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亲角大龄未婚青年的婚姻匹配难题探析

2023-08-03戚威

西部学刊 2023年13期

摘要:城市大龄未婚青年群体的婚恋问题一直亟待解决,通过对F市Y相亲角的文本资料进行定量分析,探究此类群体在择偶标准方面能否匹配。经过相关性检验发现,城市大龄未婚青年的择偶标准因性别、学历、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是否有房产的不同而在某些标准的提及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其困境在于择偶坡度效应和性别资源空间的不对等,这二者导致了相亲角的相亲成功率不甚如意。

关键词:城市青年;未婚群体;择偶标准;相亲角

中图分类号:C91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3-0138-04

A Study of the Marriage Making Difficulties

of Elder Unmarried Youths in the Matchmaking Corner

—A Case Study of Y Matchmaking Corner in F City

Qi We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00)

Abstract: The marriage and love problems of urban elder unmarried youth have been urgently needed to be solved. By quantitatively analyzing the textual data of Y matchmaking corner in F city, this research explores whether this group could match in terms of mate selection criteria.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on tes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mention of certain criteria among urban elder unmarried youths depending on their gender, education background, whether they are only children, and whether they have real estate.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dilemma lies in the slope effect of spouse selection and the imbalance of gender resource space, both of which lead to the matchmaking corners low success rate.

Keywords: urban youth; unmarried group; mate selection criteria; matchmaking corner

据民政部统计,2021年全国共有763.6万对男女结婚登记。这是继2019年和2020年结婚人数分别下降到1 000万和900万之后,结婚登记数量再次下降到800万以下,也是自1986年民政部提供这类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结婚人数降低带来了大量的“剩男剩女”,这一情况不仅在城市中尤为突出,在农村也很明显。在崇尚自由恋爱的现代社会,配偶的选择雖然是个体行为,但挑选另一半的标准却体现在社会结构层面。因此,人的择偶标准在基调上往往是其所处社会和群体中流行的择偶标准的体现。相亲角作为城市青年择偶的一种方式,逐渐成为寻找合适婚恋对象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探访F市某相亲角,对城市大龄未婚青年对于婚恋对象基本要求的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以便寻找这类群体在择偶方面的特点。

一、城市大龄青年婚恋问题研究现状

(一)城市大龄青年婚恋问题现象及其成因

所谓“大龄”单身青年,是指到了适婚年龄没有结婚,过了适婚年龄由于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迟迟没有结婚的青年男女[1]。关于城市大龄青年婚恋问题最早的研究是在1985年发表的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显示,当时大龄未婚青年因渴望和追求事业上的成功把婚姻放在了第二位。此外,内化的社会择偶标准缩小了他们的择偶范围,社会婚恋道德环境的滑坡让他们在婚恋选择中过于谨慎甚至心存畏惧[2]。社会择偶标准内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门当户对”的择偶标准,二是“婚姻梯度”。有过失败恋爱经历的大龄青年,心中留下的阴影致使其在以后的婚姻选择上会变得小心翼翼[1]。

有学者从市场经济体制角度探究大龄单身青年男女出现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主体的逐利性和竞争性对青年男女的婚恋动机、婚恋机会和婚恋过程,乃至婚恋结果都发挥着影响,它是“剩男剩女”现象形成的一大制度动因[3]。市场经济从三个方面对婚恋过程发生作用:首先是主体的逐利性导致青年在婚恋动机上更看重经济利益;其次是市场的开放性显著扩大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延长了婚姻决策的过程和时间;最后是市场经济体制诞生了婚姻市场。

(二)婚恋期盼压力下的未婚青年与择偶标准

因为到了或者过了适婚年龄,城市大龄未婚青年常常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压力首先来自父母,与古代的“父母之命”不同,当代青年婚恋过程中父母所起的作用虽然有所降低,但依旧发挥重要作用[4]。子女到达一定年龄之后,父母便开始操心他们的婚恋问题,甚至出现不顾子女意愿强烈要求其结婚的现象。广告、新闻报道以及影视作品中幸福的夫妻形象,无形中为大龄未婚青年增添了压力。当反思自身时,有的人发现自己似乎一无是处,收获甚微,顿时觉得无地自容、备受压力[5]。上述几种压力并行下,大龄未婚青年通过婚介、相亲角、相亲节目等方式大量而迅速地寻找婚恋对象。

社会发展较平缓时候,人们的择偶标准变化不大;但在社会变动剧烈的时期,婚姻观念中会随之产生较明显的变迁。这可以说是文化堕距(cultural lag)的一种表现形式[6]。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经济形式的多样化,而且撼动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在婚姻观念方面的表现就是择偶因素的多元化。国外研究把择偶标准总结为民族、宗教、年龄、健康、相貌、教育、性格、职业、经济状况等因素[7],在中国受重视的择偶标准有年龄、身高、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与经历、容貌、健康等[8]。

一项关于15年间征婚主体及择偶标准变迁的研究发现,公开征婚的人数越来越多,征婚者的年龄在增长[6]。有学者通过研究自1985—2000年15年女性择偶标准的变化,得出了几个变量在不同年份的变化[9],年龄与身高始终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职业要求逐年下降,相貌、人品、性格、地区在不断上升。

在对另一半外貌方面的要求来看,身高较高的人对另一半的体貌要求也高;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对未来配偶的体貌要求也越高[10];初婚青年更为看重性格、气质、事业心;再婚青年更为看重责任心和是否重感情;初婚青年更看重未来配偶目前的婚姻状况,再婚青年更为看重经济条件[11];在性别差异方面,主流观点认为男性青年更看重外表,女性青年更看重工作能力[12-13],然而也有人认为郎才女貌的择偶标准已经与我国目前的现状不相符合,适婚男女在选择配偶时仍然关注彼此的收入水平[14],青年男女择偶的标准具有趋同化[15],有学者认为出现这种变化的可能原因是宏观经济的发展[16]。

(三)相亲角的婚姻匹配

相亲角起初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兴起,随后逐渐在各个城市发展起来。在相亲角中,适婚男女被标注成了一张白纸上的几行字,上面清楚地标注出他们的个人信息和择偶要求[17]。相亲角的位置一般位于公园或者景点周围,相亲角活动又被称为“白发相亲”活动,是一种非制度、非正规的代理择偶方式。

在相亲角进行的征婚活动具有女性多、男性少以及成功率低的特点[18],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相亲角进行的相亲附加了很多条件,如籍贯、住房等[19],加之父母对于未来儿媳妇或女婿再次拔高了要求,使得本来就难以成功的相亲更是雪上加霜。

随着时代的变化,婚恋领域不断地有新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探明城市大龄未婚青年对于婚恋对象的基本要求有助于了解此类群体的婚恋期望。相亲角作为近十来年出现的产物,其作用也在不断凸现,在相亲角张贴的征婚启事有着很强的时效性、流动性。同类研究中,对相亲角内的资料进行分析的研究较少,笔者针对这一方面的空缺,通过到F市Y相亲角收集资料,对当代城市大龄未婚青年群体的择偶标准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呈现相亲角未婚青年择偶方面的最新特点。

二、研究设計

(一)资料收集

研究资料来源于笔者2022年3月12日至4月30日前往Y相亲角,对其所展示的相亲资料进行的拍照收集与整理,共收集到有效数据637份。因为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未婚大龄青年,故剔除有过婚姻经历的样本,根据对大龄青年的界定(28—36岁),剔除不在年龄范围内的样本,剩余资料为382份,其中男性178份、女性204份。

(二)研究方法

笔者根据对文本资料的浏览以及对涉及的自身条件及择偶要求进行统计,共计变量19个,其中10个是征婚者对自身状况条件的描述,包括性别、年龄、身高、学历、职业、收入、户籍、外貌、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有房;9个是征婚者对配偶提出的要求,包括年龄、身高、学历、职业、收入、户籍、外貌、是否有房、家庭情况。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结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各项变量的基本描述,即百分比的描述,以展示征婚者自身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对征婚对象条件的提及情况;第二部分是对择偶条件的主要自变量,包括性别、学历、和户籍、职业与各因变量相关关系的检定,采用卡方检验显著性。

三、研究结果

(一)情况统计

1.自身情况

相亲者中,男性占46.6%,女性占53.4%;出生年份在1986—1989年的占32.5%,1990—1994年的占67.5%;学历在高中及以下的占2.6%,大学专科的占12.3%,大学本科的占63.4%,硕士占19.1%。博士占2.6%;职业方面,个体经营占7.9%,教师占9.9%,现役军人占1.1%,医生占5.5%,私企工作者占29.3%,国企工作者占26.4%,公务员占5.5%,事业单位工作者占13.6%,打工者占0.8%;在外貌要求方面,29.1%的相亲者认为自己帅气或者漂亮,23.6%的认为自己较好,47.3%的没有提及自己的外貌;81.9%的是本地户籍,16.2%的是本省其他市户籍,1.9%的是外省户籍;52.4%的相亲者是独生子女,25.9%的是非独生,21.7%的没有提及;64.4%的相亲者有房产,9.9%的没有,25.7%没有提及。

从相亲者情况看出,相亲角中女性征婚者略多,这一点与唐韡的研究一致[18];相亲者文化程度以大学本科居多,职业方面以白领居多,户籍本地人占绝大多数。这类群体是F市大龄未婚青年的写照,从他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这正是我国城市大龄未婚青年的典型代表[18],白领人士往往有着上升空间,同时也比较繁忙。繁忙的工作侵占了他们用于社会交往时间的同时,也缩小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范围,这在客观上减少了他们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结交异性的机会。同时,由于这个阶层的自尊心较强,使其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大龄青年中女性更是如此。

2.择偶标准要求情况

相亲者择偶标准要求提及情况为:身高提及率为90.6%,出生年份为81.4%,学历为71.7%,住房为35.6%,职业为35.5%,外貌为18.8%,家庭为13.1%。身高的提及程度排名第一,可见身材矮的人在相亲中面临着更大的局限。年龄提及程度在第二位。学历方面,多数相亲者都对学历有要求。根据择偶坡度理论,女性倾向于找比自己条件好的对象,但这一点在Y相亲角中的资料中没有体现出来,甚至一些女性硕士学历者对未来配偶的要求为本科。一些人没有提及对学历的要求,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自身学历较低,另一种是在其他方面有要求,比如职业要求为体制内、市区有房等。

(二)变量相关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探究哪些因素导致择偶标准的差异,用卡方检定法检定五个自变量(性别、学历、户籍、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有房)与各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原假设是自变量与依变量之间没有相关关系,显著程度为0.05。

1.性别差异

通过对城市大龄未婚青年择偶条件性别差异进行卡方检验,可知整体上女性对择偶条件的关注度是高于男性的。在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择偶要求上,男性仅在户籍这一要求上高于女性,推测是男性相比女性有更成功的事业、固定资产,故更愿意和本地人结婚。女性在身高、学历、住房和职业方面要求都更高,尤其是“要求有房”这一条,差距非常大,这表明在F市,女方要求男方负责住房问题的传统观念依然明显存在。传统婚后女方是搬去男方那里住,所谓“从夫居”,故男性提供婚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此外,有房产代表有经济能力,对于亟待进入婚姻殿堂的年轻人,新家庭的首要条件就是有新房,所以住房是作为迫切而必要的资源需要出现在女方的要求和条件中的,因此,女性对于住房的要求要显著高于男性。同理,学历和职业是能力体现的一部分,在男强女弱的观念下,女性有更高的要求是意料之中的。

男性对女性身高有要求的占87.1%,女性对男性身高有要求的占93.6%。《青年发展论坛》通过分析“世纪佳缘”婚恋网站上的数据得出结论,只有2.24%的女性能接受配偶比自己矮[20]。另外一些研究则表明,当代中国城市女性一般倾向于选择身高171 cm—180 cm之间的男性作为自己的配偶[21]。笔者在资料录入时同样发现,女性对另一半身高的要求均高于170 cm。

2.学历差异

对学历差异进行的卡方检验表明,不同学历在对身高、学历、住房、职业的要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的人对身高要求更多;在学历、职业方面差异尤其大,呈现出学历越高,对另一半学历、职业有要求的人更多。与性别差异相比,不同学历在对征婚对象家庭情况的要求上有显著差异。有研究表明,家庭对教育的影响是高于学校和社会的,那么学历越高便应该越重视家庭条件。

3.男性有房者更在乎户籍与外貌

在相亲者是否有房这方面,考虑到性别差异,即男性有房是必备项,女性有房是加分项,故将男性与女性分开进行卡方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男性相亲者是否有房和他们对户籍、外貌的要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以认为男性有房的相亲者在本地有房产的情况下更希望另一半是本地人;外貌这一条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有房产的男性相亲者更希望另一半有较好看的外貌,自己提供物质条件,对方就应该提供精神愉悦。相反,女性相親者并没有因为自己有房产而在某些择偶条件上产生显著性差异。笔者认为男性有房是相亲“理所当然”的一个条件,但仍有相亲者以此作为自己的优势,更偏爱本地、貌美的女性;女性有房作为一个加分项却没有让有房的女性相亲者作为拔高要求的筹码。

四、结论

通过对F市Y相亲角382份文本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前往相亲角征婚的群体特征为:女性较多、本科学历者最多、本市户籍最多、独生子女较多、有房者较多。在不同特征对择偶要求的差异性方面:女性和男性对于身高、学历、住房、职业、户籍的要求提及程度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学历的相亲者对于身高、学历、住房、职业、家庭条件的要求提及程度有显著性差异;是否是独生子女对于学历和家庭条件的要求提及程度有显著性差异;相亲者是否有房这一条件对于户籍和外貌的要求有显著性差异。

另外,笔者分析户籍差异时并没有导致择偶条件出现显著性差异,可能原因是样本中非本市户籍的样本太少,由于调查地点为F市Y相亲角,故缺乏非本市户籍的相亲者样本,也可能本市户籍者没有把这个作为一种优势条件。是否是独生子女在对另一半的学历和家庭条件的要求上有着显著差异。对是否是独生子女与学历水平进行卡方检验发现,虽然是否是独生子女与学历之间没有相关性,显著度为0.07,但发现硕士学历者有65.8%、博士学历者有70%都是独生子女,那么可以认为自身学历是一个中介变量。独生子女对另一半的家庭要求极其显著地高于非独生子女,是因为独生子女一般家庭条件比较好[22],不希望对方家庭条件一般的情况下还有兄弟姐妹,出现“扶弟魔”等情况。

Y相亲角每天人头攒动说明F市大龄未婚青年正面临一种择偶的困境,要满足自己的意愿和父母的要求实属难上加难,如何走出这一困境也是困扰社会的问题。本研究基于Y相亲角的资料不能代表其他城市的整体情况,而只是众多城市大龄未婚青年的一个小小缩影,希望对此类问题引发新的思考及探究。

参考文献:

[1]郑辉.统计学揭开“大龄单身”之谜[J].中国统计,2005(10):47-48.

[2]肖富群.城市白领大龄青年未婚的社会原因[J].兰州学刊,2007(5):108-110.

[3]朱磊.当代社会“剩男剩女”现象形成的原因探析[J].青年探索,2014(4):74-78.

[4]张巍.大都市单身青年“婚恋焦虑”现象调查及成因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4(6):112-116.

[5]叶松庆,王良欢.青年婚恋压力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4(10):18-23.

[6]许多澍.十五年间征婚主体及其择偶标准的变迁:以征婚广告为分析切入点[J].长白学刊,2005(5):79-82.

[7]童辉杰.中国人择偶模式在十年中的变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2):10-14,29.

[8]李银河.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J].中国社会科学,1989(4):61-74.

[9]钱铭怡,王易平,章晓云,等.十五年来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21-128.

[10]乐国安,陈浩,王恩界,高文珺.初婚者与再婚者择偶心理机制之比较:对西方进化心理学“初/再婚择偶市场”假说的检验[J].应用心理学,2006(2):107-113.

[11]许传新,王平.大龄青年初婚与再婚择偶标准比较:对1010则征婚启事的量化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1):30-34,10.

[12]陆宏英,方奕.当代青年择偶的流行标准:1328则《征婚启事》解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2(3):60-63.

[13]贾志科,风笑天.当代都市青年的择偶标准:基于南京万人相亲会的实证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91-96.

[14]张晓蓓,亓朋.当代青年择偶的收入观:郎才女貌悖论[J].南方人口,2010(5):7-13.

[15]孙宁.论两性择偶标准的趋同化:基于征婚广告的对比[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增1):31-32,35.

[16]张红川,吴雪扬,张钟月,等.宏观经济认知对未婚青年择偶标准偏好的影响[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1(1):85-91.

[17]董雪,周介吾.沪上适婚女研究生与本科生择偶标准比对探析:基于人民公园“相亲角”的实证调查[J].理论界,2013(4):78-80.

[18]唐韡.从“相亲角”看都市未婚白领大龄化问题:以上海人民公园为例[J].职业时空,2008(2):46-47.

[19]刘炜.偏好变化与青年择偶匹配:基于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的典型案例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20(6):124-128.

[20]韩运荣,漆雪.“世纪佳缘”婚恋网站中女性择偶要求与空间差异:基于自然断点法的研究[J].青年发展论坛,2020(5):27-39.

[21]徐慧梅.當代中国城市女性择偶观分析:择偶标准与空间差异[D].兰州:兰州大学,2018.

[22]黄尚霞.我国初中独生子女与非独子女的家庭教育对比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2):78-84.

作者简介:戚威(1998—),男,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单位为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青年社会学、城市社会学。

(责任编辑: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