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与沈从文相互成全
2023-08-04李愚
◎文/李愚
郁达夫(左)与沈从文(右)
1923 年的夏天,二十刚出头的湖南凤凰县苗族青年沈从文来到北京,报考北京大学国文班,结果未被录取。一心向学的他便以旁听生的身份“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在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支援的情况下,他忍着饥饿开始向文坛进发。但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想靠文学来养活自己,简直是奢望。于是濒临绝望的他向京城的几位知名作家写信倾吐心声,这其中就包括郁达夫。
郁达夫当时也正处在苦闷之中,在文坛已经颇有名气的他,却在大学里教着自己不愿意教的政治、经济及史学系统计学;一手创办的杂志被迫停刊,还时常受到同道中人的攻击;生性不甘寂寞的他却要忍受一份无爱的婚姻。他的人生面临诸多困惑,整天嗜烟、酗酒甚至自虐。也正因此,郁达夫对正在文学小道上艰难挣扎的同道中人有着深深的理解。
接到沈从文的信后,郁达夫抽时间来到位于沙滩附近的银闸胡同,在“窄而霉小斋”——一个由储煤间略加改造的小房间里,见到了处于窘境的沈从文。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郁达夫推开“窄而霉小斋”的房门,屋里没有火炉,沈从文只穿着两件夹衣,用被子裹着两条腿,坐在凉炕上,正用冻得红肿的手执笔写字,此时的他已经三天没吃任何东西了。眼前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郁达夫,他马上解下自己的羊毛围巾,轻轻地拍了拍上面的雪花,给沈从文围上。
那天上午,他们聊了很久。沈从文对郁达夫毫无保留地敞开了心扉:他说自己来北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取得一个国立大学的头衔,他认为只要能从国立大学毕业,以后的生计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他还说到了自己的家庭,说已经有四五年没见到母亲和妹妹了;他还说起自己在北京的亲戚——曾担任过很高官职的熊希龄……
中午,郁达夫拉着沈从文到西单牌楼附近的四如春饭馆撮了一顿。已经饿了三天的沈从文狼吞虎咽,看得郁达夫心里很不是滋味儿。那顿饭共花去一元七角多钱,郁达夫掏出一张五元的票子付账,然后将找回的三元两角多钱全部给了沈从文。其实,当时的郁达夫在经济上也很窘迫,五元钱对他来说已经不算小数目。
回校后,郁达夫便写下了著名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以充沛的激情表达了对一位有志青年在这个社会的遭际的极度愤懑。不久,他把沈从文介绍给当时著名的《晨报副刊》的主编。一个月后,沈从文的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后来,他又介绍沈从文与徐志摩相识,进而得到徐志摩的赏识和大力推举。只几年工夫,沈从文便享誉文坛。
成名后的沈从文没有忘怀郁达夫对自己的帮助。在《从文小说习作选》出版时,他在代序里饱含感激之情写道:“徐志摩先生,胡适之先生,林宰平先生,郁达夫先生……这十年来没有他们对我的种种帮助和鼓励,这本集子里的作品不会产生,不会存在。”
郁达夫在帮助沈从文的同时,也被沈从文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理想的精神所感染,很快重新振作了精神,既找到了真正的爱情,又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二个春天。可以说,郁达夫与沈从文是相互成全。没有郁达夫,沈从文可能会客死他乡;少了沈从文,郁达夫可能会沉沦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