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茶文化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探究

2023-08-04刘英博骆真琴

福建茶叶 2023年5期
关键词:茶文化民族思政

刘英博,骆真琴

(汕头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新时代大学生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思想引领工作,对大学生做好意识形态教育。以思政课为着力点,以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为支撑点,科学和全面推进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应将茶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构建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第二课堂,为高质量育人提供新的承载体。茶文化蕴含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儒释道思想,对学生价值观树立和良好意志品格的形成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将茶文化巧妙嵌入思政课实践课堂,为学生创建开放、愉悦、健康、多元、民主的学习环境。

1 茶文化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功能定位

1.1 塑造民族性格和精神的功能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高度集成与整合,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不断形成更加完善的文化体系。茶文化中蕴含深刻的哲学思想,以及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将茶文化应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茶文化塑造民族性格与精神的功能。基层大众的劳作与生产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蕴含我国深刻的文化基因,并融入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文化理念。从这个维度来看,茶文化中蕴含我国独特的民族性格与精神,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领学生深入学习我国优秀传统茶文化,进而能对中国历史和历史发展过程建立深刻的认识,充分领悟其中蕴含的务实精神与英雄精神。因此,教师需充分发挥茶文化的教育功能,有效塑造学生的民族性格,即引领学生成为踏实、务实、积极进取的人。教育工作者应将茶文化中蕴藏的民族精神巧妙的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将民族性格嵌入到学生的性格中,令他们充分汲取茶文化中蕴含的伟大精神,继而逐渐形成强大的民族自信与自立精神。

1.2 行为规范教育功能

茶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各地区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与特征。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各个地区和民族,特别是潮汕地区有着独特的茶文化,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聚集成特色的民族文化。而社会个体思想道德与品质的形成,势必会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与熏陶。潮汕茶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将其科学融入粤东地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时,可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道德养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各个时期,教师需利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引领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行为。茶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融合,可对学生进行科学和特色化的行为规范教育。将潮汕茶文化中自然形成的民族道德规范科学介入思政课堂,使学生对个人与个人、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新的认识,因而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和社会发展规律。教师要充分发挥茶文化行为规范教育功能,利用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对学生思想与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

1.3 意志品格的培育功能

学生个体的意志决定其行动方案,教师若想保证学生规范化和合理化的参与各项教学与社会活动,必须充分发挥茶文化的意志品格培育功能。教师应将茶文化科学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对茶文化形成过程与发展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学习采茶、种茶制茶等文化和技艺时,教师应以茶为轴心将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教育工作者需明确人类个体的生存环境是意志品格塑造的根源,需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科学融入校园环境,由此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制性与坚韧性。

1.4 民族认同功能

教师需利用思政课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对民族文化和制度等产生极高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学生只有充分接纳与认可民族历史与文化,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茶文化民族认同功能,以茶文化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民族文化教育。茶文化中蕴含深刻和鲜活的历史记忆,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茶文化和发展历史的过程中,要提炼历史记忆中的先进思想与文化精髓,令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各地风俗习惯等都能产生较高的认同感,并对国家产生较强的依附感与归属感。教师必须明确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无法形成极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很难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忠于国家。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思政课堂充分发挥茶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不断夯实学生文化基础,促使他们对国家历史形成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理解。以茶文化为中心,面向学生开展的民族认同教育,要从历史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三个方面着手,引领学生从不同维度了解国家发展进程和茶文化形成过程。

2 融入茶文化的思政实践课堂的特性分析

2.1 实践目标的导向性

茶文化与思政实践课堂的融合,形成有着鲜明导向性的活动体系。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种茶与采茶活动等,有效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产与服务的自觉性与自制性。思政课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正确的目标为导向,科学将茶文化融入思政实践课堂。致力于培育学生正确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在采茶与制茶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茶文化,从中领略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伟大。师生深度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在茶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下,形成浓厚的历史感,并对民族文化和历史产生极高的认同感。

2.2 实践内容的丰富性

茶文化元素在思政实践课堂的介入,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广泛性。教师需为学生实践与探索提供开放的空间,为其合理设定与安排活动时间。茶文化在思政实践课堂的融入,充分体现第二课堂的丰富性,由此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感受与实践体验。教师可利用休息日组织学生参与与茶相关的课外活动,将思政教育内容巧妙渗透到具有趣味性和丰富性的活动内容中。基于茶文化构建的思政课实践第二课堂,需以茶文化为中心,与经济、社会文化、美术、音乐等方面建立联结,进而设计跨学科和跨专业的活动内容。学习先进思想和优秀茶文化的同时,能够对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发展建立深刻的认识,继而在丰富和愉悦的实践活动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 活动参与的主体性

教育目标应成为融入茶文化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的指针,始终遵循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有意识的增强学生学习与实践的主动性。教师组织特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确保他们全程深度参与各项活动,并能自我教育与自我实践。基于茶文化构建的第二课堂,必须要充分凸显活动参与的主体性,即学生在活动设计与实践方面需具备一定话语权与主动性。只有学生在学习与实践方面获得较大的自由选择度,才能更加积极和深入的参与到各种实践教学中。

2.4 实践环节的趣味性

相较于传统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思政课堂融入茶文化的第二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对象的地位,学生在思政课实践环节有了更显著的主体地位。在茶文化元素的作用下,教育工作者要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实践环节应以趣味的活动为主,使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产生更多的交流与互动。或是以种茶活动为载体,承载具有一定现实性与实践性的思政教育内容。如学习种茶技艺的过程中,学生对社会生产形成新的理解视角。教师要利用茶文化元素,增强思政课实践环节的趣味性,确保学生与教师在深度的交流与交互中实现知识互补,而学生需真正将先进思想与优秀的文化转化为自身的智慧与经验。

2.5 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融入茶文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更注重实践的教学环节。教师需组织学生深层次参与实践过程,在亲自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如利用不同规模和主题的茶事活动增强实践环节的多样性,在不同的实践情境中学习不同的文化和思政理论知识,并将其与实践活动进行巧妙结合。以茶文化为中心,协同推进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各种茶事活动中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的活动情境与场景进行实践应用。教师需根据国家人才教育战略布局,以及整个社会对人才培育提出的新要求,将茶文化科学的应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动态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3 融合茶文化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

3.1 茶文化元素巧妙融入“红色旋律”系列活动中

教师在实际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弘扬主旋律,提取其中的文化与思想精髓,设计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红色主题活动。茶文化元素需巧妙融入红色旋律系列活动中,实现茶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推进。如利用红色旋律讲坛,向学生系统和深入讲解国家红色文化和革命历史。教师在讲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过程中,可巧妙融入茶文化形成与创新发展相关的知识内容。或以红色旋律读书会为主题,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围绕茶文化和中国历史相关的内容进行交流与探讨。以读书会为载体,承载与传播优秀的茶文化和先进思想。同时,教室应以红色旋律歌曲创作与表演为主题,开展具有一定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即教师应要求学生以红色文化和茶文化为元素或主题,创作或改编红色旋律歌曲。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解读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及历史文化。而茶文化元素与红色旋律系列活动的融合,可增强思政课实践活动的趣味性与多样性。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可在共读红色经典的过程中进行深刻的思想交流,对我国优秀传统茶文化建立新的认识。而融入茶文化的思政实践课堂,有了更浓厚的趣味性与文化性,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国民身份认同感。

3.2 构建茶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环节的基本原则

教师若想保证实践教学目标定位的科学性、课程内容设计的合理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必须构建科学的茶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环节的基本原则,继而有明确目标和针对性的实践想法与实现目标。第一,思政教师要秉承目标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原则。即利用茶文化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与模式的过程中,以正确和核心的教育目标为轴心,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高质量实现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与形式的创新,需高质量服务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否则本身行动方案将失去意义。第二,主体性与参与性互为影响的原则。即教师要在实践环节凸显学生主体性作用,促使他们积极参与与响应各类教学活动。同时,通过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学习与实践方面的主体意识,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有效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第三,系统性与动态性相统一的原则。基于茶文化元素构建实践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以系统思维审视学生在不同时期和阶段的发展情况和思想问题,有针对性的调整与优化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思想问题和个性化需求,动态优化与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始终坚持动态理念,科学的将茶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科学的丰富与拓展教学内容,设计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3.3 基于茶文化创建开放和有趣的学习社区

学习社区是剥离于传统教学体系之外的学习形式或组织,是学生学习茶文化和职业发展相关其他技能技术的重要场所。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教师需引领学生扎实掌握与深刻记忆理论知识,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教育工作者可基于茶文化创建开放和有趣的学习社区,组织学生更加系统和深入的学习茶文化及其他优秀传统文化,深刻领悟其内在思想和文化精髓,并由此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承意识,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产生极高的认同感与接纳度。而学习社区不局限于传统的实体场域,可在虚拟网络平台创建一个独特的社区学习中心。学生可与学校之外的人员进行文化交流,由此充分拓展学生学习视角,对课本之外的知识内容形成开放性思维。教师要充分发挥社区学习中心的作用与功能,将茶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后,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民族认同教育。教师可将茶艺表演、茶画设计与制作,茶故事分享等内容,科学融入社区学习中心的教学内容中。而教师通过有效对接线上与线下学习与互动,最大程度发挥开放学习社区的教育辐射作用。无论是依托虚拟网络环境的社区学习中心,还是基于实体场所的实践与互动,都要成为学生释放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新型学习社区,并与传统的思政课堂有所区分和联系,在课堂内外形成强大教育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及良好意志品格的塑造。

3.4 以茶产品加工活动延伸思政课传统实践教学空间

教师利用茶文化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既要在理论层面形成更加完善的体系,还要聚焦各个实践环节与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形成新的设想与思路。教育工作者要以茶产品加工活动延伸思政课传统实践教学空间,组织学生深入参与茶种植基地的运营与管理。以茶产品加工活动为媒介,对传统的教学环境与空间进行延伸。如学校与基层组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进入茶产品生产基地学习与实践。教师需组织学生深入渗透茶产品加工流程,扎实掌握其中的各种技艺与技术,在繁杂的工艺与工作程序中有效培养学生坚毅品格。教师要将思政教育目标合理的嵌入到实践活动中,引领学生完成产品加工与生产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思政课实践教育目标。教授学生茶产品加工技巧与技术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宣传我国优秀传统茶文化,在具体践行行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

4 结语

多元文化和价值观背景下,高校必须不断创新和改革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利用好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全面赋能。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思想成长特点和问题,将茶文化科学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始终秉承立德树人教育之宗旨,动态优化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

猜你喜欢

茶文化民族思政
我们的民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思政课“需求侧”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