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泰“中文+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2023-08-04张之简

国际公关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文质量保障职业技能

张之简

摘要: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电商谷”为载体,联合中泰校企共同实施“中文+职业技能”项目。本文从融入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电商谷平台建设、双语师资及课程建设、对象国教育主管部门及学员的评价、校企跨境协作关系等方面,对该培训项目质量保障建设路径加以分析,指出项目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项目后续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及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跨境办学;质量保障;“中文+职业技能”

“一带一路” 倡议实施以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深化,“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对于掌握相关职业技能的人才的需求持续升温。这些技能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中文能力,同时具有国际视野,并对中国发展抱有积极友好的看法。面对这一新形势,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职业院校海外发展。职业院校本身也纷纷出台各项措施,制定相关发展规划,促进留学生教育及海外办学。以“鲁班工坊” 为代表的一系列职业院校走出去办学品牌,切实提升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江苏职业教育稳步推进“郑和计划”,众多职业院校在多年的中外合作办学及海外办学实践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谋求品牌效应和海外发展。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电商谷平台“1+2” 职教输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中泰“中文+职业技能” 培训项目,成为职业院校海外办学实践中的一个值得探讨的案例。

一、培训项目简介

电商谷项目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理念、技术、标准和模式为基础,面向“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提供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整体解决方案。在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支持下,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电商谷(南京)分中心,汇集优质教育及行业企业资源,成为对接海外的电商职业教育服务平台。2019年以来,中泰双方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实施中泰合作“中文+职业技能” 项目,投入优质职业教育师资及课程资源,部署国际在线培训课程,向泰国推广中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课程及证书。

中泰“中文+职业技能” 这一跨境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具有较强的政策属性。中泰“中文+职业技能” 培训是在中国“一带一路” 倡议背景下,中国企业和职业教育主动对接“一带一路” 沿线友好国家,所形成的语言及技能培训项目。项目本身的政策性,既是项目推进的优势,也对项目在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方面形成限制。

二是突出的国际合作属性。作为跨境教育项目,办学形式和办学质量无不受到国际形势及中国与对象国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同时两国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各自教育主管及监督部门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均是影响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三是鲜明的产教融合属性。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应得到主管部门和业界的认可。在职教标准、教学资源、双语师资、实习实训等方面,都需要从产教融合的角度进行设计,校企双方通力合作,实现项目的良性发展。

四是必要的校际合作属性。除企业之外,参与项目的国内院校有15所,泰方院校有40余所。多方的参与,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平台合作机制,保障各参与院校发挥专业优势、形成合力。

二、项目质量保障建设路径分析

(一)发展战略融入是根本

融入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是项目质量保障建设的根本。以国家的“一带一路” 倡议为引导,主动对接区域发展定位,在江苏职业教育“郑和计划” 中规划布局,纳入学校“双高建设” 任务,是中泰“中文+职业培训” 项目凝聚政行校企资源,实现良性发展的基本保障。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 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产品、中国装备和中资企业纷纷出海,沿线国家为对接中国制造和中资企业,亟需大量对中国设备和企业熟悉的多元化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目前所面临的战略机遇。中泰“中文+职业技能” 培训项目,就是响应江苏省“一带一路” 交汇点建设要求,为“一带一路” 沿线所在国的中资企业、合资企业培养高素质本土人才。

在国家“双高建设” 政策要求下,学校明确聚焦“智慧商业”,聚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优势专业,协同发展,对接区域一体化。[1]电商谷将为“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电子商务产业人才培养。

(二)平台建设是基础

打造电商谷培训中心及海外培训中心实体基地,是中泰“中文+职业技能” 项目建设的硬件基础。以“电商谷+郑和学院” 为载体,突出“国际化” 特色,将电商谷南京分中心打造成为国际化办学中心和集中展示窗口,搭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互联互通平台。着力打造柬埔寨金边电商谷基地和泰国清迈电商谷基地,这两个海外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学校职业教育走出去实践。

(三)师资及课程建设是重点

双语师资及课程建设是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重点内容。推动国际化双语、双师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教师的国际通用语种及“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小语种语言能力,引进吸收国际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国际标准认证,结合学校特色发展国际化学科和优势学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标准。

以江蘇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电子商务专业团队共有20门课程标准及资源引入电商谷海外中心授课,针对“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劳动力市场需求,既体现了中国职业教育特点,又满足了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利用江苏职业教育郑和学院,借助非洲国家职业标准认定工作平台,与境外学校和企业专家共同开设国际化电子商务类双语课程,建设国际化教学标准,提升专业团队的国际化教学能力。

(四)对象国评价是关键

对象国教育主管部门及学员的评价是检验培训质量的关键指标。“1+X” 电子商务职业等级证书由国内校企共同研发推出,面向“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得到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的认可和共同署名,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专业标准在泰国电商行业落地。泰方项目官员和项目考核处官员全程跟踪培训过程,对课程内容、授课形式、学员互动效果等给予肯定。

培训后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学生认为本次培训对团队协作、路演展示、思维方式等能力提升效果明显,80%以上的学生表示培训结束后会立即尝试做电商。中文电子商务等级证书获得泰国学员的普遍认可。

(五)校企跨境协作是保障

校企跨境协作关系到质量保障机制能否顺利运行。项目推进过程中集结了大量行业资源,凝聚了来自院校、产业的力量,精心筹划,打造培训内容。中泰相关企业和院校共同策划组织数字经济相关交流和比赛活动等,推动两国数字经济领域的多层次、多类型合作,组织在“中文+职业技能” 项目中表现优异的泰国学生到中国继续交流深造,有效推动了项目的深度拓展。校企跨境协作,充分发挥项目合作机制,激发参与院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各个链条的质量建设和监控,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项目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跨境办学治理机制尚待完善

境外办学政策支撑体系不到位,合作机制不健全。国家虽然有宏观的政策支持鼓励高职院校“走出去” 开展境外办学,但尚未出台明确的法规细则支撑境外办学,无法满足境外办学进一步发展需要。在走出去办学过程中涉及的设备及资金如何投入,国家尚无相关政策引导。

在职业院校的学校层面,对国际化建设和境外办学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支持力度尚显不足。虽然出台了一批与国际化建设有关的规章制度,但是体系化程度尚有欠缺。比如,国际化师资建设和培训工作、选拔机制、奖励机制等方面,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校从制度层面进行统筹安排。

(二)课程和双语师资建设需加强

教学体系、教学标准与课程建设不够完备。职业院校优势专业教学团队拥有过硬的专业水平,但由于对目标国的需求研究不足,导致授课体系和教材的适应性不足。从总体上来说,学校部分专业课程建设距离学校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尚有距离,在教师和教材储备上仍显不足。

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职员工个人发展对境外办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师员工对服务“一带一路”、发展境外办学的意义认识比较清楚,但对于如何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海外援教工作要求仍显认识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培训引导,着力加强教师的服务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校企跨境协作需深化

中泰职业培训项目联合两国政行校企资源,在教学资源整合、证书资格认证、汉语与职业培训结合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培训项目仍需进一步深化校企协作和产教融合,包括走出去的中资企业与当地电商企业。而且,这一合作应当贯彻培训项目的始终,涵盖从筹备、招生、授课到资格认证、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尤其应突破合作形式的制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在校企跨境协作基础上,应面向中泰经济交往的重点领域设计更加具有当地特色的培训内容。设计鼓励跨境教育合作的利益均衡机制,鼓励当地企业等社会主体参与深层合作,提高资金投入的积极性。

四、项目后续改进建议及启示

(一)加强跨境办学治理机制研究

从人才供需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 建设过程中教育走出去具有必要性。“一带一路” 倡议的推进将带动巨大的建设需求,从而产生旺盛的人才需求。[2]校企融合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益于就业主体、用人主体、项目所在国等各方。在开展海外培训过程中,应加强输出国和所在国政府的合作,争取国家、企业、学校等主体之间形成良好运转的合作关系,实现项目可持续发展。

从公共治理理论视角进行审视,可发现职业院校的跨境教育合作在治理层面存在多项短板。如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伙伴关系参与机制缺乏、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等。[3]

在江苏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推进过程中,应与东盟国家共同构建“和而不同”“分而不散” 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探索中国参与东盟职业教育治理的成熟模式,在留学生培养、职业教育输出、服务境外园区等实践基础上,形成有机融合的统一合作机制。

(二)加强利益共享和制衡机制研究

中国职业院校开展国际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育国际化人才的实践探索,是职业教育落实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要求的必然举措。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仍然不完备,校企合作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仍然存在“一头热” 现象,融合深度不够,校企合作结构松散。[4]产教融合体系创新仍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服务“一带一路” 建设,要构建校企之间的共识机制,职业教育要与企业走出去形成深度联动,形成跨境办学联盟。完善跨境校企合作的政策保障,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校企之间的协作模式要符合各方利益最优化,并构建起适应发展需求的产教融合质量评估监督体系。吸纳各个主体,多主体协同,全过程参与评价监督,确保产教融合的实施质量和校企利益共享的长效性。[5,6]

五、结束语

职业教育走出去的跨国办学属性,要求加强中国和对象国两方面的办学机制研究。办学项目的顺利举办,必须兼顾对象国的法律体系、教育发展水平、社会舆论、历史习俗等多种因素,重视合作双方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协同机制研究。

在东盟国家中,泰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较早。多年来泰国高等教育机构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合作,也拥有较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泰国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对涉外办学机构和项目的质量监控制度、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质量控制措施、当地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运作形式以及企业对培训项目的质量要求,是项目实现长期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应进一步理顺和细化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境外办学的管理及监督机制,健全对平台院校境外办学项目的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 本刊编辑部.助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發展擦亮“江苏商界黄埔军校”品牌:专访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薛茂云[J].职教通讯,2021(07):1-7.

[2] 李玉静.“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战略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25):1.

[3] 刘兴凤,林红梅.从公共治理视角看跨境教育合作何以深化:基于华南“一带一路”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教育合作的实践案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30):57-61.

[4] 刘菊.关于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1(09):114-115.

[5] 宋依蔓,刘影.多元主体协同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2(11):40-45.

[6] 蓝秀华,卢锦珍.泰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4,32(02):26-29.

猜你喜欢

中文质量保障职业技能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浅析华文教材《中文》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安装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措施探析
近年日语外来词对中文的作用及影响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中日五种基本颜色词义项比较
涉农类高职专业“一二三四五”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
主流报纸要做规范正确地使用中文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