境而放弃经济发展的绝对做法,而是应当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四库”生态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所作的科学论断,其所强调的森林具有重要的涵水、积粮、聚财和汇碳功能,能让我们清醒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发挥森林多重价值,既能做到保护环境,又能做到发展经济,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环境保护基础之上,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迈上新台阶。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库”生态理念,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强调了森林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效益,更在于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 习近平“四库”生态理念的践行路径
当前,要认真践行习近平“四库”生态理念,促进林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为此,应结合农村具体实际,以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为导向,以强化管护和细化管理为重点,以科学经营和共享发展为关键,以金融服务和技术创新为支撑,推动构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现代化林业发展新格局。
3.1 以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为导向树立森林保护意识
“四库”生态理念深刻阐明了森林的多元功能和多重价值,意在强调森林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重要意义。“四库”生态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践行的基础和难点在于:是否能在全社会普及和树立森林保护意识,进而外化为行动自觉。当前,由于经济利益驱使、对森林多重效益认识不足等原因,全民保护林业生态的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屡屡发生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不良现象,全民参与造林的热情也较低。因此,践行习近平“四库”生态理念首要的是切实提升全民的森林保护意识。一是要加强森林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不断加大森林知识科普和森林政策解读,强化林业法制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并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构建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再到社会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森林教育体系,强化大中小学森林保护教育内容,建设高品质森林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森林教育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全民的森林保护意识。二是要营造强化森林保护意识的良好氛围。加大林业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大力宣传森林文化,树立林业先进、讲好林业故事、传播林业声音,加强对各地深化林业改革和林业生态建设好经验好做法的宣传报道,积极开展以森林保护、森林碳汇、森林防火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倡导森林保护行为规范,营造出树立森林保护意识的良好舆论氛围。三是要建立公众广泛参与森林保护实践活动的机制和平台。不断创新公众参与模式,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投身林业工作,联合学校、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开展关注森林、植树造林、走进森林等实践活动,激发公众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让森林保护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
3.2 以强化管护和细化管理为重点发挥森林生态效益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关系着国家生态安全。实践证明,森林质量越好,森林的生态功能越完备;森林质量越差,森林的生态功能越弱化。发挥森林生态功能要以提高森林质量为重点,坚持保护优先、质量优先。研究显示,在各项森林管护措施的积极作用下,森林管护对森林生态安全状况的响应成效十分显著。目前,我国在森林资源管护和管理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我国林业法律法规部分条文尚不明确,部分地方领导对森林资源保护认识不足,林业部门执法不严,林政执法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等等。为此,我们要以强化管护和细化管理为重点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一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必须以法制建设为保障,进一步健全林业法律体系,提高林业立法质量,健全林业行政管理体系,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加大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是要强化对森林资源的管护。各地方政府要针对不同森林类型实施分类管理,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加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稳步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标准,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有效监督。三是要细化森林资源管理。完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促进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循环利用,保障森林产业用地,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创新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和利用机制,探索以租赁、合作、置换、地役权合同等方式规范流转集体林权,健全和落实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实施分类分级分档补偿办法,丰富和完善森林资源资产报告内容,促进林业更好更快发展。
3.3 以科学经营和共享发展为关键发挥森林社会效益
森林资源的价值不止林木本身,还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丰富的食物来源,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社会价值,“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1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林业产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并呈现出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现象明显、国际贸易持续增长等突出特点,已成为世界上林业大国。但进入新时代以来,过去依靠于劳动力、资本与自然资源等传统要素投入驱动林业发展的模式已难以为继,我国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着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劳动力成本攀升、投资风险大等挑战。当前,林业产业应以林业经营为基础,强化林业经营成为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是要完善森林科学经营机制,由单一追求森林数量转变为注重森林质量,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发挥公益林生态效益和提高商业林经济效益,创新森林经营形式,改变传统造林投入和管理方式,培育壮大现代林业经营主体,加大中幼林抚育和改造力度,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造林积极性,推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二是要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林业产权制度,完善林权交易平台,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落实林业“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国有林场与村集体及家庭林场开展合作经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提升林权监督水平,依法保障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探索完善林业发展共享机制,通过林地林权评估折价入股等方式,积极吸纳广大林农、林业大户、林业合作社等参与林业产业发展,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建立健全林业产业发展与林农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生态工程全民共建、生态产品全民共享,让人民共享林业改革发展成果。
3.4 以金融服务和技术创新为支撑发挥森林经济效益
森林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体。发展林业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四库”生态理念的重要举措。应该注意的是,金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技术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林业金融服务和林业技术创新对提升林业产业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然而,现阶段中国多数省域林业的整体科技创新效益薄弱,且东西地区林业科技创新差异显著,林业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东部,同时,“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为此,我们要以金融服务和技术创新为支撑来发挥森林经济效益。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主体责任,注重统筹谋划,完善配套机制,健全管理体系,加强行业指导和管理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健全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提升林业治理能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实行严格考核奖惩措施,推进林业发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完善财政金融投入机制。各地方要积极履行支出责任,按规定统筹中央财政和自有财力大力支持森林产业发展,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符合森林产业特色的普惠金融产品,落实林业金融服务优惠政策,探索建立林业碳汇补偿和交易机制,健全与碳汇交易相关的金融服务体系。三是要强化科技支撑。强化林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强森林产业科研攻关,提升林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加强种质资源挖掘和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16],鼓励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推广大数据、云计算、5G 等林业新技术应用,推动森林产业数字化发展,为森林质量提升提供财力和智力双保障,促进林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4 结语
“森林”“水、粮、钱、碳”“库”,当习近平总书记把三者联系起来,就成为了一个既充满哲学意蕴又容易理解其深层含义的深刻理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充分认识和高超的艺术表达力。同时,这几个生动的比喻蕴涵着丰富的机理,不仅一语道出了森林的多元功能和多重价值,而且深刻揭示出把握这些功能和价值平衡的重要性,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创新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习近平“四库”生态理念为当下中国发展破解生态危机难题指明了方向,为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了指南,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林业建设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践行“四库”生态理念,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构建现代化林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