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心”声 早搏是不是患了心脏病
2023-08-04陆静
陆静
王女士经常会感到头晕,有时心脏有停跳感,尤其在情绪激动后。一次她到医院看病,做心电图检查时发现窦性心动过缓,医生让王女士再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发现伴有早搏(期前收缩)。一听到“早搏”这个词,人们很快会联想到:会不会是心脏病?本期特邀专家为您详解早搏的一些知识。
认识篇 什么是早搏?
心脏是如何跳动的?
人的心脏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发动机,生命不息,跳动不止。不过心脏能有节律地跳动并不是大脑发出的指令,而是心脏自身的自律细胞在控制着整个心脏的跳动,这种规律的跳动取决于血液的供养,只要有足够的营养和氧气,心肌细胞就可以自动地跳起来。但是心肌细胞的这种规律跳動也是有“总司令”在指挥的,不是盲目地跳动。如果脱离了“总司令”的统一指挥就会出现问题,也就是临床常说的心律失常。
正常人的心脏分为四个部分: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心脏在一刻不停地跳动,不断把富含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的新鲜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并回收“陈旧”血液,运回肺部“再加工”。其实心脏这台名副其实的“电动机器”,具有一套完整的“电路系统”,在“总司令”窦房结发出的电流带动下跳动。心脏的“电路”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浦肯野纤维等。窦房结位于右心房,负责发放心脏跳动的指令,每分钟发放60~100次电脉冲,带着心脏跳动。正常情况下,“总司令”规律地发放激动信号,信号先传至心房,引起心房肌肉兴奋收缩,心房内的信号到达心房和心室之间唯一的传导通道——“传令兵”房室结,最终下传到心室,引起心室肌肉收缩。心脏的各个部分就像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它们会听从“总司令”窦房结的指挥,进行规律的跳动、收缩。这种由窦房结发放指令引起的心脏收缩在心电图上表现为窦性心率,此为健康人的心脏节律。窦性心率正常为60~100次/分,运动、发热、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心率会升高为100次/分以上,睡眠及休息情况下心率可低于60次/分,“总司令”具有自动节律性,会根据生理状态的不同自动调节发放激动的频率来控制心率。
什么是早搏?
除窦房结外,心脏其他某个部位兴奋性过高,提前兴奋引起的心脏收缩,称为早跳或早搏。正常的心脏跳动就像音乐节拍一样匀速、有规律,即便心率有快有慢,但每次心跳的间隔大致相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心脏的规律跳动发生了变化,有的心跳提前发生了,就像抢拍子一样,这就是早搏,全名叫“过早搏动”,顾名思义就是某一次或几次心跳出现得过早。如前所述,正常情况下,窦房结发放电脉冲,心脏其他组织“听从指挥”,规律地跳动、收缩。心脏的电活动有一个特点——“抢占先机”,就是谁发放的电脉冲更早,谁就能带领心脏跳动。虽然心脏其他部位也可以发放电脉冲,但正常情况下窦房结发放电脉冲的频率最快,每分钟60~100次,而其他部位发放电脉冲的频率较慢,所以窦房结之外的其他组织平时没有表现的机会。但在某些情况下,其他部位可能会不服从窦房结的控制,抢先发放电脉冲,赶在窦房结之前放电,如果窦房结之外出现异常快速电活动,就会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或心室内除窦房结之外某部位电活动一次,就会带动心脏提前跳动一次,出现一次早搏。这个信号可以发生于心房或心室的不同部位,从而产生不同部位来源的早搏。例如:来源于心房的信号带动的提前跳动,称为“房性早搏”;来源于心室的信号带动的提前跳动,称为“室性早搏”;来源于心房与心室交界区的信号发放电脉冲带动的提前跳动,称为“交界性早搏”。房性早搏与室性早搏都是很常见的心律失常,偶尔有早搏不等于就有心脏病,但心室内如果有信号持续发生,则相当危险,会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甚至直接致命的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
早搏有什么表现?
早搏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发作的频率千差万别,部位来源不同,症状也各不相同。早搏症状明显与否取决于机体的敏感性,感觉不敏感者可能没什么症状,通常于体检做心电图检查或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偶尔发现。有症状者常诉心慌、心跳暂停感,自行触摸脉搏时会发现脉搏不齐,有一次脉搏出现得较早,也有人会触到脉搏“漏跳”。早搏可偶发,亦可频发,频发早搏可能会导致心排出量降低,引起脑供血不足而致头晕、胸闷、乏力等症状,原有基础心脏病者可因此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
不同的人对早搏的认识不同,治疗需求也不同。有的人几乎对每一次早搏都有感觉,夜不能眠,担心心脏会因早搏而 “罢工”,四处求医问诊;也有人即使每天心脏有几万次的早搏,也不当一回事,症状的轻重似乎与早搏次数的多少并无直接的关系。
早搏如何诊断?
早搏可以发生于健康人群,也可以发生于心脏病患者。在普通人中,如果通过普通心电图检查,早搏发生率为1%~4%,而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早搏发生率则为40%~75%,而且,早搏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增加。心电图是诊断早搏最可靠的方法。常规心电图检查中发现早搏即可明确诊断,通过对心电图中早搏形态的具体分析,可以判断是房性早搏还是室性早搏。有的人早搏发作频率较低,普通心电图可能捕捉不到,需要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才能确定诊断。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获得更多关于早搏的信息,除早搏形态外,还可以知道早搏的次数、早搏发作的频率、早搏发作的时间段、早搏发作与活动或者情绪的关系、药物治疗对早搏的疗效等信息。
感觉到心慌不适后,去医院检查,确诊早搏后,专科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并了解早搏的发病情况,包括就诊人的心理状态,根据个体情况完善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评估早搏情况。发现早搏后,首先应针对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进行筛查,冠状动脉CT或冠状动脉造影可以筛查是否存在冠心病,心脏彩超可以筛查各种心肌病和心脏瓣膜病,部分患者可通过心脏磁共振进一步了解心肌的病变。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药物,如地高辛、三环类抗抑郁症药、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以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也会引起早搏的发生,临床上需要注意加以鉴别。
早搏是心脏病吗?
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心脏早搏是不是心脏病引起的。人出现早搏,不一定是心脏病。有的人甚至没有任何感觉,有的人可能是在体检中发现早搏,而有些早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对患有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或者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人来说,如果心电图发现有早搏,又有心慌、气短、胸闷等不适症状,必须就医治疗。病理性原因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等。
早搏可发生于正常人,但心脏神经症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早搏;情绪激动、熬夜、精神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喝浓茶等均可引发早搏。
治疗篇 如何治疗早搏?
在面对早搏的时候,首先应明确早搏的性质、次数、分布特点及病因(或诱因),抗心律失常药物往往只能治标,采取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疗才是早搏治疗的首选方法。早搏的危险性与次数相关性不大,更与有没有症状无关,与危险性相关的是心脏本身的结构和功能,应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房性早搏或交界性早搏,更多见于普通人,如果心脏本身没有什么严重的结构和功能问题,大多属于无危险性或低危性早搏,不要因为检查发现早搏就非常焦虑,正常情况下不需要用药,通过调节生活、工作方式,如戒烟、忌酒、忌浓茶和咖啡,避免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以及适当休息和调整以后早搏症状也会得到改善。
室性早搏较房性早搏在临床上更为常见,若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室性早搏,应该根据病因进行综合的针对性治疗,同时给予相应的抗早搏治疗。如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发生过昏厥的极高危患者,除一般的药物治疗外,甚至需要安装埋藏式除颤器预防猝死。
早搏又可以根据发作的频率分为偶发性早搏和频发性早搏。一般偶发性早搏是指每分钟发作不超过6次。不管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或交界性早搏,多为功能性早搏,又称良性早搏,大多经检查找不到心脏基础病的证据,临床上十分常见,并随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增多,但对健康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若无明显症状,不必使用药物治疗;若患者症状明显,早搏的治疗应以消除症状为目的,减轻患者的顾虑与不安,避免诱发因素。频发性早搏是指每分钟发作早搏超过6次,常见的二联律与三联律就是一种有规律的频发性早搏。前者指早搏与正常窦性心率交替出现;后者指每2个正常窦性心率后出现1次早搏。频发性室性早搏多在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出现,最常见的心脏病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与二尖瓣脱垂,患者除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外,还应针对原发病及诱发原因进行治疗。
若室性早搏在24小时内发生1万次以上,或者超过总心搏数的10%,甚至15%以上,建议及时治疗,过度频繁的早搏可引起早搏相關性心肌病。目前,频发室性早搏的药物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以利于患者提高对早搏的逐渐适应和耐受。首选β-受体阻断剂(美托洛尔),特别适用于窦性心率较快和室性早搏集中发生于白天的患者;也可应用一段时间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尽量不选用胺碘酮。胺碘酮除对心脏本身的毒性作用相对较少以外,对全身其他脏器有明显甚至严重的毒性作用,最严重的是肺毒性。胺碘酮可导致肺间质纤维化,并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也可致角膜碘沉着、皮肤损害及肝肾损害。胺碘酮的脏器毒性作用虽与剂量大小有关,但即使小剂量应用,长期用药时仍应高度警惕。不论是使用β-受体阻断剂还是抗心律失常药,都不要长期服用。另外,近年来对中成药及联合用药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报道也越来越多。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导管射频消融术在室性早搏治疗上的地位有所提高。导管射频消融术是将电极导管经过静脉或动脉送到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产生高温使局部心肌凝固、坏死等治疗室性早搏的微创介入术。药物疗效不佳的频发室性早搏做导管射频消融术可明显减少室性早搏的发生;症状明显、药物疗效不佳的右心室、左心室、主动脉窦起源的频发室性早搏推荐实施导管射频消融术,成功率较高;对左心室功能障碍高负荷室性早搏及室性早搏诱导的心肌病患者实施导管消融,有助于改善症状和左心室功能障碍及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无痛苦,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预防篇 如何预防早搏?
早搏的发生率很高,在中青年人群中也较常见,且大多数查不出病理性诱因,多为功能性早搏,往往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通常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吸烟、酗酒、大量饮用浓茶或咖啡后发生,一般出现在安静或临睡前,运动后早搏消失。功能性早搏一般不影响身体健康,经过一段时间,这种早搏大多会不治而愈,故若无心脏病家族史、先天性心脏病等病史,偶尔出现的早搏可以不予理会,定期到医院体检即可,无须特殊治疗。但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保持开朗、乐观、平和的心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不暴饮暴食、不过量饮酒,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身体机能,还能缓解焦虑情绪。
如果合并心肌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及洋地黄中毒时,也常出现早搏,这些都属于病理性早搏,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尽早到医院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如果出现严重且频繁发作的早搏,最好住院观察、治疗。
总之,心脏早搏无论是正常人还是心脏病患者中都十分常见,并非心脏病患者的特有现象。我们应该在客观、科学的基础上综合判断,正确对待心脏早搏,合理制订观察和治疗心脏早搏的方案。避免因功能性早搏导致不必要的紧张、恐惧,背上患“心脏病”的包袱,无休止地接受治疗。危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生早搏往往需要在住院条件下,由专科医生对其进行严密观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