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实践向度

2023-08-04韩英丽

大学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韩英丽

[摘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是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这一理念在生成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传承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观和人民教育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基础和根本立场。这一理念的践行促进了教育公平,体现了教育的民生价值,在凸显教育的中国特色的同时彰显了教育的人民情怀。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逻辑理路;实践向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7-0100-04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强调的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中国改革建设实践的总结,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是党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党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发展教育的基本遵循。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逻辑理路

人民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基本遵循。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实践基础和对既定思想传统的传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借鉴吸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创新,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理论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魂”和“根”。 《尚书·五子之歌》中所讲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代表,充分认识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孟子·尽心下》中所讲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為轻”表明,要想取得天下必须以民为贵。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认识到民乃国之本,主张执政者施仁政、关注民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这一民本传统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但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从统治阶段的利益出发,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而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目的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也理所当然成为社会财富的享有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思想,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对这一发展观在民生领域的践行。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有过这样的论述:“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2]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不同于自然界演变规律那样自发地发生作用,而是通过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发生作用,体现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的异化,指出异化劳动促使富人的 “宫殿”“文明”“智慧”分别和工人的“棚舍”“野蛮”“愚钝”形成鲜明的对比,全面揭示了异化劳动给工人阶级造成了悲惨生活,并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考察了资本发展的逻辑,指出了在以资本为主体的资产阶级社会,相比具有独立性的资本活动中的个人而言是没有独立性的。无产阶级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起“自由人联合体”才能在主体意义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主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和精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借鉴吸收和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创新。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历史逻辑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将其与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着的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等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硕成果,并不断地应用到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把群众观应用在教育工作上并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人民教育观,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观的基础上对人民教育观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为工农群众争取受教育的权利作为斗争的基本任务,并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3],逐渐开启了在中国普及群众教育的历史进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4],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1949年召开的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这一时期教育面向的主体是工农大众,通过夜校、干部培训学校和工农速成学校等来普及教育。毛泽东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5],明确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要求。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创者,从恢复高考改善民生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培养‘四有新人”,邓小平在中国的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人民教育思想。1977年恢复高考满足了人民的教育需求,改变了一代青年的命运。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邓小平看到了教育与科技的重要作用,在南方视察时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377,强调通过教育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性。1980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希望青少年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并在1985年3月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完整阐述了这一思想“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6]110。这一“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履职之初就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教育领域改革的总目标,提出了“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 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7]的具体目标,并在高考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一步步接近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与毛泽东教育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的,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新境界。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实践逻辑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得到提高,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这既是对中国过去发展成果的客观总结,也是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准确定位。“需求”和“发展”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主要方面已经不再限于追求经济的发展,而是要兼顾到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的发展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的国情、党情、社情、民情的新变化促使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教育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追求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与我国当下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且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知识传授方式和获取方式以及教与学的关系也正在发生革命性变革,这些现实情况对教育资源分配、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所遭遇的时代境遇和肩负的时代任务不同,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对于“人民”强调更多的是其所担负的历史责任,通过强调其“创造历史的使命”来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理所当然应该成为社会发展成果共享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时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仅肯定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主体,还突出强调了人民是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受益主体。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人民得到了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理念的实践向度

强国必先强教,“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10]。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和人才首次进行了“三位一体”的统筹部署,对我国在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立足于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谈及最多的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引用了这句古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立德修身,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习近平总书记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言简意赅地回答了为什么要立德,指明了育人的根本是立德铸魂,教育的目的最根本的是促进人在道德层次上的提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教育工作中的生动运用,强调了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特征,回答了学校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不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而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这既符合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是区别于欧美国家高等教育的关键点。立德树人把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目标以及教育的政治性紧密结合起来,阐明了教育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论断是对教育本性的匡正和回归,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民生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8]“公平而有质量”六个字道出了每个家长的心声,指明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着力点。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八一学校时,站在人类社会公平正义的历史高度明确提出“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论断。教育公平的实现关乎社会公平的实现,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民生价值也是人类社会的古老理念。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起于隋朝、延续至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也蕴含了平等竞争的教育公平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党宣言》提出“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的主张,并在阐述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时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并论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

优先发展教育就是把教育摆在人民利益的首要位置,在解决问题时先解决民生问题,在解决民生问题时优先解决教育问题,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并不断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我国各层级教育普及率都已达到或超过中高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重点解决教育均衡问题,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教育的发展要得到人民的认可就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对优质、多样、特色教育的需求,要能够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经费投入要坚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有困难群体倾斜。我国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等一系列措施,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办人民满意教育

强教必先强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保障,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支撐。一是构建一支“四有”强师队伍。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好的教育、好的学校最重要的一条标准是有好的教师。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批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取决于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无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立德树人的责任感。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远大理想与具体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一言一行遵守师德规范,言传身教、润物无声;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为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要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融合在一起,不断加强学习,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三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教育领域的很多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教师水平存在差异造成的,教育投入要更多地向教师倾斜,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安心从教,并重视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途径。

概而言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理念的形成有其严密的逻辑理路和鲜明的实践意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观在教育领域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价值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8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29.

[3]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52.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283.

[5] 毛泽东.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1.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91.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1).

[9]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1).

[10]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1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
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
构建产权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路径选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