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瓷盘边饰中的菊花纹样演变研究

2023-08-04王玉颖

江苏陶瓷 2023年3期
关键词:明清时期

王玉颖

摘要明清时期,菊纹逐渐迈入装饰领域,瓷盘边饰纹样的装饰比重不断增加,它们的碰撞产生了新的艺术氛围。与此同时,随着陶瓷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不断产生了新的样式,其不仅开拓了审美意义,还增添了更多的历史及社会意义。本文将从边饰纹样的视角对菊纹变化、工艺发展以及形式多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明清时期;菊花纹样;瓷盘边饰

0引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一直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物态文化上的药用、食用以及茶用,行为文化上的观赏、习俗以及节日,精神文化上的文学作品、诗歌以及绘画,还与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可见其在古人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而在陶瓷纹样中,菊纹也同样应用广泛,不仅可以作主纹,还可作辅纹,还常应用于瓷盘边饰上。

1菊花纹样的传承演变

当谈及菊花纹样在陶瓷中的应用时,必然需要了解其来源与发展。据考古发现,最早出现菊花图案的是在陶器上——仰韶文化出土的带有菊花纹图案的彩陶器皿,但宋代出土了一系列菊瓣式盘、菊瓣式碗(见图1-1),从而判断其始于仰韶、兴于宋。兴盛的原因与文化息息相关,宋代“理”的文化思想发展追求平淡之美的风气盛行,“菊”的形象符合当时的思潮,从诗书画卷上的应用衍生到陶瓷上成为必然。元代青花的出现使菊纹开始作为装饰出现在瓷盘边饰上,例如元青花龙纹盘(见图1-2),其边饰以缠枝菊的形式呈现,菊纹椭圆形,其花蕊饰以双层线条,内部画以网格,菊瓣围绕花蕊延伸,并以不填满留外边的形式呈现,菊纹在宋、元时期的应用为明、清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成熟期,边饰纹样相较宋、元时期呈现多元变化。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中分别提到“图案花纹多见花卉纹,主要是缠枝和折枝牡丹、莲花和扁菊花。扁菊花纹尤为多见,这是洪武时期釉里红和青花瓷器的共同特点之一。”说明明代菊花纹装饰已经非常普及了。诸多的菊花样式常以以下五种形式在瓷盘边饰中表现:其一为双层菊瓣纹,花蕊呈网格状或填满,内层花瓣单线勾勒且留白,外层花瓣不填满或内外花瓣勾线并填色但示意明暗面(见图2-3)。其二为多层花瓣,没有明显的花蕊或呈网格状,花瓣以勾线加填色的形式表现(见图2-5)。其三为单层花瓣,花蕊呈网格状,花瓣不勾线并满色(见图2-6)。其四为单层花瓣,花蕊圆形勾线且填色,花瓣细长且具有动势的围绕花蕊并以勾线的形式表现(见图2-7)。其五表现为写意式折枝菊,不勾线,直接画出花瓣形状,花蕊处用勾线的形式。例如图2-4,其盘内外壁及折沿处都饰以菊花纹。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明代菊纹的变化主要是在花蕊与花瓣间,尤其是花瓣的勾线与填色,整体以扁菊形象出现,形式以装饰为主,呈写实的动势。

清代,历史原因的融合促使陶瓷发展到顶峰。查找的资料中显示,瓷盘边饰中对菊纹的应用主要来源于康、雍、乾时期,其中以康熙为代表。康熙时期的菊纹更具有装饰性,例如图3-8其花蕊为椭圆形,填满红色并在其上均匀饰以黄色的点加以点缀,花瓣单层并以勾线的形式表现,修长且花瓣间具有重叠之感。图3-9,其分里外两层边饰,分别采用不同菊纹样式,内层花蕊为椭圆形,花瓣单层且中间饰以两条经络,外层则采用半个菊纹的表现形式,花蕊为一大一小的半圆,花瓣单层且无经络。图3-10,其花蕊以围绕中心点呈发射状的线条组成,花瓣分为两层,内层花瓣是简约的单瓣组合,外层花瓣是以云纹的形式表现。雍正时期的菊纹逐渐趋向写实,例如图3-11,花蕊为中心点,而多层花瓣围绕花蕊由小至大向外发散,色彩也由内而外减淡。图3-12,花蕊以六个圆围绕一个圆组合而成,以统一的黄色视为一体,花瓣为单层,每片花瓣饰以红色且边缘处留白,不仅区分了花蕊与花瓣,更是使得花瓣更有层次感。雍正时期的菊纹不仅应用于装饰,还较多地出现在造型上,例如图3-13等。乾隆时期出现的菊纹不多,但主要以写实为主,例如图3-14,其花蕊为两层,内层饰以绿色,花瓣以勾线的形式呈现,但整体形态接近于写实。清代菊纹的变化更为丰富,形式、色彩多样且趋于写实。

2工艺技法的丰富表现

陶瓷的繁荣发展与工艺是紧密相连的,彼此相互促进、相互成就,明、清是陶瓷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明宣德的青花、明成化的斗彩、清康熙的五彩、清雍正的粉彩、清乾隆的珐琅彩,而菊纹也见证了不同时期工艺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搜集的资料显示,明代瓷盘以青花为主、斗彩为辅,所以菊纹主要在青花中寻求变化。洪武时期采用的是国产高锰低铁的青花料,钴料中有锰、铁等杂质,所以呈浅灰色。图4-15内壁是折枝菊与其它花卉组合,折沿处以及外壁是缠枝菊的形式,采用了大小不同的菊纹进行对比。永乐时期海外贸易开放,郑和下西洋带回高铁低锰的苏麻离青料,呈青蓝色,但其发色介于洪武与宣德之间。图4-16,其内壁采用四季花卉分别是牡丹、莲花、菊花、梅花,并采用折枝的形式表现,每相邻的折枝纹样不重复并有相应的间隙。四季花卉纹样在青花瓷盘中应用较多,还常以缠枝的形式出现在边饰中。宣德时期的青花料主要采用的是苏麻离青,发色相对永乐时期更为艳丽(图4-17)。永乐时期的青花料是國内的平等青,发色蓝中泛灰,此时又出现新工艺,用青花对纹饰的外轮廓进行勾线,烧制成瓷后填入釉上彩再进行烧制,此工艺称为“斗彩”,成化时期出现较多(图4-18)。

清代经济的繁荣、工艺的鼎盛、对外交流的频繁以及皇帝的喜爱使得陶瓷达到了鼎盛。五彩、粉彩以及珐琅彩工艺的出现,使得菊纹的形态与色彩也发生了突破性的改变。在康熙五彩中,主要由红、黄、绿、蓝、紫、黑等组成,而菊纹在此亦呈现许多新样式。在瓷盘边饰中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以整个或半个双层菊瓣纹的形式规律性地出现,在色彩应用上有时区别内外瓣,有时区别花瓣与花蕊,有时用色统一(图5-19)。其二,将单层菊瓣纹简化,花蕊用简单的圆概括,花瓣则是梯形或椭圆形,花瓣间不再层层叠压,而是围绕花蕊均匀分布,整体由繁至简(图5-20)。其三,对比明代的青花,形态更具装饰性(图5-21)。雍正盛行粉彩,其工艺技法先用玻璃白打底,用没骨法进行勾涂渲染,用浓淡深浅的变化突出纹饰的阴阳转折,使菊纹的形态更立体、真实感强。由于乾隆风雅性情、工艺的独特性以及对外贸易的盛行,使得菊纹清新淡雅、工细写实,有些带有异域风味(图5-22),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乾隆时期的珐琅彩使菊纹的精致程度达到了极致,绘制写实精细的菊纹在珐琅彩瓷盘边饰中并不多见,有时仅有一朵藏于众花之中。

3形式语言的多元变化

传统瓷盘边饰形式的多样化,不仅表现为宏观的构图、色彩、组合形式,还有微观的线条、工艺、寓意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画面进行分析处理的。

从构图上来说,菊纹主要以连续型以及分割型构图为主。在连续型构图中,菊纹通常以缠枝的形式出现,常与牡丹、石榴花、茶花、荷花、缠枝莲花、芍药等组合为四季花卉,在明代,花卉纹排列組合没有规律性,一般不表示四季(图6-23),但清代开始出现有规律并与四季相关花卉盘(图6-24)。在分割型构图中,菊纹有折枝和散点两种表现形式,以折枝的形式出现时,边饰区域作等分处理,一般或四、或六、或八,内容则是由折枝菊与其它折枝花卉共同组成(图6-25),有些出现在开光处时作主要画面或仅作为搭配出现(图6-26),在明代青花瓷中应用较为广泛。当以散点的形式出现时多展现在锦地上,有时以几朵正面的形式出现,有时以几个半朵的形式出现,样式、色彩以及搭配较为丰富,清代时期的五彩瓷中出现较多(图6-27)。

从组合形式上来说,菊纹不仅与其它花卉组成缠枝,还与云纹、如意纹、龟背纹等纹样组合成其它形式出现。图7-28中由双层边饰组成,内层由菊纹与其它花卉组合而成,而外层是以缠枝如意纹的形式出现;图7-29中也是由双层边饰组成,外层由折枝菊与其它折枝花卉组合而成,内层是一圈完整的龟背纹;图7-30中是单层边饰,开光处外以云纹为底纹,用菊纹做点缀。从中可以看出菊纹瓷盘常以单层或双层边饰出现,组合纹样都是传统吉祥纹样且不受工艺的局限。

4结语

菊花纹样是传统瓷盘边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不仅赋予作品装饰性,更是历史、文化、艺术的承载,是社会精神的传递。明清时期,在经济的繁荣、工艺的发展、皇帝的喜好等多重因素加持下,使得其在表现上逐渐写实,在工艺上逐渐多元,在形式上逐渐丰富。菊纹在边饰上的应用与发展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现代艺术创作的促进,任何一个方位的思考都可能成为创作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毛静.中国传统菊花文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2]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国玲.缠枝菊花纹在陶瓷装饰上的应用[J].中国陶瓷,2022,58(09):89-93.

[4]滕道洋.中国传统陶瓷菊花纹装饰特征演变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

[5]朱大维.康熙古彩装饰中的边饰研究[J].中国陶瓷,2008(01):67-69.

[6]张立昭.青花美自青花料——浅谈元、明、清青花发色的特点[J].大众文艺,2014(04):95.

[7]刘丹.明清五彩边饰纹样比较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20.

猜你喜欢

明清时期
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建筑风格研究
论明清时期广西少数民族户口的调查统计与入籍问题
浅析明清时期处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缓慢的原因
从两方高阳碑志拓片看明清两代的学规禁例
明清之际外销瓷的西洋化及其历史内涵
明清时期徽州书院的资金来源
山海关区文物管理所藏铜造像选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