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中文科技期刊传播力提升路径探析

2023-08-04邱媛媛李帛珊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4期
关键词:传播力融媒体影响力

邱媛媛 李帛珊

[摘要]科技期刊是开展学术交流与传播,推动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在新媒体时代,中文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和传播方式发生变化。如何借势数字化和融媒体,提升品牌传播力,并实现中文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是期刊人必须思考和解决的战略性问题。文章阐述新媒体时代中文科技期刊传播力提升的新形势,分析中文科技期刊传播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并从加强品牌建设和延伸、内容建设、顶层设计和规划、特色刊群构建方面提出中文科技期刊传播力提升的路径。

[关键词]中文科技期刊;传播力;融媒体;影响力

2022年《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出版单位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领域指明了方向[1]。2023年全国出版(版权)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深入实施重大出版工程,精心做好学术出版,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加快出版走出去步伐,构建出版业发展新格局[2]。由此,出版融合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成为增强文化自信,巩固宣传主阵地、壮大主流媒体舆论、提高传播引导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文科技期刊顺势而为,主动创新数字出版的表现形式,将学术信息传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作为提高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抓手,在品牌建设和延伸、内容建设、顶层设计和规划、特色刊群构建方面提质增效。然而,中文科技期刊在传播力提升方面仍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如何立足新发展階段,借助数字技术和政策扶持的东风,加快提升中文科技期刊的传播效果,吸引更多学者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是新时代赋予中文科技期刊人的责任和使命。

一、中文科技期刊传播力提升的新形势

(一)学术知识生产的社会化与融媒化

在纸本传播时代,中文科技期刊的传播渠道较为狭窄,主要面向相关学术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相关专业的师生群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新兴技术打破原有的学界壁垒,社会结构更加开放、包容,中文科技期刊的传播方式也日趋多样;另一方面,学术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主体更加多元,用户群体规模空前壮大,使原来流转于学术领域的信息实现破圈,传播到普通大众层面[3]。学术信息的产出主体也随即延伸到自媒体人、网络“大V”和科普爱好者等,他们与传统媒介下的办刊人、科研工作者共同参与学术信息的加工、解释、传递和实践转化。同时,中文科技期刊的内容优势与新媒体的快速、互动、跨平台优势有机结合,也丰富了学术信息的传播渠道和呈现形式。当前,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媒介成为期刊重要的传播渠道。中文科技期刊可通过融媒体技术对科研信息二次加工,使其更加通俗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有效增强受众黏性。此外,受众数量也成为影响期刊传播力的重要指标。中文科技期刊作为学术知识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必须激发各环节知识生产主体的活力,提高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而推动特定专业领域的科研进步与发展。

(二)精准推送和社群共享成为重要传播渠道

目前,中文科技期刊提高知识分发传播效果的途径主要有精准推送和社群共享[3]。经过编辑部或特定领域意见领袖二次加工的学术信息,可以利用精准推送和社群共享进行分发,最大限度地提高不同受众群体获取知识的效率,进而提高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第一,依托算法技术的精准推送。精准推送作为一种知识过滤和筛查方式,成为当下中文科技期刊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技术手段。受众画像能有效缓解受众信息选择困难的情况,实现由“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转变。第二,依托互联网形成的知识共享。网刊、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直播号等成为学术信息重要的分发方式。社群共享传播的信息一般通过特定群体意见领袖筛选,使信息具有一定指向价值判断,从而激发“群友”“圈友”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此外,随着社交网络流动的知识趋向多样化,单向传播忽略的长尾信息会被大量激活,促成微博粉丝和微信朋友圈成为舆论生成和扩散的重要平台,从而实现信息传递的“千人千面”,激发信息被广泛分享和加速转化的潜能。

二、中文科技期刊传播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一)发展理念滞后,主动传播意识不强

中文科技期刊记录我国各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代表我国不同领域的科研实力。然而,受纸本传播时代评价指标的影响,我国有相当部分受众面较窄的中文科技期刊仍“重出版轻传播”。也就是说,部分传统中文科技期刊对出版流程和出版质量较为关注,但对科研成果的传播和转化重视不足,并对科技信息传播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地震系统为例,目前该系统内有35本地震科技期刊。其中:发展较好的地震科技期刊均在2010年前搭建了数字化采编系统,具备了网刊,并开设了持续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和特色栏目;影响力不足的近10本地震科技期刊在新媒体和数字化采编系统方面均发展滞后,主动传播意识不强。

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开通并运营微信公众号的期刊占总量的46.35% ,开通微博的仅为10.97%[4]。

由此也可见,我国有相当部分中文科技期刊对新媒体传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例如:当下仍有部分中文科技期刊编务工作依靠邮箱传递,线下复盘打印审稿流程存档的方式;部分中文科技期刊编辑对信息化时代的约稿、组稿、审稿、编校、排版、印刷等新型工作方式存在抵触心理;部分中文科技期刊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激励和培训机制等。这些都导致期刊出版时滞过长,传播效果和受众阅读体验大打折扣。当前,中文科技期刊加强自身与新媒体相融合,满足受众的碎片化阅读需求,丰富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是提升期刊传播力的重要渠道。

(二)传播重形式轻内容,运营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中文科技期刊常用的宣传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和官方网站,近几年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也成为中文科技期刊吸引科普爱好者,提升传播力的新阵地[4]。然而,部分中文科技期刊在新媒体建设方面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传播重形式轻内容,运营能力有待加强。

第一,传播重形式轻内容。当前,虽然部分中文科技期刊在形式上已经建立微信公众号并推出特色栏目等,但是内容上仍始终无法摆脱将纸刊内容简单搬运到网端的桎梏,二次加工能力不足,传播效果未达预期。无论是全文推送,还是标题摘要推送,抑或是相关专题的制作,都仍停留在纸刊内容的“复制+粘贴”阶段,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碎片化阅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被非专业的社会大众所接受,使传播效果受限。近几年,一些新媒体发展较为成熟的中文科技期刊开始尝试将论文创新性内容、作者团队、实验过程等以视频或音频形式呈现和推送,增强趣味性和科普性,以提升期刊传播力。

第二,传播运营能力有待加强。《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统计显示,我国69.39%的期刊没有新媒体投入,71.06%的期刊没有专门运营新媒体的工作人员[5],这也是中文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运营能力有待加强的根本原因。当前,部分中文科技期刊受人员编制、内部经费的制约,一般由期刊编辑兼职承担新媒体工作,且缺乏相关培训和激励机制,致使新媒体运营仍停留在从无到有的初始阶段,难以实现从有到优的发展。同时,部分中文科技期刊编辑在新媒体内容生产和推广宣传方面也缺乏成熟的经验和可推广的范式,既受专业所限,对科研论文的改写和二次加工能力不足,也受技术所限,无法及时了解受众需求,未能充分面向受众精准推送内容,尚未灵活把握引证数据和推送内容的关系。

(三)期刊定位不清,复合型人才匮乏

在新媒体背景下,中文科技期刊应明确自身定位和明晰受众群体,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注重专业特色和学科特色。当下,部分中文科技期刊受限于人力、财力、体制等,对期刊发展重视不足,专业化程度和期刊质量有待提高,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也有待提升。例如:某一领域科技研究创新内容较少,部分期刊重复刊载相关性研究,无法助力该领域科研工作者成长;某一领域学科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部分期刊存在重复办刊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与科研工作者不同阶段成长需求相脱节,未能发挥期刊资源和学科资源的最大效用。

无论是“内容为王”,还是“传播为王”,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和优质稿源,期刊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和优质稿源的竞争。然而,部分中文科技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以传统媒体采编人员为主,既缺乏专门的新媒体专业人才,也缺乏具备现代期刊管理理念的管理人才。在新媒体时代,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要抓住发展新机遇,人才成为其能否出圈的关键。提升期刊传播力,吸引复合型人才加入办刊队伍,两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因此,中文科技期刊要主动作为,明确发展定位,加速构建一支具备新媒体技术与营销理念的运营团队,不断提升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优质稿源,并通过对优质内容的二次精加工,为新媒体运营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创内容支持,以实现良性发展。

三、中文科技期刊传播力提升的路径

(一)加强品牌建设和延伸,打造多元化传播渠道

加强品牌建设和延伸品牌服务,打造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对提升中文科技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中文科技期刊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通过加强期刊品牌建设和延伸,打造多元化传播渠道,提升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是挖掘内容优势,提高期刊曝光率。中文科技期刊可通过官方网站、数据库、微信公众号实施混合开放获取,支持部分论文全文免费分享,为其他论文提供订阅服务。同时,中文科技期刊也可提供引文索引、论文引证数据查询等服务,提高期刊传播广度。二是发挥新媒体和大数据优势,提高期刊传播力和知名度。中文科技期刊应通过新媒体渠道打造特色微信、微博、短视频等运营账号,开设专题专栏,强化品牌运营能力,并实施期刊优质内容精准推送和社群共享。精准推送是缓解当下信息冗余现象,实现内容有效传播的重要方式,可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社群共享则可发挥新媒体平台传播速度快和交互性强的优势,满足受众的碎片化阅读需求。三是通过多渠道的传播和互动,提升期刊影響力。中文科技期刊可通过冠名学术会议,开展评奖、评优,并与学会、行业主管机构及第三方进行合作,增加官方网站内容点击量。中文科技期刊也可建立学术交流群,促进同行专家学术互动,增强受众黏性,并借助所属行业和区域学会的影响力,搭建产学研互动平台,利用互动扩大期刊个性化服务范围,为期刊传播渠道扩容[6]。

(二)加强内容建设,促进媒体深度融合

内容建设是期刊品牌构建和有效传播的基础和核心[7]。中文科技期刊加强内容建设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坚持办刊宗旨,明确定位,夯实优质内容基础,积极应用数字审稿系统等新技术手段,提高审稿和编校效率,通过技术把关,杜绝学术不端;二是及时捕捉学科热点,策划选题,组织专刊、专栏,通过主动设置议程引导受众注意力和关注点,不断拓展稿源,提高期刊关注度;三是创新栏目设计,打造精品专栏,发挥期刊的品牌栏目优势,积极维护已有品牌栏目,时刻关注前沿信息,追踪并掌握品牌栏目中话题的进展与更新,并与相关领域专家及时互动,不断调整跟进栏目状态。

媒体深度融合也为中文科技期刊实现内容“按需供应”提供了可能。中文科技期刊通过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特色化、品牌化产品,还可以通过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期刊引导力、传播力。在新媒体时代,中文科技期刊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作者资源、读者资源,整合优质稿件,打造私域流量池,通过媒体深度融合实现内容再增值。同时,中文科技期刊也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受众画像,主动挖掘期刊潜在作者,并有针对性地向这些潜在作者约稿,为期刊聚合优质内容。此外,中文科技期刊还要利用期刊融媒体传播出版平台的交互性优势,不断优化出版流程,提升服务作者和审稿专家的能力,致力于打造并维护稳定的作者群、专家群,从而聚合优质稿源,做强内容加工、创新表现形式、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8]。

(三)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提升期刊数字出版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数字阅读已成为受众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方式[9]。因此,中文科技期刊应积极转变出版观念,大力推进基于新技术、新媒体的数字化知识供给服务,提升数字出版能力,扩大受众群,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推动期刊数字化转型,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论文的优先出版、网络首发、增强出版以及开放获取,以缩短出版时滞,增强受众黏性[3]。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经历了印后电子化、预印本、优先出版和网络首发四种模式[10],有效丰富了期刊数字出版的形式和内容,对提升期刊影响力,增强传播效果颇有助益。

数字出版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关键。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期刊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出版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提升期刊传播力,数字出版及新媒体运营工作不仅要求期刊编辑具有专业功底,还要求其具有较宽泛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卓越的数字化运营能力[6]。因此,中文科技期刊应重新定位新媒体编辑岗位,通过培养或引进兼具以上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期刊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并不断健全保障制度,强化绩效激励,使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工作顺利开展。

(四)加强特色刊群构建,发挥期刊传播整体效应

期刊集群化是单刊在新形势下生存、竞争、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品牌期刊带动其他期刊加入特色刊群构建,既能整合办刊资源,提升刊群的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又能发挥期刊高效传播的整体效应。基于统一且被认可的学科刊群价值观,结合学科特色构建合适的合作模式以及多样的知识服务体系是我国当前学科刊群建设与发展的有效举措。中文科技期刊刊群重构和集群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照学科或所属区域进行集群,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期刊群。该刊群以品牌期刊为中心,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培育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核心期刊刊群,由此提升期刊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二是根据期刊特征及差异化进行集群,如中国科技期刊协会期刊群。该刊群按照学术、技术、科普、综合和检索的分类方式进行构建,并细分受众,采取适合不同受众的推广媒介,发挥刊群传播整体效应。

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科技期刊4963种,其中出版1种科技期刊的出版单位有4069个,占比95.49%[11]。在此发展背景下,中文科技期刊实施刊群传播策略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主管主办单位加强顶层设计和谋划,健全保障措施,扫除刊群构建中的体制障碍;二是期刊加快推进单刊数字化转型,为构建特色刊群奠定技术基础;三是学会充分发挥优势,利用学会区域影响力,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办刊。

四、结语

中文科技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中文科技期刊在提升传播力的过程中,既伴随“出版+”“新媒体+”的技术革新,也伴随期刊人不断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观念的革新。在理念碰撞和技术革新的过程中,中文科技期刊只有牢牢掌握数字化传播的主动权,不断加强期刊品牌建设和延伸、内容建设、顶层设计和规划、特色刊群构建,增强为受众服务和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力,才能助力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宋吉述.建立全方位推动体系 打造数字出版新生态:关于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22(11):13-23.

[2]2023年全國出版(版权)工作会议在京召开[EB/OL].(2023-01-05)[2023-05-27].https://www.gov.cn/xinwen/2023-01/05/content_5735174.htm.

[3]林春香.智媒体时代科技期刊传播力提升路径思考: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学期刊知识生产和传播机制的观察[J].科技与出版,2022(03):115-121.

[4]唐名威.中文科技期刊新媒体运营之路[J].中国传媒科技,2022(05):52-54.

[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6]何玉娟.全流程数字出版提升科技期刊品牌传播力[J].出版参考,2022(02):75-77.

[7]严秀丽,林静,院金谒,等.科技期刊传播力提升对策[J].科技传播,2022(20):27-29,35.

[8]李扬杵,牟晏莹,林子晴,等.眼科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与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传播,2022(20):19-22.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4-27)[2023-05-27].

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

[10]徐铭瞳.学术期刊如何实现数字出版的内涵式发展:基于数字出版历史演进及现状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188-197.

[11]《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编写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专题》内容简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12):1477-1480.

猜你喜欢

传播力融媒体影响力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影像的力量源于用心交流,用爱拍摄
《承德日报》:舞好“指挥棒”定好“风向标”提升传播力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