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雍正皇帝的统治再看《祭先农坛图》
2023-08-03李倩文谭融
李倩文 谭融
摘 要:雍正皇帝作为一名励精图治的君主,对农业十分重视,他所下旨绘画的《祭先农坛图》这一宫廷纪实巨作,完整地向世人展示了祭祀先农神、举行耕耤礼的过程。中国农业文明源远流长,各朝各代农业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雍正皇帝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他执政期间,对农业发展十分重视,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祭先农坛图》正是雍正皇帝重农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
关键词:祭先农坛图;雍正皇帝;耕耤礼;农业
在康熙皇帝执政的60余年里,他把勤政看得至关重要,这也是康熙对他的继位者的政治要求之一。雍正皇帝即位之后,谨遵康熙帝的教诲,励精图治,尽力解决康熙末年遗留下的种种社会矛盾与问题,以求得上天与皇考的认可与保佑。中国农业文明源远流长,各朝各代农业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雍正皇帝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他执政的期间,对农业发展十分重视,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祭先农坛图》正是雍正皇帝重农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但它的绘制,并非只有这一简单的动因。本文拟基于刘璐的《〈祭先农坛图〉与雍正帝的统治》做进一步的探究,结合当时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寻找《祭先农坛图》后期不予记载的原因。
一、《祭先农坛图》的画面内容
《祭先农坛图》现存两卷,卷一藏于故宫博物院,画中主要描绘的是雍正皇帝祭祀先农神的场景;卷二藏于法国巴黎吉美东方艺术馆,画中主要描绘的是雍正皇帝举行耕耤礼的场景。
卷一的起始是一片松柏,画作的右上端有一座殿宇,应是焚帛炉,用来焚烧祝帛祭品。上方的殿宇是拜殿,即王公大臣祭拜太岁神的祭拜处。在画面下方,是一群身穿石青或蓝色朝服的官员,此时,雍正皇帝正在赶往先农神坛。在雍正皇帝前面有两列手持仪刀的官员,在驾前导引,侍卫紧随皇帝后面,围成半圆形。画面的中心有一台基,是皇帝祭祀先农神的祭坛,平面方形,砖石结构。在先农神坛上设有黄色神帷,内设有先农神位,神位前陈设各式祭器。关于祭祀,清朝有着严格的规定,根据祭祀的等级不同,祭器和祭品也都有所不同,祭祀先农神时,祭品为一羊、一牛、一猪。在神坛的正中位置放有一张黄色桌子,此为拜幄。在拜幄的下端放一个拜褥,用来方便皇帝进行祭拜。在先农神坛上的左右两侧,分别摆放有祝案、福胙桌、尊桌。在桌旁站着不同的礼官,用来辅助皇帝顺利祭拜。
在先农神坛的下面,站着宫廷乐队礼仪人员以及文武百官。在祭祀时,自古以来都有祭舞仪式,舞生分成武舞生和文舞生,各64名,每班八行八列,称八佾。与文武百官相邻的是文舞生,身穿红色袍服,前后方襕上繡有金葵花,手中拿着雉羽和籥这两个用具;武舞生,也穿红色袍服,通体绣金葵花,左手持干、右手持戚。舞生的前面各站一名执节者,是指挥祭舞之人。在武舞生的侧面,还站有乐生,分列于御道两侧。乐生在皇帝祭祀时演奏典礼音乐,即中和韶乐。
卷二的起始仍是一片松柏,松柏前面的殿宇为具服殿,当皇帝祭祀完先农神后,需要到此处更换服装。在具服殿的前面有一座建筑,此为仪门。在嘉靖十年之前,皇帝都是在仪门下进行观耕,后因御门观耕地位卑下,修建了观耕台。画面上仪门前的台基就是临时搭建的观耕台。皇帝在亲耕完之后,将会坐在观耕台上特设的黄色御座上,观看王公大臣们耕种直至终亩。
在皇帝耕种时,身穿明黄色龙袍,两名大臣在其后握种播撒,两名农夫和两名耆老在前面分别扶犁、牵牛,他们是来协助皇帝进行示范性耕耘的。在皇帝耕种的土地上,有一巨大的彩棚,为皇帝防晒和遮风挡雨所用。乐工在旁唱禾词,颂扬皇帝为民耕穑、体恤农桑,祈盼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在乐工、百官之间,有三座龙庭,在耤田西侧一座,东侧两座,专门盛放皇帝耕种时的农具、种子。在画面的下方,又有两座彩亭,彩亭的顶部被彩色棉织物紧紧包裹,四面水檐下挂有红蓝绿黄等各色流苏、绒球。同样,亭的基座也是由彩色织物装饰。在耤田的对面,还摆放了两座彩亭,用来盛放王公九卿耕耤所用的穜稑之种。在彩亭左右两侧,各有六张红色桌案,桌案上摆放着耧车、碌碡、挑桶、扫帚等物品。整个过程庄严肃穆,井然有序,充分反映出朝廷对耕耤礼的重视。
二、先农坛与耤田的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立国,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极为重视农业的发展,诞生了很多有关农业的礼仪制度。自周代开始,周天子在每年的孟春之月,都会择日亲载耒耜,躬耕耤田,以示自己对农业的重视,可见统治者对先农神的祭祀,古代早已出现。“《国语·周语·上》说:‘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空除坛于耤,命农大夫咸戒农用。可见,至少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祭祀农业神祗的祭坛。”[1]祭先农和耤田礼都是为了强调农业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国家若想长治久安,就必须以民为本,重视农业。到了西汉时期,统治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耤田享先农已成为历代统治者遵循的一项传统农事。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典章制度逐渐得以完善。自此,耕即是祭,祭即是耕,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一做法至明清达到完善[2]。
北京先农坛,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南侧,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明成祖在迁都北京之后,为了确保其政治的正统性,将北京的宫殿、坛庙等官式建筑,悉仿南京旧制进行建造。到了清朝,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事物、缓和矛盾,增加人们的文化认同感,认识到了耕耤礼是其重要的手段,于是亲耕次数与以往朝代相比,大幅度增加,把“亲耕享先农”的礼仪推向了极致。
在明清两代皇帝亲耕先农坛的统计中,雍正皇帝除元年因国丧遣官行礼外,此后统治的数年,都亲自前往先农坛祭先农神、行耕耤礼仪式。按照礼仪规定,在进行耕耤礼时,天子需要扶耒耜往还三推,三公需要五推,卿诸侯则是九推。但在雍正时期,雍正帝在三推完成之后,又增加了一推,以示重农之意。此外,他还首创演耕法。在雍正四年时,颁布政令,要求全国各地官兵,都要举行耕耤大典。他将先农坛由中央推向地方,不仅能使地方官员们知道稼穑之艰难,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从中国政治精英的角度来看,耕耤典礼不但有助于解决民生问题,而且还有助于开启儒家的社会契约模式,皇帝的亲耕仪式为整个社会秩序提供了可以遵循的秩序规范。”[3]
三、《祭先农坛图》制象情境考
雍正皇帝,是处于康乾盛世前期——社会发展出现停滞不前的环境下登位的,其面临着众多人的质疑,尤其要面对谋父篡位与逼母致死这两大非议。雍正皇帝特别重视自己的名声,他迫切想要证实其统治的合法性,一心想创下功绩。
在雍正执政期间,也确实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多地呈现祥瑞之风。据地方官员报告,耤田多产嘉禾,一茎双穗或三穗,更有甚者,一茎八穗或九穗,还皆硕大坚好,异于常谷。雍正皇帝对此十分相信,进行积极宣传、极力推崇,并把他们的奏折及谷本图样发给廷臣观看,还把地方奏报的瑞谷,制成《嘉禾图》《瑞谷图》,宣扬其功绩。而根据雍正皇帝的心理,他前往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和亲自躬耕耤田的盛大场面,毫无疑问地也是要让画师将其体现在宫廷绘画中。但是,这么一幅纪实的宫廷巨作,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根据刘潞的《〈祭先农坛图〉与雍正帝的统治》可以得知,此图极有可能是郎世宁在雍正五年所绘。其动因有四:“一、与雍正五年颁布的地方先农坛的制度相呼应;二、以示重农务本之心;三、庆贺政敌之死;四、庆贺五旬万寿。”[4]但它为什么不记载呢?这肯定不是疏忽所致,而是有意为之,其背后原因值得探究。
雍正皇帝本身是一个相对矛盾和复杂的人,他一面鼓吹祥瑞之说,一面又否认祥瑞之说。在雍正五年之时,他说道自古以来的圣贤王者,都是一心在政务上,不推崇祥瑞之说,所以他同样也要向先人学习。康熙帝素来不信祥瑞说,在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特在乾清宫东暖阁郑重其事地对诸皇子、众大臣面训过:“景星庆云、麟凤芝草之贺,及焚珠玉于殿前,天书降于承天。此皆虚文,朕所不敢,惟日用平常,以实心行实证而已。”[5]雍正在位期间,时刻要求自己勤于政务,以康熙帝为榜样。雍正帝有过谕旨:“圣祖仁皇帝御极六十余年,孜孜图治,圣寿已至,犹日搅万机,不倦于勤。朕仰承鸿业,自宜效法前朝乾夕惕,事无巨细,亲为裁断,岂当力富力强之时,而可稍图瑕逸乎。”[6]因此,面对康熙帝对祥瑞之说的态度,雍正皇帝便又多次宣称自己不信祥瑞。在雍正五年,根据地方官报告,多地出现丰登景象,雍正皇帝认为这是祥瑞之兆,想借此事来宣扬自己的勤政爱民。但“不言祥瑞”又时刻提醒着他应该对此事有着更为理性的认识。
雍正皇帝即位之后,常常自诩自己当皇子时,没有什么重要的职位和从政的经历,以及值得夸耀的功绩,甚至认为自己很“平庸”,故在即位后,时刻提醒自己必须躬亲政务,才能不辜负康熙皇帝的重托。雍正元年,他曾自叹道,自己资质平庸,所以需要事事都要学习,以望每日进步一些。雍正元年,为了能够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雍正皇帝颁布垦荒令,派遣官员到地方各地扩大开垦,期望通过增加种地面积来改善农民的生活。可事实上,雍正朝的可耕田数是增加了不少,但经济水平与康熙朝中期的相比,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反而有所下降,直到雍正七年,才略微超过康熙五十九年十万两。雍正皇帝一心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在雍正五年之前,所收户银一直未超过康熙五十九年,雍正皇帝在钱粮征收方面遇到了普遍性的抵触。
雍正统治初期,清朝的边疆地域一直不太平,准葛尔叛乱愈演愈烈,而内部的变革也阻力重重。此时,沙俄又屡屡侵犯外蒙北疆,清朝政府已无暇应对,打算与沙俄进行谈判。雍正五年,陆续签订了《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条约》,这两个条约致使中国丧失了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得沙俄侵占中国蒙古领土合法化,从此贝加尔湖周边土地全部落入沙俄之手。这是雍正皇帝决策的一大失误。“雍正皇帝在决策时只顾个人恩怨、个人利害、个人情绪,将坚持国家主权至上、只就有争议领土进行谈判的隆科多迅速撤换。期间萨瓦用金钱贿赂收买雍正帝身边大学士马齐、贿赂在华法国传教士巴多明,进而窃取清朝谈判代表团之机密情报,使清廷处于极被动与不利的地位。”[7]222-223在雍正皇帝召回隆科多回京之时,不听大臣劝导,对内阁、理藩院的合理方案也都否决,最终导致清朝丧失大片领土。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责任在于雍正皇帝,此时,雍正皇帝再宣传自己统治的成功之处,并不适宜。
雍正四年,雍正皇帝基本上已经清除了所有的政敌,这本应该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但雍正皇帝并未赢得人心。在雍正皇帝的自述中也曾说,每当他在朝堂之上对八阿哥训斥之时,朝堂之上的官吏也都大部分同情八阿哥胤禩。最令雍正皇帝痛心的是,就连他的亲生儿子皇三子弘时都站在了胤禩一边,在胤禩等人遭到雍正的处罚时,反而帮助其向雍正求情。雍正四年二月,雍正皇帝与弘时断绝父子关系,将他过继给了胤禩。在雍正五年,弘时因为不守规矩被雍正皇帝削除了宗籍,也就在这一年八月,弘时抑郁而终。对于弘时的死因,外界猜测纷纭。雍正皇帝对自己的名声很是在意,在雍正七年出版钦定《大义觉迷录》,亲自撰文辟谣。所以当弘时去世之后,雍正皇帝为了自己的名声,也不便再进行大肆庆祝。
雍正皇帝对于他所执政的五年,曾坦言说道他自即位以来,虽然事事悉心处理,殚精竭虑,但是目前对于国家的发展,仍然没有头绪。在雍正五年,又说:“朕临御以来虽时时有励精图治之念,爻安海宇之心,而实在善政善教可以造福于社稷苍生者,何事可以自信?”[8]这是雍正皇帝对自我的评价。客观来看,雍正皇帝处于康乾盛世前期,他为乾隆皇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胆变革,实行耗羡归公、养廉银制、摊丁入亩等一系列制度,切实地帮助了百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官员的贪污腐败。然而,雍正皇帝太想要证明自己,所以当他面对自己执政期间的不如意事件时,对自己产生了疑惑,变得比较矛盾。
在此之后,又慢慢转到了失望。“雍正七年说:‘不敢比于古之圣君哲后。这句话的公开告白,实是对雍正二年‘望尔等辅朕为尧舜之君抱负失败之小结,实是他从得逞、得意到失望、失望之流露。”[7]864而在雍正八年之后的作为,也可看出这种状态。从雍正八年之后,在政治方面,雍正皇帝比之前有所懈怠。乾隆皇帝对此也曾对百官直言道:“我皇考……雍正八九年以后,召见诸臣,不似从前之密,此朕当时所熟闻而见习者也。”[9]经济水平也自雍正九年之后一直处于下坡状态,甚至不及雍正三年。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于《祭先農坛图》的制作和后期的查无所踪,都源于雍正皇帝对自身统治的综合考虑。雍正皇帝的即位,是遭受质疑的。他希望通过躬亲耤田来达到敬天法祖的作用,以此来证明他的合法性。但他又不得不考虑接踵而至的现实问题,造成他极其复杂的矛盾心理,也使我们对雍正皇帝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北京先农坛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20:4.
[2]李珊珊.北京神奇祭坛[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7:203.
[3]王洪兵,张松梅.敬天勤民:耕耤典礼与十八世纪清王朝治国理念的建构[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81-91,158.
[4]刘潞.《祭先农坛图》与雍正帝的统治[J].清史研究,2010:151-156.
[5]中华书局.清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695.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谕内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金恒源.再说雍正[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
[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起居注册·雍正朝[M].北京:中华书局,2016:1195.
[9]华文书局.清高宗实录[M].北京:华文书局,1949:772.
作者简介:
李倩文,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文创与手工艺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谭融,博士,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图像学与中国传统服饰。
编辑:刘贵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