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基础与文化品性

2023-08-03杨超黄建鑫

老区建设 2023年5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文化性中国共产党

杨超 黄建鑫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充分体现。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性,首要要从其生成源头展开,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滋养下,通过开展文化批判、文化教化、文化创造的实践活动,呈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独特的民族本色和丰富的生活特性,这也是伟大建党精神文化性的具体体现。有必要从把握文化属性定位、拓展新兴文化载体及建构文化话语方式等维度,思考进一步提升和豐富伟大建党精神文化性的现实路径,为在全党全社会广泛倡导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提供文化支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文化性

[作者简介]杨超,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黄建鑫,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长安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贯穿高校思政课全过程研究”(BY20212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并对其主要内容和重要地位予以具体阐释,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觉的充分体现。伟大建党精神是一种全新精神样态,也是一种全新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价值、观念,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内容传递给全体党员,借助文化的感召力和渗透性发展为普遍的政治话语和政治共识,进而塑造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从文化性的角度认识伟大建党精神,不仅在于挖掘和整理其产生的文化根源与文化基础,拓展和丰富其所蕴含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秉性,也是伟大建党精神巩固内涵、拓展边界的必要之举。

一、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文化源头

“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1]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性是指伟大建党精神从文化层面所呈现出的性质、品格和特征等,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内蕴着文化育人和文化创造的过程,旨在塑造人向“真”、向“善”、向“美”的精神世界。由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究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文化源头,把握其存在与发展的文化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伟大建党精神的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断从中汲取智慧与养分。伟大建党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崇高品格,蕴含着中国人深切的文化关怀与文化追求。例如,“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高远的文化追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观念不谋而合,如《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真理的深切渴求与艰辛探索;“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担当精神,与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恪尽职守情操相吻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爱国情怀相一致;“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大我精神,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价值理念相一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铸就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独特文化品性,这种独特性则是对国内各主体间精神认同的深刻表达。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建立”和“党的建设”过程中所反映的精神状态的高度凝练与总结,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下的文化创造与文化发展。伟大建党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产物,自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方法论的指导。具体包括: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百年社会实践所进行的伟大文化创新,反映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普遍而深刻的精神状态;伟大建党精神既是一种政治话语,也是一种文化话语,在构建文化概念的过程中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本质规定,将“现实的人”作为理解建党活动的出发点,以高度的理性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普遍精神状态进行理论化,进而实现文化现象从抽象向具体的转变;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与创新也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所倡导的开放、融合原则,不仅是多种文化形态有机融合的结果,也是在认识文化矛盾、解决文化冲突的过程中,展现出伟大建党精神的包容性、开放性与发展性。

(三)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拓展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既立足于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在把握世界大势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昂扬斗志。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就“睁眼看世界”走出国门,在国外主动学习新思想、了解新文化。李大钊留学日本归国后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概念;周恩来在旅欧过程中积极探索西欧资产阶级革命实质,探索真理并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朱德赴德国留学之时正是德国战败动荡期,通过国内革命运动与国际形势的对比分析,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些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辉映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党实践中,因此伟大建党精神必然内含着世界文化的普遍品性,如“坚守理想”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追求,强调的是共产党人将自身命运与全世界无产者命运相联合,面向的是全世界被压迫的人们。

二、伟大建党精神本质的文化取向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建党过程前后的实践产物,而在其孕育形成过程中并不是单方面地被动接受其他文化的影响或改造,而是在受到其他文化介入干涉的同时,其本身也会对不同形态的文化主动进行鉴别与吸收。因此,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伟大建党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实践活动,包括文化批判、文化教化及文化创造等各种形式。

(一)伟大建党精神是在文化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鸦片战争时期,近代中国人为救亡图存,积极引进并传播西学,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思想受到新思想的猛烈冲击;民国时期,社会急剧转型,政治形式动荡,文化冲突与竞争也日趋激烈。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折射出当时社会精神的变迁,例如19世纪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立宪制改革;20世纪初,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三民主义,并在轰轰烈烈的革命中予以广泛践行;辛亥革命之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反动派违背历史规律倒行逆施,提出在中国恢复帝制的反动主张。而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逐渐关注到社会主义思潮,并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思潮在华传播的主力军;五四运动激烈爆发及随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拥有了组织化传播和系统化发展的根基,并发挥出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可以说,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也是基于对不同文化的批判吸收过程,其主要通过引导人们以理性科学的视角审视西方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面临西方强势的现代文化扩张入侵之时,更应积极传播本土文化,在精神文化层面构筑起抵御外来文化侵略渗透的思想防线。

(二)伟大建党精神发挥着文化教化的积极作用

在哲学中,文化既指“人化”,意思是人通过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创造一个人化世界;又指“化人”,通过人化的世界反过来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伟大建党精神文化品性的内核就在于以文化人,使其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主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理性人”“政治人”“文化人”等发展转变,主要是要以“文”为引导。伟大建党精神“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初心、保持本色、追逐信念的执着与坚守,具有永恒的价值”[2],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人的价值养成、精神关切、心理需求等文化品性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例如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提出“个人党员须牺牲个人的感情意见及利益关系以拥护党的一致”[3],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舍小家顾大家的大我精神,对培养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三)伟大建党精神是一种文化创造的时代产物

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基,促使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同时伟大建党精神又创造文化,用先进的文化去熏陶人、感染人,传播积极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等。因此,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创造实践,一方面体现在推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发展,用时代精神巩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大厦。“伟大建党精神是一种超越单一具体精神的总体性表达,发挥着精神创造的‘母体机制作用”[4],所以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抽象化的、总体性的精神“母体”,全面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之中,并对接各个历史阶段的主题创造出具体的精神样态,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构成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另一方面体现在为共产主义事业培养具有创造活力的时代新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而伟大建党精神对培养能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发掘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攻坚克难的奋斗状态、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等,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创新品性,激发其参与文化创造的积极性。

三、伟大建党精神样态的文化品性

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品性并不会在逻辑思辨或理论建构中完成,而是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实践中不断得以淬炼而发展起来的。如对真理的坚持与理想的追求,就体现出伟大建党精神深厚的人文情怀;对初心的践行与使命的担当,也折射出伟大建党精神独特的民族特性。

(一)伟大建党精神呈现深厚的人文情怀

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产物,具体形成于人对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改造的具体实践过程之中。人得益于与生俱来的自然能力,能够“把自然世界的客观物质作为原料,对其加以改造,将其塑造成足以满足他们生活需要的那个人文世界,这就是‘文化”[5]。这说明了人是文化的创造主体,同时人也为在被文化所塑造和影响着。因此,伟大建党精神是要以人的建设为核心,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彰显其“化人”的人文情怀。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动因在于救国于危亡、救民于水火,其中内蕴的伟大建党精神含有对人性的尊重与关怀,并以追求人的幸福与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例如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的信仰追求,认为其是人文主义之精神,“内足以唤起其全国之自觉,外足以适应世界之潮流,倘无是者,则赤旗飘飘举国一致之革命不起”[6],为广大人民群众追求主体权利和主体地位提供了目标和道路选择。因此,在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照下,伟大建党精神把人作为主体和目的,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熏陶教化的对象,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换言之,“以人为本”的伟大建党精神尊重人的存在价值与主体价值,教会人们自觉提升文化品位,鼓励人们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需注意的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属性为政治性,对其人文情怀的彰显并不会要否定或忽视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目的。这主要在于,伟大建党精神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目标,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所呈现的政治性决定和引领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其他品性,所以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的人文情怀并不意味着对其政治性的否定或动摇,相反过度强调伟大建党精神的人文情怀,泛化或窄化伟大建党精神的特定内涵,使其“价值中立化”或“价值无涉化”,还容易导致迷失政治方向,走入“去政治化”的误区。

(二)伟大建党精神彰显独特的民族本色

文化具有民族特性,因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群体或集团组织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稳定并具有其鲜明特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得以构成文化。伟大建党精神虽然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建党实践活动之中,但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并未脱离具体的民族语境、国情语境,依然受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深刻影响,呈现鲜明的民族文化品性。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内容及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创造精神”及“伟大团结精神”的概括。因此,基于这四个方面可具体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民族特性。其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彰显伟大梦想精神。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与坚持,和对共产主义的信守与实践,才促使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即使是在中国共产党面临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大跃进”等困难曲折时,中国共产党人也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未曾想过放弃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其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彰显伟大创造精神。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初就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逐渐摸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革命道路,并建立了崭新的国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虽面临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西方势力封锁等内忧外患的发展形势,但依然勇往直前,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用一百多年的时间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彰显伟大奋斗精神。一百年多年前,10多位全国代表冒着被敌人监视和破坏的危险,在上海召开会议,共同完成缔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百年艰辛历程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追求和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依然选择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用自己的热血和牺牲彻底换来了人民的幸福、国家的独立。例如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备案可查的革命烈士就多达370万人。这种不畏强暴、不避艰险的英勇斗争体现了伟大奋斗精神。其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彰显伟大团结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其任何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为人民谋利益,也都需要每一位党员的贯彻执行。因此,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统一、同仇敌忾的坚强保障,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优秀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体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发展品质,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与心理基础,对于实现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到政治认同的递进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更好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凝心聚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影响深远。

(三)伟大建党精神回归丰富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理论由德国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首次公开提出并系统阐释,是指人生存的现实世界,具有先在性、经验性的特点。马克思则基于社会实践视角将生活世界理解为“人的实际生活的过程”[7],并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8]。因此,生活世界其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存在于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塑造着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它构成人类各种有意义活动的基础。基于此,伟大建党精神建基于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相融相通,彰显出一定的生活特性。

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源于生活世界。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9]。人们总是基于一定的实际生活去创造精神世界,而不可能脱离实际去虚构一种超现实的、纯粹抽象的集体精神,所以伟大建党精神就来源于生存和生活的需要。鸦片战争后,一批批仁人志士为拯救民族危亡,前赴后继地抛头颅、洒热血,开展了长期而艰辛的探索,但最终所提出的各种救国实践方案均以失败而告终。二十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早期共产主义先进分子开展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逐渐汇聚成一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队伍,最终以中共一大召开為标志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因此,伟大建党精神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需要,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等理性认识和爱国、斗争等非理性意志情感,都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的伟大实践之中。

另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回归生活世界。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源自于生活世界,而且是认识和改造生活世界的重要力量。例如土地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由于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转入低潮,期间中国共产党人组建了工农红军和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战时期,面对内忧外患,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梳理抗战路线,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成功击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解放战争时期,通过组织“三大战役”成功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终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意味着真正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人民当家作主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可见,伟大建党精神指引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建国大业,并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入强起来的征程中。可以说,伟大建党精神通过实现对生活世界的回归,避免了脱离现实生活而沦为一种空洞精神观念的危险,也促使其摆脱抽象人性的谈论,引导中国共产党人为“现实的人”的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四、伟大建党精神发展的文化实践

传承伟大建党精神,需要我们增强对伟大建党精神文化性的关注,通过特定的实践举措来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品性,进而使其具有鲜活的时代生命力和深厚的理论指导力。

(一)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文化属性的科学定位

伟大建党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能力的集中体现,又是其文化素质的彰显。因此,发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品性,既要正确处理政治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的关系,防止以政治性否定或掩盖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性,也要纠治以文化性淡化政治性之偏,又要合理定位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属性,防止“泛文化化”现象。

首先,正确处理伟大建党精神政治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的关系。伟大建党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原则等,具有根本的政治属性。但是,伟大建党精神也是融入中国共产党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承载“文化化人”特殊意蕴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因此,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政治属性与文化属性的关系,需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坚持以政治属性统领文化属性。伟大建党精神应以特定的政治取向来设置文化目标,以政治需要来汲取文化资源,以政治目的规制文化内容,不能为了凸显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属性,使得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目标、文化资源、文化内容等遮蔽了以“政治属性”为内核的实质性精神内涵,进而将其降格为没有政治价值取向的一般精神文化体系,影响其本身意识形态属性的彰显。二是坚持以文化属性凸显政治属性。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存在,可通过文化化人来实现其政治目的,正所谓“教者,政之本也”。需注意的是,不能因为过度强调“政治性”而阻止其文化资源、文化功能等层面的多样化发展,如此易导致伟大建党精神窄化为枯燥、空洞的政治宣传工具。

其次,有效防止伟大建党精神的“泛文化化”。在传承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过程中,要通过彰显其文化特质来增强精神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对于伟大建党精神文化属性的关照,则需坚持适度原则,不能使其“泛文化化”。具体做到:一是把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平衡。文化因子注入伟大建党精神之中,有利于丰富其呈现形式、方法和载体等,但要防止对以文化形态为主线的呈现方式、载体等的关注大于伟大建党精神内容本身,单纯地追求方法及载体等形式的创新,容易导致伟大建党精神走向“形式化”“庸俗化”。因此,对伟大建党精神文化属性的关注需规制在合理有效范围内,防止遮蔽其蕴含的指导思想、价值理念等核心内容。二是把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生动活泼、情感丰富的伟大建党精神易提升受众的兴趣度、接受度及认同度,但一定程度上一味地专注于受众的接受需求而无原则地运用文化手段,会导致伟大建党精神文化性的关注度极端攀升,甚至走向“泛娱乐化”“低俗化”。因此,在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本质性规定基础上,实现其文化供给与受众合理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着力拓展伟大建党精神的新兴文化载体

文化普遍性存在的特征为伟大建党精神的泛在性发挥提供了充分条件。伟大建党精神要善于运用文化载体,尤其是新兴文化载体,将其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使文化活动承载特定的思想引导功能和政治教育功能,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实效。

首先,创新运用出版、影视、艺术等大众文化载体。进入新时代,社会生活发生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素质、行为规范等随之急剧变化。面对新问题、新情况,伟大建党精神的大众文化载体,如新闻出版、影视剧、绘画、文学艺术等,也应紧跟时代步伐,结合主体需求实现创新性运用。例如,在帮助党员干部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脉络时,不仅需要推进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通过实施“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主题网上画展”以及红色经典话剧改编等文化活动,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历史自信和政治认同,还需要组织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等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虚拟场馆、参与“重走红军长征路”虚拟现实体验等,沉浸式地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为民情怀,进而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真谛。因此,通过直观式、动态式、沉浸式转变大众文化载体的传统运用形式,能够使伟大建党精神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出来。

其次,开发运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载体功能不断彰显,如网络、移动电视、数字媒介、社交平台等。因此,伟大建党精神在运用大众文化载体的同时,也要积极运用新媒体这一全新载体。微博、微信、短视频等越来越成为当下年轻人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以短视频为例,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高达9.44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8亿,占网民整体的87.8%[10]。可见,中国短视频市场用户规模和基数已相当庞大、发展较为成熟。新媒体使用的人数众多,充分利用这一载体,是伟大建党精神适应时代发展、扩大其影响范围的重要手段。例如关于“中国共产党建党求什么”“中国共产党立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兴党凭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有网民在社交平台上作出“因为1921,所以2021”的评论,瞬间激发网民热烈共鸣,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得以迅速传播。

(三)积极建构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话语方式

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话语与文化话语在某些场合表现出一定的鸿沟,即部分个体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及精神倡导的疏离,把伟大建党精神误读为形式化、单向化的政治宣传口号。因此,如何把伟大建党精神的“有意义”与“有意思”相结合,提升主流话语的解释力,聚焦主体文化生活中的话语内容和形式。

首先,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由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化。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话语通过聚焦政治理论来简练直接表达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价值取向等内容,这一话语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政治性。而对于广大受众而言,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话语不直接等同于生活话语,而是要将这些话语进行转译后,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和素材予以表达。一方面,用社会和个体日常使用或接触的生活形态来塑造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内容,如通过“热搜”事件来选取人们关注度较高的社会热点事件,对其及时回应、充分解答,在这一有益互动中就能实现话语的生活化构建。另一方面,用文化的方式将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话语转化为社会群体或个体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日常话语。例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特别推出《觉醒年代》《1921》《革命者》《红船》等主旋律影视剧,通过图像文化的方式把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生活话语。

其次,用文化表达建构伟大建党精神话语本身。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包括“说什么”和“怎么说”两个方面,前者指向具有社会主导价值指向与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精神内涵,如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守,对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履行等,后者指向的是偉大建党精神内涵的表达方式,看似与政治价值导向无关但又直接服务于政治目的的文化表达就是最好的话语方式。这主要在于文化能够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学理、政理及历史脉络直观、生动地呈现,有时甚至超越了政策、文件等政治话语叙事的本身,发展为独立的、纯粹的伟大建党精神文化话语。例如,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的故事、热血青年聚集南湖红船的油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等文化话语,内蕴着中国共产党人建党的伟大理论成就与实践功绩,其本身就是很好的“自足”的话语文本,从这一层面看,文化不仅能够还原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原有叙事文本,在异时空中构筑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记忆,而且还超越了原有的文本叙事内容,在同时空中建构起伟大建党精神的情感维度和意义空间。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白显良.基于四重逻辑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张明.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关系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5]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李大钊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s://www.cnnic.net.cn/n4/2022/0401/c88-1132.html.

[责任编辑:熊文瑾]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文化性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文化自信:凸显英语教学的时代特点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以大足石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