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血清炎症因子及凝血功能变化及与外周动脉弹性关系
2023-08-03贺鹏李华
贺鹏 李华
(西安大兴医院神经内科,陕西 西安 710016)
腔隙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脑血管疾病类型,主要是因为患者脑部的小动脉或者微小动脉出现缺血性梗死,吞噬细胞吞噬坏死物质后而形成的腔隙,其临床发生率约为全部脑梗死的20%左右[1]。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复杂,可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然而因其梗死范围较小,患者临床症状较轻,日常容易被忽视[2]。血清胱抑素-C是评估肾损伤以及肾小球滤过率(GFR)的物质,同时在预测心脑血管疾病中也有一定作用[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血管紧张素(Ang)-(1-7)-Mas轴在机体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4]。本文主要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血清炎症因子及凝血功能变化及与外周动脉弹性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28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纳入观察组,204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26例,女159例,年龄(60.85±6.46)岁;对照组男101例,女103例,年龄(59.24±6.25)岁。纳入患者均符合腔隙性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入组前1个月内无抗凝治疗史;研究对象均无沟通障碍,可配合临床检查;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资料齐全。已排除患有严重高血压:血压>200/110 mmHg;不能正常沟通,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或者伴有出血性疾病;临床诊断为心源性脑梗死。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观察指标 炎症因子指标:使用炎症5项试剂盒(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和广州华亘朗博药业有限公司联合研制)进行检测,包括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载脂蛋白B、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其中白细胞介素、C反应蛋白检测、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载脂蛋白B检测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凝血功能:采集所有研究对象静脉血3 mL,静置离心分离上清,并在1 h内完成所有检测。用法国Stago COMPACT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患者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D二聚体水平。检测时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颈动脉弹性:用ALOKA的SSD-α10型彩超仪进行检查,其中探头频率为7.5~13 MHz。研究对象平躺,头向后仰,使颈部充分暴露。然后在患者颈总动脉窦部下方2 cm左右位置处取样。操作时,取样门需垂直于血管壁,置于血管外中膜处,然后启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获取12个以上的连续心动周期颈总动脉内径变化曲线。从所获得的图像中选取8~10个满意图像,输入e-DMS,进行数据分析并储存,数据测量3次取平均值。根据公式计算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Ps-Pd)/[(Ds-Dd)/Dd]、顺应性AC=π(Ds2-Dd2)/[4(Ps-Pd)]、增大指数AI=ΔP/PP、僵硬度β=In(Ps/Pd)/[(Ds-Dd)/Dd]、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βPd/2ρ)1/2。
2 结 果
2.1炎症指标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反应蛋白、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较对照组升高(t=18.558、6.243,P均<0.05),观察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水平较对照组下降(t=18.141,P<0.05);白细胞介素、载脂蛋白水平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的比较
2.2凝血功能指标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水平下降,纤维蛋白原、D-D二聚体水平升高(t=23.360、74.010、32.043、41.706,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间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
2.3动脉弹性指标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增大指数、僵硬度、脉搏波传导速度升高,顺应性下降(t=10.193、21.340、8.905、13.864、15.721,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间颈部动脉弹性指标的比较
2.4相关性 白细胞介素与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呈负相关(r=-0.269,P<0.01);纤维蛋白原D-D二聚体与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均呈负相关(r1=-0.458,r2=-0.521,P<0.01)。
3 讨 论
腔隙性脑梗死是因为血管壁发生病变引发闭塞,从而形成梗死,临床也被称为无症状性脑梗死[5]。黄倩等[6]研究显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炎症水平均与颈动脉弹性、肱动脉舒张功能密切相关。陈娟等[7]研究发现腔隙性脑梗死后通过早期发现丘脑卒中、额叶卒中、Cys-C高表达能够预测PSD的发生,做到早期干预可能会减少PSD的发生。李雪莲等[8]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
本研究发现,患有腔隙性脑梗死的观察组,C反应蛋白、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纤维蛋白原及D-D二聚体水平、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增大指数、僵硬度、脉搏波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水平、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水平、顺应性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白细胞介素与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呈负相关;纤维蛋白原D-D二聚体与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均呈负相关。
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内源性凝血功能的指标,在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性疾病中均可见其时间缩短。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外源性凝血功能的灵敏指标,可反映纤维蛋白原异常以及抗凝物质水平,因此,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下降,表明患者凝血活性升高。纤维蛋白原是纤维蛋白前体,也是一种炎性反应蛋白,其水平可反映血浆黏滞度,同时还会影响血小板聚集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会促使血栓形成。D-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可反映血栓形成继发纤溶亢进。因此,纤维蛋白原、D-D二聚体水平升高也表明凝血活性增高,有血栓形成的倾向。氧化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外周动脉弹性功能及舒张功能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事件。白细胞介素高表达可激活巨噬细胞及凝血因子活性,促进炎症反应及凝血,炎性部位纤维母细胞增生、胶原沉积,过引起组织发生损伤。且炎性因子会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引起血管弹性和舒张功能发生改变。炎症指标、凝血指标及动脉弹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程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