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古琴之韵,在一呼一吸之间
2023-08-04汪小年
◎文/汪小年
“把你前面学的都忘掉”
古琴,柔韧而顽强地流传了3000 多年,“士无故不撤琴瑟”“左琴右书”,这些都说明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心中,琴被视作“生命伴侣”。以琴言志、抒怀、传情,每一首古琴曲中都流传着脍炙人口的故事。但曾几何时,古琴却一度沉寂,琴人叹知音难觅,世人讽古琴难听,“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拐点出现在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这门沉寂的艺术,虽仍属小众,却在现当代优秀琴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迎来了转机。
也正是那一年,在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声乐的张艳,迷上了这门古老的艺术。她在网上购买古琴大师龚一、李祥霆先生的教学视频,自学了起来。由于有扎实的音乐基本功、识谱能力,渐渐地,她也能弹几首古琴曲了。“在我反复背记那些如繁体字的琴谱时,我脑海中突然跳出儿时父亲说书时讲过的潇湘馆中宝玉和黛玉的那场关于‘天书’(古琴特有的减字谱)的对话,也许这是我和古琴最早的联结。”张艳回忆说。
大学毕业后,张艳经历过为工作和生活奔波的一段迷茫期后,拜名家学古琴这个念头仍在她心中挥之不去。2004 年,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张艳拨通了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古琴的龚一老师的手机,表达了拜师学艺的心愿。当时,刚下飞机的龚一先生风趣地说:“你这时间把得可真巧啊,我刚开机你电话就来了。你何时来上海,我好了解一下你的情况。”“老师,我已经在路上了。”“啊?你这是先斩后奏啊!”
在古琴界,龚一这个名号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典动画片《哪吒闹海》《山水情》便是由龚一先生抚琴配乐的。
初见龚一老师,张艳就发现他的家中早已集聚了不少从天南海北来求教的古琴爱好者。张艳当场弹奏了一曲《阳关三叠》,“弹完后我对曲子中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侃侃而谈,龚一老师却委婉地说:‘小张啊,你讲那些感受我都懂,但我建议你现在还是把你前面学的都忘掉。学古琴基本功很重要的。’”
时过境迁,如今的张艳回过头看:“那时的我连勾、抹、挑、剔等基本功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如何能做好‘指与弦合、音与意合呢’?你只有弹出了好声音,张弛有度,会用音,才能表达你内心的情感和曲中的意境啊!”
就这样,将近十年的时间,张艳奔波于合肥与上海两地,跟着龚一老师及其女儿龚幽兰学习古琴。后来她又得到了天津音乐学院李凤云教授悉心指导。张艳从最基本的勾、抹、挑、剔开始,到学习古曲、打谱,“小到技法的点滴、作品的立意与章法起承转合的安排,大到古人的审美,如何去体味古人的喜怒哀乐,并将古琴曲中的抑扬顿挫、轻重疾徐表现出来,老师都讲得淋漓尽致。古琴的表达在于技法和心法间的一呼一吸,技法上的学习我没有走一点弯路,心法虽是‘师傅领进门’,却需要我花一辈子时间去领悟。”张艳很庆幸遇到了明师,相较于社会上那些学了十几年古琴仍不得要领的人,她觉得自己很幸运。
学古琴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
琴曲,大多是琴人对天地、生活的感知与思考。2020 年年初,张艳的古琴音乐专辑《行》面世了。其中收集了《行》《暮雪吟》《问》《遇》《知》《定》《思》《西溪南·归》八首曲子,这八首曲子记录了她学习古琴后的人生历程和认知的转变。
前四首曲子是入世的,记述了张艳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当她在追求理想时,却发现她心目中的古琴承载不了太多的名利和浊气,她始终认为“古琴传承给我们的不应该是钩心斗角、争名夺利,古琴所承载的文人气度和风骨一定要保留下来。”当她看到了现实的假象,她夜不能寐地自问:“这么多年我到底在追寻什么啊?那一瞬间我突然感觉方向没有了,特别痛苦,精神一下掉入了低谷。”
《暮雪吟》就是在这种灰暗情绪的极致爆发中创作出来的。“在大雪纷飞的傍晚,我蹒跚前行,不知道去哪儿,雪花舞姿摇曳、飘落在掌心,那么美好,却转瞬即逝。天越来越黑,我看不到方向。”曲子开头泛音进入,雪花飘飘洒洒;按音反复盘旋、情绪层层叠进;尾声渐行渐远,对未来表达出迷茫又抱有希望。“这首曲子的最后用音,我没有将它落在主音上,而是落在属音上,流露着绵延不息的余韵。这样设计的想法是,生命是短暂的,精神却可以永存,古琴的余韵源远流长。”
后四首曲子是出世的,调式用音也转变了,给人带来一种松、沉、稳、韧、静、旷、透、远的感觉。经过几年的创作,张艳整个人的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就这样一首一首地写、一次一次地蜕变……经过几年的自我心灵疗愈,张艳的“认知彻底发生了变化”,“原来艺术不是公式化地学来的,我突然感觉到艺术就在我的生活中。学古琴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当下。”
2022 年,由国家一级导演潘昱竹执导的原创黄梅戏《方以智》在“文都”桐城成功上演,张艳这张原创专辑中的所有曲子均被采用,这让她感到很荣幸。戏文里的明代思想家方以智出场时的豪情万丈、意气风发,后来人生被卷入时代的旋涡,最终被逼得出家为僧……“这部剧的起承转合与我的那八首曲子是那么吻合,跨越时空,我这个普通人竟可以和方以智这个大人物有共同的情绪表达,这是古琴带给我的惊喜。”
艺术是在一呼一吸之间来表达
张艳的“清荷琴院”坐落在绵延的大蜀山脚下,透过琴院的落地窗能看到波光粼粼的董铺水库,清幽的环境很适合以琴养性。古琴教会张艳隐去过去执拗的自己,被尘世烦扰的、走进舒心的琴音,在青山绿水间徜徉。
缓缓走进琴院,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将你我拉近。琴音传入耳朵,潜入心底,将心澄洗。听者的心境随着古琴乐的“线条”一同起伏、延伸。琴音并不霸道,它似水温柔,轻重疾徐,高低远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大不燥,小不虚,并留有不间断的留白,这留白里听得见蝉鸣、流水、清风、人语。在张艳看来,“弹古琴要会呼吸、要有气韵,艺术最终都是在一呼一吸之间来表达的。”
张艳曾在七弦古琴专业网站及各类音乐平台发表过《神人畅》《山居吟》《山水情》《大胡笳》《龙翔操》《暮雪吟》等二十余首传统琴曲和个人原创琴曲,琴风刚柔并济。“我早期时喜欢弹奏技巧上难度比较大的作品,如《大胡笳》《潇湘水云》《流水》《梅花三弄》,有种‘炫技’的意思在里面。但后来随着心境的转变,越来越觉得曲无大小。再小的曲子,弹奏的技法再简单,你也要做到动静相宜、恰到好处,这样才能达到形神合一、琴人合一的状态。后期我逐渐喜欢写意的作品。”
“声韵皆有所主”“唯乐不可以为伪”,“所有的曲子都有它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音由心生,音乐演奏、创作都必须是琴人内心最真实的呈现。如果只是无病呻吟,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那就违背了音乐本身。你的音乐如果不仅能打动自己,还能让听者静下来思考人生,这才是有生命力的。”
如何保护、传承古琴音乐
如何保护、传承古琴音乐呢?在身为古琴非遗传承人的张艳看来,传承要先承后传。承袭古人留下来的大量作品,持续学习、积累并研究。古琴专业知识包括:琴曲演奏方法、打谱、中国古代音律、作品分析、审美方向等,掌握了这些方可谈传。
传什么?传古琴、琴谱还是琴曲?张艳认为,古琴只是一个载体,要通过习琴这个过程,依谱鼓谱、按谱寻声、寻谱外之音,寻古人的智慧、精神、气度与风骨!琴者不仅要传承古韵,也要有创新能力,这也是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
关于古琴打谱,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楚。实际上它是一种音乐考古。古人用减字谱来记录古琴演奏,这由文字谱发展而来,独特之处在于只通过文字方式便能够准确记录绝对音高和指法。但是减字谱并不能记录每个音的长短、强弱,必须通过琴人对音乐语言的理解,感受琴声抑扬顿挫的变化,把这个过程“翻译”出来,转化为可聆听的音乐,这个过程就叫“打谱”。
要唤醒那些沉睡的古曲,在张艳看来,“打谱者第一必须有一定的演奏功底,否则很多技法根本就弹不下来。第二打谱者必须有音乐专业功底,如果你连定弦都不会,那真的叫‘不着调’了?第三打谱还牵涉文献文字、版本比对、校勘考古。确定打谱首先要定谱,确定哪个版本,有的琴曲有100多个版本,这也需要打谱者去辨别。打谱就是二次创作的过程,如果没有以上所说的这些能力,没有一定的音乐修养,打出来也只有声响,没有生动的音乐语言与美感。”
目前打谱、创作、教学充盈着张艳的日常生活。跟着张艳学习古琴的学生大约有两三百人,大部分是因口碑而来。张艳教古琴很看重学生的品行,“我教学生没有分别心,至于他接受度如何,我可以因材施教。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古琴不过由木头斫制而来,所谓琴德,不过是人赋予琴的气息。”“学习古琴,首先要把自己的内在紧张解决掉,要松弛,仔细去体味曲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有人说孩子不好学古琴,我不这样认为。曲子中那种大开大合的情感、意境孩子也许不懂,但我们可以把他们拽到生活中来,用小孩子的视角、情感去体悟就行了。你不能让孩子的认知和我们成人的一模一样,我们要尊重孩子当下的状态,老师只要引导他们慢慢往前走就可以了。古人说‘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能只机械地解决技法,道法自然,要做到心手合一、琴人合一,才能学好古琴。”
如今张艳很享受古琴带给她的这种安静简单的生活,琴界前辈成公亮先生“以乐行世”的人生态度正是她尊重和崇拜的,“用音乐来表达对世界、对自然的认识,对人生的体悟,伟大的古琴艺术一定是可以叫我们忘记有限的自我,而通向无限的天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