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23-08-04
张翼(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在这次的开放日活动中,我看到了检察机关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这种保护是全方位的,从现实到网络,实现了“无法外之地”。网络犯罪伴随科学技术发展形成,目前互联网领域已成为犯罪多发地,并且有些网络犯罪本身就是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尚未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家庭照护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成为被伤害的对象。检察机关要和相关部门共同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建设,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安全环境。
近年来,最高检在法治宣传过程中特别注重案例引导的作用,通过“办了好案子马上向社会公布”的方式来普法。一个案件,本身只对当事人起到惩治和教育的作用,通过案例引导之后,能够把新型犯罪及其审判结果推送给社会公众了解,有助于全社会法治观念的形成。
很多同学在开放日之前不太了解检察院的工作,今天他们在检察官的带领下了解了检察制度、检察工作职能以及如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受益颇深。这也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那就是接受良好教育的城市学生并不缺乏“零距离”“沉浸式”体验法治的机会,而农村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监督缺位、亲情缺失等困境,容易成为违法犯罪的侵害对象,自身也可能“一不小心”就触犯法律,但他们却很少拥有走进检察院的机会。我建议检察院持续开展“法治进乡村”等普法宣传活动,延伸保护未成年健康成长的触角,不断丰富送法活动的内容,用法治教育织密未成年人的“保护网”。这也将是我在下一次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建议。
巴莫曲布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检察开放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互动效果很好。检察官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普法教育,一步一步带领孩子们认识检察制度和我国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政策体制框架,让孩子们有切身感受,是一次特别好的实践。
今天大家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这几年来社会的热点问题,比如网络犯罪、未成年人文身、侵犯个人信息等。检察官通过普法教育让孩子们从自身反思,通过懂法给自己套上“金钟罩铁布衫”,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他人。检察机关的用心和精心,体现了秉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工作原则和积极作为的行动方略,为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作出了切实贡献。
我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家可能认为这份工作与未成年人保护无关,但实际上全方位保护儿童权利的理念同样贯穿于非遗代际传承和保护实践的各个环节,甚至关系着申遗成败。非遗保护公约有“三个符合”,首先就是要符合国际人权文书,其中就包括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去年我们提交了一份传播中国茶文化的申报文本,特别考虑了饮茶和未成年人健康之间的关系,所以提出了“在大人的看护下,小孩可以喝淡茶”,把这句话写到位,就说明申报行动顾及孩子们,不会被审查机构成员以饮茶行为未对未成年人做好保护措施的理由否决。
我一直建议将未成年人安全保护纳入非遗保护伦理里面,包括现在倡导的“非遗进校园”,也一定要将未成年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再去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