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作者视角的护理期刊同行评议现状及策略研究

2023-08-04朱吉鸽吕佳吴欣欣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4期
关键词:优化策略

朱吉鸽 吕佳 吴欣欣

[摘要]文章基于护理学领域作者群的视角调研护理期刊同行评议的实施现状,包括同行评议的重要性、评审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包括建立有效的催审制度并加强与评审专家的沟通,不断扩增有效评审专家,实施专家审稿工作评价,探索开放评议模式。

[关键词]护理期刊;同行评议;作者视角;开放评议;优化策略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期刊必须严格执行“三审制”,科技期刊通常采用编辑初审、专家外审和主编/编辑部主任终审的流程[1]。专家外审即同行评议,是保障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学术交流的核心和科研质量控制的关键。同行评议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稿件的处理流程。

目前,关于同行评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同行评议的形式研究,从传统的单盲评审、双盲评审到如今兴起的开放评议模式[2]。二是关于送审方式的研究,传统送审模式主要由编委或者编辑遴选审稿人,創新送审模式可以由作者选择审稿人、由审稿人选择稿件[3]。三是关于编辑、评审专家及作者三者关系的研究[4]。四是关于同行评议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如评审周期长、评审过程不透明、评审结果不具体、不客观等[5]。但目前学界针对护理期刊同行评议的相关研究较少。

近年来,随着我国护理队伍的不断壮大,护理学领域学术交流日益活跃,护理期刊迅速发展。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04年收录护理期刊18种,总载文量9833篇,到2021年增加到30种护理期刊,总载文量26459篇[6]。在护理期刊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同行评议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如护理学领域的评审专家学历层次普遍不高,评审结果没有参考价值等。对投稿作者来说,同行评议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稿件是否录用及刊发速度。本研究基于护理学领域作者群的视角来评价护理期刊同行评议的实施现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提高护理期刊同行评议的质量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针对护理期刊作者设计调研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调研对象的学历、职称等信息及作者对护理期刊同行评议的重要性及满意度、同行评议的审稿周期及方式、同行评议的作用、同行评议存在的问题等评价。调研对象主要为《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的作者。笔者共发放200份调研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4份,问卷回收率为57%。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作者对护理期刊同行评议的重要性及满意度评价

调研结果显示,62.28%的作者认为同行评议非常重要,36.84%的作者认为同行评议比较重要,仅有1位(0.88%)作者认为同行评议不太重要。这和储翼汝

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见,绝大多数作者肯定同行评议的重要性,认同同行评议对稿件质量的把关及学术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采用量表题评价作者对目前护理期刊同行评议实施现状的满意度。10分表示非常满意,0分表示不满意。结果显示,满意度调查平均分为8.5分,其中有55.87%的作者评分在9分及以上,13.16%的作者评分在6分及以下。结果表明,作者对护理期刊同行评议较为满意,但护理期刊同行评议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作者对护理期刊通行评议审稿周期的评价

作者期望与实际经历的护理期刊同行评议审稿周期调研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只有14.04%的作者实际经历的审稿周期小于15天,25.44%的作者实际经历的审稿周期在15—30天,36.84%的作者实际经历的审稿周期大于60天。由此可见,护理期刊同行评议审稿周期普遍偏长,作者期望的同行评议审稿周期和实际经历的审稿周期天数差距过大。审稿周期直接影响作者论文刊出的时间,作者期望护理期刊同行评议能够缩短审稿时间,提高审稿效率。

(三)作者期望的审稿方式

对作者期望的护理期刊同行评议审稿方式这一问题,本研究设置7个选项:单盲(作者不知道审稿人是谁);双盲(作者和审稿人彼此互不知晓);三盲(作者匿名投稿,编辑在评审时给予作者编号,作者、审稿人和编辑彼此互不知晓);评议者身份公开(作者和审稿人彼此知晓);评议报告公开(每个阶段的审稿评议报告内容公开,审稿人匿名);身份公开和报告公开(作者、审稿人、编辑均彼此知晓,评议报告内容公开);公开最终版本评论(对已出版论文的最终版本进行公开评论)。结果显示:最受作者欢迎的审稿方式为三盲,有41.23%的作者选择该选项;然后为评议报告公开,该选项占比达32.46%;接着为双盲,该选项占比达28.07%;有21.93%的作者期望能身份公开和报告公开;有22.81%的作者期望能公开最终版本评论。可见,作者期望通过盲审的方式消除姓名、单位、职称、基金等信息对稿件同行评议的主观影响。另外,本研究发现作者比较青睐开放评议的同行评议审稿模式,作者对每个阶段的同行评议报告内容进行公开非常期待,也期望得到每个阶段审稿专家对稿件的意见和反馈,从而结合评审专家的意见,不断提升稿件的质量。还有作者期待身份公开和报告公开,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更为客观、公正的审稿意见。

(四)作者对护理期刊同行评议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评价

根据调研结果,有90.35%的作者认为护理期刊同行评议对论文起到改进作用,有9.65%的作者认为没有作用。作者认为同行评议对论文的帮助主要体现在结果与讨论(65.05%)、方法(56.31%)、数据图表(48.54%)、摘要(47.57%)、引言(44.66%)、题目(44.66%)、结论(40.78%)、语言表达(37.86%)等方面。可见,护理期刊评审专家更关注论文的结果与讨论以及方法部分,不太关注语言表达、引言等方面。

作者反映的护理期刊同行评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评审周期过长(75.44%);评审结果不具体,对改善稿件质量帮助不大(60.53%);评审过程不透明(55.26%);评审结果不客观,没有准确反映稿件存在的问题(42.11%)等。可见作者虽认同护理期刊同行评议的作用,但也期待护理期刊同行评议能进一步改进。作者希望护理期刊同行评议能缩短周期,提高评审意见的质量和价值,评审专家能提出具体的、翔实的、可操作的修改意见,同时能公开评审过程。

三、讨论

本研究基于护理学领域的作者群,以作者的视角来评价护理期刊同行评议制度实施的现状,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作者肯定了同行评议的重要作用,对护理期刊同行评议给予了一定的认可。但作者也反映了护理期刊同行评议中存在的问题,如评审周期过长,评审结果不客观、不具体、不透明等。结合作者反映的问题,文章从护理期刊办刊实际出发,建议从以下方面来改善护理期刊同行评议过程。

(一)建立有效的催审制度并加强与评审专家的沟通

评审周期过长是作者普遍反映存在的共性问题。由调研结果可知,47.37%的作者期望审稿周期在15—30天,而只有25.44%的作者实际经历的审稿周期在15—30天,36.84%的作者实际经历的审稿周期大于60天。评审专家延期审稿或拒绝审稿,都会使评审周期延长。编辑部一方面应建立催审制度[8],通过在线审稿系统,设定评审周期和催审周期及次数,定期向评审专家发送邮件、短信,避免稿件被评审专家遗忘。对过了催审周期的稿件,编辑部应设置警告标志提醒编辑,如果评审专家回复同意审理的,其可以继续开展催审工作;如果评审专家拒审或不回复是否同意审理,编辑须立即重新选择评审专家评审稿件。另一方面,编辑部应对评审专家评审周期做好统计,对长期延迟审稿的評审专家做好标注,积极和专家沟通了解情况,再次送审时要综合考虑。

有研究表明,编辑部和评审专家沟通不畅是审稿周期过长的一个重要原因[9]。除了建立有效的催审制度,编辑部还应及时和评审专家沟通联系,一方面了解延迟审稿的具体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另一方面其要积极发挥及时提醒和跟进作用。对邮件、电话都联系不上的评审专家,编辑部应及时做好标注。有的评审专家对期刊不了解,不清楚期刊的定位和审稿要求等,因此编辑部应建立评审专家工作群,可推送约稿论文或期刊高质量论文供评审专家阅读,也可将某篇交叉学科稿件发到工作群,请评审专家推荐合适的审稿人,从而增强与评审专家的联系,提高评审专家对期刊的认可度。评审专家是在学术领域做出一定成绩,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人。基于学术认可、专业交流等原因,评审专家大多愿意接受期刊邀请作为期刊审稿人。但评审专家对评审规则、评审标准等不一定把握很好。因此,结合期刊工作实际,编辑部应制订详细的评审标准、评审细则等,并定期推送给评审专家;对新纳入的评审专家提供详细的审稿流程,以提高评审质量[10]。编辑部还可在期刊微信公众号上,分享优秀评审专家的审稿经验。

(二)不断扩增有效评审专家

护理期刊学科范围广,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护理,来稿量大,需要护理学各研究方向的评审专家来审稿。护理领域评审专家的研究方向通常不太明确,编辑在送审时对评审专家的研究方向不太了解,往往出现送审稿件和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不匹配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评审专家大多拒审,导致评审周期延长;或者评审专家给出泛泛的结论,导致审稿结果不具体、不客观,对提升稿件质量帮助不大。因此,编辑部应通过检索万方、知网、Pubmed等数据库,查找与稿件研究方向相近的文献,从而遴选同专业或同研究方向的评审专家纳入审稿专家库[11];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积极关注作会议报告的相关专家,拓展新的评审专家资源;通过关注各种基金申报项目,了解相关专业的人才信息从而寻找评审专家;还可从作者库中遴选同研究方向的优秀作者纳入审稿专家库;还应不断扩充青年评审专家队伍。相较于年长的评审专家,青年评审专家具有以下特点:青年评审专家审稿意愿比较强,希望通过评审稿件,能获得行业最新研究进展;青年评审专家精力旺盛,工作积极性高,审稿周期短,审稿意见通常更具体、更明确、更有针对性。编辑部只有通过不断扩大评审专家队伍,做到各个专业、各个研究方向都有相对应的评审专家,才能确保做到精准推送,从而加快审稿流程,提高评审质量。

(三)实施专家审稿工作评价

专家审稿工作评价指同行评议结束后,编辑部对专家参与的同行评议工作进行的综合评价[12]。通过专家审稿工作评价,编辑部能对评审专家的审稿周期和审稿质量等有相对客观的了解,从而优化同行评议过程。但由于编辑工作任务重、评价工作复杂等,专家审稿工作评价的实施状况不太理想。占莉娟等的研究表明,59.68%的医学期刊编辑几乎不会完成专家审稿工作评价[12]。编辑部应制订简单易行的评价标准和流程,能对每位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的清晰性、全面性、有用性、及时性等给予评分,让编辑能客观了解专家审稿情况,从而进一步优化同行评议流程,提高同行评议的质量。

(四)探索开放评议模式

开放同行评议包括四种形式:评议者身份公开(作者和审稿人彼此知晓);评议报告公开(每个阶段的审稿评议报告内容进行公开,审稿人匿名);身份公开和报告公开(作者、审稿人、编辑均彼此知晓,评议报告内容公开);公开最终版本评论(对已出版论文的最终版本进行公开评论)。此次调研结果显示,作者更希望不公开个人身份,但公开评议报告。开放同行评议有诸多优势,可以增强评审专家的责任心,提高审稿质量,通过公众监督降低评审专家利用身份优势剽窃、恶意拖延或打压所审稿件的可能性。但同样,开放同行评议也可能会导致作者了解审稿人情况从而滋生新的学术腐败问题。由于开放同行评议的实施存在诸多挑战,同时也增加了编辑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对期刊评审质量的影响还不确定[13],因此,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大多不愿尝试,仍多采用单盲或双盲的评审方式。也有期刊做了尝试,如《编辑学报》公开专家的审稿评议报告但不公开身份的做法,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四、结语

同行评议作为期刊“三审制”的重要环节,不仅是确保稿件质量的关键,而且是影响稿件处理速度快慢的重要步骤。本研究基于护理学领域作者群的视角调研了护理期刊同行评议的实施现状,包括同行评议的重要性、评审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为护理期刊实施同行评议提供参考。但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如样本量小,代表性不足,且未深入挖掘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笔者将在后续开展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林松,张维维,周烨,等.科技期刊审稿人审稿意愿提升策略[J].编辑学报,2022(06):649-652.

[2]付伟棠.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08):819-826.

[3]王瑞.科技期刊稿件送审的现状、挑战与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12):1519-1526.

[4]王维朗,黄江华,游滨,等.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编辑-审稿专家-作者之间关系的重构与强化[J].编辑学报,2019(02):145-147.

[5]杨莉娟.科技期刊同行专家审稿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J].传播与版权,2022 (02):25-27.

[6]王红丽,刘苏君,谢贞.数字环境下护理期刊的发展策略[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08年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2008.

[7]储冀汝,李娟,钟正灵.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国内药学领域审稿专家群和作者群[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06):678-684.

[8]陈培颖,陈倩,李娜,等.国内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现状的调研:基于国内自动化领域作者群和评审专家群[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01):3-9.

[9]刘凤祥.专家审稿周期超期的原因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2):104-106.

[10]亢列梅,杜秀杰,荆树蓉,等.开放科学和科研评价改革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改革趋向[J].编辑学报,2021(06):615-619.

[11]贾建敏,吴爱民,赵翠翠,等.医学高校学报通过文献数据库扩增有效审稿专家的实践和成效[J].编辑学报,2021(03):309-312.

[12]占莉娟,刘锦宏,胡小洋,等.学术期刊专家审稿工作评价的实施现状与推进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7):844-850.

[13]索传军,于淼.国外期刊论文同行评议创新态势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21(01):128-139.

猜你喜欢

优化策略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失衡与优化策略
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刍议高校体操教学环境的优化策略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政府机关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