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系统理论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服务模式探究

2023-08-04葛佳慧

国际公关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社会工作

葛佳慧

摘要:单亲家庭是特殊弱势群体,亟待社会支持与关注。实践发现,生态系统服务模式对单亲家庭服务工作有积极作用,能够帮助单亲家庭逐步恢复社会功能、构建支持网络,但目前该理论运用于困境青少年实务介入及形成的结论甚少。本文结合海南省三亚市罗蓬村单亲家庭相关实务案例,阐释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儿童社会工作在回应服务对象需求以及资源链接、整合层面的本土化实践与探索,并基于儿童社会工作实践对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反思,旨在进一步推进海南省儿童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

关键词:生态系统;单亲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

(一)概念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查尔斯·扎斯特罗认为,人类成长生存其中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具有社会性的生态系统,主要有三类:宏观系统、微观系统及中观系统。他认为,在微观系统中看似独立的个人,不单只是作为一种生物的社会系统种类,而且还应作为社会的、心理的社会系统种类;中观系统常指小规模的群体,包含家庭、工作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主要是比普通群体更大的社会系统,包含文化、社区、团体和组织等。[1]

(二)理论假设

生态系统理论假设:个人在与其栖息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必须获得每个阶段所需的资源和环境滋养才能顺利推进其生命历程;要做到这一点,人必须与其环境保持适切的调和度。[2]因此,生态系统理论之“生活模型观” 对于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动力,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人与环境之间的调和程度;二是环境的品质,包括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的改善与保持;三是生活中的问题,将人们所遇问题视为其与环境之间互动失衡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服务对象的污名化。

二、个案研究分析

(一)罗蓬村单亲儿童的基本情况

1.背景及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由于社会结构、经济、文化的变化,人们对于家庭、婚姻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单亲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孩子沦为单亲儿童随父母一方生活。也有一些儿童因父母病故、车祸等意外去世而成为单亲儿童。

2.问题的广泛性及迫切性

罗蓬村有13户单亲家庭,其中7户农村低保家庭,家庭中儿童年龄大多在 8-14 岁,大多数的儿童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老人一般教育程度均较低,这些家庭因家庭结构不完整,大部分经济状况一般,儿童的鞋子破时,家长会用 502 进行修补。[3]其中有3名儿童的单方父母智力残缺,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智力残疾母亲无法与儿童进行沟通,甚至基本的生活都无法料理。因农村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槟榔和蔬菜,大多数的家长没有时间与儿童沟通,儿童到了青春期的心理叛逆没有人关注,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不仅基本的物质基础得不到保障且精神上缺乏父爱或母爱的情感支持,对儿童的身心成长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3.现行政策的进展

国务院2016年6月发布了《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规定在每个村(居)民委员会设立儿童主任,在乡镇儿童督导员的指导下负责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儿童主任作为基层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打通儿童福利体系“最后一公里” 的关键所在。但由于职位设置时间短、基层工作繁多、儿童主任多为兼职,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儿童主任存在身份角色定位不清、工作能力不足、工作主动性不够等问题,以至于在工作开展中不能充分发挥岗位优势,出现岗位设置和执行效果的偏差。

4.罗蓬村单亲儿童问题分析

(1)性格问题:服务对象性格内向自卑,不善交往。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交流过程中,许多事情都是家长代其陈述,服务对象很少交流,不爱表达。

(2)家庭关系:服务对象较为叛逆,与家长缺乏交流,亲子关系薄弱。

(3)同辈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需求:服务对象除了去学校上课时间,长期待在家,多为独处,缺乏与同辈交流。

(4)生活改善的需求:服务对象家庭的经济来源于低保及残联补助,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由社工链接相应资源予以支持,暂时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5)学习教育的需求:服务对象经常逃学,不爱学习,学习观念淡薄。

(二)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分析服务对象

1.微观系统

服务对象的生理及心理状况。生理层面:生理健康没有重大疾病。心理及精神状态:认为周边环境很陌生,出现随意指责他人行为,被家人及邻里认为其有不合群现象;认为自己身体状态很差,不喜欢他人甚至厌烦;很多事情想学习、想改变但认为自己是做不来的,自卑心理较强,家庭、社区对服务对象来说缺乏归属感。[4]

2.中观系统

服务对象的家庭、同辈群体家庭层面:父母分居无沟通,对服务对象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且互相推脱责任;亲属关系网很疏离,只提供居住地方;家庭收入少,仅依靠低保和卖菜的临时收入,单亲儿童与家长之间要么不沟通,要么是互相埋怨、指责。

3.宏观系统

社区层面:周边居民与服务对象交流不多,父亲或者母亲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大多是文盲,缺乏儿童教育正确认知;服务对象家庭不符合低保低收入条件不能获得补助。居住楼道密集、阴暗潮湿,又因为临近菜市场,垃圾容易堆积路边。

(三)项目资源链接情况

1.联系村干部,与其沟通项目的目的及方案成效,并請求其支持配合,保证项目有序地开展。

2.开展过程中,持续面向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青年学生、亲子家庭、党员等招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技巧培训,组织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与社工队伍一起为农村单亲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服务。

3.积极面向社会募集资金和物资来帮扶困境儿童。

4.开展大量的志愿服务,推动社会资源向困境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倾斜。

5.利用抖音平台,扩大影响力,呼唤更多的爱心人士。

6.链接三亚市吉阳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提供资源。

7.社区层面:项目中的单亲儿童小组、单亲家庭父母小组、社区小课堂、儿童之家以及家庭教育宣传活动等都可以在单亲儿童的社区持续开展。

8.学校层面:将此项目的开展结果对学校,链接学校资源获得老师的支持,让老师长时间观察单亲儿童的课堂表现并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单亲儿童解决学习和心理上的疑惑。

9.社会网络方面:协助建立儿童档案,纳入陪伴成长名单,获得老师和社工站的长期服务与结案跟踪服务,社区或者机构广泛积极开展“关爱单亲儿童”项目活动,不断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实务运用

(一)微观层面

1.社区层面:项目中的单亲儿童小组、单亲家庭父母小组、社区小课堂、儿童之家以及家庭教育宣传活动等都可以在单亲儿童的社区持续开展。

2.学校层面:将此项目的开展结果对学校,链接学校资源获得老师的支持,让老师长时间观察单亲儿童的课堂表现并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单亲儿童解决学习和心理上的疑惑。

3.社会网络方面:协助建立儿童档案纳入陪伴成长名单,获得老师和社工站的长期服务与结案跟踪服务,社区或者机构广泛积极开展“关爱单亲儿童”项目活动,不断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在争取到资金后,为单亲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帮助。同时使单亲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支持,能够逐渐找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此次项目在创投结束之后,在社会上的可持续性还是比较可观的。

(二)中观层面

中观系统层面目的:改善服务对象与父亲或者母亲的沟通关系,缓解单亲儿童的心理压力,扩充家庭支持爱的力度。

介入过程:

1.第一阶段:建立专业关系,明确服务对象需求。首次入户探访时,服务对象对社工抱有不信任的态度,拒绝与社工沟通。社工通过多次探访,进行平等对话,逐渐与服务对象建立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并及时明确服务对象的需求。

2.第二阶段:链接多方资源,满足服务对象困难需求。社工了解服务对象及家庭的具体情况后,收集资料,为服务对象送上所需的新衣服,帮助其整理仪容仪表,从外在建立自信。及时为其家庭送上生活物资,及时跟进其整个家庭转变情况。

3.第三阶段:心理辅导,给予关爱。社工多次入户探访服务对象,进行日常陪伴,并在此过程中及时发现服务对象的优点,对其表示肯定和鼓励,帮助服务对象建立自信,引导服务对象积极与人沟通。

4.第四阶段:提供社会支持网络,实现自我成长。社工多次与服务对象家人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引导其家人和老师多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温暖,满足服务对象成长、发展的需求,促进服务对象健康成长。

(三)宏观层面

宏观系统层面目的: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倡导社区环境的改善,减少对特殊困境单亲儿童的歧视和标签。

服务过程:

1.与社区居委会、工疗站、社区医院联系,提供适合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政策和资源上的支持。

2.开展“关爱单亲儿童” 系列宣传活动,积极邀请服务对象及其他同辈群体参与宣传,营造理解、包容、关爱的社区单亲儿童成长氛围。

(四)介入成效

目的:社会工作者帮助重建单亲儿童与监护人的亲子关系,同时,构建朋辈群体支持网络,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融入社会,让服务对象不再自卑,提高服务对象抗逆力。社工通过个案辅导深入单亲儿童家中进行沟通,进行提供文具、玩具、体育用品等物质支持,让单亲儿童感受到温暖,丰富困境儿童的课余生活,建立自信。[5]

目标:①加强15名服务对象与监护人的亲密关系;②协助服务对象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③构建服务对象朋辈群体,提升人际交往能力;④为服务对象提供文具、玩具等补助;⑤帮助5名困境儿童改善生活与学习环境。

预期达成情况:①儿童与家长建立起健康亲子关系;②儿童参与到共同兴趣朋辈群体;③儿童具有良好的娱乐环境、学习环境;④儿童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自信心;⑤儿童可以获得基本的物质保障。

四、生态系统理论运用反思与小结

单亲家庭经历的问题不只是系统失衡的问题。如果社工在介入过程中仅仅注重资源系统的联结,而不注重单亲家庭的个体状态,比如心理情绪等问题,可能会治标不治本。因为并非每件事都是相关联的,在社工关注宏观的议题时,可能会导致忽略微观或个人。

五、结束语

随着以社会关系调适与重建为核心的专业与实践的发展,社会工作在整合诸多学科优势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一系列体现人本性、服务性,并具有整合性、多学科性的社会工作理論和方法体系。社会工作者不能只关注个体,更应该关注个体及所处的社区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不仅应该关注“助人自助”,还应在此基础上推动服务对象的“自助助人”。而社会生态系统给予的视角和实践框架让社会工作者更加理解服务对象,看得更远,这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同行中不可或缺的专业思维。在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行为背后产生的生理、心理、社会多维因素和成长标识能准确评估和分析,这些不是一成不变的或一时的,因此要求社会工作者除提高评估分析能力外,也需要做好长期跟进的准备。而这与项目周期、要求指标与效率的机构系统势必有冲突,是该理论在实践中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马红光.理解人类行为的三维框架及教学应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课程教学思考[J].社会工作,2012(4):19-21.

[2] 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94-97.

[3] 卓彩琴.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脉络及展望[J].江海学刊,2013(03):113-119.

[4] 宋丽玉,曾华源,施教裕,等.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例分析[M].台北: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253.

[5]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9-91.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社会工作
“互联网+”下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路径
生态瓶为线索的生态系统教学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