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特色发展路径

2023-08-04马晓芳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4期
关键词:特色发展双一流学报

马晓芳

[摘要]针对“双一流”建设给高校学报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文章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结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办刊实际,分析“双一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下高校学报特色发展方向,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从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充分发挥高校学报编委会作用,找准高校学报功能定位,打造高校学报特色品牌,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方面提出高校学报特色发展路径。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报;特色发展

2015年,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充分认识高校出版工作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特殊重要性,把出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支持出版单位的改革发展,加强对出版单位的管理,充分发挥高校出版工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1]。2019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方案的通知》指出:“支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支持沈阳工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其中,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在2017年度、2018年度辽宁省一流学科绩效考核中获评为良好,在2019年度绩效考核中获评为优秀,在辽宁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特色学科类别中取得组内第一,完成矿业工程辽宁省一流学科3项重大标志性成果和4项重大标志性冲击成果。当前,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优秀科研成果的产出及专业科研人才的培养都与高校学报密切相关。高校学报由高等院校主办,承担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促进学科发展、培育科技人才、转化学术成果的重要任务。《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荣获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17、2020、2021版 )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16—2021版 ),并连续7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二等奖,被评为辽宁省一级期刊。

一、文献综述

当前,吕小红等分析高校学报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指出高校学报应充分利用“双一流”建设的契机,与学科、人才协调发展,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服务[2]。乌丽娜从中国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情况入手,在充分分析、研究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学报特色品牌栏目建设,服务“双一流”建设的对策建议[3]。张蕾提出,应依照“双一流”建设的要求,认识和发展高校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通过着力打造特色栏目、提升编辑人员素质、明确发展规划、加强在学科建设中的服务功能等举措,为“双一流”建设增光添彩,提升学报的学术影响力[4]。朱剑经过研究指出,建构专业化、规模化、体系化和国际化的学术期刊集群对“双一流”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快制订高校学术期刊整体改革方案[5]。王媛指出,“双一流”建设对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发展和高校对科技期刊的重视,高校科技期刊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做出应有的贡献[6]。晏小敏等指出,高校学术期刊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创建一流学术期刊为己任,在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实现的同时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7]。可见,大多已有研究从理论角度分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而从“双一流”建设评价指标角度分析高校学报如何加速人才成长、发挥学校学科优势,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文章探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特色发展路径。

二、“双一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学报特色发展明确方向

研究采用刘璐璐、史静寰提出的“双一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多维多层评价指标体系(MMIS)[8]。该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是从人才培养、知识生产、社会服务等多个维度评价“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成效,再根据目标和功能定位的不同,将高校分为不同类别,并针对不同高校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史静寰、陈乐指出,“双一流”建设评价要凸显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办有世界水平的大学。同时,考虑到“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动态概念,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也具有多维、多层性质,因此,“双一流”建设评价要建立更具广度、深度和多元的评价体系[9],也就是多维多层评价指标体系(MMIS),兼顾高校的综合功能和个性特色。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指数(EI)、学术生产指数(AI)、院校发展指数(IDI)、社会贡献指数(SCI)和国际化指数(II)。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根据“双一流”建设多维多层评价指标体系(MMIS)的构建思路,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3个辽宁省一流学科以及19个相关学科相结合的建设实际出发,将“双一流”建设评价指标的要求与自身的创新发展密切结合。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指数(EI)评价指标明确高校学报服务专业人才、加速人才成长的功能定位;学术生产指数(AI)评价指标要求高校学报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走培育特色栏目的特色发展之路;院校发展指数(IDI)明晰高校学报要发挥智库功能,实现工作转化思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近年来对照该评价指标,以“双一流”建设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特点与学校学科优势,不断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及品牌影响力。

三、高校学报与“双一流”建设相互促进,实现特色发展

(一)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形成高校学报特色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从“规划一流学科群、建设一流专业群、培育一流学科创新团队、引育一流人才、推进一流内部治理”五个方面聚焦一流学科建设,以“双一流”建设项目库为载体,强化顶层布局,探索创新建设模式,规划8个服务区域振兴与行业转型升级专项、1个人才引育专项、20个学科提升专项、40个学科创新团队的“双一流”建设新蓝图。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重点建设以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3个辽宁省一流学科为核心、19个相关学科为支撑的专业群,以及矿产資源绿色开发与洁净利用、安全技术与装备、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与信息技术3个一流学科群,以服务能源、环境、安全与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在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北斗卫星利用与智慧城市建设、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能源战略转型和新能源发展等领域形成新的优势和特色。同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服务区域,与行业共生需求的办学特色凸显,对辽宁工业产业和国家地矿行业的贡献度全面提升,在辽宁区域和地矿行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依靠地处辽宁阜新的地域优势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学科优势,坚持高校学报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的原则,坚持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的方针,按照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双一流”建设的要求,重点面向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3个辽宁省一流学科的相关专家学者约稿、征稿,突出学科优势,形成学报特色,为“双一流”建设成果发表及经验交流提供平台。例如,该学报2018—2021年先后发表曹兰柱等撰写的《露天矿高陡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性》,宋子岭等撰写的《露天矿绿色开采工艺及工艺环节匹配关系模型》,范强等撰写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建成区用地扩张时空特征》等40余篇矿业工程学科、测绘科学技术学科类论文,不仅促进了学校“双一流”建设,而且为阜新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充分发挥高校学报编委会作用,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了保证论文的高质量学术水平,围绕“双一流”建设,注重发挥编委会专家学者的作用,定期向编委会专家学者约稿,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煤炭工业拔尖人才、辽宁省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其中,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的王来贵编委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丙酮试剂溶浸煤体结构损伤规律实验研究》等论文12篇;国家煤矿安全生产专家、国家煤炭行业“653”工程首席专家、煤炭行业标准化专家张宏伟编委也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上山保护煤柱应力传递规律解析》等14篇论文。同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也积极利用举办学术会议的机会挖掘学术成果,加强学术交流。例如,2021年7月29日—8月1日,由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联合承办的第十六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校区召开,会议以“新时代渗流力学理论及应用新进展”为主题,包括31场特邀报告和133场分会场报告,并收到摘要98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也获得专刊投稿200余篇。

(三)找准高校学报功能定位,服务高校中心工作

高校学报的办刊思路应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一致,助力学科发展[10]。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学报在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建立学科编辑与二级学院定点联系制度,让每个学科编辑负责联系一个二级学院,定期为青年教师、研究生提供论文写作指导。以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为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科编辑围绕论文选题、写作、发表,为有“双一流”学科建设任务的矿业学院、测绘学院等进行了3场专题辅导讲座,将在论文审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作者,并鼓励青年教师、研究生踊跃投稿。

(四)打造高校学报特色品牌,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021年共发表论文955篇,基金资助文献量占年度发文量80%以上,文献分布于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灾害防治等17个学科,如图1、图2所示,并第一时间发表地质动力环境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及矿井动力灾害多因素模式识概率预测方法成果,及时发表采矿工程学科在矿井动力灾害预测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以及露天矿边坡形态、开采境界与开采程序协同优化理论,露天煤矿深部横采内排追踪压帮开采技术体系等成果。其中,学科研究成果《马堡煤矿高位钻孔布置参数的优化分析》(发表于2021年第2期)、《黔西地区煤层气井有利层位优选与精细化排采》(发表于2021年第4期)、《唐山矿冲击地压影响因素的主控性指标》(发表于2021年第5期)等服务于国家能源、晋能控股、中煤能源等大型国有煤炭企业的40余个矿区,产生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所发表的论文成果还被应用于抚顺西露天矿和阜新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项目、矿井开采强度评估、生产能力核定、矿井灾害防治、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煤炭伴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等,为辽宁省煤炭资源保障提供理论支撑,全面助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021年先后出版两期专刊,用于发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首批40个“双一流”学科创新团队,8个服务区域振兴与行业转型升级专项团队的研究成果。

(五)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实现高校学报转型升级

当前,高校学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将编辑出版工作与新媒体技术充分融合,有利于增强自身吸引力,加强与读者、作者的互动和交流,凸显办刊特色。《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2020年开始尝试建立基于移动终端,集音、视频多媒体信息于一体的社交化出版平台,并借助新媒体手段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充分发挥媒介作用,丰富出版平台功能,以准确满足读者需求。该平台包括审稿人端、编辑部成员端和作者端,既可以实现在线投稿、审稿、查稿等功能,也具有读者的参与、互动功能。也就是说,通过该平台,作者可对编辑部成员及审稿专家提出的意见及时进行反馈和交流,发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读者也可进行互动与交流。此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还尝试为每篇论文定制个性化二维码,让读者通过手机客户端扫描二维码即可进行阅读,使读者有效节约阅读时间,提升阅读效率,真正实现移动阅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EB/OL].(2015-02-11)[2023-05-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802/t20180208_327146.html.

[2]呂小红,杨开英,张蕾.“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实证研究[J].编辑学报,2021(01):111-113.

[3]乌丽娜.高校学报特色栏目服务“双一流”建设路径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06):141-143.

[4]张蕾.“双一流”建设视域下高校学报发展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8(11):37-39.

[5]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5-27,158.

[6]王媛.“双一流”建设对学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01):92-96.

[7]晏小敏,朱正余.高校“双一流”建设与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9(05):112-118.

[8]刘璐璐,史静寰.高校智库影响力评价体系构建:理路、原则与指标: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22(02):29-37.

[9]史静寰,陈乐.构建“本研一体”“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9(01):23-26.

[10]卓选鹏,王梦杰,黄崇亚.关于高校学报服务于本校中心工作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6(02):111-113.

猜你喜欢

特色发展双一流学报
致敬学报40年
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加快以内画为特色的衡水文化产业发展设想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学校特色发展视角下校长角色与素质探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