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08-03沙晓鹏赵勇吕晓永吕江涛赵玉良王晓蕾
沙晓鹏 赵勇 吕晓永 吕江涛 赵玉良 王晓蕾
摘 要:“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需求。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控制工程学院进行了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重从“强化实践、突出创新”两方面入手,展开对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的建设。建立“做中学”特色的培养机制及实践平台培养模式(实践能力培养);实行导师制,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用于实现本研教育的交叉贯通和有效融合 (科研能力培养);开展导学思政,提升老师立德树人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肩负起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担当(思想教育培养)。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改革,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拔尖人才;导学思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1-0045-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of the world" construction, how to cultivate top-notch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is the fundamental demand of talent training. The School of Control Engineering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t Qinhuangdao has carried out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ve top-notch talent training models.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beauty and labor", the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class for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practice and highlighting innovation". We establish the "learning by doing" characteristic training mechanism system and practice platform training mode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implement an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to guide students to carry out research-based learning, which is used to realize the cross-connection and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enhances teachers' awareness of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cultivates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and shoulders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training). Through the reform of the above teaching model,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solid foundation, strong ability and high quality can be cultivated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ll be cultivated, so as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r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 talent cultivation;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top-notch talent; guiding ideological instruction; influence factor
《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教育理念和社会需求进行了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2009 年,教育部会同中组部、财政部出台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拔尖计划1.0)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领域关于“拔尖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热潮。2020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已将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拔尖计划2.0)列入年度工作要点,这将为一般地方本科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期一般地方本科高校如何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值得进一步研究[2]。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明确要求。
一 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多都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对于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开展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对实验班创办的相关研究不够充足,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高校还需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方式和途径来改革育人制度和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中国,一个人在大学阶段只能获得其职业生涯需要知识的10%左右,其余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所以,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就要考虑提高有效知识的传授比例,尤其重要的是有关如何学习和如何创造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使之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即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需要从改革传统育人方式的角度出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做出明确的规定,高校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素质培养,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学校新的历史使命。
专业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是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生成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充分融合,对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多都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而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与国外大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拔尖人才需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坚定的学术志向和强烈的学术兴趣,敢于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中国从小学开始学习生涯,习惯了知识“喂养”模式,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思考去积极寻找答案。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培养的同时,更需通过实践活动、科研深度来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因此,高校还需要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不断地探索新的方式和途径来改革育人制度和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4]。教育专家郝克明[5]提出,中国特色拔尖创新人才指的是在各个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能够创造和开拓新思想、新成果、新领域,在我国特别是在世界领先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张淑林等[6]认为,新常态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全新的时代内涵:一流的创新能力、强烈的社会担当、宽广的国际视野。
为进一步探索实践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创新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析拔尖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建立相对应的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通过该教学改革模式的实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拔尖人才,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二 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 挑战性实践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我国大学生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实践应用能力稍微欠缺,创新能力更是明显不足。连选等[7]基于新工科背景研究了拔尖创新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学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较为熟悉,但工程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更遑论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和创新兴趣。大学生求同思维过强,弱化了创新精神的生成。设计或参加具有挑战性的实践项目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
(二) 本科生科研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拔尖人才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增强对学生学者身份的认同,加强学生的深造意愿[8]。沈悦青等[9]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拔尖计划”首届毕业生调查发现,科研实践培养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增强科研自我效能感。带学生进入科研领域,给学生设置不同的科研任务,以引领学生展开深度的相应知识学习,可将学生的素质与通识教育提升到专业与个性化教育。
(三) 课程思政提升学生思想素质,培养学生社会担当
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是加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的基础,高校是立德树人的阵地,而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实践者,让品质优秀的老师与学生建立密切的关系,是一种关心人、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机制。在导师制下,师生交流的目的不仅是在学习上给予学生指导,更是给予学生情感和心理上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导师的思想和人格特征后,进行思想上的塑造;导师和学生从知识的交流过渡到思想交流,实现双向的思想塑造[10]。
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关爱学生心理健康,通过素质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发展三个梯度学习,为解决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问题,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四位一体导师制”、“進阶型”实践教学体系和导学思政使学生具备较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交叉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和责任意识,打造学术科研创新精英。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一) 建立适合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实验班培养方案
按照培养目标,制定针对实验班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加大双语、全英文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强调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基于本专业教师与国外知名高校有着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合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部分课程聘请校内外优秀专家学者单独授课;增加各类国内外学者专家的短期课程或讲座安排;鼓励并加大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参与力度。
(二) 实施科学研究和实践项目本研一体化创新培养
实施“四位一体”导师制,通过为班级每位学生配备一位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任教师担任学术导师,由导师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融入课题组,用于实现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交叉贯通和有效融合;由专业组建创新竞赛经验丰富的实践导师团,设置基于课程的科研训练项目和自主科研训练项目,在学生参与科技与创新竞赛中,进行点对点指导,培养实践能力。实施教学科研互动、科研推动科创,鼓励学生依托科研成果,参加科技竞赛活动,以科研训练项目研究成果为内容撰写毕业论文,完成毕业环节。
(三) 搭建“三结合”的“进阶型”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能力
结合“基础课程实验室、创新创业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搭建“进阶型”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拓展实践能力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基础课程实验室”按照学生培养方案摈弃过于陈旧的实验课程,设计紧跟时代的实验方案,保证学生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课程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和校企合作实验室使学生得到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实训,再到理论提升的训练,将专业的实践能力引申到创新实践领域;“科研实验室”引领学生深层次地掌握专业领域知识,使本科生更多地投入到科研中,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在“进阶型”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下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科创、科研项目,依托此平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团队精神,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真正的“做中学”。
(四) 培養过程贯穿导学思政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过程中贯穿导学思政,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给予学生情感和心理上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导师的思想和人格特征备受感染,进行思想上的塑造。测控专业青年教师较多,占全系教师三分之二,充分发挥青年导师作用,实现了学生和导师双向的思想塑造。既加强了老师的师德意识,又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定期召开党日、团日活动,为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热情,带领同学们到青龙满族自治县付杖子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捐赠学习用品、专业领域研究的养殖传感器等物资;带领同学们调研、走访贫困户,深刻领悟我国扶贫攻坚政策的内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学生们制作“我和我的祖国”视频,用唱歌、创意魔方墙等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由大类360名学生成绩前50%的人中选拔出36人,组成测控专业拔尖人才实验班,测控专业一共119人,实验班36人。秉承“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在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学习刻苦、勇于探索,在科研、科创等各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绩点排名均在专业前30%。全班均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34人通过大学六级英语考试,通过率为94%;27人参加并全部通过普通话测试,占总人数比例75%;19人参加并全部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占总人数比52.78%。班级8人分别保送至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16人分别考取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的研究生,5人到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帝国理工大学等出国出境进行学业深造,详细信息见表1。
拔尖人才实验班学生积极参与到满天星义教等富有教育意义的多个志愿服务活动中,现已发展入党15人,其余学生均为共青团员,全员注册志愿者。班集体获得2021年度国家级“全国活力团支部”荣誉称号、2019年度河北省“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2017—2019年连续两次获得校级“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2018—2019年连续两次获得校级“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荣誉称号。班级成员获得校级以上荣誉51人次,其中,河北省优秀毕业生4人、河北省三好学生2人次。在班级建设的优良班级氛围下,拔尖人才实验班的同学们在科研、竞赛、社会服务等各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致力于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积极参与到满天星义教、开展的“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主题班会、“地球一小时,低碳我先行”熄灯活动、荧光夜跑等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班团活动。此外,还开展了“傅杖子村扶贫活动”“先进科研成果交流分享会”“中国70华诞爱国宣传”等富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取得了活动聚人、思政育人的良好效果。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对其他班级进行了“拉-帮”帮扶活动。全员分组通力合作帮扶其他班级同学应对课程考前复习,竞赛指导等,精神风貌积极向上。
五 结束语
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了拔尖人才实验班,班级是一个机构健全、目标一致、集体纪律性和荣誉感强的组织,班级的奋斗目标明确,班风优良,是一个富有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集体,能起到榜样作用。通过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提升了学习的归属感,产生学习内驱力,不再被动地学习,从更广更深的角度去学习钻研专业知识,实现了自身能力的提升;基于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加大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参与力度,实现真正的“做中学”;发挥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协同育人作用,实现学生和导师双向的思想塑造、行为引导和价值引领。创新型拔尖人才实验班在学习、科创、思想建设和实践工作方面都起到了带头作用,推动了全专业的发展进步,通过该模式培养的效果,推进和带动了大类分流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及认可度,对学科和专业的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白玉.一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1-2.
[2] 孟洲,钟玮,汪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和思考[J].高教学刊,2021(31):59-63.
[3] 杨冬.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五种偏向——以X大学Y学院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1(14):204-212.
[4] 彭静,党晓宏,蒙仲举,等.“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英才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2(15):44-52.
[5] 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2004(17):3-5.
[6] 张淑林,李璐,裴旭.创新驱动培养一流拔尖人才[J].中国高校科技,2016(7):6-8.
[7] 连选,彭志宏,杏建军,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6):107-111.
[8] 曾衍瀚.新工科下电子信息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学科探索,2020(16):6-8.
[9] 沈悦青,刘继安,章俊良,等.本科学术型拔尖人才培养过程要素及作用机理——基于上海交通大学“拔尖计划”首届毕业生的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106-112.
[10] 王璐,石鹏.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22.