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长时间延迟增强扫描对腹膜后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2023-08-03韩高飞李杰
韩高飞 李杰
(1.铜川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陕西 铜川 727000;2.宝鸡西机医院影像科,陕西 宝鸡 722405)
腹膜后肿瘤在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只有在肿瘤压迫或侵及周围器官时才会出现相关症状,此时多为发病晚期,患者的预后也比较差,为此早期进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核磁共振成像(MRI)具有软组织对比度高、可三维成像等特点,能够对腹膜后肿瘤进行定性判断与鉴别[2]。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MRI长时间延迟扫描拓宽了腹部成像适应证,不仅能够获得形态学信息,还可进行功能成像,从而有利于判断病变性质[3]。特别是其能够显示肿瘤内积脓、组织坏死、血肿、积液等情况,也能更准确地评价腹膜后肿瘤形态、容积变化,实现在个体化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4]。本文主要探讨MRI长时间延迟增强扫描对腹膜后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腹膜后肿瘤患者82例,将患者分为恶性组(n=62)和良性组(n=20)。恶性组中,男28例、女34例,年龄(56.21±2.19)例,收缩压(118.57±21.75)mmHg,舒张压(72.58±10.57)mmHg,心率(80.38±11.74)次/分,体重指数(23.63±1.48)kg/m2;良性组中,男8例、女12例,年龄(56.93±1.48)例,收缩压(119.02±18.57)mmHg,舒张压(73.00±8.15)mmHg,心率(81.76±15.01)次/分,体重指数(22.87±2.51)kg/m2。纳入患者均具有完整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手术病理确诊为腹膜后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腰背部疼痛等症状;年龄20~75岁;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此次研究;患者生命体征均稳定,预计生存期≥3个月,在意识清晰的前提下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已排除全身系统性疾病、肺心病等疾病患者;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妊娠与哺乳期妇女。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选择飞利浦3.0T HILIPS成像仪,配套有18通道表面相控阵线圈,增强对比剂选择马根维显(德国先灵公司)与Medrad SS3.0MR高压注射器。患者取仰卧位,平静状态,心率整齐,使用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FLASH)序列进行腹部形态扫描,参数:FA=80°,层厚=8 mm,TR=45.64 ms,TE=1.43 ms。,患者行T1WI,T2WI和压脂T1WI及增强T1WI或LAVA三期动态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推注马根维显,注射剂量0.2 mmol/kg,流率3 mL/s,20 mL生理盐水冲洗。于对比剂注射10 min后采用相位敏感反转恢复序列(PSIR)序列逐层腹膜后信息,参数:TR8.6 ms,TE3.36 ms,层厚6 mm,反转角25°,层间距2 mm,矩阵256×162。同时采用改良的look-locker反转恢复(MOLLI)序列,进行T1 mapping成像,扫描参数FA=35°,层厚=8 mm,TR=325 ms,TE=1.12 ms。
1.3观察指标 记录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将所有的MRI影像学资料与数据传至工作站,由具备≥3年以上诊断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测定病灶的信号特征(高信号/等信号/低信号)、直径、形状(圆形/不规则形)、数目(单个/多个)以及部位等。在MRI长时间延迟增强扫描图像中,分别取得腹膜后脂肪、淋巴、神经纤维的T1值,测量3处取平均值。以手术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最终做出统一的定性诊断,计算MRI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等。
2 结 果
2.1腹膜后肿瘤的病理特征 在82例患者中,手术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62例(恶性组,脂肪肉瘤34例、淋巴瘤1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6例,霍奇金淋巴瘤5例、平滑肌肉瘤1例),良性肿瘤20例(良性组,神经鞘瘤7例、节细胞瘤5例、神经纤维瘤5例,淋巴管瘤3例)。
2.2MRI特征表现 恶性组:脂肪肉瘤与平滑肌肉瘤显示形态欠规则,边界不清晰,可见钙化及出血,存在不均匀脂肪密度或信号。淋巴瘤:肿瘤边缘清晰,密度均匀一致,多结节状,淋巴结增大融合。非霍奇金淋巴瘤与霍奇金淋巴瘤:显示为近似肌肉密度或信号的软组织肿块,病变多靠近身体中线,形态规整,中心多有形状不规则的囊变或坏死。良性组:形态规整,存在脂肪间隙,边缘光滑,可见肌肉密度或信号,部分可见小点状或曲状钙化。两组的信号特征、直径、形状、数目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5、22.462、14.867,t=16.756,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MRI特征对比
2.3MRI T1值 恶性组腹膜后脂肪、淋巴、神经纤维的T1值都高于良性组(t=26.014、39.822、18.752,P均<0.05)。见表2。
2.4诊断价值 在82例患者中,MRI诊断为恶性肿瘤60例和良性肿瘤22例,MRI长时间延迟增强扫描对腹膜后肿瘤的鉴别诊断敏感性为95.2%(59/62),特异性为95.0%(19/20),准确性为93.9%(78/82)。见表3。
表3 MRI长时间延迟增强扫描对腹膜后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n=82)
3 讨 论
腹膜后肿瘤的体积较小时定位诊断较容易,肿瘤较大时对邻近腹部器官产生推压,导致器官移位,在临床上容易出现误诊。特别是腹膜后肿瘤容易出现膨胀性生长,对血管不具有侵润性,部分可有完整的包膜,可对邻近脏器产生压迫移位。本研究显示在82例患者中,手术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62例与良性肿瘤20例。其中恶性肿瘤可起自血管壁,容易侵犯血管。良性肿瘤可在血管间生长,也可包裹血管。腹膜后肿瘤缺乏特异性的定性影像学征象,MRI可从多角度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特别是后处理重建技术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各脏器之间的关系,也能清晰可见病灶大小、部位、形态等影像学特征[5]。本研究显示两组的信号特征、直径、形状、数目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机制上分析,MRI可提供冠状面、横断面等任意方位的成像,对病灶内成分囊变、坏死、出血、脂肪结构等细微组织结构的差异显示具有很大优势。比如脂肪瘤MRI主要显示为高信号,边界清楚,有包膜;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显示肿瘤出现坏死较少,并且出现钙化。平滑肌瘤在T2WI中可呈现复杂信号,且肿瘤边缘多不规则[6]。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因其多位于腹膜后腔深处,在诊断上较为困难。MRI可清晰地显示腹膜后肿瘤的大小、形态、数目及周围脏器的关系等。在MRI长时间延迟增强扫描中,T1 mapping技术是一种可定量、无创对组织纤维进行评价的有效方法,可连续采集T1值,在评价腹膜后肿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其主要依靠非特异性细胞外对比剂来增加T1加权图像、缩短T1弛豫时间的信号强度来评估腹膜后肿瘤的状态[7]。本研究显示恶性组腹膜后脂肪、淋巴、神经纤维的T1值都高于良性组(P<0.05)。从机制上分析,良性肿瘤在注射对比剂约10-20分钟后经过正常廓清,对比剂极少残留在病灶组织中;而对于存在恶性肿瘤患者而言,由于细胞外间隙显著扩张,使得很多对比剂仍滞留于病灶组织内,导致T1反转恢复序列图像上呈显著高于正常区域的信号,会产生明显缩短T1弛豫时间的效应。腹膜后肿瘤是少见肿瘤,但是术前评估腹膜后脏器是否受到侵及、能否彻底切除肿瘤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8]。本研究显示MRI长时间延迟增强扫描对腹膜后肿瘤的鉴别诊断敏感性为95.2%,特异性为95.0%,准确性为93.9%。
综上所述,MRI长时间延迟增强扫描鉴别诊断腹膜后肿瘤具有很好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可有效反映患者的病变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